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范文中心

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09/14

青海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

二○一○年九月

1

目 录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现况 .................................................................................... 1

(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整合科技资源打造特色经济 ....................... 1

(二)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增加,区域创新环境优化能力提升 ....................... 3

(三)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支撑推动三大经济发展 ....................... 4

(四)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宽 ....................... 6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环境 .................................................................................... 7

(一)机遇和有利条件 ....................................................................................... 7

(二)挑战和存在困难 ....................................................................................... 8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 1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主要目标................................................................................................... 11

四、主要任务(科技创新四大任务) .................................................................... 13

(一)把握一条主线,突出绿色引领 ............................................................. 13

(二)优化两大布局,实现重点跨越 ............................................................. 14

1、构建三大经济先行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14

2、引导六大区域重点方向,强化科技发展空间布局 ............................ 16

(三)实施三大举措,加快能力突破 ............................................................. 17

1、实施12个重大科技行动计划 .............................................................. 17

2、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 ...................................................................... 20

3、深化实施“123”工程 .......................................................................... 21

(四)构建五大体系,推进开放创新 ............................................................. 21

1、构建管理创新体系 ................................................................................ 21

2、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 22

3、构建知识创新体系 ................................................................................ 22

4、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 23

1

5、构建科技合作创新体系 ........................................................................ 23

五、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 24

(一)重点领域.................................................................................................. 24

1、循环经济 ................................................................................................ 24

2、新能源经济 ............................................................................................ 26

3、生态经济 ................................................................................................ 27

4、民生经济 ................................................................................................ 30

(二)关键技术.................................................................................................. 32

1、循环经济关键技术 ................................................................................ 32

2、新能源经济关键技术 ............................................................................ 32

3、生态经济关键技术 ................................................................................ 33

4、民生经济关键技术 ................................................................................ 33

六、保障措施 ............................................................................................................ 34

(一)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 ............................................................................. 34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 ..................................................... 34

(三)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实施重大科技行动 ............................................. 35

(四)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强化评估监督 ............................................. 36

(五)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36

青海省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青”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青海科技发展,建设创新型青海,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现况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历史上科技发展最快、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全省科技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体制和政策环境创新为先导,以创新型青海为发展主线,以科技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立足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能力建设三个层面,突出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在发展特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农牧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保护五个方面破解了一批技术难题。经过五年努力,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引领和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截止“十一五”末,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为“十二五”全省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整合科技资源打造特色经济 遵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颁布《青海省科学普及条例》、《青海省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制定《青海省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推进县(市)科技

1

进步的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意见》、《青海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一批政策措施。

加强科技法制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对促进科技创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和规范科技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了政策保障服务功能。重点加强农村科技工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开创了我省农业科技工作的新局面;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突出科普政策的环境建设,建立了科普联席会议制度,使科普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的轨道;突出科技体制改革的法规建设实现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奖励的改革,调动了广大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

坚持不懈地进行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转制为企业的省属科研机构中,有50%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科研机构在服务经济建设中得以发展壮大,创新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全省科技工作的重点全面转移到解决困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上,省政府组织实施科技支撑和振兴重点产业的“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首次把科技专项提升到政府的高度。同时,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重奖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省科技计划立足生态立省战略,重点围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三大主攻方向安排和组织实施项目,推出以循环经济、优势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特色经济发展和加强科技能力建设为主的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面向省内外公开招标,吸引省外科技力量参与科技攻关,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推动了科技资源的优势互补,提升了科技对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等青海优势特色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

