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三维目标1 - 范文中心

新课程三维目标1

08/08

新课程三维目标

一、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意义认识

中小学教育是孩子们的教育,课程理应是孩子们的课程,教育向学生世界回归必将是课程改革的关注点,它要求尊重孩子的经验,把孩子从大人世界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把孩子的教育交到孩子手中。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唯一目标,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传授给学生一定技能以求得评价学生绝对量化的结果--分数,这必然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众所周知,认识、体验和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方式,体验和感悟也是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一个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在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而且体验、感悟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可能是挫折、失败,也可能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人类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都与学生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关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成长必然要求。

新课程目标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革命。追求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协调统一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无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

课程改革也是人的改革,教师历来就是教育改革的最大主力军或阻力,新课程追求三维目标,给广大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作为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地达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已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但是附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成为了教师面临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从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挑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面对新课程中的体验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必须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即教师要实现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以及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拓者的角色转变。

其次,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意识和水平。

新课程追求的三维目标给教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提供了非常好的自我发展的契机。教师要以“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不能仅仅以其任教学科为其专业要求。换言之,教师必须要有与学生一样有视发展为自身需求的意识;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教育水平以及教育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再次,教师要变革教学方式和行为。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尽量做到移情共情,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以情感赢得情感;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把“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来,“与孩子一同成长”,“恭恭敬敬地向学生学习”,在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教师的行为,在新的教学情境中不断变革自己的行为方式。

三、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困惑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整体实现。这一问题的困惑源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难以量化,属于内在反映,而且更凸现出长期性,因而整合实现方式需深层思考。

2.现今的管理评价手段如何适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这一问题得不到彻底变革,势必让这一新目标成为“镜中花,水中月”,仍然会成为“理想态”的追求,而不会落到“现实态”的达成。

实施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几个误区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四个阶段目标组成,每个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同时还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这一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这三个维度,既有纵向的整体性,又有横向的协调性,相互渗透而又相互交融为一体。交融性使课程目标充满了生命活力!正确解读和把握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对我们参与课程改革实验,转变教学方式以及对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笔者在学习课标的过程中,曾和许多老师交流过学习心得,也查阅了一些专家教授的论述,发现很多人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维目标的理解走入了以下四个误区。

误区一:认为“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无法检测的东西,现行的考试无法关注到这两点要求虼司腿衔爸逗图寄堋比允墙逃钍滓哪勘辏佣鍪恿丝纬瘫曜级浴肮毯头椒ā薄ⅰ扒楦小⑻取⒓壑倒邸狈矫娴哪勘甑淖非蟆?BR>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而且也能认识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来说是更本质的东西,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但由于在我们早已习惯的教学评价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只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两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也由于现实社会中盛行的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大多也崇尚书本,崇尚学历,结果,课堂教学

仍然主要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进行。

于是,“中考、高考不改革,课程改革寸步难行!”这句话成了课程改革步伐缓慢、课堂教学按部就班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难道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测量,我们就可以不给予关注吗?

我想,一个教育工作者之所以成为教育者,就在于他对社会的责任心,在于他能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更本质的东西。当然,关注“情感、态度、价值”的教育将使教育工作者面临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情感不能像知识和技能一样靠某一节课、某一周完成,而必须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自己去体验,并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但我们每一节课又必须体现这些目标。这正体现了问题的复杂性,也正是挑战教师的地方。因此,作为一位教师,要把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变成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在现行的没有具体测量标准的情况下,自觉地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误区二:把三维目标隔裂开来,认为三维目标就是三个板块,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分别完成这三个不同的目标任务,从而忽视了它是一个整体。

可能正是因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法像知识与能力那样以量化的形式显现出来,所以在实现方式上也显得比较难把握。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课堂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味地用多媒体,一方面是为了直观、真实、生动地再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课堂容量。素不知,这样一来,就有可能把有些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为了强调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有人便在某个教学环节强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或者专门留出一个环节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这其实是忽视了三维目标的交融性!三维目标不是三个板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完成知识、技能的教学基础之上加上情感教育的环节。实际上无论在什么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有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有相当多的学生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课程改革的任务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作为课程研究,我们可以把三维目标拆开来分析,但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三维目标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面对的是完整的人,绝对不能把它人为地分开。不能把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分别完成三个目标。

