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园林意境生成 - 范文中心

唐诗园林意境生成

09/18

唐诗园林意境生成

文艺作品作为审美情感“表现性形式”(苏珊朗格),其中虽有“景”,但这已是作者的意识中的景,作者情感色彩的景,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情景名为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之)。但“所谓景情统一,景情交融都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说作家诗人要把情融入景中进行表现,不使人感到景语与情语的分离,而不是从本论意

【52】义上诗歌作品中所谓‘景’与‘情’二元存在。”

1.唐诗园林意境感官分析

对园林意境的感知,首先应是由景物所体现的景物打动或感化人的器官直致心灵,这就要求园林景物本身能够感化、打动人和影响于人,这种感染力或吸引力体现在人的眼、鼻、耳等感官和思维上。以眼观形色,以鼻嗅芳香,以耳听声音的同时,由此景而上升情的共鸣而达到意境的过程,更要求对境界的理解。柳宗元在《钴潭西小丘记》 “清冷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目”、“耳”、“神”、“心”的直接感触,便有了愉耳悦目怡心神的体验,而升华为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1. 1情与景

情景互融的含蓄表达即要求意在言外,在有限的景观之外,获得无限的感受,即所谓含不尽之意,蕴无限之情,有无穷的韵味。景物所表达的境界,情是由景作用于人,人感悟到境,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这就是园林的情景交融。杨昭俭《题家园》这首诗恰当地通过“莲”、“竹”的“憔悴”、“ 低垂”来体现园林主人内心的感情:

池莲憔悴无颜色,园竹低垂减翠阴。

园竹池莲莫惆怅,相看恰似主人心。

王维《林园即事寄舍弟》:

寓目一萧散,销忧冀俄顷。青草肃澄陂,白云移翠岭。

后沔通河渭,前山包鄢郢。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

地多齐后疟,人带荆州瘿。徒思赤笔书,讵有丹砂井。

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青簟日何长,闲门昼方静。

颓思茅檐下,弥伤好风景

储光羲《安宜园林献高使君》

直道已三出,幸从江上回。新居茅茨迥,起见秋云开。

十里次舟楫,二桥交往来。楚言满邻里,雁叫喧池台。

鱼鳖乐仁政,浮沉亦至哉。小山宜大隐,要自望蓬莱。

一座园林是由很多景点组成的,而各景点均可包含各自的意境。这种体现意境的景,除了构成景的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均要有独到的匠心精心构筑外,往往还与诗画艺术相联系。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景是物质的体现,而境是精神的升华。李吉甫《九日小园独谣赠门下武相公》

小园休沐暇,暂与故山期。树杪悬丹枣,苔阴落紫梨。

舞丛新菊遍,绕格古藤垂。受露红兰晚,迎霜白薤肥。

上公留凤沼,冠剑侍清祠。应念端居者,长惭补衮诗。

通过精彩诗句来点睛,情的产生除了园林景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游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决定了其对园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的程度,所以对于园林的欣赏,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园主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等因素,这样才能在游览中细细品味园林意境之所在。

1.2动与静

“动与静,是相对的„„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动观静观这个原则要互相结合。要达到‘奴役风月,左右游人’。” 【53】祖咏《苏氏别业》: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屋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这动态和静态主要是指自然山体的客观形态,大自然和人的生命一样是一种运动的存在,而园林意境常常就在动静相衬之中,景观中的动态和静态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静态的景就无法反衬动态的景,没有活泼飞动的景就无法体现静谧安详的景。王勃《郊园即事》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他的《积雨辋川庄作》同样写出了动静结合的自然美的特点: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葘。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从这两首诗更是以自然界的整体性来展示其形式美诸因素。前首诗是山静如画,瀑泻如琴动静之间的物我相融的宇宙;下一首却有动静相随的时序流动。空林、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露葵、海鸥,一连串的自然物在诗人流动的意念中层层展开。两诗的动静又都不是绝对的、死寂的,而是和谐的、统一的,使我们在静中感到微动之气,在动中体会静之空阔。

1.3虚与实

于鹄在《过张老园林》将实中的“径”“花”与虚的“药气”“桐阴”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出道人的自然超脱的生活:

身老无修饰,头巾用白纱。开门朝扫径,辇水夜浇花。

药气闻深巷,桐阴到数家。不愁还酒债,腰下有丹砂。

虚实相生的园林空间意象是传统文人哲学宇宙观重要表现,创造出一个虚实的空间意象,给人强烈的空间感,这才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世界。唐诗的意境同样如此,诸多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储光羲《仲夏入园中东陂》

