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5 - 范文中心

高一地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5

09/09

第五节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让学生弄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四季和五带等基本概念。

2. 理解昼夜交替的原因、周期和意义;地方时与经度的关系;时区的划分与区时的简单计算;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原因和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五带如何划分。

能力目标

1. 能运用地球仪、三球仪科学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重点说明昼夜更替与四季的形成。

2. 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计算地方时和经度,以及区时的简单计算。

3. 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4. 能够准确地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状况。

德育目标

1. 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 昼夜交替的成因,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以及对地理事物的影响。

2.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 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 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方法

1. 利用教具(地球仪、三球仪) 演示,让学生来理解昼与夜的形成、昼夜交替以及地方时的产生。

2. 充分运用课本插图、板图和投影片,运用导学法和分析法,来引导学生掌握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适当结合初中地理内容,让学生来巩固复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以及五带的划分等问题。

4. 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课文前后知识有机地联系。

●教具准备

地球仪、三球仪、投影片、板图或自制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上节课老师布置下这样一个思考题:为什么太阳直射点只能直射到南、北纬23°26′的纬线,而不会再向南、北扩大或者范围缩小呢?

大家考虑好了吗?下面请一个同学来回答。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对! 太阳直射的范围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是一致的。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所以太阳直射点的最南最北界限也是23°26′,也就是南、北回归线。假如黄赤交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地球时刻不停地处在运动状态,我们研究地球运动有什么地理意义呢? 它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这就是我们后两节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1.5、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二)

一、昼夜交替(板书)

1. 昼夜的形成(板书)

(启发、引导) 大家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只能反射太阳光。现在我们假设地球不运动(既不自转也不公转) ,同学们思考一下:会不会形成昼夜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归纳) 即使地球不运动,也会形成昼夜。(用地球仪做解释) 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中间的大圆圈) ,叫做晨昏线或晨昏圈。

(承转) 处于黑夜状态的夜半球是看不到太阳的,而在昼半球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或高度) 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太阳高度的问题。

2. 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引导、讲解) 什么是太阳高度呢? 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教师可用手势做解释) 。处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们,看到的太阳高度是不一样的:

在昼半球(白天) 大于0° 在晨昏线(地平线) 上等于0°

在夜半球(黑夜) 小于0°

(承转) 刚才我们是在假设地球不运动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的。实际上,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运动(用地球仪演示)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运动,所以昼夜就在不断地交替。

3. 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板书)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刚学过“恒星日”,为什么在地球自转运动中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日期呢?请大家思考、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解释) 由于参照物不同,便产生了两种时间长短不同的日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它是以天空中除太阳以外的某一颗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即天空中的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地球某地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教师可用地球仪演示说明) ,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但是,地球毕竟是太阳系中的成员,地球上昼夜的形成以及昼夜的不断变化(交替) ,均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太阳作公转运动,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转过360°多一点,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教师可借助三球仪解释、说明) 。

同学们听说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话吗?

(学生回答) 略

(教师解释) 在钟表出现以前,古代劳动人民完全是靠太阳(夜晚靠星星、月亮) 来安排一天的起居作息、生产劳动,因而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通过前面第2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颗同步卫星,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约为一个月,而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天,这样就使整个地表面的昼夜温差减小,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地球的一大优越性。

(承转)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昼夜在不断地交替,太阳高度也在不断地变化,那么,各地的时间也显然是不一样的。

二、地方时(板书)

1. 地方时的产生(板书)

(教师演示地球仪,按照以下思路、线索边板书边讲解)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补充) 因天空只有一个太阳,某一瞬间地球上各地的时刻是不一样的,即各地有各地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根据以上的分析、推导可得出:东边总比西边的时刻要早。那么,因经度不同,时间会相差多少呢? 下面我们来换算一下:

地理经度(度、分、秒) 地方时(时、分、秒)

15° 1小时

15′ 1分钟

15″ 1秒钟

地球经度与地方时的关系,我们通过分析,可找出如下的计算法则:

已知两地的地方时之差,根据一地经度,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理经度;已知两地的经度差,根据一地的地方时,可推算出另一地的地方时。

