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速测量实验示范报告 - 范文中心

声速测量实验示范报告

03/05

声速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超声波产生和接收的原理,加深对相位概念的理解。 2、 掌握声速测量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仪器

信号发生器,示波器、声速测量仪等。 三、实验难点 实验原理 、仪器调节。 四、实验原理

机械波的产生有两个条件:首先要有作机械振动的物体(波源),其次要有能够传播这种机械振动的介质,只有通过介质质点间的相互作用,才能够使机械振动由近及远地在介质中向外传播。发生器是波源,空气是传播声波的介质。故声波是一种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机械纵波。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果声波在时间t内传播的距离为s,则声速为

s

,由于声波在时间T(周期)内传播的距离为(波长),则vf ,可见,

Tt

只要测出频率和波长,便可以求出声速v。

v

本实验使用交流电信号控制发生器,故声波频率即电信号的频率,它可用频率计测量或信号发生器直接显示。而波长的测量常用相位比较法和振幅极值法(共振干涉法)。

1、 振幅极值法(共振干涉法)

声源产生的一定频率的平面声波,经过空气介质的传播,到达接收器。声波在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被多次反射,故声场是往返声波多次叠加的结果,入射波和反射波相干涉而形成驻波。在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某点的合振动方程为

yy1y22Acos(

2

x)cos(t) (2) 2

最大振幅(2A)处被称为驻波的“波腹点”,最小振幅(0)处被称为“波节点”。 波腹点位置:A(x)2A,即波节点位置:A(x)0,即

xk,xk

2

(k0,1,2,.....)

2

x(2k1)

2

,x(2k1)

4

(k0,1,2,.....)

可知,相邻两个波腹点(或波节点)的距离为

,当发射面和接受面之间的距离正好2

是半波长的整数倍时,即形成稳定的驻波,系统处于共振状态。

Lk

2

(k0,1,2,3.....) (3)

共振时,驻波的幅度达到极大,同时,接受器表面的振动位移应为零,即为波节点,但由于声波是纵波,所以声压达到极大值。理论计算表明,若改变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距离,在一系列特定的距离上,介质将出现稳定的驻波共振现象。若保持声源频率不变,移动发射源,依次测出接受信号极大的位置L1,L2,L3,L4,,LLk1Lk

2

则可以求出声波

的波长,进一步计算出声速v。

2、 相位比较法

由声波的波源(简称声源)发出的具有固定频率f的声波在空间形成一个声场,声场中任一点的振动相位与声源的振动相位之差为



2L

2fL

(4) v

在示波器上可观测到发射波与接受波信号的垂直振动合成的李萨如图形。若发射波合接受波的信号为

xA1cos(t1)

(5) 

yAcos(t)22

则该李萨如图形,即合振动方程为

x2y22xy2

cos()sin(21) (6) 2122

A1A2A1A2

当210时,示波器上合振动轨迹为处于第一、第三象限的直线段;当

21

2

时,示波器上合振动轨迹为一正椭圆;当21时,合振动轨迹

为处于第二、第四象限的直线段。三种情况下的李萨如图形分别如图1所示。一般情况下为一斜椭圆。随着相位差从0变到时,李萨如图形会依次按如下变化:一、三象限直线段斜椭圆 正椭圆 斜椭圆 二、四象限直线段。

若在距离声源L1处的某点振动与声源的振动反相,则1为的奇数倍:

1(2k1)

(k0,1,2,) (7)

若在距离声源L2处的某点振动与声源的振动同相,则2为的偶数倍:

2L1

22k

(k0,1,2,) (8)

相邻的同相点与反相点之间的相位差为

21

2L2

相邻的同相点与反相点之间的距离为 LL2L1

2

将接收器由声源处开始慢慢移开,随着距离为反相或同相的点,由此可求波长。

Y

Y

3

,,,2,,可探测到一系列与声源22

Y

Y

XXXX

(a) (b) (c) (d)

图1

fx:fy1:1的李萨如图形

(a)210(b)21

2

(c)21 (d)21

的测定可以用示波器观察李萨如图形的方法进行。将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信号,分别输入示波器的X轴和Y轴,则荧光屏上亮点的运动是两个相互垂直的谐振动的合成,当Y方

