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_党争胜 - 范文中心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_党争胜

10/02

2010年5月外语教学M a y . 2010

                              

第31卷第3期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E d u c a t i o n V o l . 31N o . 3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党争胜

(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陕西西安710128)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艺术活动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 美学对翻译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揭示翻译美学的渊源和发展以及翻译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 探讨当代翻译美学研究对文学翻译的启示意义及对文学翻译原则的借鉴价值。关键词: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 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44(2010) 03-0096-05

A b s t r a c t :As a f o r mo f a r t ,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 r e f o r e , e i t h e r i nt h e o r y o r i np r a c t i c e ,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c o u l dn o t b e d o n e w e l l w i t h o u t t a k i n g i n n u t r i t i o n f r o ma e s t h e t i c s .B y p r o b i n g i n t o t h e o r i g i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i t s r e l a t i o n t o l i t e r a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 t h e a u t h o r e l a b o r a t e s o n t h e e n l i g h t e n i n g f u n c t i o n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s o nl i t e r a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a n d 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r e e p r i n c i p l e s f o r a e s t h e t i cr e p r o d u c t i o n o f l i t e r a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tr a n s l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 s ;l i t e r a r y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e s t h e t i cr e p r o d u c t i o n

1. 引言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外浩如烟海的翻译研究著述中, 有多一半成果是针对文学翻译而开展的。对于如何做好文学翻译, 无论是翻译理论者, 还是实践者, 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 给出了许多答案和建言。在众多观点中,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是最近几年来比较热点的话题之一, 翻译美学也因此成为翻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崭新的领域。本文在总结梳理学界有关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拟对该学科的历史渊源、研究对象和基本主张进行比较全面的论述。同时, 结合典型例证, 对翻译美学视域下的文学翻译实践原则进行探讨。

2. 翻译美学的历史渊源

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通常是以这门学科的理论专著的问世并冠以该学科的名称为标志的。此外, 它还应该具有两个显著标志:高校课程的设置和国际会议的召开(胡亚敏2006:11-12) 。按照这个标准衡量, 翻译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学科生命还很年轻。从现有的资料判断, 较早以“翻译美学”命名并从理论上对这一学科进行系统描述和研究的著作在国外是S h i r l e y C h e w 和A l i s t a i r S t e a d 编著的T r a n s l a t i n g L i f e :S t u d i e s i n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A e s t h e t i c s (1999) , 在国内则首推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1991) 。该书是我国首部以独立形态出现的翻译美学专著, 标志着我国翻译美学研究在理论上的觉醒。此后, 有关翻译美学的课程在我国的一些研究生教育机构也相继开设, 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

院,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院翻译研究所等。甚至有高校(如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大学) 在本科阶段就开设了这一课程。从理论专著的问世到高校课程的设置, 翻译美学研究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说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

但是, 从美学视角探讨、阐释、实践文学翻译, 在国内外都具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我国翻译思想“十大学说”(王秉钦2004:4) 中, 几乎所有的学说都有其美学渊源。例如, 支谦的“文质说”、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说”、许渊冲的“三美论”等译论, 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具有显著的贵美倾向。而据译史研究, 西方的译论之芽也是首先依附在哲学—美学之树上而枝叶渐丰的(毛荣贵2005:12) 。从古罗马时期著名哲学家西塞罗针对文学翻译而主张的“辞章之美”,到后世翻译家杰罗姆的“自然之美”、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的“忠实之美”、以至加切奇拉泽的“艺术之美”,各家主张中, 我们都可发现美学思想映照下的熠熠光辉。如果我们把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研究看作是翻译美学的孕育期的话, 此后的20年间则可以被看作翻译美学的分娩期。这期间, 在国外出版了S h i r l e yC h e w 和A l i s t a i r S t e a d 合著的T r a n s l a t i n g L i f e :S t u d i e s i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A e s t h e t -i c s (1999) ; 在国内则出现了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1993) 、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1995) 、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2004) 、毛荣贵的《翻译美学》(2005) 等研究著作。从国内四部著作在翻译美学理论建树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来看, 《实用翻译美学》和《翻译美学导论》最为值得学界关注和思考。前者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

