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 范文中心

论鲁迅小说中对"鲁镇"的民俗描写

07/25

  摘要:鲁迅《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有5篇明确提到“鲁镇”并对其民俗做了多侧面的描写,诸如《孔乙己》中的衣食风俗、《明天》中的丧葬风俗、《风波》中的“起名字”、“辫子”和“裹脚”风俗、《祝福》中的年俗祭祀和婚嫁风俗,以及《社戏》中的出嫁女省亲风俗等。鲁迅对“鲁镇”的这些民俗描写有深刻的文化批判用意。特别是《社戏》中对“鲁镇”之外平桥村的民风描写,以一种纯朴、天然的美好与“鲁镇”民俗形成鲜明对比,隐喻地传达了他对“鲁镇”生活的不满、厌恶和批判。   关键词:鲁迅小说;民俗描写;文化批判;理想展望   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6)11-0030-04   一   鲁迅的白话小说共33篇,其中《故事新编》8篇自成系统,风格独异,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属于那种“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而且是从历史中“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①类型的历史与现实揉合、真实与荒诞相融的具有独创性的奇特小说。《呐喊》、《彷徨》中的25篇可以看作一个系统,除了《兔和猫》、《鸭的喜剧》两篇实录市民生活,流露出通俗文学的品性,另有《社戏》主要描写乡村少年们的一次夜间撑船看戏、煮蚕豆活动,笔调轻松欢快;其他作品都可以看作严肃的思想小说,在主题上表现出对国民精神状态的思考和救治追求,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文化批判性。这些所谓严肃的思想小说,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农村社会生活为主体,揭示了农民的悲苦命运,暴露了农村宗法制度的黑暗和农民生存状态的愚昧落后,批判了儒家伦理文化对农民特别是对劳动妇女的毒害。另一类作品以城市小知识分子和市民生活为题材,描写了旧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悲惨命运和荒唐人生境遇,表现了新知识分子的觉醒、苦闷、迷茫,也批判了其中一些人的荒唐和堕落;同时还暴露了市民社会的黑暗、麻木和愚昧。总之,《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比较全方位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腐朽没落,表现出明确的社会批判性和革新社会追求,并试图通过改造国民精神来拯救国家民族。这是“五四”那一代知识分子在文化创新追求背景下的普遍情绪,尽管他们的行动结果只能是一种文化批判,但在思想启蒙上的价值不可低估。   鲁迅以思想家、革命家、小说家著称,他的小说被尊为思想小说是很容易被理解的,但鲁迅也是描写民俗的大家,他的小说也是民俗小说,这方面学术界的关注很不够。本文仅从鲁迅的几篇提到“鲁镇”的小说来考察鲁迅对民俗的描写,主要讨论民俗描写在这些篇章中的价值。   二   《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有五篇提到“鲁镇”,并从不同侧面描写了“鲁镇”和“鲁镇”附近平桥村的民俗。所谓“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1]1 “风与俗在《汉书》上又有不同所指:‘上之所化为风,下之所化为俗。’上之所化是指由上而下的教化,有一种推广神的力量,所以叫风,是说像风一样遍布四方。下之所化是指下层人民所用以自我教化的东西,它在民间为人人所习,所以叫俗。”[2]1 可见观民俗或民风是认识特定社会中人和人的生活的基本手段。鲁迅作为一个怀有救治世俗社会理想的知识分子和承载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使命的小说家,《呐喊》、《彷徨》中的小说对民俗的关注带有颠覆旧文化的动机,主要目的是暴露一些陋习、批判风俗对人的精神毒害或揭示人物性格与社会习俗的关系等。本质上是对已经风俗化的封建专制文化进行批判。   鲁迅小说有四篇直接描写“鲁镇”发生的故事,即小说虚拟的环境叫“鲁镇”。这四篇作品分别是《孔乙己》、《明天》、《风波》、《祝福》。另有一篇提到“鲁镇”的小说是《社戏》,主要描写的是“鲁镇”之外的平桥村的美好生活,但也提到了“鲁镇”外面嫁来的女儿回乡省亲的民俗。也就是说,五篇提到“鲁镇”的小说在民俗描写上形成了两个对比维度,具有鲜明的对比性。一方面“鲁镇”里的社会民俗需要革新改造,另一方面“鲁镇”外面的世界(特指《社戏》中展示的平桥村的田园世界)令人留恋,鲁迅通过这种对比性的民俗描写,隐喻地传达了他对“鲁镇”生活的愤慨、厌恶和批判,对平桥村式的世外桃源的追寻。   《孔乙己》开篇便是:“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是一段精彩的民俗描写,从中可以看出“鲁镇”人们的饮食风俗、衣着风俗和酒店经营风俗。更主要的是,这段描写为孔乙己的出场做好了铺垫。在“鲁镇”这样的凭借衣着、饮食消费方式就可以明显判定一个人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地方,“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的存在方式就成了一道具有讽刺意味的风景。如果没有开篇这一段对“鲁镇”人们风俗习惯的描写,就不能鲜明地反衬出孔乙己存在的滑稽。孔乙己穿长衫而不属于富贵之流,也不属“短衣帮”即不能务农经商做工,他被封建科举制度彻底变成了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废人。