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常见题型探究.doc - 范文中心

初中语文常见题型探究.doc

01/28

初中语文常见题型探究

“学什么”和“怎么学”是人们学习中首先要弄清楚的两件大事。近年来,我和学生在“初中语文常见题型”方面共同探究,一起摸索,历经一次次实践,形成了一点粗浅的认识――针对13类常见问题的应变之策。对题型和解题方法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法可施,有章可循,以期把握某些学习规律,从感性到理性升华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消除茫然困惑的情绪和束手无策的窘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与积极性。实际上,这与我们现在开展的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素质教育是相吻合的。

一、“词语解释”法

让学生明确词语解释的三种技巧,无论是现代词汇还是文言词汇,都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方法:

1同义替换 ○

推崇――尊崇;残损――破损

2添字组词 ○

如:艳丽――鲜艳美丽;荒僻――荒凉偏僻

3讲述大意(一般用于解释短语) ○

如: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摹仿得非常好,很逼真。

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二、“译文言为白话”法

学习古文时,翻译文言语句是一个重点,特别是对于中下等学生来说更是一个难点,在督促他们将语句读熟、读准和基本疏通了关键词汇的基础上(什么是关键词汇呢?就是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学生感到难以解释的词语),可用24个字作如下指导:

先断句,知大体;逐字译,细解释;调语序,合习惯;谋增删,信达雅。

[注释]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题。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从古汉语角度看, 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直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准确、流畅、得体。

具体地说,就是:译文言为白话时,先要划分出文言语句的停顿,从整体上把握其大体意思;接着逐字去翻译,详细地加以解释;然后调整某些特殊句式的语序,使之合乎现代语言表达的习惯;最后结合上下文考虑一下,初步译出的句子中是否有些需增补、有些需删减,以求最终的白话译文准确、流畅、美好。

进一步详解,可作如下诠释: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文言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意思相同的词不等同于同义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

惯。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2朝服衣示例:○(运用“留、删、换”法)○

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运用“补、换、调”法)

三、“阅读理解”应对法

在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84个字的应对口诀:

读短文,知中心。审问题,明其意。清思路,答所问;紧扣题,角度准。文中寻,题干意;锁目标,前后觅;或直接,或隐蔽;隐蔽者,要提取,先筛选,后重组。欲完美,需打草,期通顺,求连贯。细思量,莫匆忙;参分值,按条述,意思全,目了然。

下面是详细解释:

注释:阅读短文,把握主旨。审视问题,明确其意。理清思路,找准角度,紧扣问题,相应作答。接下来在组织答案时,从短文中找一找有没有与题干一致或意思相近的句子,然后以此为中心锁定目标,往前或往后寻觅与答案有关的信息。这信息,有的直接,有的隐蔽。直接的,可完全引用;隐蔽的,需要筛选、提取,然后重新组织成一个理想的答案。而筛选、提取的过程是一个拣拾挑选、去芜存精、装潢修饰、煞费苦心的阶段;

有些委婉含蓄、寓意深藏的文章则根本不会提供组织答案所需的词句,这就需要你联系生活,调动积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去归纳概括了。最后给大家一个重要提醒,要想让您的答案语句通顺、意思连贯、内容完整,没有什么遗憾,这就要求您认真打草,仔细思量,千万别匆忙下笔!注意一个小技巧,就是在打草时要参照该题的分数值分条来组织答案,这不但会激励着您去全面思考,不至于以偏概全,而且能收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的效果,给阅卷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四、“精彩语言”赏析法

“找出精彩语句并作简单赏析”是我们语文学习中的一道常见题型,可这样来指导学生:首先让学生明白语言精彩的表现,然后给学生提供一个类似于公式的解题思路:

第1、理论基础

语言的精彩往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修辞:贴切恰当,激发联想,突出语意的修辞; ○