审美活动、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手段等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章详论, 并在该书的概论部分对翻译美学的任务进行了简要论述。书中所探讨的内容与体系框架, 正是当今翻译美学研究所应具备的指导原则、研究对象与范围。后者则“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透视了翻译的运作机制, 构建了现代翻译美学的基本框架, 讨论了翻译的科学性、艺术性、审美客体、审美主体以及审美意识诸问题, 提出了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和对策”(毛荣贵《翻译美学》2005:16)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部学术专著, 这一时期国内围绕翻译美学发表的科研论文也比较多。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统计, 1994年到2010年之间, 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翻译的论文多达1226篇。其中, 刘士聪的“散文的`情韵' 与翻译”(2002) , 张柏然的“当代翻译美学的反思”(2001) , 赵秀明的“中国翻译美学初探”(1998) 等文章在翻译研究界均引起热烈反响, 争鸣继起。这些论著的出版, 为翻译美学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出现完成了理论上的准备。

3.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

与所有学科一样,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研究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学者指出, “翻译美学的任务, 是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 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 帮助读者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提高解决语际转换中碰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对译文的审美鉴别能力”(傅仲选1993:2) 。从理解的角度看, 这段描述略显概括和笼统, 对于我们了解这门新兴学科的研究任务帮助有限。结合刘宓庆(1995) 、奚永吉(2004) 、毛荣贵(2005) 、方梦之(2004) 等的观点, 我们认为, 翻译美学的任务, 就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 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 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基本属性的基础上, 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审美、复现美的能动性, 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 研究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 以指导翻译实践。由此可见, 翻译美学研究主要包括对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再现手段的研究。

目前, 学界对翻译的审美客体的理解尚未统一。一种观点认为翻译涉及两种语言, 因此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应该包括原文和译文(傅仲选1993:6)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翻译的审美客体就是译者所要翻译加工的原文, 这个原文必须具有审美价值, 能够满足人的某种审美需要(刘宓庆1995:86) 。从前面探讨过的翻译美学的历史渊源看, 翻译美学所涵盖的审美客体不应将译文排除在外。否则, 无论是支谦的“文质说”,还是严复的“信达雅”说, 亦或是傅雷的“神似说”,都将失去审美比较所需的文本要件, 成为无的之矢。这种审美客体也就成了文学意义上的审美客体, 而非翻译学意义上的审美客体。由此我们可得出一个较为中肯的结论:翻译研究中的审美客体必然包括原文和译文。

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傅仲选和刘宓庆在翻译审美客体

所指对象的理解上不尽一致, 但是他们在翻译审美客体的构成要素上却持有相同的观点。两位研究者所用的术语虽然不同, 但所探讨的审美要素都与内容与形式这一对文学文本的二元系统密不可分。综合国内外目前的研究成果, 可以看出, 翻译审美客体的构成要素在文本的形式系统中主要包括语音层审美信息、字形(词形) 层审美信息、句子层审美信息和篇章层审美信息; 在文本的内容系统中则主要包括情志审美信息和意象审美信息。内容系统的隐含性导致情志审美信息和意象审美信息的模糊性和开放性, 从而为接受美学理论关照下的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主张带来可以阐释的理论空间。

学者们对翻译的审美客体的歧见同样反映在他们对翻译的审美主体的解释之中。刘宓庆认为翻译的审美主体就是翻译者(刘宓庆1995:168) 。而傅仲选则将译者、译文编辑和译文读者并列为翻译的审美主体, 并指出这三个审美主体之间存在不同的分工:译者是原文的审美主体, 读者是译文的审美主体, 编辑既是原文又是译文的审美主体(傅仲选1993:118) 。笔者认为, 翻译美学在理论渊源上是基于国内外著名翻译家审美自觉基础上的翻译思想。总结和提出这些思想, 目的是要为其他译者提供翻译的方法和经验, 以便他们能够理解和鉴赏原文中的审美信息并在译文中将这些信息再现或创造。因此, 将译文编辑和译文读者并列为翻译的审美主体对于译文的鉴赏而言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从译文文本的存在、译文质量的保障、译文对原文审美要素的再现这几个方面看, 译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