方塘深且广,伊昔俯吾庐。环岸垂绿柳,盈泽发红蕖。

上延北原秀,下属幽人居。暑雨若混沌,清明如空虚。

此乡多隐逸,水陆见樵渔。废赏亦何贵,为欢良易摅。

且言重观国,当此赋归欤。

这里是仲夏时节的园林景象,园内景致清幽,诗中的“吾庐”实物的“绿柳”“绿蕖”“北原”“幽居”,而作者将“暑雨”和“清明”比喻成“混沌”和“空虚”,在这虚实的世界上更加突现了隐逸的心态,虚实结合,意味无穷。沈复曾说:“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近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可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也;设矮廊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 这种园林之美所囊括的不仅仅是有限的场地,而是

在对空间的处理上以有限追求无限。

1.4 远与近

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千古名句,作者从一个小房间(近)通过门窗,观看到接触外面的千秋之雪、万里之船(远),这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丰富了美的感受。同样郑巢《陈氏园林》门对着也是山峰几座,然而身边近处的新泉、古木,蝉声槐荫间鸣叫,鱼儿在荷风戏游,远山近景,一幅美丽的水墨图画。

当门三四峰,高兴几人同。寻鹤新泉外,留僧古木中。

蝉鸣槐叶雨,鱼散芰荷风。多喜陪幽赏,清吟绕石丛。

同样张祜这首著名的《题曾氏园林》:

十亩长堤宅,萧疏半老槐。醉眠风卷簟,棋罢月移阶。

斫树遗桑斧,浇花湿笋鞋。还将齐物论,终岁自安排。

十亩长堤上的园林,月亮的影子在台阶上不断移动的时间变化,这些都给人以远的感觉,身边的萧疏老槐和在风中卷起的簟床构成了近景,作者的思绪在这样空寂的夜中还是要象庄子那样生活吧。

2唐诗园林意境物化效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的创作是诗人捕捉意象,正如韩愈《调张籍》中“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 精诚忽交通,百怪入我肠”的句意, 在这种“捕逐”过程中,诗人将自己的心境、情志、理想、趣味等心理活动凝固在意象及意象组合中,籍以产生一种“言外旨”、“味外味”,达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和共鸣。徐铉《自题山亭三首》:

簪组非无累,园林未是归。世喧长不到,何必故山薇。

小舫行乘月,高斋卧看山。退公聊自足,争敢望长闲。

跂石仍临水,披襟复挂冠。机心忘未得,棋局与鱼竿。

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介质来表现自然,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2.1构园和设景

为了丰富对于空间的美感,在园林建筑中就要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

组织空间,创造空间。陈羽《春园即事》:

水隔群物远,夜深风起频。霜中千树橘,月下五湖人。

听鹤忽忘寝,见山如得邻。明年还到此,共看洞庭春。

构园有借景、分景、隔景等,其中借景是将自然界中时空变幻的虚景纳入到园林实景中来,虚实结合,创造美好的艺术境界的园林手法的最多表现,上首陈羽《春园即事》就是邻借,将“山”纳入园林之中,同时将“洞庭春”由远方借入丰富了对景。 同样, 王维《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镜中”是所谓“镜借”,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所以构园和设景将景致通过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扩大空间的种种手法,丰富美的感受,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特殊的表现,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浮生六记》)。

2.2比拟和联想

张九龄《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

宅生惟海县,素业守郊园。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

一行罢兰径,数载历金门。既负潘生拙,俄从周任言。

逶迤恋轩陛,萧散反丘樊。旧径稀人迹,前池耗水痕。

并看芳树老,唯觉敝庐存。自我栖幽谷,逢君翳覆盆。

孟轲应有命,贾谊得无冤。江上行伤远,林间偶避喧。

地偏人事绝,时霁鸟声繁。独善心俱闭,穷居道共尊。

乐因南涧藻,忧岂北堂萱。幽意加投漆,新诗重赠轩。

平生徇知己,穷达与君论。

比拟和联想的手法能使园林景色产生强烈的美感、妙趣横生,从而提高园林艺术的感染力,产生深邃的意境。在园林艺术中通常借助文学语言,借助文学作品来创造。同样是张九龄的《三月三日申王园亭宴集》:

稽亭追往事,睢苑胜前闻。飞阁凌芳树,华池落彩云。

藉草人留酌,衔花鸟赴群。向来同赏处,惟恨碧林曛。

唐诗园林中有更是用命名的形式将使用者的情趣思想与花木本身的特性结

合在

一起,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游览者在欣赏景色时,也能联想到特定的花木 种类所象征的不同情感内容,从而增强了园林艺术的表现性,拓宽了园林意境。 如王维辋川别业的“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名胜都是以树种之 名加以命名。