(二)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增加,区域创新环境优化能力提升

“十一五”期间,通过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和采取政策激励机制,全省科技投入明显增加,已初步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全社会R&D经费由2005年末的2.9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75亿元,年均增长27.26%;财政科技拨款由2005年的1.32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78亿元,年均增长37.87%。国家对我省科技投入也不断增加,截止到2009年底,“十一五”期间共争取到国家科技经费累计达3.5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科技投入的增加为科技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科技基础平台建设进展迅速。新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西州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太阳能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盐湖特色材料产业化基地,促进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建设。西宁市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科技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全省科研活动机构达144个,新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包括高原医学、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2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立博士后流动站3个。建立青海省科技开发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建成青海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青海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青海省科研用实验动物平台。认定科技型企业131个、高新技术企业38个、创新型企业12个(国家级7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由36.47%提高至57.77%,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68%增加至5.74%。建设青海原子城纪念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13个,目前全省共有科普教育基地24个,其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青海科技馆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若干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科技支撑推动三大经济发展

围绕生态立省和资源强省战略,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全省经济转型进程明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雏形,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批制约我省资源勘查综合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得到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循环经济不断发展。以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和循环利用,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初步确立。攻克了钾肥升级、资源勘探、石油开发、镁资源综合利用、盐湖提锂等产业化前期和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技术关键和瓶颈,促进了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以硅材料及铜、镁、铝、锂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正在崛起。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初步确立了资源、产业和产品多层面的发展循环型产业格局,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柴达木盆地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油气—盐化工”、“煤—焦—盐化工”等化工循环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圈,奠定了产业由初级向高层次转型的基础。

在新能源综合利用方面,主要开展了光伏、风力发电的应用、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热利用、农村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等方面研究,初步形成了包括硅电池生产、平衡部件生产和系统集成等在内的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太阳能产业主要开展了多晶硅、单晶硅生产工艺的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光伏组件及集成技术研究,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产业布局集中,以太阳能硅材料为主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重点解决了一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重大生态环保工程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围绕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了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机理、恢复技术的集成和治理模式示范,提出了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发展模式,并建立各类型退化草地人工恢复的示范样板,提出了治理三江源“黑土滩”草地退化的方案,建成了退

化草地地理信息系统。黄河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治理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对江河源区的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通过把科研工作与环保工程有机结合,围绕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等区域一系列重大生态科技问题进行了重点科技支持,加大了成果推广的力度,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围绕新农村建设计划,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加快。根据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对科技工作的需求,以科技富民、科技强省、科技产业化、科技自身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绿色现代农业、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加工。重点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药材、特色果品、牛羊肉、奶牛、毛绒、饲草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同时加大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通过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生产方式转变为路径,以建设和发展人工草地为重点,以舍饲快速育肥为突破,以有机畜牧业生产为发展方向,以发展不同区域的技术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畜牧业重大专项的实施,促进了以高原新型生态畜牧业为核心的生态产业迅速成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优化,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支撑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使得“十一五”期间成为我省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最好时期。生态农业科技为农畜产品和特色资源产品增产和质量提高、为调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我省农牧业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取得科技成果870项,比“十五”期间增长56%,其中21项达到国际领先,69项达到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89.8%。申请专利1592件,授权专利915件,授权数比“十五”期间增长115%。《柴达木盆地白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等12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专利和荣获国家科技奖的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四)科技人才队伍稳定发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拓宽

着力优化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支持一批有望成为学科带头人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依托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招标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吸引若干国内高层次人才为我省所用;重奖有重大贡献的优秀科技人才,激励广大科技人员为经济建设作贡献,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基本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人才队伍。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宽,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组织实施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解决了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鼓励并支持我省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和区域性的科技合作,有针对性地支持、聘请一批高水平的海外专家和优秀科技人才团队来我省从事合作研究、学术交流、技术培训或工作任职。广泛开展省院合作、企业与国内知名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带动了我省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政府在国内外科技合作中的引导作用,拓宽合作渠道,形成了政府搭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主体广泛参与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格局。

“十一五”期间,我省在统筹、指导、协调全省科技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成功经验。一是坚持把贯彻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与立足我省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科技发展思路。二是紧紧围绕全省发展战略,选择正确的科技工作路径,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速实现产业化。三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合作,促进科技工作向深度发展和广度延伸。四是把握省情,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力争科技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五是加强科技基础工作,逐步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六是科技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科技部门主动协调,发挥各种创新资源的作用,凝聚力量,形成合力推动科技进步的良好局面。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环境

