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 范文中心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04/02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2期(总第171期)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易新涛

[摘要]《苏日中立条约》是二战期间苏联与日本签订的一个举世震惊的条约。这个条约是苏日两国

长期对抗与妥协的产物,也是粉碎英美“绥靖政策”的需要,是离间法西斯轴心国联合进攻的需要。此外,中苏两国关系迅速降温加快了条约的出笼。条约的签订虽然转嫁了苏日矛盾,改变了日本的侵略方向,但是它严重地打击了中国抗战的热情,伤害了中国的民族情感,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客观上加速了美蒋联合的步伐。

[关键词]苏日中立条约;对抗;妥协;绥靖政策;中苏关系

[中图分类号]K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8(2003)02一0048一08

《苏日中立条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与轴心国签订的一个举世为之震惊的条约。当时舆论一片哗然。战后中外史学界也一直将其作为热点问题加以研究,主要研究它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和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以及对战时苏联、中国的影响,但很少涉及条约签订的原因分析。本文就此问题,略加探讨。

一、条约是苏日两国长期对抗与妥协的产物

日本是对苏俄始终采取敌视态度的国家之一,曾参与了协约国武装干涉俄国革命。1925年1月苏日建交,依然未能改变日本仇视俄国的立场。20年代后期,随着苏联的日益强大,朝鲜和中国东北反日情绪的不断高涨,日陆军部认为,要求得日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把“满洲”变为日本殖民地,进一步痛击“赤化策源地”苏联①。日参谋本部制定了密码为“乙”的对苏作战方案,预定“利用满洲和朝鲜地区作为根据地来占领苏联的沿海洲”②。在入侵中国东北的前几个月,日本政府就曾问过英法两国政府,一旦同苏联打仗,日本能否指望得到它们的直接支持。1930--1931年间任职关东军的阿南在战后东京审判日本主要战犯法庭上作证时承认,在日本的计划中,“无论是占领满洲,还是入侵中国内地,都是从日本的最终目标——对苏战争出发的”。当时,苏驻日使馆也不断获取日本企图侵苏的情报。苏驻日全权代表特罗雅诺夫斯基曾在日记中写道,陆军部长荒木断言,日苏之战迟早是不可避免的,苏联必须准备打这场战争③。荒木的断言从日驻莫斯科武官河边嘴中也流露过,他称对华对苏战争是必然的归宿①。

1933年后,苏联所面临的国际形势变得紧张。在欧洲,1月希特勒上台,标志着欧洲法西斯战争策源地形成,使一向把西线防御当作重点的苏联顿时警觉起来。在东方,3月27日,日本退出国联。同时,一方面扩大对华战争,另一方面希望“能用战争威胁讹诈苏联,迫使苏联政府对日本向苏联提出的一些主要要求(捕鱼、租让、承认满洲国、出让中东路等)作出让步”,也不想“在须要武装进攻苏联的时候被互不侵犯条约束缚住自己的手脚”,因而再次拒绝了苏联关于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使苏联通过条约束缚日本的计划失败。是年秋天,日本企图强占中东路和对苏作战的呼声达到了高潮。日满当局在中东路频繁进行挑衅活动,“要使这条属于苏联管的铁路干线48万方数据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的正常活动陷于瘫痪,进而迫使苏联或放弃中东铁路,把它当作实在的礼物拱手送给日本侵略者,或者通过挑起冲突把事态逐步扩大为日苏战争,并且以武力占据中东铁路”。日本国内好战分子在其决策中日益占上风。随后,苏联所面临的战争危险日益增强,尤其在东方。正如李维诺夫所说:“既然日本在其侵略道路上至今尚未遇到阻碍,那么,观其言行,我们深信,它会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⑤日本在扩大对华战争,企图策划华北“自治”的同时,不断在中苏边界制造紧张局势。仅1935年内挑起的边界事件就达80次。1936年苏边防部队扣留了日本间谍137人⑥。而英美等国又对苏联的集体安全的建议表示冷漠,英国更是积极与日妥协。

