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设计的三个维度 - 范文中心

数学情境设计的三个维度

02/15

2014年第3期中学数学研究

加强说题教学,通过学生说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G.波利亚著,涂泓、冯承天译.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是不等式有解问题;解法2中学生在处理斜率时,对于两个点都会动的情况有点棘手,容易出错.

7结束语学生说题教学能够使学生自发地参与课堂学习,能根据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能通过自身的体验活动来获得对学习的认知,使学生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能力.因此,只要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意识

数学情境设计的三个维度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日的,因此,“情境创设”已经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

然而,在强调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另一种倾向,即教师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逐渐减少,数学课的“数学味”正变得越来越淡.如果说过去的数学课“数学味”放得太多太浓,吃起来发涩、发苦,那么现在我们加入的“生活味”似乎又过多了,冲淡了应有的“数学味”.有的教师对情境的作用认识肤浅,没有真正弄清楚情境设计的维度、方法和策略,数学情境正在成为一种课堂上的“时尚“,成为某些公开课的“噱头”,教师为了吸引眼球,怪招频出,数学情境有被滥用的趋势.

课堂上的种种现象不由得让我们思考:到底应用什么方式去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去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数学情境设计的本源性要求是什么,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恐怕我们是不能兼顾好课堂上的两种味道的.笔者以为数学情境的创设,应重视以下三个维度:

一、情境设计要关注整体性

数学情境创设的意义,是将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进行沟通,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

(215101)

陆胜

“做中学”,这是数学情境创设的内在动力需求.围绕这一要求所创设的数学情境才能为教学服务,才能为学生思维发展,为能力培养服务.

但是很多教师对情境有一些误解,比如把情境当做了讲授内容之前的“暖场”表演,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新奇性”,在备课时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情境的创意上,却忽视了“备数学”、“备学生”,这是本末倒置,把情境与教学割裂开来.

案例1一位教师在讲“随机事件的概率”时,创设了以下的情境: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运输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艇,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为此,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数学家们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舰队与敌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按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数学家建议海军将舰队的编队规模增大,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命令船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域,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结果奇迹出现了!盟军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物资的及时供应.你知道是什么原因使英美舰队遭袭被击沉的概率减少了吗?

不可否认,这个情景趣味性很强,并且也很生活化,但是趣味性的价值取向指向哪里呢?数学问题的特征又表现在哪里?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随机事件概率”的概念产生与理解又有多大的帮助呢?很明显这个情境没有体现出数学内容的本质,对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另外这个情境文字叙述冗长,其中夹杂了大量干扰信息,导致学生

・12・

中学数学研究

2014年第3期

学生: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命运线、婚姻线.

的思维过多地纠缠于无意义的表述中,远离了课堂教学的主题.

还有一个网上广泛流传的情境:在讲“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时,教师引用了王维的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并且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出孤烟与地平面的位置关系?显然让学生从这句诗得出“直线与地平面垂直”的结论,过于牵强附会,不是一个好情境.

教师重视情境创设本是一件好事,但要认识到,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在此基础上再去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而不是先创设情境,再去思考怎么教,事实上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都是按后者的顺序在备课(尤其是公开课),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课“出彩”的关键

教师:假如将这几条掌纹都看成直线,左手跟右手掌心相对,两手相对放置即两手所在的平面互相平行,大家观察一下,左手的感情线与右手的感情线呈什么位置关系?

某生:平行.

教师:再观察,左手的感情线与右手的生命线又呈什么位置关系呢?

某生:异面.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读者都已经被生命线、感情线、命运线、婚姻线搞糊涂了,更别提学生,哪里还有什么精力去想平行、异面的事?且不说这个情境的科学性如何,这样的情境能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吗?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吗?可以想象课堂上的学生必然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生命线、感情线上,这不仅无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而会导致学生精力的分散,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流.

数学情境不但可以来自生活,还可以从古典数学文化中来,从其他学科中来,从新闻事件中来等等,对此文[1][4]中有详述,篇幅所限这里不再举

例.

