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 范文中心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02/06

浅谈‘否定之否定’规律

【摘要】: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客观世界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在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的辩证的继承性及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1 ;揭示的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以及在新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新事物的产生。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由该规律所构成的辩证否定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之所在――2 ,是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实践观,矛盾观紧密相连的观点,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经之路,是推动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事物的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本文主要从其演变和发展,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其内容和实质,以及该规律在不同领域中的体现这四个方面分析,旨在进一步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 .

【关键词】:否定之否定规律;演变及发展;关系;内容和实质;体现

一:演变及发展――3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概念和理论,是G.W.F.黑格尔总结了欧洲哲学史上有关的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他用“否定之否定”来描述“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并用此作为构造其哲学体系的基本方法。他认为“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是一系列概念的活动与展开,并分析了概念自身的矛盾,认为任何概念都可以归结为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并将肯定视为抽象,相应地否定便成了对立面――具体。而任何一个概念都是这二者(抽象和具体)的统一,因此,只有当否定再次被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变成新的肯定时,概念才得以统一和完整,又因为二次否定(否定之否定)不同于一次那种简单的否定,而是经历了选择与取舍,使得二次否定后形成的事物在层次上高于肯定和一次否定的事物。由此,便形成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种开端的概念和最后的概念相重合的事物发展的过程,而黑格尔把否定之否定比喻为圆圈式的发展。并以此阐明了“绝对精神”的 运动发展过程。

虽然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也包含了许多合理的因素,比如他思辩的思维,以及客观地反映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这些合理的因素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直接思想来源。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奉行„拿来主义‟,而是将这一规律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不再单纯地从概念来推导客观事物的发展,而是综合比较,从客观实践入手,使之成为普遍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科学内容。

二:否定与肯定的关系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的方面。所谓肯定,就是指对事物的认可和包容,这种认可和包容可以给事物以„自信心‟,让其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所谓否定,就是指对事物的批判和排斥,这种批判和排斥可能会给„自信的‟事物„当头一棒‟,促使其走向灭亡,转化为其它事物。 基于此,可以认为,事物内部的肯定与否定方面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正如黑格尔所说:„肯定的一面是一种同一的自身联系,而不是否定的东西,否定的一面,是自为的差别物,而不是肯定的东西。‟――4 当事物内部的肯定与否定在相互斗争时,如果肯定的因素更加强势,战胜了否定的因素,那么事物就会保持它原有的性质和状态;反之,如果事物否定的因素处于优势,那么必然会促使事物改变其原有的性质和状态,从而转化为它的对立面而存在。 但即使如此,事物的肯定与否定也必须是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肯定或否定,所谓的肯定或否定都是相对的,都有时间、条件、对象等的限制,同一事物的某种性质或状态对不同主体来说都存在是肯定或否定因素的可能性,并且,如果一旦给予„肯定‟,那便否定了其对立面,反之亦然,例如,如果肯定

了„它是一只狗‟,必然地就否定了它作为非狗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事物的肯定与否定都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主体所选择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否定或肯定。 而由此就构成了辩证的否定观,并且唯物主义的这一辩证否定观还是作为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而存在的,它不仅标志着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还能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过程来看,如果肯定中没有否定,那么事物就会停滞不前,无法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实现质的飞跃;如果否定中没有肯定,事物也必将失去发展的动力。