(一)机遇和有利条件

“十二五”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攻坚期,是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机遇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海科技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机遇。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科技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进一步对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发挥关键作用,能源科技将进一步为化解世界性能源和环境问题开辟途径,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将进一步为人类认知客观规律、推动技术和经济发展展现新的前景。同时,科技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促使世界各国在全球经济密切交往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传播,也为欠发达地区实现“后发优势”提供了宝贵机遇。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决策,核心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为我们指明了加快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推进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和做好科技工作的神圣使命。

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高度一致使得绿色科技地位日益凸显。能源、环境、气候的压力,使得各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绿色理念,绿色科技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新能源变革将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把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保持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而我省已经提出“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我省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促进藏区发展和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空间。我省

地处西部,藏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9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青海等西部省份和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为我省加快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科技要为西部开发和藏区发展提供保障,必须通过大力研发、引进和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的空间将更为广阔。

整合利用创新资源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新途径。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围绕我省矿产采掘业、原材料开展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精加工,积极培育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比较优势产业,都对我省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科技部与青海省建立部省会商工作机制,对全面增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尽快形成特色竞争优势提供了强大支持。

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为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青海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1081.27亿元,人均GDP已经超过2600美元,进入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将在十二五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发展为科技提供了资金和物质保障。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初具雏形,为我省“十二五”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二)挑战和存在困难

与此同时,青海科技发展也面临巨大挑战,存在一些困难。

国内新一轮区域科技、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拉开了我国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序幕,各地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等关键环节,开展了新的竞争与合作。在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圈等区域加快发展、中部崛起和

西部开发的大背景下,产业发展面临日趋严重的竞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更为迫切。

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科技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青海的资源和生态具有鲜明的特点,我省能源和矿业资源十分丰富,也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全省生态环境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在西部和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落实“四个发展”,将特色资源转换成为青海的特色经济,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和民生经济,必须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也对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技基础薄弱成为提高创新能力制约因素。我省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基础性、前瞻性科技研究投入较少,科技设施投入过低;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单位所有、部门分割,使用效率低;社会公益性科技和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未得到有效加强,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相对缓慢,科研成果供给不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不畅;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明显不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技术带头人严重缺乏,这些问题成为提高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三、“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后五年,我省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整体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全面推进创新型青海建设。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认真实施科教兴青和人才强省战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全面服务青海省“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绿色引领、开放创新、重点跨越、能力突破”为核心,牢牢把握科技支撑和引领绿色发展的主线,以推动更开放和更广泛合作的管理、制度和机制创新为手段,优化经济和区域科技布局,形成全国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新能源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实现在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重点区域的跨越发展,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实施重大科技行动计划,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突破。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新能源经济和民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服务全省“四区两带一线”的发展布局,实现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青海成为全国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区。

(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国家需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紧密联系省情实际,与国家有关规划相衔接,有针对性地确定科技发展战略重点,为实现国

家战略部署和我省“十二五”规划总体目标服务。

2、坚持长期发展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加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历史性跨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强战略研究和宏观调控,统筹近、中、远期目标,确定科技发展重点,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顾及导向,既要把握需求,又要体现前瞻。

3、坚持成果转化与技术跨越相结合的原则。确立科技成果转化的战略重心地位,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加快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和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集中力量,加强集成,持续投入,重点攻关,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4、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在政府对科技活动进行引导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对人才、技术、资金等科技发展要素进行有效集成,通过市场竞争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我省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技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自主创新产品优势品牌,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

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机制,至2015年,R&D占GDP的比重达到1.5%;财政科技拨款占同期财政实际支出的比例达到

