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 范文中心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2/28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有人曾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

就教师而言,应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

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从认识规律看,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动力之一是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步培养。

正如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由此可见,高效的语文课堂离不开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及作用

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结论,从而巩固旧知、获取新知、掌握技能、发展能力的双边活动过程,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西方学者德加默层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课堂提问,它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技能,对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如下:

1、激发学生探讨兴趣。

好奇是人类求知和学习的最基础性的根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奇异的琥珀》一文时,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奇异的?”有的学生认为是由于琥珀中包住了两只小昆虫才显得奇异。这时教师进一步点拨:“你们只说对了一半。请大家认真地想一想,一般琥珀多发现于什么地方,而这块琥珀呢?”由此学生豁然开朗,正因为这块琥珀发现在海边,而不是在煤层,它为科学家研究一万年前的自然环境和底层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称为“奇异的琥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激趣式的提问,使学生既感到很轻松,又让学生乐于思考,从而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位优秀的教师只有磁石般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让他们的思维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运转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运用提问手段是一个有效的方

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花未眠》一课时,一名学生突然大叫一声:“啊!真美!”造成了课堂一阵混乱。原来,这名学生上课时走神了,偶尔抬头,看到教室外的天空中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他不由自主地大声赞美起来。这时,教师利用这个机会,因势利导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啊,真美!XX 同学偶尔抬头,突然发现了彩虹的美丽,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请联系课文内容作答。”学生马上根据课文内容得出了正确答案:“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自然地被吸引到课堂内了。而通过这个问题,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更为深刻了,从而获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3、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有效的提问可以起到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例如教学《伟大的友谊》时,教师问:“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伟大的友谊?”学生答不出,教师便紧紧抓住“伟大”、“友谊”两个词语进行启发:“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怎样互相帮助的?他们所从事的是一项什么工作?”学生很快领悟到两位伟人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而互相帮助,共同奋斗,这样的友谊当然是伟大的友谊。

4、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情境及相应活动。教学提问将学生置于特殊的位置上,他们通过提问活动,在逐步学会熟练地组织语言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中,还学会有效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灵活性,以及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即兴发言的能力。

【案例】 《学写儿童诗》

师:写诗与写文章一样需要多次的修改。朗读是修改的最好办法。写完的同学现在你可以自己读一读,边读边修改。也可以在伙伴间互相读互相修改。

下面请大家来展示你们的作品。谁愿意第一个跟大家分享你的成果?

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童年》

生:童年是什么?

是衣服五彩斑斓的图画,

是那阵雨过后的彩虹,

是天上漂浮的白云。

童年是什么?

是一本书中最精彩的故事,

是一朵鲜艳的百合,

是那一阵阵晨风,

童年究竟是什么呢?

是天空中最闪亮的星星,

是音乐课上最动听的音符,

是一块最甜美的糖果,

是一个五味瓶,

也是一个儿时的日记本,

带给我最甜美的回忆。

师:你可真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但是老师想给你这首小诗提一个建议。什么建议呢?请大家看屏幕,这有两组句子:

童年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喜怒哀乐都蕴含其中。

童年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

师:你们读一读,看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比较喜欢第一句,一文第二句好像话没有说完。

生:我也比较喜欢第一句,因为第一句既写出了童年是什么,有结合比喻作了具体说明。

师:就像大家说的,第一组句子在对童年进行比喻之后,抓住比喻事物的特点对它进行了补充说明,显得更完整。那我要给你提什么建议,知道了吗?

生:话语不完整。

师:在其他同学的作品中有没有这有的问题呢?读一读找出来修改一下。

(学生第二次修改)

师:谁还愿意把自己修改成功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我把“是一本书里最精彩的故事”改成了“是一本书中最精彩的故事,激动人心扣人心弦”;把“是一朵鲜艳的百合”改成“是一朵鲜艳的百合,鲜艳芬芳生机勃勃”。

生:我把原来写的“是我们歪歪扭扭的书法,是我们勾勾抹抹的图画”加上了一句“虽然有些荒唐但充满了欢乐”。

师:同学们的修改都非常成功,记住,当我们在诗中对童年进行比喻之后,如果能对我们的比喻进行补充说明,将使我们的语句更加完整。希望这个小知识能帮助同学们以后更好地写小诗。

5、沟通师生情感

一个好的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因此,教师的教学提问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艺术,以保证师生交流渠道的畅通。

【案例】 《看云识天气》

师:为什么首段要描写各种姿态的云呢?

