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教学设计

06/07

一、设计主体:

二、类比分析

三、个人反思

四、参考文献

[1] 常俊山.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OL]

http://www.pep.com.cn/czwl/jszx/tbjx/tb8s/tb8s1/sj1/201008/t20100823_705612.htm

[2] 第一课件网.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OL]

http://www.1kejian.com/jiaoan/wuli/chuer/63763.html [3]第一课件网.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OL]

http://www.1kejian.com/jiaoan/wuli/chuer/108803.html [4] 郭玉英.物理新课程教学案例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5] 袁梦.教师备课参考(八年级物理上册)[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9

[6] 黄国雄.重新发现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7] 黄海燕.新教材完全解读物理八年级上[M] .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9 [8] 王建中.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12.6 [9] 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10] 朱铁成.中学物理教学案例研究与分析[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 [11] 王后雄.教材完全解读(物理八年级上册)[M]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5 [12] 陈刚.物理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

[13] 黄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5 [14] 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15] 皮连生,刘杰.现代教学设计 [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16] 邓艳红.课程与教学论[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17] 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 .科学出版社.2009.9 [18] 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M] .科学出版社.2007.1 [19] 余文森,洪明.课程与教学论[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8 [20] 郑金洲.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2 [21] 斯考隆(美).教师备课指南[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

[22] 姜平.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 [23] 廖博琴.初中物理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24] 加涅(美).教学设计原理(第五版) [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 [25] 赵加琛,张成菊.学案教学设计[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8

五、附录 对比教案1

来源:山东省阳信县实验中学 常俊山

http://www.pep.com.cn/czwl/jszx/tbjx/tb8s/tb8s1/sj1/201008/t20100823_705612.htm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烧杯。 【学生准备】

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二、进行新课

问题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引导比较: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观察比较烧杯中的静水与向烧杯中倒水发声时水的情况。 4.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乘势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是否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呢?怎样验证?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需要那些器材,具体怎样操作?确定方案)

教师预备:

方案一:用手轻触发声的音叉,手有什么感觉。

方案二:让发声的音叉浸入水面少许,观察水面变化情况。

方案三:用细线将铅笔系在音叉上,音叉发声时,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观察在纸上留下的线条情况。

方案四:用细砂撒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砂子的情况。 方案五:把装有水的水槽放在桌面上,用小锤敲击桌面时发声的同时观察水面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情况指导)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器材,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

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

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

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

学生讨论:器材操作(教师引导点拨、确定研究方案)

教师预备: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三: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四: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

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收集信息,分析材料: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如何传播,激发兴趣,突破难点)。

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板书设计:

四、知识应用

例1 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D)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拉小提琴时,琴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发出的声音不相同

D.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拓展:本题可以在学生识别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如: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作业设计

1.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地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

2.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蝙蝠根据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的回声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种方法叫做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科学家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知海洋深度,这些都说明回声的存在和它的利用价值,通过日常经验我们也知道,人们面对高墙喊话,往往能听到回声,可是,小红和小明同学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在我们的教室中说话时,却听不到回声,但听到的声音很响亮.这是为什么呢?

他们猜想,这是不是与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远近有关呢?

于是,他们上网查询资料,查到了如下结果:当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被反射回来,再传入耳朵,我们就听到了回声。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远,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如果声源与障碍物的距离较近,不到0.1s,回声和原声就混在一起,会使原声加强。

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学习,他们获得了哪些知识?

(2)我们已经知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请根据以上结论估算一下,如果我们要建一个足够大的大厅,当我们站在大厅的一边大声讲话时能听到回声,则此大厅至少要有多长,我们才能听到回声?

对比教案2

来源:通山县宝石中学 林轩

http://www.1kejian.com/jiaoan/wuli/chuer/63763.html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对比教案3 来源:天津市河西区新华中学 宋兰兰

http://www.1kejian.com/jiaoan/wuli/chuer/108803.html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探究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

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实验操作技能,能初步学会有目的地观察。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传声实验;估测声速。

实验器材:鼓一只,吉他一把,纸屑若干,钟罩一只,抽气机一台,闹铃一只,气球一只。 纸片、绷有橡皮筋的空盒子、音叉(包括小锤和音箱)、梳子、树叶的叶片、一个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几块石头。

教学过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这节课我是采用教师指导为辅、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进行教学的。由于这是学生学习物理的第一次应多举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例子,深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切忌不加思索的把内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当中,这里是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应该有适合这里学生的性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不断探索和完善。

播放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声音,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声的世界里,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兴趣。

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制造出一些声音来,现在利用书桌上的东西你能不能制出一些声音来。(学生利用书桌的东西制造出声音)

提问:你对声音想知道什么问题?(学生说出自己想知道的有关声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老师在赞赏肯定的同时有选择地摘录同学提出的问题,并确定本节课研究的主题就是同学刚才提出的问题中的某几个,并说明其他的问题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探索,同学们也可以课后上网查找资料,自己先行研究。

探究活动

(一):声音产生

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

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2.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受。

(二)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三)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些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吗?比如动物间有趣的交流方式。

说明:

1.学生的发声活动是在开放的互动式形式中进行,教师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展示发声方法,汇报体验和感受。例如对学生把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可激起水花,利用树叶吹奏发声等,更应该鼓励,并让学生在现象中归纳问题的本质。如果学生不能对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可做一定地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能否一试?可让学生讨论发言,增加学生对学习物理的兴趣。(1)你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4)发声物体分别是什么

2.探究实验(各组分别用不同的器材来研究,课前组长负责准备)

实验1 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学生开始实验1 讨论答案:物体发声时振动,不发声时不振动。

实验2 用音叉、鼓做实验

问题(1)你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像实验1一样明显吗?

