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 范文中心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答案

08/29

答案

第一单元

1. 散步

第一课时

二、基础知识达标

1.(1)sàn sǎn(2)pū pù(3)qiáng qiǎng(4)zhîng chïng 3.A.相信并佩服。B.“熬”有“忍耐住压力、折磨,承受艰苦,支持”的意思,C.意见不一致。D.形容水的明净。3. 尊老 爱幼 尊老爱幼的责任感

三、课堂探究

1.“我”、母亲、妻子、儿子;核心人物是“我”。

2.散步过程中一家人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 “我”决定委屈儿子,原因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结果“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决定走小路。

4.表现了祖孙三代相互谦让、团结、和谐的关系。

5.文章通过写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的情景,表现了一家三代之间敬老爱幼、温和、谦让与体贴的和谐关系,揭示了作为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应负的历史使命,强调了一种理解和体谅的精神,反映了一种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四、当堂达标训练

1.A.“歧”读“qí”;B.“散步”中的“散”读“sàn”;D.“憧”读“chōng”

2.A B A

3.A.动作描写B.动作、语言描写C.语言描写D. 动作描写

4.地点 人物

5.“我”小时候很听母亲的话,显然是个孝顺、听话的儿子。正因为这,母亲相信“我”说的话是对的。同时为后面写到母亲变了主意设下伏笔——母亲当然听从“我”的话,但她更爱孙子。

6.这样写读来更绝温馨,一家人的感觉更加强烈,同时也写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延续。三代人相对就有些僵硬,不如原来的写法温暖。

7.尊老爱幼,相互理解,温馨和谐的的家庭。

8.文章记叙了在母亲有生之时,儿女为了让母亲开心,悄悄的把贝壳撒在海边从而满足母亲在海边捡贝壳的心愿。

9.“带眼的贝壳“是文章中的线索,它是文章感情的寄托之物,全文是由它展开故事情节的。表达感情:表达了子女对母亲的孝敬、关爱。

10.(1)景由心造,没了父亲,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母亲的心中都变得暗淡起来。(2)作为儿子给母亲带来欢乐,心里感到安慰。

11.示例A.动作描写,“买、解开、扔、搀扶”一系列动词表现了儿女们对母亲的孝顺、关爱。“捡拾、装进”表现了母亲因捡到了贝壳而心满意足。B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已逝的父亲无限牵挂,以满足父亲的心愿。

12. 父母养育我们长大成人,我们应该及时行孝。在学习上,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满足父母的愿望;生活上,多帮父母做家务,让父母在有生之年生活快乐,心情愉快。不要在父母离开我们的时候,因我们没能好好的孝顺而抱憾终生。

13.母亲会想:还是听听儿子的吧,儿子的决定是对的,孙儿还小,我应该顺从孙子的意愿,孙子高兴,我就高兴。(联系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

14.示例: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

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围绕“尊老爱幼”回答即可)

第二课时

二、基础知识达标

1.歧 屈 塘 熬 拆 霎 嫩 谐2.(1)写出盼望、急切的心情,同时包含了子爱母的感情。

(2)忍受、艰苦支持,写出了对母亲的关心和挚爱。3.D、B、A、C 4.互敬互爱、宽容忍让;尊老爱幼

三、课堂探究

1.我们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和美

2.父亲:尊老爱幼,有责任感;母亲:尊老爱幼,贤惠温柔;祖母:顾全大局,疼爱孙儿。

3.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宽容忍让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首亲情之歌:一家人互相爱护、关怀、体贴。这是一首生命之歌:中年的“我”上有老,下有小,承前启后,有责任感、使命感。这是一首哲理之歌:一家三代人象征着世代的延续,象征着生生不息。

4.①“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一前一后、一叫一笑既写出儿子的聪明活泼,也写出一家三代幸福和睦、其乐融融的情景。

②“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这一“摸”实际上是母亲的一个心理过程:疼爱孙儿,改走小路。

③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的一种使命感。

5.第4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爱生命

第7段“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热爱生活。

6.①形式: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内容:生生不息,小孩子的聪明。 ②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点拨:这段话句式整齐、对称,富有韵味和情趣。

四、当堂达标训练

1.C遵—尊2.A.描写B.议论C.记叙 3.B

4.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5.因为伴同儿子的时间还长,母亲风烛残年,想孝敬,时间也不多了。这里有家庭伦理道德的准则:老、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