2用词:准确生动,细腻可感,形象具体的用词; ○

3句式:或骈或散,跌宕有致,摇曳多姿的句式; ○

4内容:涵义丰富,醒目难忘的内容[这些内容或以情感人,或以景动人,或以理服人,或以知育人(即“给○

人以知识”) ,或以事引人(即“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吸引读者) ,或以诙谐愉悦人(即“语言幽默诙谐,让人在阅读中感到轻松愉快”)]

5手法:丰富多样,别出心裁的手法(比如:虚实结合、动静相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语双关、想○

像联想、正反对比、侧面烘托、以小见大、各种修辞„„)

6作用:锦上添花,不可或缺的作用(比如:渲染烘托、突出强调、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画龙点睛、引○

人入胜、资料证明、领起或总括„„)

第2、解题思路 在具体组织答案时,可参照以下思路:

修辞 生动形象

用词 贴切恰当

“亮点” 句式 + “表达效果” 跌宕有致 + “内容概括”

精彩之处 内容 细致入微

手法 淋漓尽致

作用 叹为观止

„„„„

概括地说,就是:“这句(段)话运用了(亮点),(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概括)”。

例:“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这是很美的一句话,你能试着赏析一下吗?

可如此作答:这句话不但运用了对偶修辞,而且炼字传神(如“幽”、“传”、“掠”)[亮点],笔触细腻[表达效果]地描绘出了一种幽雅静谧的氛围和闲适恬淡的境界[内容概括],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忘却烦忧,油然而生返朴归真之情[表达效果]。

五、“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解说法

该题型就是我们常见的,可参考以下解题思路:

+ 条理清晰 +

概括而言,就是:“这句(段)话运用了修辞或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概括”。

例: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可如此作答: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赵州桥的形状及坡度小的特点。

六、“正反选择”言之成理法

这是一道旨在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散思维的创新型试题,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个性化色彩,拥有很强的时代气息。问题中有正反两种说法,表现为传统和反传统两种观点,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并陈述出充足的理由,由此我们可称之为“书面辩论赛”。要想做好这种题,学生就得消除桎梏,放开约束,激活头脑,在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联系个人的知识学习和生活阅历持之有据地做好阐述分析,要做到合情合理,有根有据。切忌偏执武断、信口开河、空洞无物。我举两例说明。

例1:学完《陈太丘与友期》,你对陈太丘“过中不至,舍去”的做法是如何看待的?无论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请你选择一种观点并说出充分的理由。

下面是两种不同的回答,都能做到令人信服,尤其是第二种反传统的说法更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1)赞成陈太丘的做法。太丘按约定等待友人同行,一直等到双方约定的时限才走,可以说是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的。而那位友人则恰恰相反,他未能如期而至,这是背约失信,况且在此情况下还出言不逊,又是错上加错,他的粗鄙实在是与陈太丘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对比。古语云: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我们的格言应是:诚信相伴,一生无悔。所以说,我赞成陈太丘。

(2)不赞成陈太丘的做法。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友谊、珍惜友谊的礼仪之邦。“情谊无价”、 “生死之交”、“士为知己者死”、“为朋友肝脑涂地”等沿袭下来的词语至今还散发着它永久的芬芳。朋友之间应互相关怀,互相理解。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谁要求没有缺点的朋友,谁就没有朋友。陈太丘与与友人的约定

1期行;○2期日中。在这两点之中,前者才是最重要的,后者作为时间条件应服从于相约目的。包含两层意思:○

而这个历来被很多人赞不绝口的陈太丘实在是教条得很,也绝情得很,他不管什么原因就丢下友人独自走了。也许是友人在他的旅行之中没有多大的作用?如果离了友人,陈太丘的远行将无功而返并且他已经意识到这点的话,我相信他不会耐不下心来再等上几分钟的。那么友人兴冲冲而来,当发现心目中认为的要好朋友早已绝尘而去,预想中的同行喜悦化为泡影之后,伤感、悲凉之余的怨恨愤怒也就出于人之常情了。没有爱,就没有恨。友人的破口大骂既体现了他的失望与伤心,同时也能看出他平时与陈太丘非同一般的交情。因此,我认为这个陈太丘的做法主要反映出他的顽固、教条和无情,我是极不赞同的。