三:否定之否定的内容和实质

否定之否定不是对肯定的否定,而是对否定的否定,即对最初的肯定性的某种而不是全部回复,对事物发展的出发点的某种非全部回复。只有在揭示了这种肯定(正)――否定(反)――否定之否定(合)过程的基础上,才能较完整地把握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完善的发展性质。――5 事物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一次否定上,因为仅仅靠一次否定,即发生一次质变,是不能充分展示事物自我运动的丰富内容的,它所呈现的不过是事物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所属的状态和性质,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第一次否定的时候,就必须使第二次否定可能发生或者将有可能发生‟――6 。这是因为事物在经历了第一个否定之后,虽然保存了被否定的事物中包含的积极合理的因素,但这一否定阶段与肯定所形成的对立,必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只有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才能克服这种片面性,才有可能使事物的肯定与否定达到„对立面的统一‟,让事物有机会呈现一个完整地发展和完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讲,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成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和关键之所在,成了促进事物质变的重要一步。但也不能因此就简单地认为否定之否定就是使一事物质变成他事物,再质变成另一事物的简单的机械的运动,这样只会造成否定的无限持续,即事物被无限地单纯否定,而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是不是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却无从可知。 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阶段的事物的演化,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是矛盾的自我展开,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事物的发展经历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似乎让人认为事物是在向着原来的肯定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回归,经过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事物的回归虽相似于肯定但必然高于原初的肯定,这时候的事物相较于原来的那个事物也必然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 而这一过程从表现形态上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并有其重要特征。首先,它具有上升性和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又是扬弃,所谓扬,就是保留事物中那些积极的,合理的存在,弃就是摒弃或克服哪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存在。通过扬弃的过程,使事物不断地丰富,不断地趋于完善。另一个重要特征则表现为周期性,在这之中又蕴含着回归性。事物每经过两次否定,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可以视为完成了一个周期,在这之后,新的事物又会在新的肯定的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运动,这样前一周期的终点也成了下一周期的端点,如此由周期之间的首尾相连而形成的波浪不断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因此不仅是哲学领域,其它领域的发展都必然遵循该规律。正如在数学中,两个否定就表示否定转化为它的反面,所谓„负负得正‟;在语言学中,否定之否定同样具有肯定的意思,所谓双重否定等于肯定,例如„它不是不好的‟,它是不好的是对它是好的的否定,而它不是不好的则是对它不是好的的再次否定,如此便是否定之否定;而在生物学中,否定之否定则普遍表现为下一代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上一代,例如种子长成植物,则由该种子成长起来的植物就否定了原来的种子,而植物所结出的新的种子又会否定该植物,如此便成了„否定之否定‟。在社会生活

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演变,从原始的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劳动的进步,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原始统一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裂,再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等等,都很好的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同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共同构成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普遍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它以最一般的形式概括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为人们把握事物由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及其辩证过程提供了全面的综合画面。它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必须科学把握这一规律,用以指导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促使事物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参见〔苏〕苏沃洛夫《唯物主义辩证法》,6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参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190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参见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见《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60

4参见黑格尔《小逻辑》,25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参见萧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 ,160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4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内容

  • 联系实际分析阐述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现实意义
    联系实际分析阐述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现实意义 辨证唯物主义讲的是一切物质都是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事物与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三大规律.根据学习 ...
  • 辩证法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三大定律五大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关系.矛盾对立双方存 ...
  • 政治之你必须知道的几个哲学易错点
    一 关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易错点及分析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剖析: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所以我们只能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剖析: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
  • 20**年山西省[公共基础知识]考试技巧重点
    1.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 正确答案:C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
  • 20XX年成人[专升本政治]复习题
    (一)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有区别的,它们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整个物质世界,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的是物质世界的普 ...
  • 兰州交通大学马原重点(1)
    1.1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 ...
  • 马恩列毛主义是紧密统一的 科学理论体系
    马恩列毛主义是紧密统一的 科学理论体系 --人类社会步入了患难境地就是否定了马克思和马恩列毛主义的严重后果 马克思主义就是建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之上和站在劳动者阶级并服务于劳动者阶级的政治立场上,追求主观与客观的 ...
  • 马克思原理作业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答案2012年12月16日 23:00:5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一参考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5 CAAAB 6-10 CBBCA 11-15 BCDAA 16-20 C ...
  • 公共基础2
    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的党性是指( ). A .哲学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为一定阶级服务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和斗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2.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 ...
  • 第一讲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第一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和难点]:世界的物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