鉴于战争的危机和远东安全受到威胁的压力,苏联开始利用中国这道天然屏障,在道义上谴责日本的侵略,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两国邦交,并同中国进行缓慢的缔约谈判。同时,苏联按照自己的和平外交方针,对日本奉行所谓中立、“不干涉”的政策,尽量避免与日发生冲突,利用各种途径与日妥协,并不惜以损害中国主权为代价。以避免给日本挑起反苏战争的任何借口为由,不顾中国主权和抗议,苏联于1935年3月23El达成了《苏满关于中东路转让基本协议》,苏联以1.4亿日元路款和0.3亿日元苏方人员退休金的低价脱手,“这个数字要比当时俄国政府对铺设中东铁路的投资金额少得多”⑦。中东路的出售,事实上正式标志着苏联承认了“满洲国”这个连当时英法控制的国联都“不给予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承认”的傀儡政府的合法地位。并与外蒙建交、渗透新疆,构筑环苏联的远东防线。

1937年前后,德、意、日法西斯日渐猖獗。西方的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行动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东方的日本在积极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同时,也在加紧酝酿其“北进”苏联的计划。1936年日军参谋本部拟定的《国防国策大纲》提出了“首先倾注全力迫使苏联屈服”的“以苏为主敌论”,主张在“消除北方威胁后,再以势力积极推进我国对南洋及中国之国策”。6月,在日本《帝国国防方针》第二次修改案中,又规定用兵纲领是“陆军以苏联远东为目标”⑧。日本关东军还在策划占领苏联东西伯利亚和海滨地区,在贝加尔湖以东成立一个以白俄分子谢苗诺夫为首的“缓冲国”⑨。8月,日五相会议指出:“陆军军备以对抗苏联在远东所能使用的兵力为目标,尤其要充实驻在满朝的兵力,使其能在开战伊始,立即对苏联远东兵力予以痛击。”⑩日本报纸、书刊也为其扩张和对苏作战进行鼓动宣传。日军也频频向苏方挑衅。中苏东北边境的局势,正如李维诺夫在12月8、9日同日驻苏大使重光会谈时所说,苏联哪一段边境也没有如此不平静⑩。当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终必与苏联一战的念头是始终未忘的”@。

苏联深深地感到侵略成性的法西斯国家“过去和现在都在执行一种具有极大挑衅性的对外政策,蓄意制造和恶化国际关系中的紧张形势,这种政策的特别突出之点就是反对苏联”⑩。为了避免东西两面夹击,集中力量重点防御西方,苏联必须依靠已独立与日军交战数年并已全面抗击日本的中国,来缓和东方危机,避免与日作战,又牵制日本侵略势力。难怪李维诺夫对蒋廷黻说:“今日闻你说中国政府仍愿继续合作,我甚以为幸。”⑩然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中倍感军事物资的严重匮乏,加之英美采取纵容日本侵略的政策,则有可能被击败。因此,苏联开始积极援华抗日,但拒绝对日作战。

1939年后,德、意法西斯步步逼近苏联的西部安全防线。从1940年起,德国就开始向苏联边境大量集结军队。6月,法国迅速投降。12月,希特勒批准了以“巴巴罗萨”为代号的对苏作战计划,加快了对苏作战的准备工作,至1941年6月1日,德军集结基本完成,随时可能发动进攻。一向将西线防御视为重点的苏联不得不全力对付西线,因为“西面被认为是最危险的,预料敌人正是从那里实施主要攻击”◎。要真正全力对付德国,苏联不能不考虑苏日关系问题。虽然日军主力万 方数据49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2期(总第171期)

已陷入中国战场而难以抽身;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之后签订的苏日协议,表明两国关系的缓和。但是,日本参谋本部制定的1939年度和1941年度作战计划都是以占领苏联领土为目标的,并计划不断增兵,加之德日为同盟国,可能会协同进攻苏联。因此,“苏联政府考虑到日本军国主义者可能甚至肯定会背信弃义,但是认为有一个互不侵犯条约总比没有强,所以进行谈判”⑩。因为条约既限制了日本,使之不在德国侵略苏联时采取同时行动,又进一步巩固苏联的东面防线——新疆和外蒙古,使之不受侵犯,并促使日本转移进攻方向,使其“南进”,将日苏矛盾转嫁为日美矛盾。