1.5%以上,年度预算支出指标年均增长10%以上。企业R&D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大中型企业达到1%以上,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科技创新型人才:争取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60名左右进入符合国家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180名左右进入省部级先进水平行列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600名左右青年科技人才;引进、培养240名左右从事科技活动的自然科学博士、硕士。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到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出现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到2015年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制度基本形成,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其中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不低于总申请量的20%;科技成果年均增长10%以上,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到2015年,建设130个创新平台,具体为重点实验室由现在的40个增加到55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突破,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由现在的4个增加到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现在的12个增加到40个;企业技术中心由现在的14个增加到20个;其他科技创新平台由现在的14个增加到20个,并力争使10个科技创新平台进入国家级行列。

四、主要任务(科技创新四大任务)

落实建设创新型青海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发展速度,增强综合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把握一条主线,突出绿色引领:即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的主线,以绿色科技引领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

优化两大布局,实现重点跨越:即通过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形成3大经济先行区,优化科技发展区域布局;引导6个重点区域,实现重点区域跨越发展;

实施三大举措,加快能力突破:即部署12个重大科技行动计划、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和深化实施123工程,加快我省创新能力突破; 构建五大体系,推进开放创新:即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国内外科技合作等5个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开放型的创新模式。

(一)把握一条主线,突出绿色引领

实现绿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青海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绿色发展,要大力发展新能源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高端化、高质化、低碳化、生态化的绿色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换升级,使绿色产业成为青海发展的新引擎。“十二五”期间,我省的科技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绿色发展的主线,以绿色科技引领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构筑绿色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二)优化两大布局,实现重点跨越

1、构建三大经济先行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创新载体建设,发挥产业园区和经济试验区对产业和创新资源的聚集优势,提升园区的创新能力和孵化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培育成为青海省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积极构建循环、生态和新能源三大经济先行区。

(1)构建循环经济先行区

以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海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核心,与西宁循环经济综合实验区共同构建全国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

重点支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的资源综合开发及精深加工技术,攻克一批制约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重点突破锂、镁产业化开发技术以及盐湖化工与石油天然气、煤化工结合的关键技术。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生产技术的示范作用,在企业中合理设计工艺流程,实现企业内、行业内、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研究解决石油化工、盐湖化工、矿产与冶金、电力、机械加工与装备制造、藏毯、生物、光伏产业等工业循环经济中的关键技术,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推进绿色化工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发展,从源头和全过程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物排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开展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研究,并把主要指标纳入企业发展的推进计划。

(2)构建生态经济先行区

以海南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核心,与三江源生态综

合试验区、环青海湖生态保护旅游区、海北地区共同构建全国生态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

围绕构建生态农牧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牧民收入,开展农牧“良种、良法”、农牧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安全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相关基因标记研究,提高农牧业设施化、集约化水平。着眼于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大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积极探索天然草场与人工草场相结合,以草业发展带动具有一定规模的短期舍饲育肥的高原畜牧业发展模式,为三江源、青海湖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畜牧业发展、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发展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减少污染,提高对养殖业生产废弃物中生物质能源的利用率,建立“饲料与环境资源—清洁化生产—畜产品—再生资源”生产模式,实现清洁化、资源化生产。支持农牧区农牧民用能体系将设,改变传统的用能方式,以改善草地营养状况,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开展三江源生态监测体系建设和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大力发展高原特有生物人工驯化及种植、养殖技术,促进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推动“一地一品”、“一地多品”的农牧业科技创新。

(3)构建新能源经济先行区

以西宁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核心,综合海西太阳能发电基地和西宁太阳能光伏产业加工制造基地的产业优势,在省内无电或缺电地区,建设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应用示范区,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全国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能源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以太阳能综合利用为核心,积极开展城镇和农牧区太阳能热能综合利用、大功率光伏发电并网、光伏光热新材料加工制造及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究,提高我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西宁太阳能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发展。

2、引导六大区域重点方向,强化科技发展空间布局

落实《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规划纲要》,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区域发展,强化科技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发挥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推进作用。加强科技富民强县、科技特派员、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统筹城乡科技发展,提升科技对城镇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1)对西宁市的重点引导方向