6.①这一“摸”实际上是母亲的一个心理过程:疼爱孙儿,改走小路。

②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的一种使命感。

7.景物描写,美好的景物一方面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一方面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活力,透露出一种新的希望。

8.D

9.他带母亲出门买菜,不仅是让母亲透透气,聊聊天,还是为了发挥母亲的砍价优势,让母亲高兴。

10.一是指王春来带着母亲去菜市场买菜,事先约好,让商贩们先把价格叫得高高的,然后让他母亲把价钱讲下来,让母亲感觉自己仍有价值,有一种成就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爱。一是小商贩们的积极配合,表现了小商贩们对王春来孝行的理解与支持。

11.(1)“愣”字活画出老太太听到王春来说出实情之后吃惊的神态,“流着泪”表现了老太太被王春来的孝行感动了。

(2)“就范”用在这里形象地写出了小贩们在母亲的砍价下认输的样子,活现了小贩们与我的双簧表演之逼真。

12.A.“拼命向前跨出”“摔、磕”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王春来背母亲下楼的艰难,具体表现了对母亲的孝顺。

B.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形象的写出了母亲因买砍价成功而省了钱而高兴的样子。

13.王春来十数年如一日照顾卧床双亲,以实际行动推翻了“自古忠孝难两全”的说法,孝道尽得漂亮,工作做得出色,充分体现了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忠诚之道。他因为孝心,懂得了放弃;因为父母,学会了选择。在生命的征途中,把天平倾向父母,即使有所舍弃,也无怨无悔,在人生的考试中交出了满分的答卷。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练好本领,报孝父母的恩情,为祖国多做贡献。(围绕忠孝两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4.提示:从尊敬理解父母方面谈。 (言之有理即可)

15.提示:从尊敬老人但双不伤害父母方面谈。

2.秋天的怀念

第一课时

二、基础知识达标

1. tān huàn shì chuí qiáo shàn wān juã 2.A.复—覆B.往—望C.躁—燥D.道道—叨叨3. A.形容人瘦弱,面色、颜色不好看。B. 十分寂静。C.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4.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

三、课堂探究

1.本文以“看花”为线,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我答应去看花;后来母亲离开了我,不能同我去看花了;我和妹妹去看了花。

2.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花,结果花还没看,母亲却离“我”而去了。

3.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4.母亲是在秋天(北海的菊花开了)去世的,作者怀念秋天,就是怀念母亲。

5.当我摔砸东西时,母亲便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注意我的动静;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花都死了;母亲肝病严重,还要推我去北海公园看花,还要带我去吃我最喜欢吃的豌豆黄儿;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对“跑”“跳”之类的字眼不敢提;诀别的最后一句话念着我。

6.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四、当堂达标训练

1.C“诀”读“juã”2.(1)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表现了“我”因双腿瘫痪而常常无缘无故发脾气。(2)形容来回翻动身体,表现了母亲被病疼折磨而不能入睡的情景。 (3)

文中表现了母亲听到我同意去北海看花之后特别高兴。

3.A排比B.反复C.比喻

4.因为她一心全扑在瘫痪的儿子身上,无心再侍弄花。

5.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怪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无私的母爱。

6.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7.第①段母亲说的意思是你虽然瘫痪了,但是还有娘照顾,要有勇气和信心好好活下去。第⑦段“我”说的意思是母亲虽然离开了,而我仍要和妹妹相依为命,遵照母亲的意愿坚强地活下去,作为对母亲的纪念。这样写有首尾呼应的作用。

8.时间顺序 小时候,父亲伸出一根手指在泥泞的道路上牵引着我;五年级时,父亲用手指在浩瀚的学海里指点我;高考前,父亲伸出手指帮我树起信心;考上大学离家的那一天,父亲用手指当鞋拔,给我松新鞋;大学的第一个寒假结束,返校的清早,父亲用手指敲响我的心窗。

9.①当时认为父亲太严格,幸亏只教了我一年,否则不知道我要受多少磨难。②现在懂得了,能够被严厉的父亲教一年,是无比幸运的,正是父亲的严厉,让我改掉了许多错误和不良习惯。

10.(1)运用细节描写,细致入微的描写了父亲手指的动作,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严格要求,突出了父亲的“严师”形象。(2)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和牵挂。