生:各种姿态的云是各种天气的预兆,这正好是切题。

师:说得真不错。

得到老师的肯定后,学生突然向老师发问。

生:“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这句中,为什么有一个“还”?能不能去掉?

老师先是一愣,继而表扬该生读书仔细,敢于向老师提问,接着以“学生”的姿态,向“小老师”作答。

师:这个字提示我们前面的内容暗含“我们可以根据云的„„来预知天气„„”前文不是有“天空的薄云„„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的句子吗?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表述呢?

生:“我们可以根据云的厚薄„„”

师:很好,大家看,一个“还”字,让读者明确了两个层次之间的并列关系,这个“还”能不能不要呢?

听后,学生满脸兴奋,微笑着坐下。

6、有利于获取反馈信息

教学提问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分别获得对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答问,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改进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习惯等,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富成效。所以,教师应深刻可认识并充分地利用教学提问这一重要功能,为更好地提高金傲雪质量和效率服务。

【案例】 古诗《草》

在教学古诗《草》时,教者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把“春风吹又生”这一句诗用笔画出来。可是,这些一年级小学生面对这个练习,好多学生都面面相觑,有的则窃窃私语,就是无从下笔。见此情景,教者及时作出调整,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帮助学生从日常观察中总结经验。

师:大家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颜色来画春风?

生:我把春风画成黄的,因为春天来了,迎春花开了,迎春花是黄的。

师:是啊,春风是黄色的。因为春天的使者迎春花是黄的。

生:我要把春天画成红色。因为春天来了,桃花都开了,桃花是红色的。

师:对的,古人就有这样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生:我把春风画成绿色。因为春天来的时候,小草绿了,柳树绿了„„

师:说得真好,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植物的种子纷纷发芽从地底下钻了出来,到处都是绿色的,所以春风是绿色的。是人王安石就曾经说话“春风又绿江南岸”。

案例一开始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把“春风吹又生”的意境画出来的练习,这让好多

学生感到无从着手,对此,教师及时调整了提问设计,换个角度,让学生画春风,及时降低了难度,同时,教师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并进行延伸和疏导。

二、当前课堂提问的主要问题

在听课过程中,有关课堂提问我们经常看到以下现象:

1. 提问频率过高且低效

★提问急于求成

表现在:

(1)即问即答

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加大容量,生怕浪费时间。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即作答,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就迫不及待地请他们回答。这种提问不能给更多的学生以思考空间,活跃的只有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只有充当绿叶的份儿了。

(2)不断追问

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导致问题数量增加。这样不良循环,得不偿失。这也就导致了课堂单调、压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无法活跃。

★问题水平偏低。

教学提问水平由低到高六个层级:知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有的教师课堂提问思维含量低,上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价值不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丢掉了自己的思路。

★提问过难或过易。

过于空泛:有的教师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方法是什么?”“语言特色是什么?”等。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茫然无知,主要原因是理解没有跟上去。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听而不思,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全面的认识,无从谈起。

2. 提问内容表述笼统,对学生思维没有指向性。

很多老师为了突出语文学习的感悟性,往往提出一些过于笼统的问题,例如:“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读了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

这些问题大多脱离课文的具体情境,未能明确提示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文本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不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要点。不少学生只是依据课文的一些表面信息展开联想,泛泛地谈自己的感悟,连对课文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也达不到。

3. 提问目的不明,过于零散。

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除了教师个人素养,诸如语言表达、性格习惯等因素外,还有教师对教材的解读能力存在偏差,致使提问低效。对教材把握不当,使得看似有效的提问成了“表面的繁荣”;有时过于分散了问题,使问题琐碎化,没有提炼出紧紧抓住课文灵魂的核心问题。

例如:“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读一读。”老师让孩子们做什么呢?很显然,是想让孩子直奔课文中重点部分。果不其然,孩子们很快就找到并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但是仔细思考一下,针对不同文本,针对不同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的不同的孩子,他们在读课文时,体验是不同的,显然他们所关注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所以,这是一个个性体验的过程,不可能孩子一下子就找对了我们做老师的指向。再者,引导孩子们找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他首先可能思考的不是自己最关注什么,而是老师关注什么?老师想让我关注什么?即便是他在思考自己关注什么,也仅仅是关注故事的情节那里是高潮,是主要的部分。所以学生关注的是老师的关注,是外在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对文本进行思考与体验。这种指向使得课堂上学生此时的劳动是低效的。