而此时,日本也迫切希望改善同苏联的关系。第一,由于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越来越威胁着美国在中国及太平洋地区的利益,日美矛盾加剧。据格鲁统计,自1937年7月到1939年,日军侵犯美在华利益的事件达382起,平均不到3天即有1起事件发生◎。美国对此作出激烈反应。当1939年1月4日日本御前会议作出“第三国在中国的经济活动和权益…‘当然要受到限制”的决定时,罗斯福就建议对日禁运军用物资并限制对日贸易。4月,又下令调大西洋的美国舰队重返太平洋,以威胁日本海上运输。7月26日,美国通知日本废除1911年2月21日签署的《美日通商及航海条约》。从12月到1941年5月,美国总统、国务院和联邦贷款署等先后发表了近20则公告和新闻,宣布对日本实行有关石油、钢铁及其它重要物资的禁运⑩。面对美国的反应,为了保持与美国抗衡的均势,日本迫切希望北方能迅速安定下来,并希望“苏联放弃援蒋活动”⑩,以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从中国战场抽兵,因为“苏联以物资和技术援助中国与日本作战,同时谋求加强远东战备,从北面牵制日军,日本陷入苏联远东战略的陷阱”◎。第二,由于美国对日本实行重要物资禁运,国内物资严重匮乏的日本要维持和扩大其侵略战争,就必须尽快寻找到大量的战略物资和能源的来源。这些战略物资在南洋一带却又是相当丰富的,且欧洲战局急转直下,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以及其它南洋地区成了防御虚弱的“真空地带”。荒凉苦寒的西伯利亚几乎没有什么战略物资可捞。因此,1940年下半年,日本在对苏联的战略上有了重大的变化。7月27日,日本大本营及内阁联席会议决定实施“南进”政策,因此有必要“迅速调整对苏外交”,以避免与苏、美同时作战。第三,经过1938、1939年在张鼓峰和诺门坎地区的两次惨败后,日本军界认识到北攻苏联获胜希望渺茫,极力主张“北守南进论”。此外,虽然德日两国于1936年签订了以共同对付苏联为目标的《反共产国际协定》,但由于德国首先违反了这一协定,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德日之间在对苏问题上出现了裂痕,这就大大减少了日本来自德国方面的顾虑。

1940年7月、10月,日本政府两次向苏联提议缔结中立条约或互不侵犯条约。日本使节还表示:“他希望能使苏联政府承认满洲国并停止援助蒋介石。就象他告诉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那样,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准备承认苏联对外蒙的控制权和在新疆的特殊利益。”①苏联都以苏日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主要是撤销北库页岛的日本煤炭和石油租让企业)未解决为由而未同意。1941年3月下旬、4月中旬,日本外相松冈两度访苏,谈判缔约问题,并缔结了该条约。条约签订后,日本感到“很高兴”,并十万火急地取得天皇的批准,“因为这一条约缓和了陆军长期以来想与俄国作战的冲动,带来了使蒋介石屈服的希望,并使南进的道路更安全些。或许甚至美国政府也会变得比较宽和一些”◎。斯大林对日本外相松冈说:“日本俄国之间既然解决了问题,日本可以整顿远东了;俄国和德国将经营欧洲,然后大家再联合起来对付美国。”⑤又对日大使馆武官说:“这样一来,日本就可以放心地向南推进了。”@并亲自到车站为松冈送行。由此可见,条约充分体现了两国对抗与妥协的意愿。

二、条约是粉碎英美“绥靖”政策的需要万 50方数据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国家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长期处于一种敌对状态。一开始起,帝国主义国家采取赤裸裸的进攻政策,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革命。1929年后,为了转嫁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国内矛盾,帝国主义在对外扩张、掠夺殖民地的同时,将矛头对准了苏联,以所谓苏联按低于成本的价格向国际市场抛售商品、实行倾销政策以破坏资本主义经济为借口,共同策划对苏联的反“倾销”运动。帝国主义国家还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军事冲突,来反对苏联。1929年中苏因中东路事件而断交,并发生战争。罗马教皇和一些国际反动势力公开鼓吹反苏的“十字军远征”。所有这些,在苏联周围造成了严重的敌对气氛。