孔乙己的人生悲剧固然有他个人的性格因素,他“的确有很多令人生厌的毛病,例如自命清高,放不下架子,鄙视劳动,不会营生,是一个十分迂腐麻木、至死也没有觉悟的旧知识分子。”[3] 但孔乙己并不是一个恶人、坏人,他只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卑微小人物,他的性格悲剧是因为受了封建文化的毒害太深,他的人生悲剧是由封建科举制度直接造成的。孔乙己的凄惨结局说明,在封建王朝统治下,读书人如果不能被统治阶级选拔为奴才,进而以官老爷的身份成为治理天下的工具,就只剩下了穷苦潦倒一条路;封建科举制度是脱离民众现实生活的、为王权驯化奴隶的官吏选拔制度,是统治阶级治理天下的工具,而不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生产能力的教育制度。这样深刻而沉重的思想,通过一个人物在固定场合的衣食方式细节表现出来,这的确是一种独具慧眼的创造。作品通过“咸亨酒店”一个伙计对孔乙己这个独特人物的讲述,批判了“鲁镇”社会在官本位文化的控制下造成的人生灾难。   《明天》中写到“鲁镇”的就寝风俗、医疗风俗和丧葬风俗。“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她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所以睡得也迟。”这段关于“鲁镇”民风的描写,展示了“鲁镇”社会的封闭、停滞和落后,暗示了单四嫂子生存的艰难。同时也对“鲁镇”的“红鼻子老拱”和“蓝皮阿五”之流的男人们的下贱、卑鄙、无所事事的人生进行了鞭挞。“鲁镇”的医疗风俗描写流露出鲁迅对巫医的厌恶和批判。“鲁镇”的医生“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判定病因用的是“火克金”一类的胡言乱语,开出的“保婴活命丸”也没有救活单四嫂子的宝儿。   单四嫂子的“宝儿”死后,当她“号啕”的时候,鲁镇的人们便在她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子老拱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第一个问题是棺木。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做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第二天,“下半天,棺木才合上盖:因为单四嫂子哭一回,看一回,总不肯死心塌地的盖上;幸亏王九妈等得不耐烦,气愤愤的跑上前,一把拖开她,才七手八脚地盖上了。但单四嫂子待她的宝儿,实在已经尽了心,再没有什么缺陷。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服,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都放在枕头旁边。”“这一日,蓝皮阿五简直整天没有到;咸亨掌柜便替单四嫂子雇了两名脚夫,每名二百另十个大钱,抬棺木到义冢地上安放。王九妈又帮她煮了饭,凡是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饭。太阳渐渐显出要落山的颜色;吃过饭的人也不觉都显出要回家的颜色,――于是他们终于都回了家。”上面从《明天》中摘录出来的丧葬风俗描写可以看出,鲁迅一方面在展示单四嫂子的悲惨命运,一方面也控诉了“鲁镇”人们借他人的灾难而发财、贪图便宜的丑恶嘴脸。尽管也有“义冢”这样的信息流露出鲁镇的慈善,但借贷和抵押这些经济活动背后,隐藏着单四嫂子的穷困潦倒,说明鲁镇并不是一个真正慈善的地方。特别是人们借机在丧葬仪式的操演中发财的发财、混饭吃的混饭吃,进一步把单四嫂推进了穷苦的深渊。可见,风俗是所谓吃人的封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穷困的单四嫂在丧子的悲痛中完全被这种风俗所操控,已经陷入精神麻木的境地,而“鲁镇”的人们大都是别有用心地热衷于一种风俗活动,并没有真心怜悯,遑论无私帮助。   《风波》中多次提到“鲁镇”,也提到“咸亨酒店”,其中有一段描写道:“第二天清晨,七斤依旧从鲁镇撑船进城,傍晚回到鲁镇,又拿着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和一个饭碗回村。”可见七斤生活的地方是“鲁镇”旁边的一个村庄,由于距离上的紧邻关系,深受“鲁镇”文化影响,属于“鲁镇”文化圈范畴。“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了小名。九斤老太自从庆祝了五十大寿以后,便渐渐的变了不平家,常说伊年青的时候,天气没有现在这么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般硬:总之现在的时世是不对了。何况六斤比伊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②这段关于“鲁镇”近郊乡村社会人们起小名风俗的描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借九斤老太整日挂在嘴边的一句“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把1840年至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景况再准确不过地概括了出来。甚至可以说,鲁迅借九斤老太的话,说出了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进程的看法。他曾在《摩罗诗力说》中讲到:“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把这段话译为现代白话文,意思是说:人们读古老国家的文化史,随着时代看下来,到了最后一页,一定会感觉到凄凉,就好像从温暖的春天离开,进入了萧条的秋季,(早期)那生机萌发的景象逝去了,显出绝灭的征兆,眼前所见是一片枯萎凋零,我难以说清这种现象,姑且把它说成是萧条的停止吧。