例2:读了《唐雎不辱使命》,想一想唐雎出使的目的和秦王的本性,再结合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制国家的历史事实,你认为唐雎真的完成了使命吗?请自由发表见解。” 学生如果仔细研读了课文并且进行了全面细致思考的话,此题可有三种回答:

(1)唐雎以智慧和勇气挫败了秦王,使秦王认识到安陵国大有人才,不可小觑,放弃了立刻吞并的野心,唐雎保全了危如累卵的安陵小国,达到了安陵君的要求,应该说是出色的完成了使命。

(2)安陵君让唐雎出使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国家长治久安,能江山永固,唐雎虽在秦国朝廷上令秦王屈服,但这只是暂时的,最终没能保住安陵国,所以说唐雎没有完成使命。

(3)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唐雎沉着干练,不畏强暴,寸步不让,英勇斗争,使阴险狡诈、不可一世的秦王理屈词穷、服软道歉,他既明确地表达了不易地的态度和理由,又维护了国家尊严和领土的完整,应该说是出色地完成了安陵君所吩咐的使命。但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没有真正使安陵国江山永固,事隔不久,秦王嬴政就彻底扫平天下,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这说明了一个“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战国末期,诸侯割据,烽烟不断,生灵惨遭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结束战争、和平生活成了当时人们最迫切的愿望。所以,秦王最终完成兼并,结束分裂,令四海归一,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唐雎上对得起安陵君,下对得起黎民百姓,连生命都在所不惜,已经竭尽全力,他的大智大勇、大仁大义令我敬佩不已,我想也会让安陵君钦佩和满意的。作者以赞赏的感情、富有文学色彩的笔触塑造了这样一位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目的是让后人学习他的仁、勇和义。如果非要给“完成或是没完成使命”下一个结论的话,无论从我的主观感情还是从客观现实出发,我都会说,“唐雎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安陵君所交待的任务”。

七、“文章主旨”归纳法

能够较完整、准确地概括出文章内容、归纳出文章主旨是真正读懂一篇文章的重要标志。实际上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就包括“内容概括”和“写作目的”两部分。那么,怎样概括文章的内容呢?只要简单回顾一下个人的实践经历,我们就知道它有如下环节:首先通读课文,归纳各自然段段意,然后根据其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辨证地划分结构层次,总结出各结构段段意,最后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将结构段段意加以整合提炼,就是文章内容概括了。“写作目的”就是

表达了„„观点

抒发了„„感情

反映了„„现实

“内容概括” 说明了„„道理

赞美了„„„„

抨击了„„„„

揭露了„„„„

注:很多情况下,文章的写作目的并非单一,而是上述几种的综合。

例: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感人至深,读后催人泪下,请说说你对其主旨的把握。

可如此作答:这篇纪实性叙事散文,重点叙写车站送别时父亲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知识分子的境况。

八、“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法

该题型完整地说,就是“体会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并说出其表达作用”,我在实践中发现解答此题有如下规律,可以指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组织答案:

+

“语言给人的感受”,后者重在“语言在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例: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揣摩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

可如此作答:加点词语既有神态描绘,又有动作描写(表达作用),生动传神(表达效果)地写出了阿长的善良,其欣喜之态溢于言表(内容概括)。

九、“加点词语能否去掉或换用”应变法

“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或者能否和括号里的互换?为什么?”,这已是一种很常见的题型了,它的解题思路比较清晰,包括两部分:

去掉 与客观事实不符 或换词语搭配不当

用后改变作者原意 + 的影前后不能照应 响(最后加上使语言 表达不准确,不严密)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 ..