向的振动频率与X方向的振动频率比即fy:fx为整数时,合成运动的轨迹是一个稳定的封闭图形,称为李萨如图形。李萨如图形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随着相位差的改变将看到不同的椭圆,而在各个同相点和反相点看到的则是直线。

五、实验中易出现的问题

1、声波发射器和声波接收器的两个端面尽量调平行。 2、注意电路的正负极要接正确。

3、若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不稳定,可取其平均值。输出电压有效值3伏。

4、信号源仪器误差为ff0.05%,游标卡尺仪器误差为0.02mm。 5、实验室温度从温度计读出。 六、数据记录与计算 f=37.XXXKHz, t=XX.X

3 2

v0331.45331.45346.9m/s



21

2.3622.3522.3802.3862.3600.9456cm 55

f37.2109.4610

3

3

25

351.5m/s



vv0v0

100%

351.5

346.9

100%

346.9

1.12Hz10

3 %1.

f

107.39c

0.005cm 1.32(m/s)

〔绝对不确定度保留一位有效数字,只进不舍〕

结果表达式:

Vcv351.52

352m2s( /)

〔真值的最佳估计值的修约为四舍六入五凑偶,末位和不确定度对齐〕

表2 相位比较法

f

22

f37.21032.341348.3m/s 55



vv0v0

100%

348.3346.9

346.9

100%0.5%

共振频率在36KHZ――38KHZ时,的值在2.45-2.25之间


相关内容

  •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山东省莱芜市苗山镇苗山中学 刘其波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到我们的耳朵里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神秘的声现象. 这节课同学们需要掌握: ◇通过观察和 ...
  • 声波透射法
    10 声波透射法 10.1 适 用 范 围 10.1.1 声波透射法适用于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完整性检测,判定桩身缺陷的位置.范围和程度. [条文说明] 声波透射法是利用声波的透射原理对桩身混凝土介质状况进行检测.当桩径小于0.6m 时,声测 ...
  • 美国家科学院:美军应加速对等发展高超声速武器以应对中.俄威胁
    导读:最近,美国媒体对美国家科学院主持完成的高超声速武器相关报告的涉密内容进行了一些报道,本号特邀廖孟豪先生对此进行介绍和分析.美国的报告及媒体报道提及了我方在高超声速武器研发方面的进展,本文在此仅引述美方说法,借以梳理其分析和决策逻辑:而 ...
  • 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汇总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总复习 第一章基础知识点 物理学:是研究声 .光 .热 .力 .电 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观察 和实验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两个测量. 物理学中 ...
  • 管道壁厚测量仪
    管道壁厚测量仪 一.OU1600超声波测厚仪概述 OU1600超声波测厚仪是沧州欧谱最新研发的智能型超声波测厚仪,采用最新的高性能.低功耗微处理器技术,基于超声波测量原理,可以测量金属及其它多种材料的厚度,并可以对材料的声速进行测量.可以对 ...
  • 冶金传输原理1-8[1].2.
    冶金传输原理 (Principles of Transfer in Metallurgy) 绪论 1.冶金的分类: 钢铁冶金 .有色冶金 共同特点 (1)发生物态变化 固?液态 (2)物理化学变化 原料与产品的性质.化学 成分截然不同 钢铁 ...
  • AUSM_格式的改进
    第22卷 第4期 2004年12月 文章编号:0258-1825(2004) 04-0404-06 空气动力学学报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Vol. 22, No. 4 Dec. , 2004 AUSM +格式的改 ...
  • 物理实验 (2)
    大学物理实验模拟试题四 一.填空题(总分50分,每空1分) 1. 测量四要素是,, 2. 绝对误差为.修正值为. 3.误差按来源分类可分为, 4. 在计算标准偏差时,S 表示 S -- N 表示 . 5. 计算公式L=2лR ,其中R=0. ...
  • 航天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
    学习时报/2007年/1月/1日/第007版 科学技术 航天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 夏国洪 国防科技工业很多都是由军民两用技术来支撑的,与航天有关的,如卫星及其应用.无人机.各类探测雷达等等都是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就卫星来说,有通信卫星. ...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一.设计主体: 二.类比分析 三.个人反思 四.参考文献 [1] 常俊山.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OL] http://www.pep.com.cn/czwl/jszx/tbjx/tb8s/tb8s1/sj1/201008/t20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