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 范文中心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04/19

第22卷第3期西藏大学学报

Vol.22No.3Sep.2007

2007年9月JOURNALOFTIBETUNIVERSITY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李良举

(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小说翻译;前景化;词汇;句法;人物话语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07)03-106-05

译中,这样可以提高译者的文体意识,同时在翻译

一、引言

“文学文体学”特指以阐释文学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为目的的文体学学派。文学文体学是连接语言与文学批评的桥梁,它集中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对语言的选择来表达和加强主题意义和美学效果。也就是说文学文体学通过分析文学文本中语言形式的文学意义来加深我们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和认识。申丹(Shen,1995:8)曾指出:文学文本中,语言形式往往是作者寻求达到各种主题和美学效果的方法,比如,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使传达的内容更加有力,但是,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形式和内容往往被分隔开来,而且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而在翻译文学文本时,忽略这些语言形式就可能会导致损害原文的主题和美学价值。

另一方面,小说翻译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假象等值”,也就是译文和原文看上去大致相同,的出现,并非译者语言能力不足,而是译者的文体意识淡薄,对语言形式的意义关注不够。在翻译小

文学文体分析是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的,其重点分析的是那些具有文体意义(stylisticsignificance)和美学艺术价值的语言特征,从那些“前景化”的语言特征(foregroundedfea-

二、文学文体学的基本理论

中避免“假象等值”的出现。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希望引起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学文体学的重视。

tures)入手,挖掘作者的审美意图和语用效果,以求

达到鉴赏的目的。

前景化和变异是文学文体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变异和常规是互为比较、互为对立的两个概念。语言在使用中有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而的规则,约定俗成地成了语言的常规,而出于特定需要有目的地违背这些规则进行表达的方式便是变异。在文体通方式运用的基本词汇、基本句式、基本表达手段的通常用法构成语言的常规,而一种文体的特殊用

但是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甚远。而“假象等值”学研究中共核语言(commoncore)中大量地按照普

说时,译者往往将对等建立在“可意译的物质内容”法则是对这类常规的变异或偏离(王佐良,丁往道.

(paraphrasablematerialcontent)(Bassnett-McGuire1987:1)。因此,变异或偏离就是指超出共核语言之

“就是不符合语言的常规”1993)。尤其是翻译现实主义小说时,人们往往忽略外的那部分特殊用法。

语言形式本身的文学意义,将是否传递了同样的内(王佐良,丁往道.1987:412)

容作为判断等值的标准,而这样的“等值”往往是“假象等值”。因此有必要把文学文体学引入小说翻

收稿日期:2007-06-12

作者简介:李良举(1978-),男,汉族,山东巨野人,山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和教学。

“前景化”这一概念最初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和布拉格学派的一些学者在研究诗学及诗歌的文

--

体时所创造的术语。他们认为前景化就是偏离常规的艺术形式,任何事物的反复出现将使人们对它的感受力逐渐变弱,艺术使许多人们司空见惯而又不为意识所关注的东西陌生化。文学艺术就是将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常规化或定式化的语言进行加工,使人们感觉新鲜陌生。布拉格学派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莫卡罗夫斯基则认为“前景化是对标准常规的系统违反”“引人注(Mukarovsky,1964),是“有动因的突出(motivatedprominence)”利奇(Geof-“前景化就是一种对艺术的偏离freyN.leech)则认为

。由此看出,前景化语言是用一种背离常(deviation)”

规表达方式引起读者或听者对语言主体给予更多的注意,使他们感到新鲜、惊异、陌生,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

那么变异和前景化又有什么区别呢?文学作品中只有那些为了美学价值和主题意义而做的变异或偏离或频繁采用的某种语言结构才是前景化。前景化是为了艺术目的和主题目的的偏离常规,也就是为了产生“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或主题效果。文“前景化”学的标志就是前景化,而本文也主要分析

的语言特征(foregroundedfeatures),从而对比分析两个中译本。

下面从三个层面:词汇,句法,人物话语的对比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选取的两个英译本是杨宪益和戴乃迭的SelectedWorksofLuXun的和威廉・莱尔的DiaryofaMadmanandOtherStory.