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还接着说:“凡负令誉于史初,开文化之曙色,而今日转为影国者,无不如斯。”“故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讽刺之辞耳!”联系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境况,鲁迅有这样感伤的历史观和文化史观也是可以理解的。   《风波》中还写到“辫子”和“裹脚”习俗。七斤听说皇帝又坐龙廷了,很为自己没有辫子诚惶诚恐,而“有些遗老的臭味”的赵七爷又赶紧把盘起的辫子放下来,把不常穿的竹布长衫也穿了起来,并公然出来威胁七斤嫂说:“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见,中国人在清朝时“留辫子”是“自上而下”的风俗,是统治阶级的一种“教化”手段。老百姓在长期严酷的专制统治下,对权力充满了恐惧,没有丝毫个人权利,连头发怎么弄也没有自主权,人们只有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苟活的份儿。而那些被彻底奴化了的赵七爷之流,已成为“老例”的铁杆卫护者。“裹脚”也是中国封建时代流传已久的陋习,是封建的儒家伦理文化对妇女的戕害。人们对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头发和脚都没有自主权,可见,“上之所化”的“风”对民的“教化”作用严酷到了何等程度!   《祝福》也是从“鲁镇”的民俗描写开始的。“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幽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鲁镇”上的人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当“鲁镇”的人们红火热闹地“送灶神”、“迎福神”、放鞭炮,在种种民俗仪式的忙碌中过春节的时候,祥林嫂却在物质的穷困中,在鬼神、地狱之类封建世俗迷信文化的折磨中,凄惨地离开了人世。


相关内容

  • 红楼梦名家点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精辟的评价:"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 ...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
    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创办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1932年结束.文学研究会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 ...
  •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形象 作者:方建存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18期 摘要:鲁迅小说<孔乙己>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 ...
  • 浅谈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试述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 鲁迅,作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整个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他也因为对现代文学的深远影响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灵魂",下面我就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做出阐述. 一.鲁迅对 ...
  • 漫谈当代天津文学的地域性.kdh
    2009年第3期NO.3,2009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09-05 May ,2009 建国60年的天津文学笔谈 漫谈当代天津文学的地域性 王云芳 一般来讲,地域是从空间上划分的一个地理概念. ...
  • 三国志演义讲稿
    <三国志演义>讲稿 第一组:张晓贞 一. 杨慎诗<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二. 提纲 ...
  •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
    .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 ...
  • 我与鲁迅对话
    我与鲁迅对话(转载) 在历史的银河中,闪耀着许多光彩熠熠的星辰.一颗明星,就是一座照亮后人前进的灯塔.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在历史的太空,去寻找那一颗星.题记 我四处寻找着,忽然,我隐隐约约看见一位穿黑色长袍的先生正在桌上埋头写作.我走过去 ...
  •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 1936) 6 ,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 四. 他所做的一切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