同时,英美帝国主义对日、德法西斯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企图将法西斯“祸水北引”,“坐收渔翁之利”。1931—1933年,英国对日本的侵略采取袒护、纵容乃至于做出重大让步的妥协政策。其主要原因:英国出于帝国主义的共同利害关系,出于对中国反帝斗争的恐惧,本能地同情日本;出于保护上海和长江流域以及在远东权益的自私目的,担心与日争吵会迫使日军南下;把日本看作反布尔什维克和镇压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斗士”。英国陆军元帅威廉在给外长西蒙的信中说,“尽你所能地在满洲帮助日本”,“当日本藐视国联的时候,我知道这令人觉得是全错了,但1、它受到了很大的挑衅;2、它必须快点在什么地方扩张——千万让(或更鼓励)它在满洲这样做而不走上去澳大利亚的道路;3、它在满洲完全确立它的存在是对布尔什维克进攻的真正障碍。”⑤1933年,英日贸易战、日本扩大在中国的侵略,以及希特勒在德国的崛起,使英国不得不承认国际形势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财政部长张伯伦仍强调主张同日本的关系,强调“如果可能改善我们同日本的关系,那么整个远东问题将是极其简单的,而且甚至可能在(防御的)优先次序上把远东降低”⑧,并于1934年3月14日内阁讨论国防需要委员会的第一个报告时明确提出与日订立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虽然4月17日日本外务省情报部长天羽英二发表了旨在日本独占中国的声明,给张伯伦当头一棒,但是由于英国把经济复苏放在第一位,且远东处于无防御状态,以张伯伦为代表的要求与日和解的主张占了上风。美国则奉行“不承认主义”(又称史汀生主义)。1932年1月2日日攻占锦州后,7日美国政府向中日发出照会,称“凡中日两国政府或其代表订立的任何条约或协定,足以损害美国或其人民在华权益者……美国政府均无意承认。”美国总统胡佛则说得更明确:“美国同日本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必须友好地看待日本的立场”,“如果日本向美国提出:‘我们的北方有赤化的俄国,而侧翼又可能出现一个赤化的中国,最终将使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为恢复中国的秩序,要么《九国公约》的签字国同我们合作,否则我们只好采取自卫行动’。美国对日本这样的声明无法提出重大的异议。”◎这是适应其远东利益的政策。且在渡过经济危机后的美国,正忙于同日本做生意。法国只关心它在欧洲的处境。英美对德、意、日侵略者所采取的“绥靖”政策不仅使苏联于1933年11月16日首次提出,并在随后4年时间里曾不止一次地试图说服西方国家同意签订区域性的太平洋公约,用集体的力量阻止日本侵略势力的想法落空,而且,纵容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使之越来越频繁地在苏联和蒙古的远东边界挑起冲突,大肆扩大对中国及亚洲的侵略。

1937年前后,面对日渐猖獗的法西斯势力,英美等国对日本继续实行以牺牲中国为代价、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日本侵华战争的逐步扩大,特别是其建立“东亚新秩序”政策越来越威胁着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不得不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作出谴责。但是,对美国来说,来自El本的威胁比希特勒在欧洲的威胁和苏联的威胁要小得多,且日本侵华战争远离美国本土,尤其能“祸水北引”。所以,美国更主要的则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主张孤立主义,听任日本侵略。1937年9月14日,根据中立法,美国声明不许美国商船向中日双方运送军火,使缺船少舰的中国孤立无万 方数据5】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2期(总第171期)

援,而日本则可以自己运送。10月5日罗斯福在芝加哥发表了试探性的“防疫隔离演说”,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并且说:“我们虽然正在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卷入他国纠纷的危险,但是在这个国际信义和安全保障遭到破坏的无秩序的世界里,单纯采取漠不关心的超然态度是无法彻底保证安全的。”◎即使这种温和的谴责,也遭到了国内孤立主义者的抨击。12日,罗斯福只好在“炉边谈话”中,主张中日和解。显然,“孤立主义”压力下的“中立路线”实质上就是牺牲中国,纵容日本侵略。英国更是主张妥协,反对制裁日本,且事变发生时它正忙于欧洲事务,不愿在远东冒与日本开战的危险。首相张伯伦坚决反对制裁日本,在同年10月13日的内阁会议上说,对日经济制裁“不能保证日本不会在德国和意大利的可能纵容下进行某些报复性的进攻,例如进攻印度的某些石油供应,或进攻香港和菲律宾”。21日,他在下院再次宣称,到这个会议上去谈论对日制裁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在这里缔结和平,而不是在这里扩大冲突”◎。11月1日,外相艾登在下院宣布:“英国将采取和美国完全一致的步调,走一样远,不冲在前,也不落在后面。”◎法国则表示无美国合作,寸步难行。英美纵容日本侵略的政策,更增长了中国被灭亡的可能性。