(一)词汇

在小说翻译中,译者对原文的变动通常反映在词汇层面上,原文中那些具有美学和主题意义的词汇表达方式在翻译中往往发生扭曲,这是因为这些表达方式常常看起来“有悖于常理”,“不合逻辑”,而且与译者通常观察、理解事物的方式相冲突,所以译者就按照自己方式变通译文,使译文看起来更合乎“常理”和“通顺”。但是作者往往运用这些前景化的表达方式来获得美学和文体效果:如达到讽刺和刻画人物形象,制造悬念的效果。所以,如果译者忽略这些表达方式,就会导致翻译中出现“假象等值”。

他的学说是:凡尼姑,一定与和尚私通;一个1、

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

(Trans.Yang&Yang,1972:80,myemphasis)

(B)AhQ’sphilosophyranlikethis:Anynunisboundtobesecretlyshackedupwithamonk.Ifawom-anisoutwakingonthestreet,she’scertainlytryingtoseduceamanortwo.

(Trans.Lyell,1990:125myemphasis)

这是选自《阿Q正传》的一句话。文中作者使用了“学说”一词来描述阿Q对男女关系的看法。而样,原文就看起来就“不合逻辑常理”和“有悖常理”。但正是“学说”一词表达出作者阿Q的无知,傲慢和自大,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这样,封建思想的荒谬性暴露无遗。而译本A未能传达出原文“view”只是表达个人的观点,看的讽刺的语气,因为

法(personalopinion,thoughtorobservation),并不含有“学说”的涵义。相反,译本B的“philosophy”指(setofbeliefs一个人的人生哲学;生活的信念或原则

目的,新颖的”。韩礼德(Halliday)认为前景化就是“学说”通常指:“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这

oranoutlookonlifethatisaguidingprincipleforbe-

“学havior,从这种意义来说,它恰当地传达出原文说”一词的讽刺语气。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2、

(鲁迅,《孔乙己》,2002:21,myemphasis)(A)NorhaveIeverseenhimsince—nodoubtKongYijireallyisdead.

(Trans.YangandYang.1972:24,myemphasis)(B)Ineversawhimagain—guesshereallydiddie.

(Trans.Lyell,.1990:48myemphasis)

这是小说《孔乙己》的最后一句话。文中,两个修饰词“大约”和“的确”看似相互矛盾。但是,正是这一看似“不合逻辑”的表述方式加强了原文的主题意义。一方面,孔乙己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没人知道他的死活,所以作者使用“大约”是恰当的。

另一方面,孔乙己懒惰,嗜酒如命。文中上一部分写道他因偷别人东西被人打折了腿,爬着到了酒店买酒喝。而且,从这一年的冬天,到年底,又到了第二年的端午,中秋节,年底,没人看到他,看来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前景化的句子反映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作者以此来深刻地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但是,译本A把原文看是相互矛盾的表达方式“合理化”了,也就是用了“nodoubt”和“really”使原文看起来更通顺。但是,这样就会使我们无法原文的两层涵义,原文的主题意义也消弱了。相比而言,译本B则用“guess”和“really”很好地传递了原文的“不合常理”,达到与原文的功能对等。

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3、

(鲁迅,《阿Q正传》,2002:72,myemphasis)

“Allnunsmustcarryoninsecret(A)Hisviewwas.

withmonks.Ifawomanwalksaloneonthestreet,shemustwanttoseducebadmen.

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B)Big-boltstillhesitates.Themaninblacksnatchesthelanternfromhimandtearsoffthepaper

(鲁迅,《孔乙己》,2002:19,myemphasis)

(A)Ignoringthis,hewouldlayninecoppersontheshade.Hewrapsthemantouintheshade,shovesitatbarandordertwobowlsofheatedwinewithadishofBig-boltwithonehand,andtakesthemoneywiththe

other.Pinchingthemoney,heturnsandwalksawayaniseed-peas.