(教师可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举例说明,示例见备课资料中)

(承转)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给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国际上在1884年决定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

2. 时区和区时(板书)

(教师可根据当地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初中地球部分,可详可略地复习或讲解这部分内容) 时区的划分可使用下列图式(在黑板上边画边讲或使用多媒体投影演示) 讲解:

(解释) 中央经线、区时

区时的计算法则:

(1)时区差(或区时差) 的计算

两地同在东(西) 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 ;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加。

(2)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的时区差(或区时差)

注意“±号的选用”:东加西减,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否则用减。

(教师可根据情况举例说明)

3. 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板书)

世界很大,各国有各国的具体情况,一些国家根据实际需要使用某个区的区时为标准时间,也有采用半区时,本国东部时区的时间。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我国新疆和西藏的学生,为什么上午10点才去上学?(让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解答) 这是由于我国的领土东西跨经度较广,从东到西跨越5个时区,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目前我国统一采用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 经线上的地方时,这就是“北京时间”,是我国使用的标准时间。新疆和西藏的大部分位于东

六区,那里的时间一般要比北京晚2个小时,所以在当地就出现了上午10点才上学的现象。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地方时。本节的重点、难点是晨昏线的判断,不同经度地方时的计算和区时的计算。

[课后作业]

1. 当本初子午线上各点的太阳高度均为0°时,太阳直射点位于( )

A. 经度180°的北回归线上 B. 经度90°的南回归线上

C. 经度180°的南回归线上 D. 经度90°的赤道上

答案:D

2. 同一经度的各地( )

A. 区时相同 B. 每天日出日落的时刻相同

C. 地转偏向力的大小相同 D. 气温相同

答案:A

3. 当北京时间为10月1日12点时,位于东经48°的某地的区时是( )

A.10月1日17点 B.9月30日22点

C.10月1日7点 D.10月2日4点

答案:C

4. 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表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B. 在近日点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C.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D. 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不一致

答案:C

●板书设计

1.5、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二)

一、昼夜交替

1. 昼夜的形成

2. 太阳高度的变化

3. 昼夜交替的原因和周期

二、地方时

1. 地方时的产生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太阳东升西落时间东早西晚各地时刻不同地方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2. 时区和区时

3. 各国实际使用的时间


相关内容

  •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高一地理组 一.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两年的地理知识,但由于地理科目不参加中考等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普遍较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因此,高一学生会感觉地理难 ...
  • 有关海水运动的教学反思
    有关海水运动的教学反思 高一地理组 高 扬 海水运动是高一年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分析,可以知道,本章是以地球上的水开始,以水资源的开发结束.整篇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分别讲述了地球上的水循环及其 ...
  • 教师版高一地理大气环境
    姓名: 班级: 小组: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4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1. 识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2.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 [重点难点]1. 学生能理 ...
  •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精讲-知识结构详解
    地理必修1高考复习之知识结构详解 第一部分:如何复习好必修1(自然地理) 一.抓住主干,夯实双基──基础 由于自然地理试题中各考点主要集中在地图与空间定位.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温度与盐度和洋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 ...
  • 1.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刘丽敏 福建东山二中 一.概述 · 该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地理课的内容.为高一年上学期的第二节学习 · 本节课来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课,该节课所需课时数为一课时. ·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关 ...
  • 全面认识地球
    全面认识地球 -教研案例 一.案例背景: 总回顾已经完成的半学期教研活动,我校特别组织了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教研活动.针对这次教研活动我特意上了<全面认识地球>的一节综合复习课.由此产生了我的教研案例.地球 ...
  •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
  • 初一人教版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本节内容包括两个部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用时为 ...
  • 自然地理学考试内容及答案(整理版)
    名词解释: 1.喀斯特地貌: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以斯洛文尼亚的喀斯特高原命名. 2.潮流: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周期性的流动. 3.大气湿度 ...
  • 地球运动原理其示意图的判读
    专题一 地球运动原理其示意图的判读 [知识梳理]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速度 1.方向 ①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 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南极 注意:经纬线形状.极点.赤道和旋转方向. ②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