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宋夏鼎立与宋夏和战的关系 - 范文中心

略论宋夏鼎立与宋夏和战的关系

04/10

略论宋辽夏鼎立与宋夏和战的关系

王立新

(陇东学院 历史系,甘肃 庆阳 745000)

摘 要:北宋时期,宋、辽、西夏三政权长期并立。西夏的国土、人口、耕地,远不及北宋与辽朝,但西夏政权却长期存在,并与北宋、辽朝相抗衡。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北宋与辽朝南北对峙,西夏成为维系宋辽间平衡的砝码,也因此形成了并非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局面。这种三国鼎立局面,又成为影响宋夏和战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北宋 辽朝 西夏 抗衡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北宋时期,中国历史再度呈现多政权并立格局。就广义的中国范围而言,这一时期的中国并未实现统一,而是北宋、辽朝、西夏等政权并存。其中,西夏的国土、人口、耕地均不及北宋与辽朝,但却与北宋、辽朝并立抗衡八十余年,并始终保持独立地位,其原因颇值得研究。在此,本文将分析探讨宋辽夏鼎立与宋夏和战的关系,以有助于对这段历史的深入了解。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及宋太宗历经十余年,消灭了残存的十国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但宋太祖及宋太宗并不满足于此,认为国家还没有真正统一。⑴后晋石敬塘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不仅是传统的汉地,而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辽朝占据后可以随时南下,而中原政权却无法有效抵御。因此,宋朝建立之初宋太祖就曾考虑过如何收回,甚至打算用金钱赎回燕云十六州。⑵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初,北宋灭北汉,辽朝出兵援救,于是宋太宗乘灭北汉余威,企图一举收复燕云,结果七月高粱河战役,北宋大败,宋太宗退至涿州,“乘驴车走免,丧资械不可胜计。”⑶

经过几年准备,雍熙三年(986年)三月,宋太宗再次起兵三路北伐辽朝,五月,宋东路军大败于涿州西南四十里的歧沟关,辽军乘胜攻入宋境,北宋蒙受重大损失。 两次伐辽均以失败告终,于是宋太宗放弃了夺回燕云的计划,对辽采取守势。正处于全盛时期的辽朝却从此不断南下攻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军大举南下,十一月辽军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北,迫近汴京。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前往澶州前线,结果形势转而对北宋有利。辽朝承天太后恐不能取胜,提出议和,最终宋辽达成“澶渊之盟”,这是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宋太宗两次北伐辽朝失败,说明当时北宋无力消灭辽朝,承天太后在澶州城下妥协,也说明辽朝无力消灭北宋,南北实现统一的条件尚不具备。此后,宋辽南北对峙局面形成,辽自称“北朝”,称北宋为“南朝”,在双方的交往中,北宋也常称辽为“北朝”。澶渊之盟以后一百多年,南北两朝基本上没有发生武装冲突,大体上保持着和平。

与此同时,西北的党项族发展很快。宋初,夏州李氏曾入贡北宋,宋太宗时,宋辽战争爆发,“继迁叛宋,始来附辽,授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辽统和八年

1 ⑷

(990年)十二月,辽“遣使封继迁为夏国王,”⑸并以公主嫁继迁。次年北宋政府授李继迁银州观察使,并赐姓赵名保吉,此举旨在招抚李继迁。辽朝得知后,以“继迁潜附于宋,遣韩德威持诏谕之,”并于统和十年以“继迁讬故不出,至灵州俘掠以还。”⑹淳化五年(994年),李继迁侵掠北宋沿边地区,北宋出兵讨伐,第二年李继迁遣使入朝,献马谢罪。至道二年(996年),北宋出兵五路讨伐李继迁,次年李继迁遣使求和,北宋任命他为定难军节度使。正当宋辽战争激烈之时,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攻克灵州,改为西平府,并于次年迁都于此。灵州一带是黄河上游最为肥沃的地区,是北宋控制西北地区的枢纽,也是宋朝购买西北边马的必经之地,失去灵州,对北宋影响极大。上述情况说明,宋辽战争期间,李继迁利用宋辽冲突,同时向宋辽称臣,接受封号,但又不时侵扰北宋,以发展壮大自己,从而为以后西夏政权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后,西夏面临来自北宋的巨大压力,同时,与北宋长期为敌,导致双方贸易中断,这对西夏打击很大,再加上当时北宋政府极力招抚,于是宋夏双方在澶渊之盟的次年(1005)开始谈判,并达成和议。