1939年后,德、意步步逼近苏联的西部安全防线。苏联方面已陆续收到德国将要进犯苏联的情报。日本虽然停止了在中国大规模的进攻,但大肆进行诱降活动,且国内“南守北进论”占了上风,日军还于1938、1939年分别挑起了试探性武装进攻苏联的张鼓峰和诺门坎事件。恰恰在此时,英美在欧洲完成“墨尼黑”阴谋之后,企图在中国实施“远东墨尼黑”阴谋,欲将法西斯“祸水北引”。即使到了1941年初,美国仍未最后放弃其绥靖政策。3月,美日开始就《日美谅解案》进行接触。由于日本顽固坚持其在中国建立殖民统?台的条件,坚持其“包括南洋在内的大东亚新秩序”和“大东亚共荣圈”,致使美国朝野越来越多的人士认识到“绥靖政策是一条死路”@,致使美国的绥靖政策破产。

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中国出现投降的可能性,苏联必须粉碎帝国主义的“绥靖”阴谋。斯大林指示即将来华赴任的崔可夫“不仅是帮助蒋介石及其将领们学会使用我们提供的武器,而且要使蒋介石树立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全体驻华人员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不仅如此,苏联还必须把历史上的宿敌变为暂时的盟友,使日本改变侵略方向,彻底粉碎英美的绥靖政策,求得远东安全的最大可能性,从根本上解决后顾之忧。因此,苏联就不顾道义,与日本侵略者在蒙满问题上进行牺牲中国利益的政治交易,并签订了条约。苏联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学者也认为:“在德国进犯我国的威胁日益严重的条件下,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意味着苏联对外政策的巨大胜利和‘远东墨尼黑’政策的破产,它有力地打击了希特勒分子的阴谋。”◎

三、条约是离间法西斯轴心国联合行动的需要

30年代初,日、德法西斯分别在亚、欧崛起,对苏联东西安全利益形成威胁。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受日本侵略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在欧洲,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标志着欧洲法西斯战争策源地形成。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称,德国要停止日耳曼人老是在欧洲南进和西进的脚步,“而把眼光转向东方国家……转向未来的领土政策”,“我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俄国及其周围的附属国”@。2月3日,希特勒在秘密召见德国各军种司令官时重申了其侵占别国领土的政策。他称,必须“在东方夺取新的生存空间,并毫不留情的使之德国化”@。

此后,东西方法西斯开始走向联合。1936年11月25日,德日法西斯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其矛头直指苏联和各国共产党。次年,意大利也加入其中。这样,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协调一致,分别从东西方联合进攻苏联的可能性骤然加大。1940年德、意、日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日52万方数据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本已成为德国的盟国。1941年3月松冈访德,当德国外相里宾特罗甫向他透露可能爆发苏德战争的信息时,松冈保证:“日本始终是忠实的同盟国,对于共同的努力不只是以敷衍而贡献出全力。”@表明日本是德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支持者。

1939年以后,由于英法绥靖势力与希特勒德国的公开勾结,希特勒在英法的纵容下进攻态势咄咄逼人,日本在远东与希特勒遥相呼应,苏联东西两面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战争危险,而且苏联提出的集体安全体系已事过境迁,因此,苏联不得不重新思考其对外政策。1939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十八大制订了一个新的对外政策,即拥护和平,加强同所有国家的事务联系,同所有与苏联交界的邻国保持和平与亲近的睦邻关系,只要这些国家也同苏联保持这种关系,“不试图破坏我们的国家利益”,“不试图直接或间接地破坏苏维埃国家边界的完整性和不可侵犯性”◎。这实际上是一个谋求利益自保政策,其总的原则就是保证苏联国家利益不受侵犯。只要不危及这个原则,苏联愿意同所有国家包括法西斯国家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

在这一新的对外政策的指导下,苏联一方面努力发展与邻国的外交关系,甚至不惜使用武力,以稳固环绕苏联的防线。从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苏联出兵占领了波兰的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与芬兰进行领土交涉,将国界向西推移了150一400公里,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构筑了一条所谓“东方阵线”的防御带。另一方面,为了谋求国家利益自保,在准备对德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采取对抗态度的同时,苏联又不愿意同这些法西斯国家的关系处于一种没有任何伸缩性的僵硬状态,极希望与之达成某种妥协,以求得哪怕只是暂时、相对的安全,特别要离间德、日法西斯国家,使之不同时进攻苏联。于是,在苏联与英、法进行的历时4个多月的谈判终于宣告失败之后,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它“并不能使苏联摆脱法西斯侵略的威胁”⑧。所以,在德国即将进攻苏联的前夕,苏联又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