(Trans.YangandYang.1972:20,myemphasis)(B)Withoutresponding,Konglookedstraightto-

“Warntwobowlsofwineandletwardthebarandsaid:

mehaveasauceroffennelbeans”Hesetoutninecop-

“Olddummy…”mumblingtohimself,

(Trans.Lyell,1990:54myemphasis)

这是小说《药》中主人公老栓付给刽子手血馒头钱的场景。原文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的动作“抢”“扯”“裹”“塞”“抓”“捏”“哼”,而且结构,,,,,,相同,缺少连词。这样就给人一种紧迫感,好像这一系列的动作就在瞬间完成,而且不假思索。刽子手贪婪和凶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所以,在翻译中我们要传达出原文这种节奏感。但是,译本A并未反映出原文的那种快速的节奏感。原句被译成三句,第一句译者使用与原文相同的结构,但是,第二句“package”放在凸现的位置,而且使用了中,译者,把

一个现在分词结构“seizingthesilverandgivingita,这样,只是在描述发生的动作,节奏减cursoryfeel.”

缓,刽子手的形象也会消弱。相反,译本B使用相同的结构,而且都指向同一主语(he,man),这样,原文中快速的节奏感得以呈现。

我同时豫期着大的变故的到来,然而只有沉5、

默。她脸色陡然变成灰黄,死了似的;瞬间便又苏生。眼里也发了稚气的闪闪的光泽。这眼光射向四处,这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是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光。

persallinarow.

(Trans.Lyell,1990:43myemphasis)

这里,作者用一个前景化的动词“排”来描述孔乙己付酒钱的动作。从“排”这个词,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不是很富裕,他不能像其他穿长衫的人一样,坐着休闲地喝酒。孔乙己的这个微妙动作表明“排”这个他十分珍爱他那为数不多的铜钱,同时,

词表现出孔乙己喜欢炫耀卖弄,他认为自己与那些花四文钱、穿短衫的主顾不同。所以,“排”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很认真,仔细地放下铜钱,一是把铜钱放成一排。而译本A中,动词“lay”并不相当于原文的“排”,因为“lay”一词只是将(某物)置於某处所或“放”。所以原文中表现出的位置,它相当于汉语的

孔乙己自负的神态消失殆尽。而译本B用短语“set准确地传递出原文“排”的内涵,孔乙out…inarow”

己的性格也得以充分展示。

(二)句法

在翻译现实主义的小说中,译者往往对句法关注不够,要么只是关注句法的正误,而忽略不同句法结构所产生的文体意义。但是,作者往往运用不同的句法结构来阐述不同主题和美学意义。比如加快或减缓小说的节奏和步调,突出某一部分信息,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由于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所以译者往往在句法结构这一层面陷入“假象等值”的误区。这样,我们有必要在翻译中给与句法更多的关注。

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4、

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把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鲁迅,《伤逝》,2002:128,myemphasis)

(A)Iwasexpectingascene,butallthatfollowedwassilence.Herfaceturnedashypale,likeacorpse;butinamomenthercolourcameback,andthatchild-likelookdartedfromhereyes.Shelookedallround,likeahungrychildsearchingforitskindmother,butonlylookedintospace.Fearfullysheavoidedmyeyes.