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镇群建设,支持西宁市的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增强生产要素聚集能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精深加工业。实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科技示范社区建设、城郊型农牧业发展、新能源应用推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等创新项目。

(2)对海东地区的重点引导方向

推进海东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牧业优势特色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上取得新突破,着力解决区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难点和瓶颈。实施农业生产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及新产品开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与示范、农村新能源应用推广、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开发等方面科技惠民项目。

(3)对柴达木地区的重点引导方向

推进柴达木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支撑全省跨越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支持格尔木青藏高原资源加工转换中心、德令哈新型高原绿洲城市建设和资源加工基地,促进柴达木地区城乡一体化。实施柴达木资源循环利用研发中心建设、高原特色有机农牧业新产品研发、科技促进生态建设等方面技术集成项目。

(4)对环青海湖地区重点引导方向

推进环青海湖地区生态旅游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全省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基地。重点实施环青海湖高原沼泽湿地保护与生态重建技术集成与示范、环湖现代生态畜牧业循环经济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农牧民安居工程太阳能示范等方面科技项目。

(5)对三江源地区重点引导方向

推进三江源全国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级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草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重点实施科技促进生态建设项目,加快三江源生态保护二期工程建设,支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筹建草地碳汇基地,积极探索森林、草原、湿地碳汇交易途径。

(6)对玉树灾区震后重建支持引导方向

推进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科技工作,实施玉树重建科技引领行动计划,强化以“水、光”互补发电为主体的分布式城镇能源供给体系的作用,建设“绿色能源新城”。强化现代新型建材、现代节能建筑设计技术、主被动结合的太阳能热能利用和太阳能发电建筑一体化智能电网技术的应用,建设“绿色景观建筑新城”;强化现代科学技术在灾后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和治理中的应用,建设高原“可持续发展新城”;强化针对农牧区适用实用技术在灾后产业重建中的推广,培育高原特色“绿色产业新城”;强化新型远程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建设高原“数字化服务新城”。

(三)实施三大举措,加快能力突破

1、实施12个重大科技行动计划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行动计划,针对优势资源开发技术难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力量集成,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

科技问题,研发、掌握一批对产业发展带动性强、关联度高、作用突出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核心和配套技术,不断提升重点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循环利用技术行动计划: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重点支持盐湖与有色金属等资源的精深加工技术、化石能源勘探与开发利用的新技术,攻克一批制约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积极推进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重点进行降低原材料等资源消耗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2)新能源技术行动计划:推进农牧区用能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建设新能源基地。积极开展光伏电源新材料的研究、风能利用发电技术研究、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技术研究,提高我省新能源的利用率。

(3)新材料技术行动计划:加强具有资源优势的各种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建筑材料等新产品新工艺及适应性研究,重点突破锂、镁及其合金产业化开发技术,重视稀有元素材料的开发研究,为材料工业由初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转变提供技术支持。

(4)装备制造技术行动计划:加强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进一步应用计算机辅助集成技术,发展精密制造、压力铸造、铝镁合金铸件等生产技术,积极推进高性能数控机床、环卫机械、石油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5)节能减排与低碳行动计划:积极推进能源开发利用方式的转变,进行节能减排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在冶金、有色、建材、化工、交通等高耗能行业推行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在工业集中区和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开展低碳生产、发展低碳产业和低碳产品。谋划一批太阳能、风能等低碳能源建设项目,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6)中藏药与生物技术行动计划:加大对高原特有生物资源保护、开发与加工利用力度,加强高原特色生物资源的采收、有效生物活性成

分提取以及产品研发中试平台建设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构建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开发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解决中藏药业发展关键技术难题,加速中藏医药现代化,鼓励扶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临床前药物开发研究规范化(GRP)、临床药物开发研究规范化(GCP)、规范化生产(GMP)到规范化销售(GSP),提升中藏药业技术水平。

(7)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行动计划:推进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开展以草原恢复、防风固沙、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防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针对东部黄河、湟水流域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条件,以防治水土流失为主要内容开展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加强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关注力度,针对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技术、城镇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与城镇发展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