把这样的问题变成:“课文的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读给我们听。”或者是“课文里哪些词句令你有所感悟呢?读给我们听听”这样一来,孩子们关注的是词句,是文本语言,而不是课文的这个故事情节本身了。老师此时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与感悟。

4. 提问对象集中。

有的教师问题设计很有层次,但回答问题的学生总是那么几个,容易使课堂成为几个有能力的学生表演的舞台。长期下去,大部分学生会越来越懒惰,从而产生依赖感,感到课堂与他们无关。学生不愿意动脑筋,最终会导致学生对提问回答意识的淡薄。

5. 提问后评价单一。

学生回答后,教师经常会用“很好”“很正确”“回答不错”等惯用语言来评价学生;或表现较好的时候回答:“啊!这是一种想法,还有其他想法吗?”等等。

评价语言单一化,教师反应平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学生主动提问少。

整堂课上,教师提了这么多问题,却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教师充分霸占了提问的主动权,形成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可见,学生表现拘束,不会提问,不善于提问,更没有展开深入复杂的思维,因此班内也没有形成大胆质疑的习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没有帮助教师分解问题,最终所有问题汇集到教师一人身上。

7. 问题生成调控不好。

教师处理学生的回答时由于答案与自己的预设相悖,教师因缺少经验等原因不能机智应对或者点拨不够,造成教学很难收到相应效果而反复纠缠于同一个问题无法自拔。这时教师采取的方法就是不断增加提问的数量以解决这一尴尬局面,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而且,有些问题本来是有效的,可教师由于不会点拨或引导不当致使有效问题也不有效了。

【现象一】不知所措

一次,在执教《丑小鸭》一文时,课已快结束,大家都在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高兴,

都在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喜悦的心情。

有一学生举手说:“老师,丑小鸭本来就是从天鹅蛋里孵化出来的,它本来就是天鹅嘛!”

是呀,学生说得也有道理,怎么办呢?面对学生的这一生成,我真是不知所措„„

【现象二】弄巧成拙

有位教师在执教《乌鸦喝水》时,正当师生们都在称赞乌鸦的办法巧妙时,有位学生说:“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吸管。”

老师说:“这真是个好办法!”

有的说:“可以用翅膀帮助把瓶子侧起来喝。”

老师说:“这个办法也行。”

也有的说:“„„”

老师对学生的看法全部肯定。

透过这些普遍现象,我们理性思考:

第一,从教师提问内容角度来讲,问题没有反映出老师对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宏观驾驭能力和微观处理能力。

第二,老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反映出比较好的教育教学观念。大部分老师都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完成任务为中心,较少考虑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也就是说教师提问是为自己完成教学服务的。

第三,大部分老师虽然提出了问题,但是对问题的具体描述、表述都不够精致。等于说,语言的信息表达不够好、不够有技巧。

如《哈尔威船长》教学,教师问:船长怎么样?乘客怎么样?改为:在那样危险时刻,乘客有什么反应?船长有什么表现?

第四,相当多的老师在提问的时候随意性都很强,提前没有准备、准备不充分或者说准备了但价值不大等等。

三、提问的设计

(一)提问的类型

从答问的规律上考察, 提问的类型主要有五种:

一是问“是什么”的判别型。这种类型强调学生回答是或不是, 不作重要的分析, 问题一般都比较简单;

二是问“怎么样”的描述型。如《海上日出》可以这样设置提问:“哪位同学能够描述一下如此壮观迷人的景象? ”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是问“哪些”的整理型, 如《圆明园的毁灭》中可以提问: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四是问“为什么”的分析类型;

五是问“有什么异同”的比较类型。

相对来说, 后三类提问要比前两类提问的智力活动要求要高一些。

(二)设计提问的基础

有效的提问应该是简练的文字、丰富的答案、多向的参与。

要进行有效地提问,关键在于科学地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的效果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好的问题既可以保证知识的传授,同时又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还可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说,好的提问更多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理解”: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的讲课为中心;是以学生静态的学习为主,还是以动态的发展为主;是以短期的发展为主,还是以长期的发展为主;是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还是单一的传授方式。