(Trans.Yang&Yang,1972:211,myemphasis)(B)AsIspoke,Ianticipatedtheworst,butwhenIhadfinishedtherewasnothingbutsilence.ThenanashenpallorsweptacrossZijun’sfaceandshelooked

(鲁迅,《药》,2002:23,myemphasis)asthoughalllifehassuddenlybeendrainedoutof

(A)WhenOldChuanstillhesitated,themaninher—then,justassuddenly,sherevivedandthatchild-blacksnatchedhislanternandtoreoffitspapershadelikegleambegantosparkleinhereyesagain.Shetowrapuptheroll.ThispackagehethrustintoOldlookedaroundtheroomlikeahungrychildsearchingChuan’shand,atthesametimeseizingthesilverandforitsmother.Herfrightenedeyesconstantlyshiftedgivingitacursoryfeel.Thenheturnedaway,muttering,theirgazeasshedesperatelysoughttoavoidmine.“Oldfool….”(Trans.Lyell,1990:222myemphasis)

(Trans.Yang&Yang,1972:27,myemphasis)

--

这是《伤逝》里面主人公/叙述者鼓起勇气,告

诉他女朋友他不再爱她的场景。很明显,她强烈的反应出乎主人公的意外,而且,作者用标识性的语句来体现她那种强烈的反应:“但是”一词体现他的意外,“只是在空中寻求”制造了悬念的气氛,加强了最后从句“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光”的震惊和凸现作用。如果把原句改为“她环顾四处,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她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光”,主人公对他女朋友的反应是他所预料到的。

翻译成英文时,最后从句的主语必须标明出来“butsheonlylookedintospace,shefearfullyavoided。但在英语,这种句子形式显得很松散,而myeyes”

且不可接受。译本A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最后的从句翻译成了一个独立的句子。这个简短而形象的就会产生强调和心理凸现的效果,而且制造一种悬念感,加剧了主人公女朋友震惊的效果。相比而言,译本B中,原文的强调的效果被消弱,这是因为最后的从句被翻译成了一个伴随的从句,而英语中从句用来修饰和附加信息的,而且可预测性强。所以,文中两句“但只是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光”对比产生悲剧效果也消失殆尽。

“不多不6、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多!多乎哉?不多也。”

人物话语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家特别注重用人物的言词和思想来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而且通过变换人物话语的表达方式来控制叙述角度和叙述距离,变换感情色彩及语气。(申丹:

1991:13)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学传统的差异,原

文的人物言语形式,可能在英语中找不到相应的形式,即使有,可能文学效果大不一样。这就要求译者掌握不同话语形式的功能,并且根据语境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讨论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机制就将对翻译实践产生积极作用。下面,本节文对比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来说明小说中人物话语在翻译中的作用。

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7、

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唣的一声,似乎发昏了。(DS)

(鲁迅,《阿Q正传》,2002:94,myemphasis)

“CanIbegoing(A)Suddenlyitoccurredtohim—

tohavemyheadcutoff?”Panicseizedandeverythingturneddarkbeforehiseyes,whiletherewasahumming

inhisearsasifhehadfainted.

(Trans.Yang&Yang,1972:110,myemphasis)(B)Suddenlyitdawnedonhim.Itcouldn’tbe

anythingelse—thiswasanexecution!

(鲁迅,《孔乙己》,2002:20,myemphasis)AhQpanicked.Everythingwentblack.Therewas

(A)Thenstraighteninguptolookatthepeasagain,aloudringinginhisearsandheslippedtotheedgeofhewouldshakehishead.“Notmuch!Verily,notmuch,unconsciousness.forsooth!”(Trans.Lyell,1990:169myemphasis)

这是阿Q被押送到刑场的路上的情景。阿Q突(Trans.Yang&Yang,1972:22,myemphasis)

(B)Thenhe’dstraightenup,wagehisheadfrom然意识到他可能要被杀头,原文用直接引语的形式

这是因为直接引语具有声sidetosideasthoughintoningtheclassicsandsay:来表现阿Q的极度恐惧。

“Fewbemybeans.Haththegentlemanmany?Nay,he响效果,能形象地传达人物的内心和性格。正是这

hathhardlyany.”