在翻译过程中, 审美主体如果要将审美客体转换为另一种语介的文本, 使其中的美学要素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 就必须娴熟地运用各种审美再现手段, 确保译文与原文高度神似。审美再现手段因此成为翻译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截止目前, 学界对于翻译审美再现手段的分类研究并没有形成共识。有学者从具体技巧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增词法、减词法、引申法、替代法、反面着笔法、合译法和分译法等审美再现手段(傅仲选1993:217-247) ; 也有学者从指导原则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模仿、重建、虚实转换、隐显转换和收放转换等再现手段(刘宓庆1995:309-343) 。笔者认为, 对于审美再现手段的合理分类应该建立在对“审美再现”这一翻译美学概念的正确理解之上。在文学翻译中, 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 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由此可见, 一切翻译的审美再现都集中于三个问题:第一, 就语言层面而言, 原文中的各种形式美如何模仿? 第二, 就文化层面而言, 原文中民族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何保留? 第三, 就艺术层面而言, 原文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系如何再造? 这三个问题决定了翻译审美再现手段所针对的重点对象, 不是原文中的微小翻译单位(词汇和句子) , 而是较大翻译单位(段落和篇章) 。因此, 在审美再现手段的分类问题上, 刘宓庆的分法更合理, 也更适用。这个论断可以在刘著《翻译美学导

97·

论》中得到印证。篇幅所限, 恕笔者在此不再例证。

4. 翻译美学的基本主张

著名翻译家泰韦特(T h o m a s T y r w h i t t ) 说过:“翻译贵在发幽掘微, 穷其毫末。在造词与琢句方面, 要译出其文; 在性格与风格方面, 要译出其人; 在褒贬与爱憎方面, 要译出其情; 在神调与语感方面, 要译出其声。”(转引自杨衍松:“果戈里———俄国散文之父”(译序) ) 泰韦特对翻译的要求言简意赅地包容了中外翻译美学研究的思想精髓。通过对已有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解读, 我们可以将泰韦特等翻译家和刘宓庆等翻译美学理论研究者的基本主张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 翻译既是科学, 又是艺术。因此翻译艺术存在于一切翻译活动之中。不论译者面对的是什么文体的原语材料, 翻译的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艺术选择和加工以及艺术优化的任务。翻译艺术的普遍性和全程性促使翻译实践成为名副其实的审美活动。第二, 在文学翻译中, 对原文的艺术模仿和对译文的艺术创造同等重要, 缺一不可。一部文学译著能否成为译入语国家翻译文学的一部分, 能否得到该国文学评论家和史论家的肯定, 既取决于原著作本身的艺术价值, 也取决于译作的艺术价值。文学翻译的“二次创作”属性决定了在实践过程中对原文的艺术模仿和对译文的艺术创造的必要性。第三, 语言形式在文学语篇的美学构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因此, 文学翻译既要求内容之真, 又要求形式之美。这就要求译者在不违背译入语语言使用规范的基础上, 对蕴含在原文表达方式、篇章结构和交际意图之中的审美要素尽量予以保留。在此过程中, 译语的准确性、生动性、表现力以及和谐美是保证译文语言审美效果的关键因素。

5. 翻译美学观照下的文学翻译审美再现三原则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 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在如何传达原作之美的问题上, 翻译美学所关注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参考答案。那么, 如何从美学的视角来介入文学翻译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让我们先借用一下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关于审美的一段议论:

假如你是一位木商, 我是一位植物学家, 另外一位是画家, 三人同时来看这颗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 可是三人所“知觉”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 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 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 只管审美, 他所知觉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它的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朱光潜1982:448)