11.总结全文,深化主旨。赞美了父爱的伟大深沉,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12.感悟示例: 文中的父亲对儿子严中有爱,朱自清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无微不至。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的父亲虽没有时常用手指指引我的人生,但他一直用那宽厚的肩膀支撑着整个家,用无言的亲情温暖着我的心灵,而我却时常忽略父亲的爱,还偶尔惹父亲生气。现在想来,自己太不应该了,以后我一定听父亲的话,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亲。

13.母亲,请放心,我已经深深地知道了你的良苦用心,我对自己之前的行为后悔不已,现在的我再也不会自暴自弃,我会和妹妹一块儿,好好儿活,如果你在天有灵,也可以安息了,母亲,无论你在哪,我们永远爱您,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您!

14.从这篇文章中看到的,不仅仅是母爱,还看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让这唯一一次的活热烈而辉煌。

对母亲说:妈妈,您的爱就像空气一样,让我赖以生存,而我却常常忘了它的存在,读了这篇文章,我理解了您对我的爱。

对史铁生说:面对挫折和灾难,不仅要有勇气去面对,同时也需要家人和朋友的关心,生命是美好,要好好珍惜、好好儿活才是!

对自己说: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命运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来改变的!

第二课时

二、基础知识达标

1.xiǔ sù nán nàn瘫痪 涣散 暴躁 干燥

2.A B B 3.当代《老屋小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4.身患绝症 精心呵护 母爱 思念

三、课堂探究

1.三次,第一次是我暴怒的时候,母亲要带我去看花,但我不去;第二次是我在窗前看落叶的时候,我答应了母亲第二天去看花,但也没看成,因为就在那天,母亲去世了。第三次是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2.“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砸”“摔”“捶”动作描写表现了儿子悲观,烦躁,倔强,暴怒无常的性格。

3.“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从“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神态、动作描写,写出了母爱的无私与深沉;“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语言、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关心与挚爱,再现一个了坚强、伟大的母亲。

4.因为母亲知道自己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所剩的时日也不多了,她想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母亲希望盛开的鲜花能激起儿子生命的热情和生活的希望,希望儿子能好好儿活下去。 (提示:结合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深刻领悟)

5.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体有缺陷但仍然能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

四、当堂达标训练

1.tān huàn shìcuì捶 脾 疚 絮 2.C 3.C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4.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5.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6.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7.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8.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9.(1)“一个馒头”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或全文围绕“一个馒头”展开,推动故事情况的发展。(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3)点明中心,突出母亲爱儿子的纯朴感情。

10.(1)第②段写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写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成为下文写母亲为“我”送馒头受伤害作铺垫。(2)第⑧段写母亲在雨中离开,渲染了一种伤感的气氛;烘托“我”和母亲悲伤的情感;和第②段写雨相照应。

11.(1)父亲带回一个白面馒头,母亲发现了馒头;(2)母亲冒雨送馒头给我;(3)我扔了馒头。

12.(1)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对这个来之不易的白馒头的珍惜,成“里三层,外三层”说明母亲对馒头珍惜,格外小心细致,“小心翼翼”突出母亲希望儿子能吃上热馒头的小心谨慎的心理。(2)肖像(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年老,一路上的劳累和因“我”扔掉馒头,对她的爱不理解而过度伤心。

13.(1)爱自己的孩子、节俭、憨厚、朴实、善良。(2)答题要点:表达出道歉:学会理解母爱;学会感恩,用实际感动回报母亲。参考答案:啊!母亲,我知道错了,你就原谅我把!可是我可不了口向你道歉啊!母亲,对不起,那馒头是家中的奢侈品,你舍不得吃而留给了我,我怎么这样伤你的心呢?不行,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以后用十倍的努力报答你,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啊!路难走,您要小心。

14.梅花,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她的傲雪精神,她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所以,她象征高洁、坚强的人。

15.在 5·12汶川大地震中,有这样一位母亲:在房子倒塌的一刹那,她双膝跪着,两手撑

地, 用自己的生命为身下的孩子撑起了一个狭小的生存空间。 救援人员在获救孩子的衣服中发现了一个手机,屏幕上是母亲写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3. 羚羊木雕

二、基础知识达标

1.jī zhàn chà ling pēng ě jiá zîu zhuï zuàn2.A3.(B婆婆嘴:喻指好议论而又言语罗嗦的人。)4.木雕的下落 “我”同万芳的友谊 被迫要回木雕