(8)高原特色农牧业技术行动计划:积极推进畜禽品种改良,支持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促进畜牧业向集约化转变。组织实施良种及高效配套技术、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技术、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及区域发展、节水农业示范、农牧业信息化与标准化科技工程,建设20个科技园区。

(9)民生科技发展行动计划:构建以宽带无线和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高效、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泛在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支撑的民生科技服务平台,推进“智慧青海”建设。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会展、物流、文化、教育、体育、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进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科技进步,积极推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重大流行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保健、食品药品安全与生物安全、城市建设与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

(10)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行动计划:坚持“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支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孵化器、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实验动物平台、科技信息平台等建设和完善。以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为目标,建设一支

与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宜、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队伍。

(11)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计划:对青海重点发展产业、特色产品、资源开发项目,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迅速提升我省拥有的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增强全省核心竞争能力。

(12)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行动计划:着重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并帮助高校、科研机构在科研工作中扩大开放程度,增强创新能力。引进一批促进我省产业技术水平升级的关键技术,实现省外、国外科技资源为我所用。

2、打造16个技术创新基地

为保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各重点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根据不同领域技术创新的实际需要,以及现有的产业发展现状和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规划建设16个领域技术创新研究基地。

(1)“盐-气产业链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2)“盐-煤产业链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3)“盐-有色金属产业链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4)“矿产资源勘探与评价研究”技术创新基地

(5)“有色金属选冶与加工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6)“油气勘探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7)“新材料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8)“太阳能光伏材料加工制造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9)“中藏药开发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10)“高原医学应用”技术创新基地

(11)“生态畜牧业资源开发技术应用”技术创新基地

(12)“高原生态保护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13)“现代农业资源开发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14)“高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15)“数控机床制造技术”技术创新基地

(16)“天然气水合物综合评价研究”技术创新基地

3、深化实施“123”工程

继续推进“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根据“123”工程60个项目计划,引导和激励企业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及联合攻关,尽快振兴和促进我省若干重要产业在短期内有新发展,并着眼尽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青海经济的加速发展和产业的加快转型增添新引擎。

(四)构建五大体系,推进开放创新

充分发挥省内各类创新资源的作用,包括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研机构的作用,统筹创新资源,重点构建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中介服务、国内外科技合作等5个创新体系。

1、构建管理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集中和整合资源,实现创新发展的最大效益,着力做到“三个加快”。

加快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公益类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自主创新要求的科技管理体制,切实解决部门分割、多头管理、职能错位等问题,建立健全科技决策与咨询机制,完善决策议事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依法落实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政策规定,优化财政科技经费投向,注重支持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公益

性研究。

加快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建设,围绕不同阶段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形成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2、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引导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

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能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速技术成果的工程化,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加强研发能力建设和行业基础性工作。

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分类指导,突出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企业实施自主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塑造知名品牌意识,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群体和创新型骨干企业。

3、构建知识创新体系

加强对知识创新的投人,注重对基础研究经费的优化配置,确定在研究活动、人才培养、基础设施、科研基地等方面的适当比例,并引入竞争机制,为知识创新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冰川冻土、生物质资源等具有青藏高原特点的基础科学研究,恢复和启动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对接,为可持续地推进我省应用基础研究创造条件。

加强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实施重大项目的攻关研究,使其研究成果全面、快速转化,为引领地方经济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扎实有效的技术成果支撑。

4、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鼓励多种所有制主体创办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交易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力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步伐。

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产业园区培育一批能够牵引各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中介机构、创业服务中心,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资金、法律等方面的高质量服务。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在科技创新中的服务和协调作用,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支持中介服务体系要从服务机构、服务方式及方法、服务渠道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推进科技中介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5、构建科技合作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工作的开放步伐,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形成我省与国内外科技合作创新的完善体系。

