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闭关锁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 范文中心

清末闭关锁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07/20

清末闭关锁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1757年,清政府下令除广州以外,厦门、宁波等港口停止对外贸易。从此,中国开始闭关锁国,不对外贸易,近现代中国也慢慢落后于西方列强。

清政府之所以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也是有原因的:

1.当时的清政府希望能继续对人民进行极权统治。

2.希望能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本土文化不要被外国文明所左右。

3.认为中国本土经济能自给自足,不需借助外来的力量。

4.防止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和反清势力渗透中国本土,希望清政府势力不被瓦解。

5.防止有间谍窃取本国资料。

虽说清政府这一政策处处为中国统治阶级,中国传统文化考虑,但在中国闭关锁国的同时,西方国家正在进行资产革命和工业革命,生产力正在迅速发展。然而清政府闭关锁国,使中国看不到世界的发展,仍然以农业为本,重农抑商,以“天朝上国”自居,不像西方列强学习,使中国逐渐落伍。

我们可以从一件事情中看到清政府的态度: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王派遣勋爵马嘎尔尼及其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开始了访华之旅。目的是“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取的商务利益与外交权利”,马嘎尔尼使团乘坐英国的狮子号,携带了价值一千多英镑的礼品。 9月14日,乾隆在避暑山庄接见了马嘎尔尼。接见前发生了一场礼仪之争:清政府要求马嘎尔尼使团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嘎尔尼则要求用觐见英王的礼仪——行单腿下跪、吻手礼。双方僵持不下,都没有达到自己目的,最后还是以觐见英王的礼仪草草收场。对于马嘎尔尼这样的行为,乾隆皇帝很生气,他在上谕中说:“现在英吉利国

使臣等前来热河,于礼节多未谙悉,朕心深为不惬。”当马嘎尔尼向乾隆说出他们此行真实的目的──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乾隆皇帝拒绝了,他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警告他们如果继续要求贸易,官兵会将他们驱逐出洋。马嘎尔尼没有办法,只得返回。

在英国使团送给乾隆帝的礼物中,有十九件科技产品。然而那些产品却成为了后宫嫔妃把玩的物品,清政府并没有投进人力和财力来研究这些科技产品。具有讽刺意义的还有一件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发现了当时英国使团送给乾隆帝的一门加农大炮。大炮已锈迹斑斑,被锁在箱子里,一直没拿出来过。

正因为清政府无视他国,错过了进入世界的很好的机会,由此便带来了延续一百多年的耻辱。

马噶尔尼使团访华时在日记中写道:经过广州时了解到虽有指南针,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合航海,在广州一个口岸,每年海上遇难人数达1万至1.2万人……安得逊看了两个世纪以前的图画后发现:“帆船没有任何变化”。马嘎尔尼还这样写道: “他们毫不掩饰对我们航海技术的赞赏,然而,他们从未模仿我们的造船工艺或航海技术。他们仍在沿用他们祖先的方法。”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科技水平仍停留在两个世纪以前,丝毫都没有想到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和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之所以不希望改进科学技术,沿用两百年前的技术,是因为组成清政府的一班文人崇尚师古,从小便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并且清朝文人科举时考官所出的题目全都出自于四书五经,而四书五经则推崇今人效法古人, 正因为这

些教育思想所以才导致清朝文人甚至是黎民百姓都认为科学之类的应该效法祖先所创的,而不是自己去创造。

明朝以前,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和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然而,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时为止,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仅有二百公斤左右,美国却已接近一千公斤;中国年产铁约二万吨,不及法国1/10,英国1/40。

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

1843年7月22日,中英签订《五口通商章程》

1843年10月8日,中英签订《虎口条约》

1844年7月3日,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中法《黄埔条约》

1858年5月28日,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6月26日,中英法俄《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24日,中英法俄《北京条约》

1876年9月13日,中英《烟台条约》

1881年2月24日,中俄《伊犁条约》

1885年6月9日,中法新约

1885年7月18日,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

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

1896年3月6日,中德《胶澳租界条约》

1898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条约》

1898年6月9日,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901年9月7日,中国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5年12月22日,中日《满洲善后条约》

当时的人民饱受欺凌,当时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如三座大山般重重地压在百姓身上。老百姓变卖家产,甚至卖儿卖女,简直民不聊生。

总而言之,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的发展的影响是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使中国的经济科学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与世界脱轨。使中国的生产水平仍停留在农业上。


相关内容

  • 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回顾和哲学思考 1978年,是历史永远无法遗忘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国出现了一位让中国感动.让世界震惊的伟人--邓小平:在这一年,这位伟人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决策--改革开放:在这一年,中国历史随着改革开放这块跳板踏进新的高度. ...
  • [海国图志]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海国图志>朦胧的现代化思想 摘 要:魏源的<海国图志>除了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师夷长技发展军事工业,建立中国海军的思想,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它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价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本文依据海国图志读后感的基础上简 ...
  • 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 一.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4) 二.近代化的整体发展(1895--1927) 三.近代化的曲折前进(1927--1949)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至今)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 ...
  • 自然辩证法作业从红皇后假说看中医的废医论
    从红皇后假说看中医的废医论 摘要:中医自神学中初起萌芽至今已历经几千余年,在如此漫长的历史中,中医一直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作为当时人们养生以及治愈疾病的的主流医学.然而,十九世纪末,西医学进入中国并且迅速传播,在此背景下各界都出现了废除中医 ...
  • 20XX年高一历史期末试卷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调查测试 历 史 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判断题 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 ...
  • 高中历史必修二期末试卷
    运河中学2012年春学期 历史 学科期末试卷 ------------------------ - -- - -- - - 线- - -- - -:---号---考---- - -- - -- - -- - -- - -- - -- - - ...
  • 中外文化交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讲述了:历史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不重视历史,也就等于一个民族失去了记忆,而失去了记忆的民族,决然不会有光明的前途.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对于近代百年中国所承受的民族创痛和产生的历史悲情,我们不但没有忘却,而且 ...
  • 近代中国经济
    的是 ①抵制了西方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②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理论基础 ③客观上为西学传播打开方便之门 ④这一观念在新文化运动中被颠覆 A. ②③④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下面的图表.据此,他在分 ...
  • 励志青春今天 (800字)
    励志青春今天,保卫祖国明天 小学时,"励志青春今天,保卫祖国明天"就常常出现在我们的作文里,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着要好好学习,长大做个有用的人,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只是当时我太小了,对这个概念还是懵懵懂懂的,现如今,我已 ...
  •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浅析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摘要: 20世纪初期, 中国社会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刻, 这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等, 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近代教育制度终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