有效提问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交往教学观,让问题在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教学情境中产生,这时提出的问题,才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关注的“真问题”, 才有进一步探求和解决的价值。

其次,钻研教材。必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透彻的理解。这是一个前提。

再次,了解学生。只有“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

(三)提问的设计(以阅读课为例)

1.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

即设计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进行,问题解决什么要明确,表达清楚。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应当为完成小学的总体任务。但要注意的是:提问不但有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内容的作用,而且要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学到知识,得到语言训练,最终达到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的目的。

课堂提问必须精心设计,触动“神经”。

案例:《高的是麦子,矮的是豆荚》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第四板块“童年”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孩子们淳朴而愉快的乡村生活。感受这乡间孩子们自由、活泼、愉快的心情及其中蕴含的乐趣是本文的内容重点。

杜老师在问题设计上便以“默读课文3-11小节,把你认为有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圈出描写生动有趣的词句,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为核心问题,展开教学的。

案例:《詹天佑》教学片段

《詹天佑》主要写了詹天佑为了鼓舞中国人的志气, 接受了京张铁路的修建工作, 担任主

工程师, 经过几年的努力, 总于完成了,比计划提早2年, 这件事让国内外震惊, 让中国人在帝国主义者显了一次威,给了他们有力的回击。

特级教师葛银铨在教学时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铁路竣工当天,如果当时有一家影响很大的报纸,想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样一则启事 ——(大屏幕展示,随录音逐字打出)

征集路名启事

各位同胞:

第一条完全由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的铁路干线 —— 京张铁路已胜利竣工。为了纪念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事件,本报编辑部特发起征集铁路路名的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路名必须简洁、明了,以三个字左右为宜。

2. 路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为原则,可以与修筑这条铁路相关的内容命名,可以体现这一铁路修筑成功的意义命名。

3. 来稿务请写出命名的理由。

这个练习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把文章的内容和中心贯穿在一起,避免了满堂问的现象。这也不正是“精心预设”的功劳吗?课堂上教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左右逢源”,在和学生的互动中生成“亮点”。

2. 提问要为学生语文学习指出方向

3. 提问要以学生开窍为基准

4. 提问要以学生以认知水平为前提

课堂提问应当努力构成一组,形成一个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的系列,使学生易于接受和举一反三。

案例:《草船借箭》的第一小节,在齐读后提出问题:

(1)思考:这一节写什么?(诸葛亮挺有才干,周瑜很妒忌。)

(2)文中哪些词说明诸葛亮的才干和周瑜的妒忌都不是一般的,请把它们圈出来,并议一议。(“挺”“很”)

(3)这一小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也就是周瑜为什么要为难诸葛亮。)

这三个问题的提出先从总体上入手,再分析重点词语,最后得出全文事情的起因,由浅入深,学生便于接受。

5. 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

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能够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达到非说不可的境地。

在教《燕子》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欣赏课文的语言,并懂得作者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把

燕子活泼的样子生动地写出来。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启发学生非说不可的问题:“如果让老师来描写燕子,我会这样写,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再加上尾巴,凑成了一只小燕子。你们看,是老师说得好,还是书上说得好呢?为什么?”学生一听立即会感到老师说得不如书上写得好,随后他们就会急着去看书,研究书上这样写的好处。例如,有的学生说,老师说得不好,主要是太空洞了,只说出了燕子有羽毛、翅膀和尾巴,没有说出燕子的样子是怎样的,让人听了一点也不明白。有的说,书上写得很形象,作者用上形容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燕子活泼机灵可爱的样子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我们一看就明白燕子在春天里自由飞翔的样子。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难忘的八个字》教学(四年上)

6. 问题设计,面向全体。

课堂提问设计以中上等学生为基点,兼顾优等生、学困生。无论哪个班组,都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现象——中等生占绝大多数。课堂提问时,中等生回答的机会多一些。因此,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主,使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苹果”。为了适合优等生、学困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等生、学困生提出。有的老师将一个中等生难以回答的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向学困生生提出,然后中等生总结,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由此可见,课堂提问要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思考,问题的设计必须要从全班学生的实际出发, 能够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 使全班学生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踊跃回答。要使全体学生,特别是中等生、学困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要避免那种因问题太难而使大多数学生变成旁观者、成为局外人的局面:平时举手少者先, 多次举手而一次未得者先, 想举手而又不敢举手者先; 屡答屡对者后, 屡答屡错者先。