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人才、知识资源和技术市场,逐步形成关联互动、优势互补、相互融合、互利共赢的合作创新构架,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集成的新局面。

推动在拓展合作领域方面取得新突破。扩大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扩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科技合作,积极促进学术团体、民间科技组织与国外科技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交流的网络和渠道;扩大科技人员的对外交流,有效地开展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

推动在创新合作方式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大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合作研发;重点扶持国内外合作研究平台,创建一批国际科技合作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扩大技术输出和技术转移,通过合作研究、联合调查、技术培训、科技援助等多种形式,促进技术及产品的出口,推动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

推动在提高合作成效方面取得新突破。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并自主

拥有或合理分享知识产权及研发成果,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一)重点领域

1、循环经济

(1)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

针对青藏高原地质找矿重大疑难问题,重点围绕主要成矿带、典型矿床开展成矿规律、找矿方向等基础研究工作,开展青藏高原勘查技术方法有效性研究,在青藏高原冻土区、干旱荒漠区开展勘查技术方法组合有效性研究,突破找矿理论、找矿方法及深层矿产资源勘查、成矿环境与矿床保存条件的关键技术。在优势开采矿种和重点矿区开展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的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低品位、难选矿床的采矿、选矿和综合利用新技术研究,在柴达木盆地实施大宗难利用盐湖矿产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力争“十二五”实现找矿与矿产资源开发重大突破。

全面、系统地开展针对多年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与化学方法研究和调查、成藏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研究、赋存条件关系、钻探方法工艺研究和钻探实施、开采技术方法实验、资源和开采经济性评价以及环境效应和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研究。在祁连山永久冻土区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开发技术研究,发现一批富集区,开展示范工程,评价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前景。

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1。

(2)盐湖化工领域

围绕盐湖化工产业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难题,突出抓好盐湖镁资源的综合利用,重点解决盐湖卤水提钾后的镁资源利用问题,大力发展镁系列产品,加快金属镁开发,建设电解金属镁项目。加快钠、锂、

硼、锶资源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具有竞争力的纯碱、氯碱产业,拓展锂系列产品开发,积极推进盐湖芒硝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稳步提高氯化钾、硫酸钾镁等钾肥产品产量的同时,积极发展氢氧化钾、碳酸钾、硝酸钾、高氯酸钾等钾系列产品、锂、锶系列产品及铷、铯、溴、碘等稀有资源的综合开发技术研究。

重点构建以钾资源开发为龙头的盐湖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实现对盐湖钾、镁、锂、硼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大力发展盐湖综合利用梯级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形成一系列产品链条。集中优势资源突破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中氯的平衡技术、盐湖化工与其他工业联结技术,通过化工生产工程中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油气化工循环型产业体系,以及构建以配套盐湖资源开发为前提的煤炭综合利用产业体系,促进盐湖化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冶金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基础的金属产业体系,重点突破盐湖卤水微量元素提取的关键技术,着力推进盐湖钾、钠、镁、锂、钙等轻质金属与镁基合金等新材料产业快速、有序的发展,使青海成为全国重要的化工基地。

盐湖化工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2。

(3)新材料领域

以我省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和煤化工等基础化工产业为基础,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技术支撑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当前市场急需、用途广泛的耐高温、耐低温、高耐磨及长寿命等高性能的新型化工材料为发展方向,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优先发展晶体硅材料、电子薄膜材料、绿色电池材料和锶铁氧化体磁性材料关键技术的研究。

新型合金材料方面,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加工业,扩大压延产品和铝镁、铝锂轻金属合金、铜铅锌重金属合金的生产和加工能力。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主,积极打造有色金属冶炼及新型合金材料、压延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初步建成我国以铝、

镁、铜、铅、锌为主的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轻金属合金材料生产基地。以新型墙体材料特别是墙体自保温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为研发重点,以自保温、低能耗、多功能、高强度、系列化、配套化为研究发展方向,在节能、保温、隔热、阻燃、隔音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