(Trans.Lyell,1990:46myemphasis)

这是孔乙己给邻居小孩茴香豆吃时所说的话。“多乎哉?不多也。”是汉语文言句式,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而在文中,孔乙己孩子们面前说出这么一句文言文,这说明孔乙己一方面时时以读书人自居,炫耀学问,一方面以

译本A为了传达原文古雅的句式,使用了英语的古体的词“forsooth”(“certainly”and“verily”and“truly”),这样就保留了原文的风格。译本B同样采用英语的古体词“hath”(has)and““nay”(not)和古旧句式“Fewbebeans”来传达原文的前景化的句式。因此,两个译本都能和原文达到功能对等。孔乙己卖弄学问,迂腐性格也得以体现。

(三)人物话语

个原因,译本A保留了原文的直接引语形式,这样,阿Q的恐慌展现无遗。相反,译本B则把原文的直接引语变为自由间接引语。译者为何做如此变动呢?这是因为自由间接引语具有移情作用。它混合了叙述者和主人公两种声音,保留原文的情感力量,所以,自由间接引语经常被作者用来表达对主人公的同情。(Shen:1995:242)而鲁迅对阿Q这个死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这个角度上看,译文B更为恰当。

谁知道这一晚,他很不容易合眼,他觉得自8、

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不知道是小尼姑的脸上有一点滑腻的东西粘在他的指上,还是他的指头在小尼姑脸上磨得滑腻了?(IS)

“君子”自比。这种引用,的确有着妙不可言的意味。人物的态度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他对阿Q的

(鲁迅,《阿Q正传》,2002:71,myemphasis)

(A)Thisevening,however,hefounditverydiffi-culttoclosehiseyes,forhefeltasifthereweresome-

(Trans.Lyell,1990:104myemphasis)

这是汉语的“两可”情况,原文即可视为间接引

thingthematterwithhisthumbandfirstfinger,which语,又可视为自由间接引语,而大多数的这种情况,

seemedtobesmootherthanusual.(IS)Itisimpossibleto两位译者大多译为间接引语来加快叙述的节奏。只saywhethersomethingsoftandsmoothonthelittlenun’sfacehadstucktohisfingers,orwhetherhisfin-gershadbeenrubbedsmoothagainsthercheek.(FIS)

(Trans.Yang&Yang,1972:79,myemphasis)(B)Whowouldhavethoughtthattonighthewouldn’tevenbeabletogethiseyesshut?Therewassomethingverystrange—hecouldfeelit—goingonintheindexfingerandthumbofonehand.(IS)Coulditbethattherewassomethingsoftandsmoothonthatyoungnun’sfacethathadsomehowrubbedoffonthem?Orcoulditbethathehadsomehowrubbedhisfingerandthumbsmoothonherface?(FIS)

(Trans.Lyell,1990:112myemphasis)

这是阿Q在调戏小尼姑后的晚上所思所想。原文用间接引语的形式来描述阿Q的想法。但是间接引语引导词之后,有很长的引语内容,而随着引语离引导词越来越远,它受到的语境压力也越来越小,同时话语重心逐渐从叙述者向人物偏移。两个译本都部分离了较长的引语内容,而且采取了相似的转换策略:即在前半部分采用间接引语,但在后半部分则扔掉引导词。而采用自由间接引语混合了叙述者和主人公,甚至读者的声音。这样,将说话的

这里,我们以文学文体学理论为基础,从词汇、句法、人物话语三方面简单地对比分析了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译本。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两个译本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假象等值”。之所以出现“假象等值”并非是译者语言方面的原因,而是译者对“前景化”的语言关注不够,所以有必要把文学文体学引入小说翻译中,这样能使使译者更好地把握小说中的语言成分(尤其是语言形式)的美学功能和文体价值,促使译者使用文体功能等值的语言成分,特别注意避免指称对等所带来的文体损差。也有助于翻译批评家和研究者提高文体意识,在研究中更为注重各种文体手段,注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交互作

三、结束语

是,在有多重从属分句的情况下,两个译文出现差异。译本A往往省略从句引导词“that”。而这种省略使言语更加明快和形象。这是由于自由间接引语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引语特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译文就一方面保留了原文话语一些特点,而且还传达出叙述者的语气和态度。所以说,译本A更为恰当。