三、课堂探究

1.文章讲述了“我”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要我去把它要回来的故事。

2.(1—16)段开端:写妈爸追查木雕的下落;(17—25)段发展:插叙“我”同万芳的友谊;(26—28)段高潮、结局:写“我”被迫要回木雕。

2.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1)妈妈爸爸强迫“我”要回木雕,重财轻义。(2)“我”珍惜友情,不愿意要回已送给朋友的木雕,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3)万芳没有因为“我”要回木雕而计较,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4)奶奶不同意要回木雕,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4.动作、心理、语言描写。 例1:“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语言描写,表现了妈妈是一个严厉,态度生硬固执的人。

例2: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万芳的仗义、明理。

例3:“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心里难过极了。”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因妈妈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理万分难过。

5.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6.文章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将羚羊木雕“送友”后又被迫“讨回”的过程,反映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少年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情,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为,告诫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感情,尊重他们纯真的友谊。

四、当堂达标训练

1.sāi塞住 sâ阻塞 chàn zhàn颤栗 yān咽喉 yâ呜咽 zàng西藏 cáng藏着2.(1)平静 抗拒 (2)伤心 (3)坚定 3.√ 2.√ 3.×4. A5.无可奈何、被逼无奈等6.这句话是自然环境的描写,用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冷冷的月光”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境。

7.语言、动作、心理描写。8.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9.不全怪我,主要怪父母。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我,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10.文中插叙了母亲为女儿上学筹集1万元钱。 11.既表现了1万元来之不易,又表现了这钱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12.感激:委屈 13.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不理解,同时也表现了女儿的伤心和失望。

14.这样做,不好,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15.同意奶奶的观点。奶奶更懂道理。她也知道羚羊贵重,但是,她更懂得执意让孩子取回羚羊,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多不好,对孩子间的感情影响多不好,对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多不好。她把情义看得重于财者物是深明情理的。

4.诗两首

二、基础知识达标

1.huái dì dàn qī yīn nì pãng lián ruì zhē 2.A.花开的好预兆,瑞:吉祥的。B.文中指含苞待放。C.倾斜,歪斜。D.慈爱怜惜。3.①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 ②金色花 香气 影子 捉迷藏4.烦闷 不适意 不宁的心绪散去

三、课堂探究

学习《金色花》

1.三次嬉戏: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2.人们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3.上文说,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见,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4.“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暗暗的、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不告诉你,妈妈。”“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些词句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5.(1)调皮,快乐(2)母亲焦急,我调皮(3)爱怜,责怪(4)调皮,撒娇

学习《荷叶母亲》

1.母亲。

2.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

4.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

5.荷叶。

6.荷叶保护红莲就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四、当堂达标训练

1.A.蒂(di)2. 适意:舒适。3.B《金色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4.嘻嘻 匿“笑嘻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狡黠。

5.第一个问句是“我”变成了金色花后在心里对妈妈所说的话。作为孩子,他知道妈妈深爱着自己,他希望虽然自己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但妈妈依然可以认识自己。但是,他又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第二个问句是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大声寻找时说的,表现出了妈妈对孩子深切的爱和找寻不到时焦急的心情。

6.上文写到“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7.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8.课文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宁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9.这是一个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更突

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10.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

11.写“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是人,花瑞即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好充分的铺垫。

12.运用比喻,把子女比作红莲,把母亲比作荷叶。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点明主旨,深化情感。

13.第一问:外貌描写 第二问:辛劳(过度操劳)、憔悴

14.①回应(照应)题目;②是文章的线索;③提示主题。

15.①妈妈对儿子的无限关爱;②妈妈煞费苦心用独特的方式教儿子学会自我保护。

16.①文中的“颜色”是指母亲用绿色提醒孩子学会自我保护,是母爱的一种表达方式。②母爱,本无所谓颜色。所谓颜色,就是天下每一个母亲盼望儿女健康成长的爱心,以及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那一片广阔的蓝天

17.示例:母亲啊,你是大海,我是小舟,除了你,谁是我避风的港湾?母亲啊,你是大树,我是小鸟,除了你,谁是我栖息的家园?母亲啊,你是阳光,我是小草,除了你,谁是我生命的源泉?