从条约签订后的情况看,它确实起到了限制日本援助德国的暂时作用,成为一道离间日德联合行动的无形障碍,“苏日条约证明试图使日本卷入反苏战争的德国在外交上的失败。”◎松冈回国后不久就对德国驻东京大使奥托说:“如果德苏之间发生冲突时无论是日本的总理大臣或总务大臣恐都不能使日本保持中立。到这种时候,日本就必须会站在德国方面,而不能不进攻苏联吧!虽然有了中立条约这也是不会改变的。”⑩苏德战争爆发后,他又出尔反尔,上奏天皇,建议对苏开战。但是,在1941年6月30日召开的联席恳谈会上,还是通过了避免立即介入德苏战争的提案。7月10日日本召开的讨论德国请求日本参战问题的御前会议,因为“日本已极力使苏俄中立,以便在苏俄以外的战场上作战。如果这么一来,不久便卷入全球性战争”◎,决定拒绝德国的请求而采取一种静观政策。正如日本一位外务次长所说,由于有了中立条约,援助德国就需要“找到以苏联进攻日本为借口”◎才行。

四、中苏关系的降温加剧了条约的签订

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受到东西方法西斯夹击的威胁越来越严重,苏联于1937年8月21日同中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并从道义、物质、人力等方面大力援助中国抗战,仅1938年3月、7月和1939年6月分3次向中国贷款2.5亿美元,全部用于购买苏联军用物资。中苏两国关系进入全面友好阶段。

但是,从1939年起,中苏关系开始降温。其主要原因:其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国际舆论盛传日苏也将订立互不侵犯条约,引起南京政府的不安和疑惧。1939年9月2日,中国驻苏大使杨杰向蒋介石报告国际盛传的消息。下旬,国民政府致电驻苏使馆,探询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谈判情况,并提醒苏方注意《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有关规定。杨杰连日与苏联外交部官员密万方数据 53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2期(总第171期)

谈。11月8日,蒋介石在重庆亲自会见苏驻华大使潘友新,直接询问El苏最近有无妥协可能,并重申中国对苏政策。12月1日,蒋介石又致函斯大林,阐述欧战爆发后的远东局势及解决之道。随着日苏间谈判时断时续地进行,中苏关系也随之波动起来,国民政府对日苏接近的疑惧与日俱增。

其二,围绕国联开除苏联的争执。1939年底国联因苏入侵波兰而决议开除苏联,中国代表投了弃权票。苏方对此多次诘难。1940年1月9日,莫洛托夫会见杨杰,指责中国舆论对此毫无表示,对于在国联会上未能援助苏联,更是兴师问罪,“如中国代表反对,决不致有此结果,此次中国出席国联代表之举动,无异帮助英、法打击苏联,是何用意?”⑧10天后,莫洛托夫会见蒋介石的代表贺耀祖时,再次提出质问,态度更为严厉,且拒不答复贺提出的援华要求,随后又两次改动约见贺的时间,有意刁难。双方互不谅解的职责,是1937年以来中苏交往中前所未有的。

第三,蒋介石的反动性日益暴露。全面抗战以来,蒋介石始终未放弃对日本妥协的幻想,引起苏联的怀疑,正如是年孙科所言,苏联不参战理由之一为“虑我决心不足,战不力彼若急参战,我或中途变计”@。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逐步深入特别是日本第二次近卫声明所宣布建立“以日满华三国合作”为基础的“东亚新秩序”的政策,严重威胁着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和在华利益。于是,美国决定改变对华政策,在对日实行禁运的同时,从1939年开始援助蒋介石抗战。由于美国的援助,蒋介石国民党日益反动,制定了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战时政策,并在国内制造反共摩擦,先后掀起了两次反共高潮。

其四,新疆问题的尖锐化。为了进一步巩固其远东防线,抢夺战争物资,苏联又加强对新疆的渗透。自30年代以来,苏一直在新疆培植“亲苏”势力,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1940年11月苏驻新疆总领事巴库林和盛世才秘密签订了锡矿条约⑥。这是一个损害中国主权的条约。而且巴库林骄横地对盛世才说,条约“没有一个字可以更动”⑧。并转达斯大林的嘱托,除他之外不要让任何人看到条约。还要挟,“我们希望你能聪明并慎重地决定这件事,它不仅影响到新疆的未来,而且影响到你自己”◎。苏德战争爆发后,盛世才“倒戈”国民党,新疆问题随之尖锐化。到1944年下半年,两国关系降到了抗战以来的最低点。