就在于“情境”设计的妙不妙,有没有趣.在任何时

候,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都是学生,如果没有针对性,不懂得如何克服难点,对学生的认知起点定位不准,即使所创设的情境再吸引入,也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因此,在下大力气提倡情境教学的同时,更加强调教师对数学的理解,更深入地研究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教学内容有整体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数学情境的背景要多元化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数学从生活实践中来,再回到实际中去,服务于生活,从而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笔者以为应从以下角度来理解此理念:首先,数学情境的创设是数学教学的需要,但是应该强调,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处处需要,课课必备,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其次,情境可以来自学生的生活环境,或者是与学生相关的知识背景中提取素材.也即情境的来源不局限于现实生活,而应多元化.有时,我们需要创设现实的生活情境,有时,数学化的情境反而会有更直接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思考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看该情境能否很好地承载数学知识.

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认为数学情境必蔟从生活中来,因此在备课时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产生了很多牵强附会的情境,如文[5]中有这样一则数学情境案例:

教师在上“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时,要求学生伸出双手,观察手掌上有什么东西.

学生:掌纹.

案例2

三、数学情境的功能应有发展性

很多教师认为数学情境的创设只属于教学过程的引入部分,引出授课内容即宣告使命结束.不可否认,数学是枯燥的,没有创意的、平铺直叙的教学更让学生感到枯燥与“冰冷”,创设合理的、具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确实是一个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但是如何将这种热情持续下去,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或活动,应当富有发展性,尽力做到使学生在三个方面得到发展:一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能适合某一小节的数学内容需要,而且还可以发展为整个大节甚至全章内容所需的大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二是所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逐渐由最近知识区发展为较远知识区,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三是所创设的情境不仅对学生现在的学习有帮助,而且能使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甚至终身受益.

案例3一位教师讲“椭圆的定义”时是这样处理的:上课铃响起的时候,该教师拿着一个盛了半

杯水的透明圆柱形玻璃杯走进教室,学生们都很诧异,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时候,教师把杯子放平说:“同学们,看看我杯子里的水平面是什么形状”?学生说:“圆形”.教师把杯子倾斜,“现在

教师:大家知道最主要的那几条-1什么名字吗?

2014年第3期

中学数学研究

・13・

是什么形状”?学生说:“椭圆”,于是学生恍然大悟,情境若形式新颖有趣,让学生有新奇感,确实能一定原来今天这节课是要讲椭圆.

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显性的本案例中教师创设的情景节奏明快,“道具”简“有趣”带来的作用是很难长效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单,悬念性强,而且直奔主题,干净利落地将常见的长期保持的兴趣,应是对思考的兴趣,是对问题解决生活现象自然地数学化,无痕迹地将实际问题抽象的兴趣,这需要教师依靠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凭借自为数学问题,为课堂教学既高效又有意义打下了良己的聪明才智,用恰当的方法将数学“冰冷的美丽”好的基础,显碍别具匠心,让人不禁击节叫好.

转化为“火热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去发现与感同时必须注意到,这个情境具有很好的发展性,

受数学的美,追求更高层次的“趣”.

它是有生命的.本节课中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数学

学习内容,在后面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椭圆的定参考文献

义、性质之后,它使证明圆柱的截面是椭圆成为了可[1]夏小刚.数学情境的刨设与数学问题的提出[J].数学教

能(这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修1—1探究与发现育学报.2003(2).

“为什么截口曲线是椭圆”中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2]徐晓兵.数学情境,需要但不能情境化[J].中学数学教

自主解决),可见这个情境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甚学参考.2011(5).

至是终身的.

[3]郭炳坤.注重情境刨设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数学通讯.2005(1):9—10.

最后,对于“趣味性”能否作为数学情境的一个[4]刘允忠.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策略的探讨维度,笔者持保留态度.很多教师非常在意情境的[J].数学通报.2006(1):18—20.