18.示例:夜深了,独倚窗前,陪伴我的只有天空中的那半轮残月。月亮弯了,还有再圆的时候,可是我那远方已两鬓斑白的妈妈,她的背弯了,却再也无法直起来了。妈妈,假如我能变成一把雨伞,希望可以在哪个雨夜送您一片晴空;假如我能变成一缕幽香,希望可以在您熟睡前送您一个温柔的梦乡;假如我能变成一座城堡, 希望可以在您无助的时候送您一间充满爱的厢房。月牙儿呀,请带我捎去对妈妈的思念与挚爱吧。

5. 《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课时

二、基础知识达标

1.(1)shě shâ(2)fǒu bù 2. (1)舍:放弃(2)乃:才,就。(3)期行:相约而行。(4)日中:正午时分。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天礼。元方入门不顾。4.做人要明礼守信

三、课堂探究

1.(1) 期:约定。 (2) 期:约定的时间。(3) 舍:放弃; (4)不:通“否”,读“fǒu”

(5) 委:丢弃。 (6)引:拉。(7)顾:回头看。(8)乃:才。(9)之:代词,代指元方。 (10)去:离开。

2.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家君是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3.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中午过了没有到,太丘放弃等他,就走了,走后不久,陈太丘的朋友就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您很久不到,已经走了。”友人便发怒骂道:“真不是人!跟人约了同行,弃我而走。”元方说:“您和我父亲约的是中午。中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吗父亲,就是无礼。”友人惭愧,下车牵他的手,元方进门不理睬。

4友人、元方5.是个“无信”“无礼”的人。6.友人认为陈太丘不等就走,是失约的表现。元方反驳抓住两点:一为“不信”,二为“不礼”。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正直不阿;落落大方7.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讲礼仪。

四、当堂达标训练

1.南朝宋 刘义庆2.C 3. 敬词有:④令尊 ⑥足下 ⑦令郎 ⑨麾下 谦词有: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⑤寡人 ⑧老朽4.C5. C 6.(1)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在中午。(2)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年龄是七岁,正在门外嬉戏。7.元方,语言和动作描写8.从“友人”的“无信”和“无礼”两方面驳斥陈太丘的朋友。(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9. 做人要守信用、讲礼貌。

10.① fǒu ② shí 11.①约定 ②丢下,舍弃 ③才 ④害怕,担心12.C 13.①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②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14.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15.客人无礼在先是事实,元方年仅七岁,懂得指出客人的不对,维护父亲的尊严,已属不易,不应对其要求过高。16.诚信故事举例:商鞅言而有信;孙武斩姬演兵;曾子杀猪;诚信的试金石。

第二课时

二、基础知识达标

1.xù nǐ zhîu yì tùn 2.(1)家庭聚会(2)快速、急速((3)高兴地、愉快地4)大致、差不多(5)相比(6)凭借 3.(1)在空中撒盐大约可以比拟吧!(2)不如用柳絮随风飘起来比拟。4.(1)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2)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即景赋诗咏雪;轻松和谐的。

三、课堂探究

1.积累词语: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子侄辈(3) 俄而:不久,一会儿 (4) 欣然:高兴的样子

(5)差:差不多;拟:相比 (6)未若:比不上

2.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4.“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更好些,因为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5.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6.《咏雪》通过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四、当堂达标训练

1.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2.儿女:古义为“子侄辈”,今义为“儿子女儿”; 文义:古义为“诗文”,今义为“文章的意思”。

3.①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1)一会儿 (2)比不上、不如

5.D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7.为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设置背景,以便更好的进行情景作诗。

8.太傅对胡儿与道韫的两种回答,并没有明确表示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只是报之以笑,表现了太傅与子侄辈关系的融洽,更突出了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9.D(仆:我,古人的谦称)

10.①人们把孔文举的话对他说了一遍。②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11.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说,想必你小的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12.写了孔融机智回答的故事,表现了孔融聪明机智、明晓事理的特点。

13.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1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群《对雪》

第一单元综合复习

三、因材施练

(一)

1 pái qiāo nì 侍 憧 膳

2.B A.灸—疚C.决—诀D.粹—碎3.⑴形容彼此关系密切。⑵一下子,全都明白了⑶各得其所⑷喜出往外4.D 5.⑴比喻 反问⑵拟人⑶反复

(二)

1.第一处:“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2.(1)“扑”动作描写形象的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表现了母亲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的着急心理。

(2)“挡”这一细节写出了母亲怕儿子看到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情景而伤心难过,表现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这样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感人至深。

3.母亲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垂危,“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的时候,想到的依然还是“我”和“妹妹”,这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这句话照应了后面的“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跑好自己承担的这一生命历程中体现出来的!