朱光潜议论中的三种人, 对同一棵古树, 怀抱不同的态度。木商从有用和有利的角度看古松, 持的是功利的态度; 植物学家从自然和研究的角度看古松, 持的是科学的态度; 画家从艺术和欣赏的角度看古松, 持的是美学的态度。

如果我们把翻译比作这里的古松, 作为译者, 又该怀抱何种态度呢? 是功利的, 科学的, 还是美学的? 从翻译的职业诉求和翻译美学的基本主张看, 译者应该同时怀抱上述三种态度, 完成其翻译的过程。翻译的功利性是不言而喻的。不论是为了学习和就业的翻译专业的学生, 还是为了文化传通和谋生的职业翻译家, 他们都与朱光潜先生议论中的木商一样, 在翻译活动开始的第一个阶段, 对翻译任务本身持明显的功利态度。与此同时, 翻译的标准、原理、规律、方法等又要求译者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进行客观、准确、忠实的反映, 使得译文和原文在文本功能上“动态对等”。可见, 译者还应该像植物学家一样, 对翻译任务持科学的态度。而至于画家的态度, 更是译者必须秉持的。文学翻译若止步于表面的准确和数学意义上的对等, 就会像植物学家只见“针状的叶子、球状的果实”一样, 失却画家眼中的“苍翠之艳、劲拔之美”。为表述方便而言, 我们可以把文学作品的译者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为功利, 追求译作的完成; 第二阶段, 为科学, 追求译作的准确; 第三阶段, 为艺术, 追求译作的优美。结合前述翻译美学三条基本主张, 笔者认为, 在文学翻译实践中, 译者可以依循下面三条基本原则, 提高其译文的审美效果。

5. 1象似原则———艺术模仿的原则 语言象似理论提出之后, 翻译研究者很快发现, 从象似性的视角切入翻译, 将有助于解决原文形式的复现问题, 实现以形示意的翻译效果, 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形神皆似”的理想的翻译标准。根据王寅(1999a , 1999b , 1999c ) 关于语言象似性分类的研究, 我们可以把文学翻译实践的象似原则分解为数量象似性、时间象似性、空间象似性, 心理象似性和意象象似性。译文对原文在这五个方面的属性进行自觉影像, 符合美学中艺术模仿的原则。依循这个原则, 有利于对原作形式审美效果的再现。比如在下面的例子中, 译文2影像了朱自清语言的简洁之美, 所以比较起来在数量象似性上要优于译文1:

我北来后, 他写了一封信给我, 信中说道, “我身体平安, 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 诸多不便,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背影》)

【译文1】A f t e r I a r r i v e d i n B e i j i n g , h e w r o t e m e a l e t t e r , i nw h i c h h e s a y s , “I' ma l l r i g h t e x c e p t f o r a s e v e r e p a i n i n m y a r m . I e v e n h a v e t r o u b l eu s i n g c h o p s t i c k s o r w r i t i n gb r u s h e s . P e r h a p s i t w o n ' t b e l o n g n o w b e f o r e I d e p a r t t h i s l i f e . ”(张培基译, 45字)

【译文2】A f t e r I c a m e n o r t h h e w r o t e t o m e :“My h e a l t h i s a l l r i g h t ; o n l y m y a r ma c h e s s o b a d l y I f i n d i t h a r d t o h o l d t h e p e n . P r o b a b l y t h ee n di s n o t f a r a w a y . ”(杨宪益译, 34

字)

5. 2创作原则———艺术原创的原则 艺术之美, 贵在原创。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 所以创作原则无疑适用于文学翻译。对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 古今中外多有精辟之见。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在《美学原理》中谈到翻译时指出:“上好的译文除与原文有几分相似外, 必须有它独创的艺术价值, 本身即可成为一部独立的艺术作品。”(转引自方梦之《译者就是译者》)著名学者许钧教授也认为, “好的文学翻译不是原作的翻版, 而是原作的再生。它赋予原作以新的面貌, 新的活力, 新的生命, 使其以新的形式与姿态, 面对新的文化与读者”(许钧2003) 。依循创作原则, 有利于弥补文学翻译过程中因语际转换而造成的原文审美信息的损耗。例如在下面的译例中, 译者尝试用“以创补失”(许渊冲2006) 的策略, 再现了原文作者想要表现的“婆媳之间关系紧张”的交际意图:

姚氏:(念) 亲生女儿真灵便,

取来个媳妇太讨厌。人人都说我不公, 亲生的女儿谁不疼。家家都说我媳妇好, 我看她是眼中钉。

靳氏:(唱)

与婆婆捧来了一碗面, 未进门先觉得胆颤心寒。每顿饭不嫌早来就骂晚, 不嫌淡来就骂咸。在娘家做姑娘样样都好办, 到婆家当媳妇事事为难。(悲伤)

———晏甬《小姑贤》

译文:

M i s . Y a o :(m o n o l o g u e )

M y d a u g h t e r i s t h e a p p l e o f m y e y e , A n d m y d a u g h t e r -i n -l a wt h e f l y i n m y p i e .

A l l n e i g h b o r sh e a pt h e i r p r a i s e su p o nm yd a u g h t e r -i n -l a w ,

B u t I f i n d h e r n o t h i n g b u t t h e s o r e i n m y e y e b a l l . M i s . J i n :(s i n g )

I b r i n g i na b o w l o f n o o d l e s t o m y m o t h e r -i n -l a w , d o o r .

W i t h m e s h e n e v e r s t o p s f i n d i n g f a u l t ,

S a y i n g t h e m e a l s c o o k w i t h t o o l i t t l e o r t o o m u c h s a l t . T o w h a t m y m o t h e r w o u l ds a y g o o d a n d o k a y , M y m o t h e r -i n -l a wt e n d s t o s a y s h i t a n d n a y . (s a d l y )

———笔者试译

5. 3优化原则———艺术至美的原则 至善至美是艺术

创作的最高理想, 也是指导各种艺术实践的重要原则。就文学翻译而言, 译者在遵循忠实通顺原则的同时, 还应该遵循优化的原则, “尽力择优而从”(刘宓庆2005) , 以使译文接近“善译”(马建忠, 《拟设繙译书院议》)的标准。从所指对象区分, 文学翻译的优化原则可以分为语言优化和语序优化。语言优化指“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 选用最合适的译语表达方式”(许渊冲2006) ; 语序优化指在不变更原文内容的前提下, 根据译语表达习惯和认知过程, 对译文的句序进行优化重组。请看例示:

例1:语言优化

原文:W h e n m y h u s b a n d , B i l l a n d I w e r e c o u r t i n g , j u s t a p h o n e c a l l c o u l ds e n d u s q u i v e r i n g w i t he x c i t e m e n t .W e w e n t o ni m p r o m p t up i c n i c s , c a l l e de a c ho t h e r S w e e t P a t o o t i ea n d l e f t m a s hn o t e si ns t r a n g ep l a c e s .C h e e k sf l u s h e d , h e a r t s r a c e d , p a l m s s w e a t e d .

A n d t h e n w e g o t m a r r i e d .

M o r t g a g e p a y m e n t r o l l e di n . As o n , h o u s e k e e p i n g , j o b s a n d j u s t p l a i no l df a m i l i a r i t y f o r c e dr o m a n c e o u t . F a c e dw i t h t h e c h o i c e o f w a t c h i n g T Vo r s h a r i n g ap a s s i o n a t em o m e n t , I a me m b a r r a s s e d a t h o wo f t e nw e c a s t o u r v o t e f o r J e r r y S e i n -f e l d .