与北宋息战以后,德明(继迁子)进行了内部整顿,充实了军备和财力,先后向西攻占了回纥的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1032年德明死,子元昊即位,继续向西用兵,又攻占了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肃州(今甘肃酒泉)。至此,西夏的领土已“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依贺兰山为固。”⑺经过向西扩张,西夏已具备了与宋辽相抗衡的物质条件。

这一时期是西夏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西夏与宋议和,同时与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元昊在即位前一年与辽朝兴平公主结婚,通过联姻,西夏与辽朝的关系更加密切。当时,辽朝的统治区内有不少党项部落,辽开泰二年(1013年),有些党项部落企图摆脱辽的控制,“前后叛者多投西夏,西夏不纳。”⑻西夏借辽朝声威牵制北宋,增加自己与北宋周旋的余地,为向西扩张创造条件;辽朝也可借机向北宋施压,并利用与西夏的友好关系加强对其境内党项部落的统治。因此,在西夏正式建国前,三国鼎立的雏形已经具备。

1038年,元昊称帝并建国号大夏,西夏正式建国。元昊遣使向北宋提出“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⑼宋夏战争因此爆发。在三国鼎立的形势下,任何两方冲突,必然要极力争取第三方,于是,“(辽重熙)九年(1040年),宋遣郭祯以伐夏来报。十年,夏国献所俘宋将及生口。”⑽因元昊是辽朝驸马,辽夏关系密切,于是“(重熙)十一年,遣使问宋兴师伐夏之由。”⑾可以看出,辽是偏向西夏一方的。

对辽朝而言,交战的一方是同盟,是翁婿之国,关系密切;另一方是兄弟之国(澶渊之盟约定),每年还送缴大量银、绢等物。因此,过分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对辽朝产生不利影响,于是,辽朝采取了中立但稍偏向西夏的态度。这样,宋夏双方交战以来都在积极争取辽朝的支持,辽朝也借机周旋于双方之间,为己谋利。庆历二年(1042年),辽朝趁北宋数次败于西夏之际,以索还晋阳(北汉故地)及瓦桥关以南十县地(后周北伐夺取辽朝之地)为要挟,向北宋施加政治及军事压力,迫使北宋增加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澶渊之盟中给辽的物品称“岁输”,此次也改“输”为“纳”。虽一字之差,北宋的困境及不平等地位却暴露无遗。由于上述条件,辽朝也答应北宋劝西夏罢兵,接受招抚。辽重熙十二年(1043年)初,辽朝“遣同知析津府事耶律敌烈、枢密都承旨王惟吉谕夏国与宋和。二月,„„耶律敌烈等使夏国还,奏元昊罢兵。遣使报宋。” 2

当时,元昊并不愿意与北宋议和,“七月,元昊上表请伐宋,不从。”此后西夏与辽朝关系趋于紧张。时任枢密副使的富弼曾于庆历二年出使辽朝,对辽夏关系有所了解,他认为:“契丹始与元昊相约以困中国,前年契丹背约与中国复和,元昊怒契丹坐受中国所益之币,因此有隙,累出怨辞。”⒁结果元昊一方面与北宋议和,另一方面出兵侵扰辽朝统治下的党项部落。

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党项及山西部族节度屈烈以五部叛入西夏,诏征诸道兵讨之。”⒂此时宋夏刚议和罢兵,于是元昊得以全力来对付辽兴宗的御驾亲征,大败辽军,辽兴宗险些被俘。