主动权让给人物,比较充分地再现了原文的效果。用,注重形式本身所蕴涵的文学意义,善于发现种相反,如果把原文的第二句译成“hedidnotknow种“假象等值”的现象。

that…”,译文就会显得臃肿,而且也会损害原文的

所传达的效果

知道的人都说阿Q太荒唐,自己去找打;他9、

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也不该如此胡说。(IS/FIS)

[1]Bassnett―McGuire,S.TranslationStudies.London&NewYork:Metheuen,1980.

参考文献

[2]Dan,Shen.LiteraryStylisticsandFictionalTranslation.Bei-(鲁迅,《阿Q正传》,2002:62,myemphasis)

jing:PekingUniv.Press,1998.

(A)AllwhoheardofthissaidAhQwasagreatfool

toaskforabeatinglikethat.EvenifhissurnamewereChao—whichwasn’tlikely—heshouldhaveknownbetterthantoboastlikethatwhentherewasaMr.Chaolovinginthevillage.(FIS)

(Trans.Yang&Yang,1972:67,myemphasis)

[3]Leech,G..N.&M.Short.StyleinFiction.London:Longman,1981.

[4]Nash,W.“OnaPassagefromLawrence’sOdourofChrysanthemums”inR.Carter(ed.)LanguageandLiterature.London:GeorgeAllen&Unwin,1982.

[5]Short,M.H.Reading,AnalysingandTeachingLiterature.London:Longman,1989.

(B)EverybodywhoheardaboutthisagreedthatAh[6]Tytler,A.F.EssaysonthePrincipleofTranslation.London:J.

Qhadbeentooreckless,thathehadgonelookingforaM.Dent,1979.

概念的演变及其对文学文本解析的功用.beatingformorethanlikelyhewasn’tnamedZhao,and[7]邓仁华“前景化”eventhatifithadbeen,heshouldnothavebeensopresumptuousastotalkthewayhedid.(IS)

[下转第99页]

(9):118-124.[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2

--

邓小咏,王启龙:钢和泰的“一稿两用”

受他们的观点,参阅《美国东方学会学报》第52期第342页注17和第343页注21。实际上,在修订本(刊于《北平图书馆(Thetwoversionsbeartwodifferenttitle(s):NotesontwoLama

《东方艺术》杂志(EasternArt)负责人霍拉斯(Horace・杰恩[6]

H.F.Jayne),见前文有关注释。

为“NotesonTwoLamaPaintings”。

)中所有的年代记载都是根据藏汉文原典得出来的。[7]此处原文注为月刊》“OntwoTibetanPictures”,准确的标题名

paintings(J.A.O.S.),and:OntwoTibetanpicturesrepresentingsomeofthespiritualancestorsoftheDalaiLamaandofthePanchenLama(B.N.L.P.).Fullyrealizingthatsomeofthedates,whichWaddell,GruwedelandotherEuropeanwritersgiveinconnectionwithcertainTibetanevents,arenotquiteexact,IacceptedthemasapproximatelycorrectintheJ.A.O.S.version.CompJ.A.O.S.vol.52,pages342(note17),and343(note21).Practicallyallthedatesfoundintherevised(B.N.L.P.)versionarebaseduponoriginalTibetanandChinesesources.)

[8]启龙注:这里的Clease疑为写信者笔误,应为Chase。

西尼(CharlesSidneyGardner,・加德纳[9]贾天纳,系查尔斯・

曾于1925-1928年、1900-?)的中文名。19348-1939年两度被哈佛燕京学社选派中国留学。在哈佛大学时是赵元任教授的学生(据杨步伟《杂记赵家》)。曾任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在耶鲁图书馆担任中国史顾问,

1949-1950年担任美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forAsianStudies)会长。

OnAlexandervonStaeIHolstein’s“OnePaperTwoPublications”Incident

DengXiaoyong1WangQilong2

(1TsinghuaUniversityLibraryBeijing

1000812TheofficeofTibetUniversity

Lhasa,Tibet850000)

Abstract:OnthebasisoflettersthatAlexandervonStaeIHolsteinwroteandreceivedinhislife,thepa-

perbrieflyintroducesthe“OnePaperTwoPublications”incidentandwewillbenefitfromthewayhowStaeIHolsteintackledwiththewholeincident.