2.3修饰和点景

中国园林主题正如诗文中的“文眼”,造园活动中蕴含着中国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词对造园的重要影响,这样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将园林艺术推向极致,其浓郁的抒情写意色彩,更多的修饰和点景具有品韵境界的题名,突出了园林的主题。齐己《湖西逸人》:

老隐洞庭西,渔樵共一溪。琴前孤鹤影,石上远僧题。

橘柚园林熟,蒹葭径路迷。君能许邻并,分药劚春畦

唐诗园林艺术多以紧扣景观的审美特点来点景、立意、表现园林的艺术境界,既让游览者在欣赏景色、品位题咏时有心领神会的共鸣,又能引发其想象和联想,去探索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获得园林意境美的享受。这两首韩翃《题张逸人园林》

花源一曲映茅堂,清论闲阶坐夕阳。麈尾手中毛已脱,蟹螯尊上味初香。 春深黄口传窥树,雨后青苔散点墙。更道小山宜助赏,呼儿舒簟醉岩芳。 韩翃《又题张逸人园林》

藏头不复见时人,爱此云山奉养真。露色点衣孤屿晓,花枝妨帽小园春。 时携幼稚诸峰上,闲濯眉须一水滨。兴罢归来还对酌,茅檐挂著紫荷巾。 这两首中无论是“麈尾手中毛已脱”还是“茅檐挂著紫荷巾”在整首诗和此园林中都起到了点景的作用,表现出张逸人园林的率真融和的自然和家庭环境。


相关内容

  • 语文:1.王维诗四首 同步测试之达标训练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1.王维诗四首 达标优化训练 我夯基 我达标 1. 王维,字摩诘.唐代河东人,工书画.曾任尚书右丞,世称__________.笃于奉佛,亦称__________.他的作品,常常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史称为__________.王维是盛唐____ ...
  • 浅谈如何欣赏古诗
    浅谈如何欣赏唐诗 赵波 摘要:在中国封建时期,唐代是国势强盛和经济繁荣的巅峰时代.其时,诗歌 创作更是前无古人,后难为继.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唐诗则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颗耀眼的明星.这是一个令人自豪.值得引吭高歌的时代! 明 ...
  • 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吟唱技巧 古诗词教学,离不开诵读.只是,如何诵读,却并非所有语文教师都了然于心.为数不少的课堂中,教师只将诵读视为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为了完成任务而组织诵读.于是,该诵读时,目标指向不够清晰:不该诵读时,却又胡乱着力.如此,既无视诗词教 ...
  • 20**年届古典诗词表现手法
    古典诗词表现手法.炼字鉴赏题型知识汇总 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是诗歌鉴赏的难点.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使用典故 ...
  • 细读王维五言诗[辛夷坞]
    细读王维五言i寺<午夷坞> ■■一 ●■●- O汪维维 (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运用英美新批评提倡的细读法分析王维<辛夷坞>一诗,从文字.结构.技巧.音韵.意境等内部因素入手,深入剖析这首诗 ...
  • 王国维意境说对王昌龄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晋阳学刊>2000年第5期 王国维意境说, 山西太原 030012) 摘 ":意境"是充满着中国艺术特性的美学的范畴.最早提出"意境"的是唐代的王昌 龄的<诗格>.<诗 ...
  • 教学设计夜雨寄北
    教学成果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吉林松花江中学 蒋艳梅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蒋艳梅 吉林松花江中学 教学设想 喜欢古典诗词,悠远的意境,清丽淡雅的笔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朴画卷,展卷细赏,得意而忘言. ...
  • 新中式景观分析
    经历了古典园林辉煌后的我国园林,到了近现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激烈演进,以及西方园林景观概念的传入,其发展之路几度调整,从全部照抄西式园林景观的浮躁冒进到探索寻求新时代中式园林的实践尝试.重拾古典园林精髓.创造城市精神,一批中式风格的景观设计 ...
  • 苏州园林简介
    苏州园林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 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 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7,18世纪全盛时期, 苏州有园林 ...
  • 文言文总结20**年
    文言文总结 来源:文言文趣味练(1-5) 稽费:停留.耽搁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费时日 遽:害怕 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见待:对待(我) 先公以礼见待 见绳:约束 明公以法见绳 鞠:审理:狱:案件 鞠狱:审理案件 第:家 叟携酒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