“趣味性”,总是希望凭借情境的“有趣”来激发学[5]吴惟粤.高中新课程数学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M].广

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以为这是一种较低层次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的“激趣”认识观与策略(要知道有些来自数学内部的情境看起来确实是比较枯燥无趣的).诚然,数学

凸显主体学习机能打造自主探究平台

——以《简单多面体》教学设计为例

江西省赣州市第一中学(344000)

肖淑如

课例导语

教材依据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本节课选自《普通高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工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学2(必修)》(北师大版)问题引入,建构概念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实践和思考,独立地发第一章§1.1.2简单多

JL

.3L

—L

—L

现、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面体.

学学学学本节课利用“一导二环三段”数学课堂教学模教学导图如右图

厶生生口厶生厶生口厶式.“一导”即一个导学案,“二环”即课堂推进设两教学目标

作作作作环:展示交流和拓展提高,“三段”即教学全程以一(1)通过实物操作,探探探探究

个最基本的教材内容为单位分三段:第一学习时间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物—厂—厂

为新知预习,实施问题发现;第二学习时间为展示交体,从实物中概括棱柱、棱‘

类比探究,拓展概念

流、方法提炼,实施问题生成;第三学习时间为拓展锥与棱台的几何结构特工

提高、能力升华,实施问题解决.

征,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数学应用,深化概念


相关内容

  • 课堂教学研究的录像分析方法
    蒋鸣和(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 一.国际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二.课堂教学录像的信息编码方法 1.            课堂教学录像的第一轮编码﹕课堂教学结构编码 2.            课堂教学录像的第二轮编码﹕课堂谈话编码 3. ...
  • 数学学业成就评价试题编制研究
    作者:梅松竹朱文芳冷平 课程·教材·教法 2013年06期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教育的关注重点逐渐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学业成就评价是测评学生的知识素养与学科能力的重要举措,我国对于数学学业成就评价一般采用会考或大规模教育质量监 ...
  •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小学数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1. 小学数学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有哪些特点?(8页第六条) 2.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哪几个方面内容?(13页第六条) 3. 试从总体上 ...
  • 新课程三维目标1
    新课程三维目标 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意义认识 中小学教育是孩子们的教育,课程理应是孩子们的课程,教育向学生世界回归必将是课程改革的关注点,它要求尊重孩子的经验,把孩子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把孩子的教育交到孩子手中.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 ...
  • 小学数学研讨主题
    动主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策划与组织者:斯苗儿, 方张松: 文字整理: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唐彩斌,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 徐莉,杭州求是教育集团 马珏. 本报记者:蒋亦丰 碰撞与融合 -浙江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主题论坛纪要 ...
  • 人员素质测评20**年.1
    人员素质测评 一.单选题:(1×20分) P117 P137 P139 P151 P164-166 P187 1. 彼得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其重要性超越资金,土地,厂房等其他经济资源.他进而指出,人力资源是所有经济资源中 ...
  • 小学语文6-10知识点(1)
    小学语文(29)2011年暑期培训复习提纲 朱志明:<写字教学要遵循技能形成的规律> 1.理解写字教学应遵循的规律. 有效,就是要不断提高写字教学的课堂效率 生动,就是要使枯燥.乏味的写字教学 变得直观.形象.有趣,使教和学轻松 ...
  • 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
    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 --由<换元法>感悟高三二轮复习 嘉兴三中 王婵琼 [摘要]以换元法这节课为切入点,浅谈对高考第二轮复习如何开展.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提炼和升华以及如何落实复习课的实效性等几方面的想法 ...
  • 教师备课怎么备
    教师备课怎么备 (一) 备学生--摸清已知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摸清了学生的知识储量.认知水平.学习方法.思维习惯以及对本节教学内容的已知程度,教学才有依据,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学生的学情,讲解才能讲到点子上,解到关节处 ...
  • 乘法的初步认识评课
    乘法的初步认识听课有感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因此这节课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要落实到让学生理解这样几个问题上: 一.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为什么要用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