可如此作答:不能。“主要”说明李春只是其中的一位设计者,而且是主要的,但并不是唯一的,还有其他设计者(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去掉之后与客观事实不符,使语言表达不准确、不严密(去掉后对句意表达的影响)。

十、“阅读文章,谈感悟或启迪”的联系法

解答这种题,首先选取文中感受至深之处,接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与文中相似或相反的事例,最后通过类

比说说文章对自己的影响(即感悟或启迪)。

例:学习杨绛的《老王》,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完后,你对生活、对生命有了哪些感悟?试简要谈谈。

可如此作答:“老王”形容枯槁,动作艰难,他已病入膏肓,生命将逝。但在临终前的第二天还对“我”念念不忘,拖着僵硬的病躯给“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用概述方式表达出个人阅读中的感受至深之处)

他虽然是一个不幸的普通小人物,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在我们周围,像“老王”这样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然而却真诚善良、仁爱慈祥的人又何其少呢?我们应该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对这些可怜的弱者多一份关爱与体贴,去掉自私和冷漠,让世上再也没有饥寒、孤独和凄凉,完全变成一片美好的人间。(联系生活谈个人阅读后的感悟启迪,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十一、“仿例造句”临摹法

因为仿例造句这种题型能较好地提升学生揣摩、鉴赏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而备受广大教师和试卷命题者的关注,成为学生日常练习和重要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了18个字:

看句式,明修辞,求形似;联内容,感意境,顾神韵。

具体意思是:在造句时,首先把握例句句式,明确例句修辞,以求得形似;然后联系例句内容,体会例句意境,以兼顾神韵。

例:参照例句,补充完整下列横线上的内容。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

____无语,却__________;____无语,却__________。

1修辞:单句拟人,双句对偶,整体排比;第○2句式:„„无语,却„„造句之前首先将例句分析一下:第○

3内容:事物以无声的语言展现出自己的特色。第○4意境:格调明朗,健康向上,给人以启迪――出„„;第○

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从这四个方面把握了例句,就可“依葫芦画瓢”了,可如此仿造: 沧海无语,却表达出广博;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芳香;时光无语,却造就出历史 „„

十二、“学生习作”自纠法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重要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样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经验之谈。可是,许多学生写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这样的马虎表现,主要是写作态度不端正。但是,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是个实际问题。

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然而,初中生写作能力毕竟有限,特别是对刚脱离小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困难了。因此,必须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第一,朗读。让学生明白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写作文后,放声读两遍或者采用录音、放音的办法,自己听听是否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然后修改。这种方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接受。

第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方法。

1、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如:“我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因此,“从没到过世界公园,这一次”,都应该删掉。

2、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拉开什么门呢?不明确。“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在“看着我”前应加上“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样子。

3、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很漂亮的一件毛衣”。”“很漂亮” 这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不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

4、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对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我们争吵得很激烈。”对此严肃问题发表看法,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

5、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6、润。这是继上述五个环节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用心揣摩,入境品味,使文章的遣词造句词更准确形象,表达手法更精妙得当,语意句韵更耐人寻味。这个修饰过程,可用王安石的“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来形容。如:“秋天的早上,刚下过雨,出门时,我在家门前看见一只被遗弃的小狗。”

这句话没有任何语病,但由于欠缺必要的润色打磨,给人的感觉是苍白平淡,感染张力匮乏。我们可作如下改动:“一个清冷的秋晨,雨后寒意阵阵袭来,尽管是一身厚重毛衣,还是令人牙齿打颤,浑身发抖。我一边搓着冰凉的手,一边嘟囔着去开大门,尖锐刺耳的铁门声响过之后,我却吃惊地发现门首角落里蜷缩着一只哪家遗弃的小狗:它孱弱的身躯一阵阵地痉挛,毛又脏又乱,沾满了泥浆和污秽,几乎辨别不出本来的颜色;眼睛虽然尚有亮光,但满溢着悲苦,于这深秋的凄风里可怜得像一片憔悴的落叶。”

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六种修改方法,在修改时,我要求学生运用教材中介绍的修改符号,予以订正。在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由于学生目前水平的限制,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只要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

十三、“阅读提问”自主探究法

“阅读提问”是曾在我区语文试卷中出现的一张新面孔,由孙春雨主任首次研究设计。这种题型貌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它是把学生放在命题者的角度来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我们都知道“问”在学习里的重要性,一切的学术文化都是在不断的质疑问难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可以说,一个常问、善问的人就是一个会学习的人。因此,这是一道好题。它不但让学生明白了自主探究、善于发问的重要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一条根本的学习方法。那么,静下心来认真仔细地分析这种题型、做好这种题型是很有必要的。