元昊取胜后,一方面遣使赴辽请和,同时向北宋进献此役战利品,北宋认为元昊意在示威,并有嫁祸的企图,于是只收表章而拒受其献俘。⒃元昊主动缓和与辽朝的关系,原因在于同北宋刚达成和议,而且以西夏的实际情况,在以后的发展中难免与北宋冲突,长期与辽朝对立将会使西夏腹背受敌。但辽朝此时却认为西夏一直在“纳叛背盟”,拒绝恢复与西夏的友好关系,并于重熙十八年(1049年)再度发动征夏战争,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辽朝损失更多。战后,双方冲突仍然不断,直到重熙十九年(1050年)年底,西夏主谅祚主动求和,“遣使乞依旧称臣,”⒄双方才结束了长期的尖锐对立。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谅祚进降表,”⒅辽夏才恢复了正常关系。

不久以后,北宋与西夏关系再趋紧张,北宋转守为攻并逐渐占据战略优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西夏罗兀城被北宋攻占,辽朝发兵援助,⒆这说明辽夏同盟关系已完全恢复。由于北宋的战略优势越来越明显,西夏逐渐不支,亟需加强与辽朝的关系,从此遣辽贡使不断。随着西夏对宋作战的不断失利,辽朝数次遣使赴宋为西夏请和。宣和二年(1119年)在辽朝的斡旋下,西夏臣服,北宋罢兵。

由上述史实不难看出,宋朝初年,宋辽争战,最终形成对峙。西夏趁机崛起,既向辽称臣纳贡,又接受北宋封授,“虽臣事中国及契丹,然自帝一方”,⒇保持着事实上的独立。至宋夏战争爆发前,西夏不仅疆域得以向西扩张,而且还通过与北宋、辽朝的贸易,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西夏的国力因此有了较大增长,依赖西北一隅与北宋、辽朝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是影响宋夏和战的关键因素。

首先,从宋、辽、夏三国的国力来看,北宋不仅地处中原,人口众多,耕地广大,而且封建经济发达,是三国中国力最强的。辽朝地处北方,进入封建社会不久,是一个新兴的封建制国家,国土辽阔,面积几乎是北宋的两倍,但其人口、耕地、经济发展水平均较北宋为低,国力仅次于北宋。西夏在元昊统治时期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为辅。西夏的人口、耕地及经济发展水平是三国中最低的,国力远弱于北宋及辽朝。既然如此,西夏为何敢于先进攻北宋,而后抗辽呢?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是三国鼎立,西夏的国力弱于北宋及辽朝。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凡三国鼎立或多政权并存时期,较弱的政权总是趋于联合(多以纳贡、联姻等途径),建立某种形式的同盟关系,共同对抗最强大的一个政权。同盟建立以后,其成员间固有矛盾会暂时搁置。一旦面临的共同威胁解除或者最强的一方遭 3 ⒀

到削弱时,同盟方搁置的内部矛盾就会激化,导致冲突发生。这是国与国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必然性所决定的,宋辽夏三国鼎立时期当然也不例外。

宋辽战争之后确立的对峙局面,因西夏的崛起而成为三国鼎立之势。作为国力最弱的一方,西夏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持宋辽平衡的砝码的作用,宋辽澶渊之盟后一百多年没有战事,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西夏建立后,既对宋辽同时称臣,又与宋辽争战,北宋与辽朝两强相互对峙,都不敢倾其全力去消灭西夏,所以西夏敢于先攻北宋,而后抗辽。但长期与辽朝争战将导致平衡被打破,危及自身,于是辽夏间很快恢复了关系,西夏转而继续与北宋抗衡。必须指出的是,西夏从来没有两线作战,同时向北宋与辽朝开战,从而避免了腹背受敌。