(2) 怎样使不明显的振动变明显呢?

启发学生(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呢? 学生回答:可以在鼓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纸屑)紧挨着音叉放一轻小球。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里。学生改进实验再做,并同样回答前面的问题。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变细微为显箸的研究方法。

实验3 用啤酒瓶、小绒球做实验

吹瓶口,听声音。

问1: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猜想可能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也可能是瓶子振动产生的。

问2:假如空气在振动,你能看见吗?怎么办?

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

问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气体振动可以产生。

实验4 利用水产生声音,并注意观察水面的振动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归纳总结。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探究性活动二、声音的传播

情景创设:医生的听诊器,心脏跳动或者肺部的声音是靠什么传到人耳中的? 猜想:声音的传播可能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做个最简单的小实验验证一下你的猜想。就用我们的课桌做传声物。这个实验需要提供什么条件?(联想医生听到病人身体器官运动的条件)如何操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也可提示:发声体(源)──人耳(接受体),中间为传声物质(即课桌)。

活动:两位同学合作,一位同学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再把两张桌子分开一条缝,进行实验,前后对比。

从以上的活动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固体可以传声)你还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实验方案来支持固体可以传声这个观点?(让学生举例,例如小学里曾经制作的土电话等)。

问题:那么液体是否也可以传声呢?

讨论: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事例来证明你的观点?

活动:方案设计好以后,学生利用桌上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辅导。并让学生列举生活事例。

问题:空气可以传声吗?举事实说明。1.听到铃声 2.听到人的说话 3.听见脚步声等等。

进一步猜想:如果连空气都没有呢?声音能不能传播呢?为了证明这个猜想,最好做实验试一试。

联想:同学们大家一起出谋划策,想一想这个实验该怎样做?怎样实现没有空气的状态?学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需要提供一个真空的环境,然后把一个发声体(例如小电铃)放入这样的环境里,前后对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这个实验由教师演示,比两个同学上台辅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①抽去空气前和抽气后铃声的对比②抽气后再放入气体,两种情况铃声的对比。及时纠正猜想的谬误,最后推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正确结论。

引导:通过刚才这一段的学习,同学对声音的传播有了怎样的认识,能不能请个代表用你自己的语言归纳一下。

学生: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学生讨论 列举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空气、玻璃、金属、墙壁、水等。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生活中的物理

1.在课堂上,在座的各位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同学们之间讨论问题时彼此能听到对方说话的声,说明了________的传声。

2.古代的侦察兵用一个铁筒插入地下,耳朵贴着铁筒就能知道很远处队伍行进时的步伐声和马蹄声,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3.在电视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中做着非常整齐一致的动作,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整齐一致吗?说明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宇航员在宇宙中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呢?

探究二:

演示“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探究真空能否传播声音。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总结:气体、固体、液体都____传声,而真空____传声。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____。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速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观察:声速表。快速地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传播速度。

问题:在一根空的长铁管的一头敲一下,在另一头可以听到几次声音?(抢答,并说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头听到三次敲击声,你该怎么做?

学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传声速度与传播时间的关系。说明声速不仅与介质的种类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声音在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呢?

课后,老师自己进行总结,反思。找典型的例子进行辨析以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的理解。

课堂照片 书写板书 学生思考


相关内容

  •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 建宁县溪口中学 袁国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将主要从教材和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三个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一.对教材和 ...
  • 八年级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 课 人: 授课课题: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1.知道从物理学角度看噪音与乐音的区别 2.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常识 教学重点:噪音的防治 教学难点:乐音与噪音的区别 教 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1. 课前准备 课前 ...
  • 17秋西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_1作业标准答案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技术 单项选择题 1.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是( ) A.媒体开发.技术支持.资金支持 B.以学习者为中心.依靠资源.应用系统方法 C.以教师为中心.依靠技术.应用现代手段 D.利用视听媒体.掌握信息技术.综合教学理 ...
  • 种子的旅行(教案)(1)
    大一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教案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 2.产生探索植物种子的兴趣.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种子的几种传播方式. 难点:了解不同的种子为什么有不同的传播方式.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
  • 生命之舟教案
    生命之舟 设计者:建昌汤神庙中学 郭晓娟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 3.理解生命之舟的内涵,感受军民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准确.生动.简明的 ...
  • 结题申请审批书
    达 州 市 教 育 技 术 科 研 课 题 结题鉴定申请·审批书 课题立项批准文号: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教研新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 马中元 所在单位:四川省万源市职业高级中学 填表日期: 2014年10月15日 达州市电化教育 ...
  • 机械波教案
    机械波 教学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2.掌握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3.正确区分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并能运用两个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波的特性:波的叠加.干涉.衍射:了解多普勒效应 教 ...
  •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对教育带来的变革
    内容摘要: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和远程网络通信技术等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使传统教育技术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对我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育思维定势带来强烈冲击,推动着教学 ...
  • 艾滋病预防教育教案
    艾滋病预防教育教案 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知识,但对艾滋病了解的比较少,不全面,往往产生恐惧的心理. 教学目标: 1.认识艾滋病的病毒及特性: 2.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3.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4.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 教学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