原译:

我们之间接到对方的电话就会激动不已。脸变红了, 心在跳, 手掌也在出汗。一个儿子、家务、工作, 还有老一套平淡而又熟悉的东西让我们失却了浪漫。面对着是看电视还是大家高兴一会儿的选择的时候, 我感到很窘迫, 经常我们把选票投给了J e r r y S e i n f e l d 。(注:J e r r y S e i n f e l d 是当代美国一肥皂剧的著名笑星。)

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中评论这段译文时说, “如此译文, 犹如一杯扑鼻的上等咖啡, 换成了一杯白开水。没了激情, 没了文采, 没了美感。”(毛荣贵2005) 两相比较, 他的评论是比较中肯的。且看他改进之后的译文:

一个对方的电话, 就能让自己因激动而心跳。双颊红通通, 心头跳蹦蹦, 手心汗津津。儿子出生、家务繁重、工作压力, 再加上那亲热不起来的亲热, 浪漫就这样被扫地出门了。夜幕降临, 是看电视? 还是两人亲热一会儿? 我们每每选择前者, 这使我内心真不是滋味。

和原来的译文比较, 毛译在保留原文的修辞美、语言美和内容美方面, 的确上升了一个层次。但是, 毛译依然有改要表达的内容减少了; 其次, 毛译中的“一个对方的电话”的用语不符合汉语表达规范, 改为“对方的一个电话”较好; 再次, “儿子出生、家务繁重、工作压力”三个短语尽管在形式上做到了一致, 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 因为“出生”、“繁重”、“压力”分类于动词、形容词和名词, 并置起来存在词性不一致的问题。鉴于上述三点, 我们认为, 此文作如下翻译似乎更好:

B u t m y b o d yt r e m b l e s l i k ea l e a f b e f o r eI s t e pi n t o h e r 进的空间。首先, 原译文和毛译都存在一定的漏译, 把原文

99·

对方的一个电话, 就能让彼此激动不已。不经意的一个提议, 双方都会欣然同意。他会柔情地叫我“小甜心”,我也会亲昵的叫他“乖宝贝”。我们所到之处, 都会留下爱情的写意。总之, 只要两人在一起, 都会有那种甜蜜的感觉:脸颊发烫, 心跳加速, 掌心冒汗。

然而结婚之后呢?

房贷的压力, 育儿的辛苦, 家务的劳累, 工作的重负, 再加上彼此之间的审美疲劳, 使得婚前那种浪漫的感觉早已不复存在。夜幕降临, 是面对电视对一个自己并没见过的当红明星无谓投票, 还是和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爱人卿卿我我共度良宵? 我们每每会选择前者, 这使我内心真不是滋味。

例2:语序优化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川》原译:

B y t h e s i d e o f t h e r i l l , A t t h e f o o t o f t h e h i l l ,

T h e g r a s s l a n ds t r e t c h e s ' n e a t h t h e f i r m a m e n t t r a n q u i l . T h e b o u n d l e s s g r a s s l a n d l i e s B e n e a t h t h e b o u n d l e s s s k i e s . W h e nt h e w i n d s b l o w A n d g r a s s b e n d s l o w ,

M y s h e e p a n d c a t t l e w i l l e m e r g e b e f o r e y o u r e y e s . (引自《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许渊冲译, 1996年版)

改译:

A t t h e f o o t o f t h e h i l l , B y t h e s i d e o f t h e r i l l ,

T h e g r a s s l a n ds t r e t c h e s ' n e a t h t h e f i r m a m e n t t r a n q u i l . T h e b o u n d l e s s g r a s s l a n d l i e s B e n e a t h t h e b o u n d l e s s s k i e s . W h e nt h e w i n d s b l o w A n d g r a s s b e n d s l o w ,

M y s h e e p a n d c a t t l e w i l l e m e r g e b e f o r e y o u r e y e s . (引自《汉英对照新编千家诗》,许渊冲译, 2000年版) 两个译文均为许渊冲先生杰作。前后译文惟一的不同, 是译诗第一、二两行句序的调整。虽然英语在表达习惯上有“从小到大, 从微观到宏观”的定则, 前译诗不改也可。但是在这首具有画面美感的民歌中, 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的视野, 则“正如电影镜头一样, 从h i l l 到r i l l , 渐退为背景, 一望无际的g r a s s l a n d 进入镜头, 随着视野的扩大, 出现悠然的f i r m a m e n t , 以及远景中的s h e e p a n d c a t t l e 。前后顺序, 层次井然”(张智中2006:157) 。可见, 许渊冲调整的不是句