5.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第一单元综合检测

1.B A.歧(qí) C.欹斜(qī)D.模样(mú) 2.B (A.往—望 C.燥—躁D.遵—尊) 3.B C C A

4.B A.动宾搭配不当,“增加”改为“提高”C.前后不搭配,去掉“否”。D.语序不当,“弘扬”和“传承”交换位置。

5.一看红莲:环境:繁杂的雨 浓郁的天;心情:烦闷;二看红莲:环境:雨声作了,雨愈下愈大。心情:不适意;三看红莲:环境:雨肆意的下着;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6.作者有心相帮助,却没办法可想,由此更不敢去想红莲的不幸遭遇、悲凉结局。7.(1)“倾斜””覆盖”形象的再现了荷叶对红莲的关爱,这一动作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2)“慈怜”是“爱怜”的意思,这一词语更生动的写出了荷叶母亲对红莲浓浓的爱。

8.荷叶保护红莲,触景生情联想到母亲;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9.①母亲深明事理,虽不舍儿子远行,却默默支持儿子当兵。②母亲朴实细心,为不能给儿子办酒席感到愧疚,她做儿子最爱吃的菜,杀的鸡只想给儿子一人吃;③母亲勤俭能干,给儿子做新衣,钉扣子,天天忙碌;④母亲自尊要强,自己头发梳得光鲜,全家穿新衣,体面地送儿子去当兵。(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少于两点)10.示例:娘啊,您真的老了!您时时为儿子牵肠挂肚,怎能不老?您一心为儿子操劳忙碌,怎能不老?您满脸的皱纹让我揪心!(结合语境,合乎情理即可)11.结构上,有首尾照应的作用。内容上,作者借“门”来表达“我”与家之间的深厚感情。回家时的遥望,离家时的回望,都饱含着“我”对家的爱与眷恋。“门”开启时的等待,“门”吱嘎叫了一长声,又寄寓着家对“我”的爱与不舍。


相关内容

  • 浅谈生物中考阅卷心得及复习策略
    浅谈株洲中考阅卷及生物复习策略 株洲世纪星实验学校 陈玲娥 第一篇 2014年株洲中考阅卷心得 去年6月份,我受教育局委派参加了株洲市的中考阅卷工作.现结合本次阅卷情况,将自己的一点体会整理如下,以期对今后的生物中考复习有所帮助. 阅卷体会 ...
  • 20**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实数]单元测试卷一及答案
    <实数>随堂小测(A 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仔细选一选:(每题4分,共24分) 1.16的平方根是 A .4 B .-4 C .±4 D .±2 2.立方根 ...
  • 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B ) 的一个根是0,则的值为 A . B. C.或 D. 2.关于的方程的根的情况是( A ) A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 .无实数根 D.不能确定 3.如果关于的方程( ...
  • 有关不求甚解的初中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写作不仅仅是将来安身立命找工作地一个条件,也不是可以卖弄几下文采的装饰活,而是影响甚至决定学生们未来思维方式与世界观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重视它,欢迎阅读有关不求甚解的初中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英仕生下来就叫英仕,既不随父姓,亦不随母姓, ...
  • 20XX年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试卷
    本文由青春的梧桐树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2010 年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第三单元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听力部分(30%) 听力部分(30%) 一. 仔细听,圈出你所 ...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安红强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 ...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字词检测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基础测试 日期: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给下列字注音: 二.解释词语: 1.切切察察: 2.顺顺流流: 3.震悚: 4.狼藉: 5.典: 6.质: 7.迂: 8.拭: 9.情郁于中: 10.怀: 11.惟: ...
  • 四年级上册基训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参考答案 1观潮 自学提示 2. 人声鼎沸:形容人群的声音嘈杂喧闹,像烧开的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若隐若现: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3.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巩固运用 4.(2)潮来时 由远到近(3)比 ...
  •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基础知识部分 一.你会选吗(40分) 1.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说,淮南的橘子移种到淮北就不甜美了.想一想,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 .土壤 B .空气 C .温 ...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目录 第一单元 阅读 1.沁园春 雪 2.雨说 3.* 星星变奏曲 4.* 外国诗两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雨的诉说 第二单元 阅读 5. 敬业与乐业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7. 傅雷家书两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