重要的是面向全体的思想以及对每个学生的关注。

7. 正确评价,注重鼓励

“学生答完后评价”、“中途插话”、“不予理睬”、“机械重复”和“终止发言”、“学生答完后征询其他意见”是教师理答的最主要方式。

一是重视评价。对于学生的回答,应当面反馈。但对回答不当的学生,不可责备、讥笑,而应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指示线索,促使其作进一步思考。

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让课堂中的每一次提问都化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二是要学会等待。一个问题提出后,最好留出适当的等待时间,因为学生需要搜寻信息、归纳整理信息。学生回答后,不要马上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而应该等待一段时间,保持倾听的耐心,然后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一定

的时间来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自己的回答,使回答更加完善,以此来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案例:《威尼斯的小艇》

8. 适当进行拓展提问

课时有尽而课堂无穷,提问有穷而思考无限。拓展提问是好的课堂提问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可以就教材的内容、主题、结构或写法进行拓展提问,也可以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进行延伸提问,目的是达到拓展语文课堂的时空,并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秋天的怀念》到最后时,可以这样问学生:

就要离开课堂,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课题——你心中最终留下的是什么?如果你对“好好活”体悟到了特别的味道,读出了属于你的思考,到那时,你一定能想起老师和你讨论的这个话题,更希望你能想起史铁生,想起他的这篇《秋天的怀念》。人生的道路多么漫长,我们要好好活,有了这样的思考,更需要用人生的脚步丈量,无论怎样,我们为什么要好好活,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我们好好活出个什么样,这是应该是伴随我们一生思考和体验的问题。

这样的结课,“好好儿活”似乎要成为一种主旋律激荡在学生心中, 会给他们将来以振奋。 教学是一门艺术。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低效或无效的提问是败笔,而有效提问则能成就精品,锦上添花。

另外,问题本身也要有拓展性,要发散思维。

如《曹冲称象》一文中,小小年纪的曹冲想出了用船代替大秤,用石块和大象的平衡,简单的称出了大象的重量。由此可见曹冲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结尾处教师安排了拓展课文这一环节,想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

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有的读课文,有的看插图,有的热烈地讨论。一名学生兴奋地站起来,提出了他的新方法:我用士兵来代替石头称象。一名士兵的体重只有一百多斤,用士兵代替石头称,士兵们跑到船上去,不费吹灰之力。最后,只要每个士兵称出自己的体重,全部加起来,就可以知道大象有多重了。这样称不是更快更容易吗?

还有同学想到用牛、羊、粮食等等!这不正是学生发散思维之后得到的成果吗?

但是在三国时期,能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太不一般了。所以我们才说曹冲是聪明的!”

[拓展延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9.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案例:《赠汪伦》教学

教师的提问斟酌参考下列建议:

(1)备课过程中要对课堂上所提问题有所准备,并写进教案,以免临渴掘井;

(2)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能力、兴趣、教育程度与学习经验;

(3)问题中所用的文字语句,要简要明晰,避免引起学生模糊纷乱的感觉;

教师一般不要提出多数量的问题,即一次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问题,这类问题会干扰学生对问题意义的认识。

(4)提出问题后,需有一定的候答时间。有研究发现,一定的候答时间(3至5秒)对学生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自发的恰当性回答,较少变化不定的回答,更多的思考;对教师来说,则意味着增加灵活性和问题的多样性。

(5)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对待学生,有时要点头微笑表示赞许。

(6)如遇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一时不能回答,应诚恳地、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表示课后查阅有关资料等后再来作答,不可敷衍、恼怒。

四、如何处理问题预设与生成

情景描述:

在一次公开课上,听一位教师上《景阳岗》一课。只见教师的讲解生动,学生的讨论激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所有的人都被武松和老虎搏斗的精彩片段吸引。这时,有一个学生高高地把手举了起来,问道:

“老师,老虎的脚掌有几个爪子?”