中苏两国关系开始疏远以至于恶化,加之苏德战争一触即发,促使苏联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其远东安全,加快与日本签约的进程。

由于上述原因,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条约虽然限制了日本,转移了日本的侵略方向,转嫁了苏日矛盾,维护了远东暂时的安全,为苏联卫国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在政治上打击了中国的抗战,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严重损坏了中国的主权;助长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增加了中国抗战的压力;导致了中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客观上加快了美蒋联合的步伐。

注释:

①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4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53页。

②国际关系学院:《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荆')>(1917--1932),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第253页。

③⑤⑦⑩@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17~318、339~340、321、431、325页。

④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372、388页。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l卷,莫斯科1973年版,第103~104页,转引自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第381页。万 54方数据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⑧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609~610页。

⑨茹可夫:《远东国际关系》第2卷,莫斯科1973年版,第iil~112页,转引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⑩日本历史研究会:《太平洋战争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26页。

⑩1936年11月10日《真理报》,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I(1917—1945),第330页。

⑩《蒋延黻同李维诺夫谈话记录》,《民国档案11989年第4期。

⑩杰列维扬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第3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742页。

⑩◎马丁等:《(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绍兴师专学报11994年第3期。

⑩JosephC・Grew,TenYearinJapen,N.Y.1944,P.307。

⑩美国务院:《美国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99~516页。

⑩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1(--),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3~104页。

◎日本防卫厅:《中国事变El本陆军作战史》,东京1975年版,第166页。

@《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964页。

@@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9、195页。

◎林三郎:《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吉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1页。

◎Thorne.Christopher,Thelimitsofforeignpolicy:thewest,theLeagueandtheFarEasternCrisisof193l一1933.London1972,P.177。

@StsphernE.Pelz,RacetoPearlHarbor,Cambridgei974,P.103。

◎s.R.Smith,TheManchurianCrisis1931--1932,N.Y.1948,P.149~150。

⑧ThePublicPapersandAddressesofFranklinD.Roosevelf(1937),N.Y.1941,P.48。

◎张伯伦:《为和平而斗争》,伦敦1939年版,第42页,转引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五卷,第193页。◎I.S.Friedman,BritishRelationswithChina193l~1939,N.Y.1940,P.104。

①格鲁:《使日十年》,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58页。

◎崔可夫:《在华使命》,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35~36页。

@@王亚兵:《对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再评价》,《苏联问题研究资料}1988年第5期。

@《绝密!仅供统帅部阅!——法西斯德国在反苏战争中的战略(文件资料汇编)》,莫斯科1967年版,第42"43页,转引自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第325页。

@⑩《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395页。

◎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69页。

@朱可夫:《回忆和思考》第1卷,莫斯科1974年版,第253页,转引自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第447页。

@傅启学:《中国外交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70页。

◎@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战时外交》(二),台湾1981年版,第362~363、408页。

◎条约规定:苏联在新疆境内有权探寻、考察、开采锡矿及农副有用矿物,并将其运出;设立托拉斯(新锡)并有开展上述工作所必须之地,设立武装守备;新疆不得干涉新锡之业务等。见夏林根《中苏关系辞典》,大连出版社1990年版,第194页。

⑩Tien--fangCheng,AHistoryofSino—RussianRelations,Washington1957,P.177。

@John.W.Clive,Chinese--SovietRelations1937—1945,N.Y.1988,P.162。

(本文作者湖北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武汉430064)万 方数据55

浅析《苏日中立条约》签订的原因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易新涛, Yi Xintao湖北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武汉,430064党史研究与教学PARTY HISTORY RESEARCH & TEACHING2003(2)1次

参考文献(41条)

1.井上清 日本军国主义 1985

2.国际关系学院 现代国际关系史参考资料(1917-1932) 1958

3.葛罗米柯 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 1988

4.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1986

5.葛罗米柯 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

6.信夫清三郎 日本外交史 1980

7.茹可夫 远东国际关系 1973

8.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 1995

9.日本历史学研究会 太平洋战争史 1959

10.葛罗米柯 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 1936

11.蒋延黻同李维诺夫谈话记录 1989(04)