其次,三国中北宋国力最强,虽经两度伐辽失败,但北宋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远比辽朝发达的社会经济,使辽朝统治者一直心存顾忌。承天太后之所以在澶州城下同意妥协,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因此,宋辽对峙的局面确立后,双方都不敢轻举妄动,害怕两败俱伤。同时,由于顾忌北宋巨大的潜力,耽心有朝一日北宋强大起来,危及辽朝的存亡,辽朝希望有能牵制北宋的第三方力量出现,所以对西夏政权的建立乐观其成。元昊称帝,辽朝容忍甚至支持,而北宋却视之为反叛。宋夏战争之所以爆发,与这种并非势均力敌的三国鼎立格局有直接关系。

总之,宋辽夏鼎立是这一时期政权间关系的主导因素。任何一方的对外举措,都要受到这一因素的支配,宋夏间长达八十余年的和战史尤其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十七,开宝九年(976年)二月巳亥记载:“群臣再奏表请加

尊号曰‘一统太平’。上曰:‘燕晋未平,遽可谓一统太平乎!’”

⑵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十九,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月记载:“初,太祖别置封

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矣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会宴驾,不果。”

⑶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卷十三 契丹和战. 北京:中华书局,1977.80.

⑷⑸⑹⑽⑾⑿⒀⒂⒄⒅ 脱脱等. 辽史·西夏外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1524;1525;1526;1527.

⑺ 吴广成 西夏书事[M].卷十二.

⑻ 脱脱等.辽史·圣宗纪 [M]. 北京:中华书局,1974.173.

⑼ 脱脱等.宋史·夏国传 [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3996.

⒁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一五一,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八月甲午.

⒃ 吴广成.西夏书事[M].卷十七.

⒆ 吴广成.西夏书事[M].卷二十三.

⒇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M].卷三十 夏元昊拒命. 北京:中华书局,1977.251.

4


相关内容

  • 略论段义孚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用处的观点
    略论段义孚关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用处的观点 段义孚为什么能在美国产生甚至超出地理学界的影响,是一个有趣而有意义的问题.这些"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东西,究竟有何用处?我试译他的原作中的一段话为复: "地理学提供 ...
  • 略论和谐国际社会构建中的经济因素
    一.和谐国际社会的内涵 所谓社会和谐就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国际社会是由国家.国际组织等国际法主体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发生相互联系的共同体.和谐的国际社会是国 ...
  •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1997年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期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马作武 (中山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副教授 广州 510275)X 1摘 要2 儒家提倡的/礼治0./德治0./人治0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 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 ...
  • 略论革命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摘 要: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形式,在大革命时期动员发动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当代要充分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巨大价值,使新时期统一战线得到充分巩固. 关键词:革命统 ...
  • 深厚的传统理念的创新--略论小学语文教学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深厚的传统 理念 的创 新 一 略论 小学语 文教 传 学统创与新 关的系 ◇ 张卫 黄东昌梅 摘 小学要语文教 应该在学统传础 基上 以加 新.教创 师堂 却被 老 师讲解的.分 析 学和生 讨 论的 .探所究占 用,课 外又 要 指导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略论在国际技术转让中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沈 阳农业 大 学学报 ( 会科 学版 ) 02 3 () 4 7 社 ,20 -0 ,4 1:1 -1 Sc lSi c ora o hnag A Iuu nvrb,20 -0 ,4 1 ...
  • 略论_新华字典_的规范性
    2008年第6期第10卷(总第52期)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 No.6,2008 GeneralNo.52,Vol.10 略论<新华字典>的规范性 金欣欣 (商务印书 ...
  •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来源:论文联盟  作者:宫丽艳分享到: [字体:大 中 小]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统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旨 "精神",在现代汉语中有"宗旨" ...
  •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2007年) (一)法理.宪法 1.论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2.论违宪审查制度 3.论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的基点 4.地方人大制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5.论美国宪法的特点 6.三权分立学说述评 7.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