序, 而是读者审美视野的自然顺序。

6. 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现代文学翻译研究在理论上要有所突破, 不但需要吸收哲学、文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 而且需要吸收美学尤其是接受美学领域的最新成果, 在继承中外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建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翻译美学理论体系。在实践方面, 文学翻译也只有与文艺学和美学联姻, 通过这种联姻增强译作的审美效果, 为译作在目标语国家的接受创造条件, 才能破解近几十年来我国文学翻译领域缺乏翻译文学名著的困局, 让更多的外国文学名著走进中国, 同时也让更多的中国文学名著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S h i r l e yC h e w , A l i s t a i r S t e a d .T r a n s l a t i n gL i f e :St u d i e s i nT r a n s l a t i o n a l

A e s t h e t i c s [M ].L i v e r p o o l 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 1999.

[2]方梦之. 译学词典[Z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4]胡亚敏. 比较文学教程[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5]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书林出版社, 1995. [6]刘士聪. 散文的“情韵”与翻译[J ]. 中国翻译, 2002(2) .

[7]马建中. 拟设繙译书院议[A ].罗新璋, 陈应年, 编. 翻译论集(2009版)

[C ].192-95.

[8]毛荣贵. 翻译美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9]王秉钦.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10]奚永吉. 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1]许 钧. 翻译价值简论[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1) . [12]张柏然. 当代翻译美学的反思[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8) . [13]王 寅a .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对索绪尔任意说的挑战与补充

[M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14]王 寅b .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象似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9

(2) :51-54.

[15]王 寅c . 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 ]. 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9(5) :4-7. [16]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 五洲传媒出版社, 2006.

[17]杨衍松. 果戈里———俄国散文之父(译序) [A ]. 果戈理短篇小说选

[C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4.

[18]张智中. 许渊冲与翻译艺术[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 [19]赵秀明. 中国翻译美学初探[J ].福建外语, 1998(2) .

[20]朱光潜. 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 [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作者简介:党争胜, 西安外国语大学欧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研究

员, 研究生部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翻译批评。

收稿日期  2009-12-13责任编校  薛旭辉


相关内容

  • 文艺美学尔雅满分答案
    ----------------------------- 文艺美学(上)已完成 1 审美对象不包括? A.自然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艺术美 正确答案: B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包括? A.审美对象 B.审美经验 C.审美体验 D ...
  • 广告英语翻译探美
    广告英语翻译探美 在广告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广告语言艺术和广告语篇风格的再现,译者必须透彻地了解广告产品和广告语篇的内容及其艺术形式,遵循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表达习惯, 通过忠实和准确的翻译来再现原文的音韵美.形象美.简约美等语言 ...
  • 20**年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
    2012专升本艺术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1.美育:即"审美教育",是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正式提出的.席勒不限于仅仅从道德教育特殊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美育,而是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 ...
  •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第22卷第3期西藏大学学报 Vol.22No.3Sep.2007 2007年9月JOURNALOFTIBETUNIVERSITY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李良举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传统的小 ...
  • 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的美学特征
    摘要:许渊冲先生不仅是著名的翻译家,还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的文学翻译理论,构成中国传统译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浓缩于"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之中的许氏译论,博大精深.涵涉面广.论述周详.独成系统.本文试对许氏译论的美学特 ...
  • 中南大学博士考纲
    2013年全国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外文学史>考试大纲 来源:中南大学文学院 发布时间:2012-10-12 本考试大纲由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于2012年7月7日通过. I. 考试性质 中外文学史是中南大学文学院为招收美学和审美文化 ...
  • 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
    2013教师招聘考试学科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教材 一.封面 二.图书基本信息 作者:<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专用系列教材>编委会由华图教育一线教师招 ...
  • 王岳川文艺美学笔记总结
    王岳川<文艺美学>之导论 审美对象(审美客体),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的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学科.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用审美体验看艺术美.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包括形成文学史.文学理论.王岳 ...
  •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
    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通讯语言的美学风格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更详细.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和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