我认为,研究或评价一篇文章不外乎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方面去进行。其实,这三个方面也正是我们提出问题时的三个不同角度。

(一)围绕内容方面拟题

第1、从选材立意这个角度(即“文本选择哪些典型材料来突出中心”)

例:作者漂泊在外,深深思念和依恋着自己的故乡。那么文中是通过列举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来表达对故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的呢?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2、从文章主旨这个角度(主题思想)

例:诗中从三个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你知道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吗?

第3、写作手法的角度(常见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画龙点睛、一语双关、想象联想、对比衬托等)

例:茅盾先生借赞美白杨树来歌颂了西北抗日军民,这是一种什么手法?想一想,你学过的篇目中还有哪些也采用了这种手法?

第4、从文章体裁这个角度(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是四大文学体裁,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不同,散文又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例:通过老教授的事例,作者得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钓胜于鱼”。从体裁上说,本文应属于哪一类?

第5、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从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分析人物形象)

例: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二)围绕结构方面拟题

第1、从写作顺序这个角度(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例:《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内容丰富而不拖沓,事件交错而不凌乱。这主要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第2、从详略安排这个角度(即:详写、略写的内容及原因)

例:《伤仲永》一文是为了说明“后天教育对成长的重要性”。作者却为什么要详写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

第3、从语段作用这个角度(重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有:过渡、铺垫、统领、伏笔、总括、对比突出、揭示中心等)

例:《黄河颂》中“望黄河滚滚”的“望”字,统领诗中哪些内容?

第4、从谋篇布局这个角度(即:推敲文章结构,领会作者匠心)

例:郭沫若的《炉中煤》一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三)围绕语言方面拟题

第1、从修辞手法这个角度(即:运用何种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例“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第2、从理解句意这个角度(拟题时需选择关键的或有深层内涵的句子)

例:《黄河颂》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3、从赏析精彩语句这个角度(找出精彩语句,欣赏之后说出精彩理由)

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有人说,可以把“敲”字换成“推”字。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第4、从表达方式这个角度(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例:《谈骨气》一文主要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你能说出叙述和议论两种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吗?

第5、从句子类型这个角度(根据不同的表达语气,句子类型可划分为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 例:“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该句从语气上来说应属哪种句型?你能在不改变大意的基础上作适当修改,换成另一种句型吗?

第6、从不同的描写角度(描写角度包括: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等) 例:“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你能试着做出简单赏析吗?

第7、从语言风格这个角度(不同的作家和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雍容典雅、平易朴实、明丽欢快、深沉庄重、艰深晦涩、浅显易懂等)

例:《背影》一文语言朴实却感情真挚,收到了催人泪下的效果。这对你在写作上有何启示?

以上是从内容、结构、语言三个大方面来谈了在阅读中如何通过拟题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知道这些后,我们又该如何指导学生提高他们的拟题水平呢?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一)明确什么样的问题是有效的和有价值的:1、将个人在阅读中的疑惑拟成问题;2、把自己认为巧妙有趣或具备深层涵义的内容拟成问题。

(二)激励学生养成勤思、常问习惯,进而培养善问能力。

(三)让学生从资料(如:语文课本、《同步学习与探究》、测试试卷等)上找出一些别人所拟的不同类型的好题进行研究,清楚不同的命题角度,领会并掌握一定的命题技巧。

(四)在预习新课或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养成自觉命题的习惯,并尽量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客观到主观、由文本到生活、由基础到能力的原则拟出成体系的问题,以问题化的形式来呈现自己对文章的探究。

(五)提醒学生在表述问题时,语言力求缜密严谨、清晰连贯。

(六)要求学生把自己所拟的问题形成一本集子,便于同学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初步掌握了命题的规律和技巧,而在实际操作时还应力求避免以下几种情况:

(一)问题浅显幼稚,毫无思维含量。

如:“章作者是谁?”、“请解释XX 一词的含义。”