比如教学《背影》,可以通过初读(略读、浏览)、精读、品读三步完成,这三步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在读的“三步曲”中,分别掌握字词、内容、主题、写作特色等不同的知识,练习不同的阅读技能,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不同程度地受到人文价值的影响。在每一步中,三维目标都需要也都能够得到体现。

这里有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圆形硬纸板、软布以及画在黑板上的圆,组织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并尝试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但是,在学生分别汇报各组测量、计算出的结果时,老师为了尽快得出结果,只选择了结果是3.0—3.5的数据,

与圆周率3.14相差较大的数据却一概不要。这看起来是件小事,但是向学生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数据是可以人为地选择的,为了某个目的可以修改客观得到的数据。其实,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教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到测量就是有误差的,要想减少误差,有两种办法,第一,尽可能认真,仔细;第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由此可见,知识、技能的教学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是完全可以水乳交融的,而不是针对某一个目标,人为添加上去一些教学环节。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堂数学课,如果学生亲自测量、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还是遇到问题想办法去克服,都会得到体验。学生一会儿清楚,一会儿模糊,产生碰撞,思考,最后解决问题。由此,绝对不能把三个目标截然分开,分别安排一些教学环节去教学。

误区三:认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可以像知识和技能一样,可以分别通过讲授而实现。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然而许多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显得有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体现三者,所以出现了教师在一些课堂上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说教。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直接或独立讲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只能通过创造情境、创造氛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

课程功能变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变化。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到,比如,要让学生产生“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情感,不是靠老师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为什么要帮助残疾人,如何帮助,而是让学生坐在轮椅上,或者把眼睛蒙起来,应付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残疾人的种种感受,自然就会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发生变化,不再会嘲笑残疾人,而是从内心里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愿望。

总之,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所以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误区四:认为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需要彻底打破原来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所有的知识都必须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选择,去体验,只要是教师告诉学生的都不行。

这种认识,其实就是把接受式学习方式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立起来。课程目标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排除接受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让学生通过探究来获取所有的知识。探究活动需要以花费较多的时间为代价,这也是大多数教师热衷于讲授法的原因之一,因为讲授式的教学可最迅捷地将重要事实、概念和相关的思路呈现给学生,效率有时是很高的。其实,如果这节课我就是以让学生获得某个知识为学习目标,那么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比如“+”怎么写,告诉学生就行了。越是知识、技能的东西,越是可以通过讲授获得。而且,学生对任意一个课题自由地

或自发地进行探究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这种可能性通常是不太大的,不是所有的自由探究活动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开展真正的探究并有所收获,就要为学生设计有利的情境和过程,并把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一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当然,我们应当看到培养一个学生探究的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等都需要我们从原来的接受式框框中跳出来,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要为了取得一时的高分,在教学过程中就包办代替。要想到越包办代替,学生就越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越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就越是包办代替。这样以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相互交融,很难将它们分开,如果将它们分解开来,反而不能反映语文教学的本质。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使日常的语文教育上升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我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这是所有各科课程标准都要遵循的规范,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性举措。

知识目标──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它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称这为基础目标。

能力目标──指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是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称之为主导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是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称之为优先目标。它鲜明地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

究竟如何看待“三维目标”,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其一,着眼于知识内容的选择,相对于以往学科概念决定知识内容的取舍,新课标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优先目标,知识点的选择要服从并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但是,这决不意味着看淡了知识目标的价值。

其二,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对于以往只遵循理论逻辑的组织方式,这种以能力发展为主导的方式,强调在不违背理论逻辑的前提下,更合乎生活逻辑。

其三,分三个维度表达课程目标,并不意味从三个维度分别实施。恰恰相反,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这三个维度的关系。 一、 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出新的表述:

△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性质的科学阐述,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对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这已用不着多作阐述。同时,语文又是文化。即使是语言,它也是文化。说它是文化,第一,它负载着文化;第二,它传承着文化;第三,它

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两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有人说,没有离开工具性的人文性,也没有离开人文性的工具性。有人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从不同角度去看语文。有人说,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不是两者相加,而是两者一体化。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不说“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

新课标的阅读学阐释

作者: 来源: 时间:2009-9-3 11:00:51 阅读36次 【大 中 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分量最重、变动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是有关阅读教学的条文,其中渗透着阅读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策略。