这位教师一震,显然她在课前没有预见到这个问题,只见她的脸红一阵,青一阵,懊恼地挥了挥手道:

“老虎的脚掌有几个爪子跟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你怎么不问老虎身上有几根毛啊?” 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了起来,那位学生在笑声中低下了头。在之后的半节课中,他再也没有举起过自己的手。

反思: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新课程很重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很多老师平时确实也这么做了。可是孩子毕竟单纯,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心里藏不住好奇。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保护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见解。即使有时候学生提的问题有些荒谬,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看到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表述的优点,并能指导学生通过相关的渠道去寻找答案。切不可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而抹杀了学生有创造性的问题。这样,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也培养了学生参与提问的热情。

一、引导细读,深化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交流互动: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把握课堂提问的预设与生成,教师要做到什么?

1. 面对生成,不急不躁。

2. 抓住文本,充分研讨。

3. 适时点拨,相机诱导。

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

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二、设计追问点,放大生成

【案例1】《小英雄雨来》教学

读后记: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

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案例2】《葡萄沟》教学

读后记:教学中学生往往回迸发出一些你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这些火花稍纵即逝。抓住了,便会让你的教学锦上添花,带来精彩的效果。这位老师能很好地抓住学生观察到的“因为葡萄太重了,驴肯定也很累”这一生成点,进行二度设计,“如果你是那头驴,你会说些什么?”“为什么用五光十色,不用五颜六色?”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角色中生成许许多多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呈现出动态生成的魅力,散发出绚丽的光彩。

屏示:精心设计追问点,放大生成。

三、委婉拒绝,搁置生成

课堂教学要讲究效率,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要适度,不能盲目追求教学中的生成性。从这一层面上看,生成有时需要搁置,在委婉拒绝中寻求平衡。

【案例】《小蝌蚪找妈妈》

读后记:在这个环节,面对学生的生成,教师没有盲目引导拓展,而是在保护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础上,进行正面引导,搁置生成,引导学生回归到文本继续学习,使教学因生成的搁浅而更加科学高效。

屏示:委婉拒绝,搁置生成

四、迂回突破,缩小生成

所谓缩小,即是对生成进行有价值的控制和调整,避轻就重,避虚就实,小处着眼,大处着想,在迂回突破中寻求平衡。

【案例】《丑小鸭》

读后记:对生成做缩小处理时,我们还要有必要回到原点,去照应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有目标、有方向的引导中对生成作有效点化,不断地充实丰富的教学目标,把握真正的生成,让智慧的火花在生成中擦亮,让课堂教学在生成中精彩无限。

屏示:迂回突破,缩小生成

总之,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之外。所以,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按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创新教学,就要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做起,吃透教材,认真备课,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使我们的教育和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气氛中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我想,每一位语文教师只要认真研究和不断总结经验,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有效地运用好课堂提问,相信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会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内容

  • Eiaxnre小学语文学科视导报告议案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 ...
  •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孔凡哲 李莹 <中国民族教育> 2006 年第 5 期第 29-31 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忽视课堂教学的有效落实,一切教育教学改革最终都要大大折扣.课堂教学是学 ...
  •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式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研究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 ...
  • 课题研究阶段性分析报告
    课题研究阶段性分析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选题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 ...
  • 论文中期检查报告模板
    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3-03-18 14:40:56) 转载▼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注入现代教学媒体的新课堂,都普遍认为,教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科学.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 ...
  • 有效教学策略之研究
    课改纵横教改前沿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 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 那对有他来说, 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今天, "无效的课堂&qu ...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语文教学,尤其是作为启蒙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人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改革的良好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语文教育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怎样的语文课堂才是高效有益的课堂呢?下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如何能够让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本文将借助实例展开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的深入探究. 一.问题要富有趣味性 在展开问题教学时,首先教师对于自己的提问要有所考虑,提问不仅质量上 ...
  • 如何提高六年级语文成绩的策略
    如何提高六年级语文成绩的策略 新的课程改革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辅导地位,而要突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对此我就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去年的期末考试成绩,我弄清了班中语文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鼓励他们,树立 ...
  •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评课王志蕊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评课 明月湖小学 王志蕊 8月5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县教研员培训,聆听了慕名已久的教研专家王庆华老师的讲座,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时间,但使我受益匪浅,鉴于在平常的教学教研中不知如何评课,评课方式.评课语言组织都一头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