Keywords:StaeIHolstein;OnePaperTwoPublications;textualresearch

[责任编辑:肖干田]

!!!!!!!!!!!!!!!!!!!!!!!!!!!!!!!!!!!!!!!!!!!!

[上接第110页]

[8]李国涛.Stylist-鲁迅研究的新课题[M].西安:陕西人民出

版社,1986.

(8):17.].语文教学通讯,2000[9]林运来.鲁迅作品语言的变异艺术[J

[12]秦秀白.文体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3]申丹.叙事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

[10]刘世生.文学文体学:文学与语言学的交叉与融会[J].清华

大学学报,2003(6):13-16.

[14]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

翻译2002,(1):11-15.

[11]刘世生.文学文体学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194-197.

[15]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1987.

OntheTwoEnglishVersionsofLuXun’sShortStoriesfromthe

PerspectiveofLiteraryStylistics

LiLiangju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LudongUniversityYantai,Shandong264025)

Abstract:Intraditionalfictionaltranslationstudies,muchattentionhasbeenpaidtotransferringthecon-tentoftheoriginal,whilethemeaningofthelinguisticformisleftuntouchedupon.Intranslation,neglectingliterarywriters’artisticmanipulationofthelinguisticformwillresultinvariouskindsof“deceptiveequiva-lence”.ThisthesisappliesliterarystylisticsinassessingthetwoEnglishversionsofLuXun’sshortstoriesanddiscussesthetranslationstrategiesadoptedbythetwotranslatorsinrenderingtheforegroundedfeaturesintheoriginalanddifferentstylisticeffectsresultingfromthesedifferenttranslationstrategiesinthetargetlanguage.Itistobehopedthat,throughouranalysisanddiscussionofthetwoversionsofLuXun’sshortstories,moreattentionispaidtoliterarystylisticsinfictionaltranslationsoastoenhancetranslators’stylisticcompetenceandavoid“deceptiveequivalence”intranslation.

KeyWords:literarystylistics;fictionaltranslation;foregrounding;lexicalexpressions;syntax;speechandthoughtpresent

[责任编辑:蔡秀清]


相关内容

  • 浅析鲁迅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
    摘要:本文从鲁迅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他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翻译初衷和翻译理论价值去挖掘鲁迅先生的翻译理论体现的理性精神,突破了从传统上将鲁迅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评判好坏的翻译标准去探究的视域. 关键词:鲁迅翻译理论 直译 复译 历史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我与鲁迅对话
    我与鲁迅对话(转载) 在历史的银河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熠熠的星辰.一颗明星,就是一座照亮后人前进的灯塔.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在历史的太空,去寻找那一颗星.题记 我四处寻找着,忽然,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我走过去 ...
  •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
  • 普鲁斯特的形象-瓦尔特·本雅明
    普鲁斯特的形象 (德)瓦尔特·本雅明/文 张旭东/译 1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逝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 ...
  • 对_黑暗的心脏_两个中译本信达雅的评析_陈胜红
    第31卷第11期 2009年11月 文章编号:1674-2869(2009)11-0074-04 武 汉 工 程 大 学 学 报 J. Wuhan Inst. Tech.Vol.31 No.11 Nov. 2009 对<黑暗的心脏&g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经典重译:浪费资源或精益求精?
    陈及[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赵武平[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 赵稀方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雯洁 日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自媒体频道今日发出消息,将众筹重译出版亚当·斯密的<国 ...
  •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