一、建立了阅读教学的目标体系

阅读学认为: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思想情操。阅读学把“阅读能力结构”视为学术焦点和教学纲要,认为阅读智能是阅读能力的主干结构,阅读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础结构,阅读情志是阅读能力的动力结构。新课标“总目标”的第7项,对阅读教学的表述为5 句话,突出了“自读能力”(特别是“良好语感”)的培养,体现了阅读智能、阅读知识、阅读情志的多元目标,强调了多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1 -2 年级)列出10条,第二学段(3 -4 年级)列出10条,第三学段(5 -6 年级)列出11条,第四学段(7 -9 年级)列出15条。这46条对阅读能力做了横向分解和纵向分段,既有层级,又有照应,哲理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它告诉师生: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靠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

二、提高了阅读教学的科技含量

阅读教学本身属于阅读原理、阅读技法在阅读教育中的应用。新课标给师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阅读学原理和阅读技法。

1.更新了阅读教学的理念

“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启示我们:阅读不但是因文得意的心智技能,而且是缘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在阅读课中,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这种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使语言文化世代传承。

“教学建议”还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提醒我们;阅读课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但是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以发展读者个性为依归,应该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人──学生,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独立发挥,读出个性来。

2.展示了阅读技法的系统性

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训练重点。新课标在阅读技法系统建构上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总目标”中提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实施建议”中做了明确的阐释:“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里从阅读声音的明暗、信息摄取的详略、阅读速度的快慢三个维度进行说明,展示了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6种阅读方法,并指明其训练程序和好处。

例如朗读,作为精读方法的常用方式,是语感训练的最佳手段。它在第一学段第2条、第二学段第1条、第三学段第1条、第四学段第1条,都有反复的表述。为了强化朗读的记忆效能,“附录”特意推荐优秀诗文背诵篇目。又如诵读,新课标要求小学低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觉语言的优美”;中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初中“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里表明朗读和诵读在感悟文本情意中的重要性和取得这种阅读技能的艰难性,既继承了中华民族“诵读”的优良传统,又落实了叶圣陶倡导的“历练”策略。

3.推出了阅读教学的评价方略

评价就是检验对课程标准的达成度。阅读心得的内潜性和信息储用的长期性使阅读评价比写作评价更加艰难。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评价的6条建议,在攻破阅读测试这个难题上有了新的突破。(1)注重阅读能力的测试。着重抓两方面:一是读者的阅读技法,即学生对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掌握程度;二是读者对不同文体、语体的读物的适应能力,即学生对文章、文学作品和白话、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强调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习惯以及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3)排除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确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重视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见仁见智。

三、弘扬了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阅读学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社会科学。新课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反映在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中,第一学段就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反映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并“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和习惯”:这里有意将情感、态度置于阅读训练的首位,把喜爱、兴趣等阅读情志的修养当作阅读的入门向导,首先调动阅读主体的积极性,激发阅读的心理动力,这就张扬了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总之,从语文独立设科的百年历史来考察,可以说,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目标的46条和阅读教学评价的14条总结了我国阅读教学的经验教训,吸收了国内外特别是20世纪汉文阅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用阅读科学指导阅读教学”的改革精神。


相关内容

  • 中职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职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作者:葛小玲 来源:<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年第06期 摘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 ...
  • 三维的课程目标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 ...
  • 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 ).( ) .( ) .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 ),( ...
  • 招教考试简答.论述题七
    招教考试简答.论述题 1. 简述社会主义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⑴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⑵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
  • 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
    "三类"目标 当前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主要要有三种: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行为目标(behavioral objectives)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成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他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 ...
  • 教学目标应如何编写
    1. 教学目标应如何编写? 新课改实施后,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教学,教学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编写:即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三维目标的编写对教育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 ...
  • 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十年课改基本失败 来源:<校长>杂志 新课程改革理念,已历经10年了.现在,进行改革或宣布基本失败已经是时候了."自主.合作.探究"不可能是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教师培训却需要"自主.合作.探究 ...
  • 赵亚夫教授讲座笔记(二)
    谈有效教学:谈有效教学主张有三条,一是历史课要简洁,无用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无关的去掉,有关的要展开,因为我们无法改变,二是生成.如何互动,学会自主学习,生成问题,抓住问题再解决,一方面以学生本身的认识为中心,二是以考试测量为中心.三是 ...
  • [新世纪教师素养]复习题及答案
    <新世纪教师素养>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对学生的培养及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