12.杰列维扬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39-1945) 1981

13.马丁 苏日中立条约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1994

14.Joseph C·Grew Ten Year in Japen 1944

15.美国务院 美国外交文件(日本1931-1941) 1998

16.服部卓四郎 大东亚战争全史 1984

17.日本防卫厅 中国事变日本陆军作战史 1975

18.轴心国的初期胜利 1983

19.赫伯特·菲斯 通向珍珠港 1983

20.林三郎 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 1979

21.Thorne Christopher The limits of foreign policy: the West,the League and the Far Eastern Crisisof 1931-1933 1972

22.Stsphern E Pelz Race to Pearl Harbor 1974

23.S R Smith The Manchurian Crisis 1931-1932 1948

24.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 Roosevelf(1937) 1941

25.张伯伦 为和平而斗争 1939

26.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

27.I S Friedman British Relations with China 1931~1939 1940

28.格鲁 使日十年 1983

29.崔可夫 在华使命 1980

30.王亚兵 对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再评价》 1988

31.绝密!仅供统帅部阅!--法西斯德国在反苏战争中的战略(文件资料汇编) 1967

32.葛罗米柯 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

33.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 1986

34.斯大林 列宁主义问题 1964

35.朱可夫 回忆和思考 1974

36.葛罗米柯 苏联对外政策史(1917-1945)

37.傅启学 中国外交史 1983

38.秦孝仪 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战时外交 1981

39.夏林根 中苏关系辞典 1990

40.Tien-fang Cheng A History of Sino-Russian Relations 1957

41.John W Clive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198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王豪才 评《近代中苏关系史述论》[期刊论文]-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24(2)

2. 王春良 论日、苏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期刊论文]-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 季宁.Ji Ning 析国民党"联苏御日"政策产生的动因及其失败[期刊论文]-淮阴工学院学报2005,14(4)

4. 黄鸿飞 20世纪30年代的中日苏关系[期刊论文]-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22(1)

5. 杨晓杰 试论二战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的"美国因素"[期刊论文]-军事历史研究2007(1)

6. 茹莹 二战结束前美国的远东战略与对华政策[期刊论文]-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3(2)

7. 胡祥芹 从1939年欧洲外交看战前苏德关系的演变[期刊论文]-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7(1)

8. 米高扬为何要秘密访问西柏坡[期刊论文]-党史纵览2010(10)

9. 易新涛 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期刊论文]-理论月刊2007(10)

10. 梁军 试论1940年的苏德柏林谈判[期刊论文]-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1)

引证文献(1条)

1.赵文亮 20余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苏联卫国战争前夕外交政策的研究[期刊论文]-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05(4)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syjyjx200302009.aspx


相关内容

  • 中国近代现代史 上册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部分 第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形成 一.列强侵华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原料和市场 ...
  • 历史选修3_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资料整理
    历史选修3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动荡不安的世界 背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表现:①纠结军事集团②扩军备战 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德国为争夺殖民地同英 ...
  • 国防知识网络竞赛
    2013国防教育网络知识竞赛 1.登陆网址 2.点击竞赛须知,之后点击竞赛答题入口,入16位CMIS号(有照片的学生卡上有CMIS号),进入答题状态. 3.依次答完初级.中级.高级题目. 国防教育知识网络竞赛 (中学生部分) 体美科 201 ...
  •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及单元能力测试题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四.自学阶梯评估 知识掌握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 B.法西斯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
  • 高二历史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检测历史试卷 制卷:吴俊生 审题:李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不是来求异的".为此,他代表中国政府再次阐述了( ) A .亚非国家的革命策略 B.社会主义的 ...
  • 中美友好交往的第一人--蒲安臣
    张永东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的最老的文明古国,而美国的历史从建立到现在也不过只有二百来多年.一千年前中国曾经是世界文明和富裕国家的标志,一千前后美国又成了世界文明和富有的标志.一千年前的世界还没有发现美洲大陆,二 ...
  • 国际经济法自考重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经济法,是泛指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换句话说,它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国际经济交往中所发生的国际经济关系,在每一特定历史阶段,往往形成某种相对稳定的格局.结构或模式 ...
  • 初二历史下册期中试卷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期中标准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1.1949年召开的,通过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
  •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高二历史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分册: 1. 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2. <吉尔伽美什>史诗 3. <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和历史价值 • 作用:更有效地规范王国的秩序: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 • 历史价值:(1 ...
  • 20**年届高考历史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一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单元特征] 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近一百一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列强通过一次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