(二)语言表达不清,意思模糊,让人不明就里。

如:“你有什么感想?”(到底是针对什么谈感想呢?谈哪一点呢?问得不清楚。)“请你写一个景物片断吧。”(没仔细琢磨,致使所拟的不像个问题。此题可这样修改:“文中描写了作者故乡的春。而你们那里的春天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你用心做一个片段描写,并力求体现出区域色彩”。一般说来,一道完整的问题应包括“题引、问题、要求”三部分。)

(三)对文章没有进行认真探究,提问时过于笼统,过于表面化,让人一看就知拟题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好像是在敷衍。

如:“本文的中心是什么?”(哪篇文章没有中心?拟题是在认真解读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探究,把握文章,发展自我。所以一定要叮嘱学生端正态度,不可儿戏,切不可为图省事而搞那些所谓的“万能钥匙”。一定要注意:学生所拟的问题必须要体现个人对文章的细心解读,而解读又往往体现在问题的题引里面。所谓“题引”,就是引出问题的那句话。例如“作者漂泊在外,深深思念和依恋着自己的故乡。那么文中是通过列举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来表达出对故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的呢?”一题中,题引就是“作者漂泊在外,深深思念和依恋着自己的故乡”,而它后面带问号的那句话“那么文中是通过列举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来表达出对故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的呢?”则称为问题。)

结语

法无定法,乃为至法。可以打个比方,这13种解题方法就仿佛一个有待完善的字帖,它可让尚处于稚嫩期的学生照着描红,同时在不断地练习实践中逐渐进步提升,成就出他们自己更高深的水平和能力!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大家紧握手中智慧之犁,于方寸黑土上耕耘出千里沃野,收获辉煌灿烂的明天!


相关内容

  • 初中化学解题技巧
    初中化学解题技巧 作者: 王孝江 (初中综合实践 黑龙江初中综合实践三班 ) 评论数/浏览数: 0 / 603 发表日期: 2011-12-12 10:25:01 学生学习初中化学时普遍感觉到知识比较散.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复习时看起来准备得 ...
  • 名著阅读题考点简析
    一.名著阅读题考点简析 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学之林中的珍奇瑰宝.它不仅能拓宽我们的阅读视野,而且能陶冶 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近年来名著题越来越为命题者所青睐. 名著阅读题常见的题型有识记辨别类.理解概括类.感悟评点类等. (一)识记 ...
  • 20**年九年级下计划
    2013-2014年度九年级(2) 班 语 文 下 册 教 学 计 划 海二中 高中佳 2014.03.02 2013-2014年度九年级(2)班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海二中 高中佳 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具有时代特 ...
  •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doc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 说明放的判定及作用 二.1.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一一介绍说明. 2. 时间顺序. 例如说明生产技术. ...
  • 在享受中解答阅读理解
    在享受中解答阅读理解 提到阅读理解,很多学生会紧皱眉头.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在我们所学的各门学科中,尤其是语文,阅读理解占了很大的篇幅.如果此项失分过多,总成绩肯定上不去.可偏偏阅读理解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基础.每一个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理解 ...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满分的写作技巧!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满分的写作技巧! 初中语文最关键的内容就是作文写作,下面三好网名师分享作文中记叙文阅读的关键在于题型的把控知识. 1.题型一:题目设题 ①标题含义 A.一语双关的题目最容易考查其含义,表层意从字面上很容易把握,深层意要联系 ...
  • 初二记叙文阅读)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 ...
  •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1.doc8
    1 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而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答:首先,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复现符合了孩子的这一种学习心理特点.其次,在具体的语 ...
  •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目录 七年级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童年梦痕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2 雪地贺卡„„„„„„„„„„„„„„„„„„„„„鲍尔吉?原野 比较?探究 阿长与 ...
  • 教师业务能力测试课标部分试题
    徐州市2014年初中教师业务能力测试语文试题第一部分(30分) 一.填空题(20分,每空2分)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性质"做了以下的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的▲. ▲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