新材料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3。

(4)装备制造业领域

以龙头企业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创建企业联盟,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开发具有青海省产业优势基础的机床、环卫设备、风力发电设备、专用产品及配套零部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为我省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装备制造产业达到“数控化、智能化、复合化、精密化、柔性化、专业化”,促使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潜力、低成本转变,进一步提高行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

加快建设数控机床、环卫设备、大型精密铸锻件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提高行业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和产品的优化升级,培育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形成以数控机床、专用汽车、环卫设备、石油机械及关键零部件为主的西宁建设装备制造工业聚集园;以大型、精密铸锻系列产品为主,适度发展小型农牧机械、非标设备和零部件加工业为主的海东工业园,建立各产业多层面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

装备制造业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4。

2、新能源经济

密切追踪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国际前沿领域,实施赶超战略,重点在西门子法生产太阳能级高纯硅的工艺过程中,围绕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及加快生产周期、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实现技术突破。引进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的新技术及工艺,并将提高转换效率作为技

术攻关的重点。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原则,攻克G瓦级以上的荒漠光伏并网电站的系统集成技术难关,在大规模荒漠化光伏并网电站的建设及运行维护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及自主创新,形成青海服务全国的局面。

建立青藏高原太阳能研究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硅材料生产工艺技术,高纯硅(99.99-99.999%)原料生产技术,晶体硅电池、薄膜电池以及聚光太阳能电池技术,大型及超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应用技术、系统集成设计技术、核心部件开发与生产、光伏系统运行控制与保护、接入电力系统关键技术,太阳能热利用技术,适宜地区风电技术,电网安全保障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发。推进科技示范,加快我省光伏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与整合、提升产业链竞争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能源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5。

3、生态经济

(1)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

继续关注生态补偿机制、“黑土型”退化草地综合整治技术集成、高寒草地退化分异过程和发生机制与动力、鼠虫害生物防治、高原湿地保护与恢复、天然林资源保护、居民生产生活新能源综合利用等基础性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在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和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评价、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的技术保障上实现突破,提高生态保护的质量和成效。

重点开展生态系统评估与生态补偿、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对策、生态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构建、脆弱生态系统维护与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恢复重建的关键技术、生态安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水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安全以及污染的生态影响机制和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注重节约型水资源利用、水土流失防治、水资源调控与防洪安全和抗旱减灾、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与排水减污技术研究等。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农业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农村废弃物

资源化技术的研究,保障农村生态安全,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

在城镇化和城市发展与低碳技术领域,以城镇区域科学规划为重点,促进城乡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重点开展城镇区域规划与动态监测技术、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关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技术、低碳经济与城镇发展模式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生态保护与修复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6。

(2)生态畜牧业领域

实施畜禽优势品种的选育提高与新品种引进、繁育行动,依据不同的区域特点,开展适宜品种的选育,促进养殖业发展。加大牦牛、藏羊等良种的本地品种选育工作,开展绒山羊的舍饲研究,为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等养殖提供服务,在畜禽品质和生产性能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施优质牧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促进饲草产业快速发展,引进饲料作物品种,推广高产优质人工草地种植技术,加强高原草种的选育工作。继续推动建设原种生产基地和优良牧草种子生产基地,突出“三集中”,即草场向联户集中、牲畜向联牧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加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支持草地畜牧业和舍饲畜牧业的发展。

打造高附加值的高原生态畜牧业,建立天然放牧与人工舍饲相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并以种草养畜、科学轮牧、合理补饲、良种繁育和人工草场建设、草颗粒饲料加工、舍饲喂养等配套措施,加快畜群周转,减轻天然草地放牧压力,促进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动我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畜牧业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7。

(3)绿色现代农业领域

结合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和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牧

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强化“新农村建设促进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现代农业一体化保障机制研究。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按照“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收”的发展思路,突出园区引领,进一步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壮大青海高原绿色现代农业。

针对高原农作物培育和综合开发应用技术的研究,重点在农作物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新产品定向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林生物综合开发利用,农林生态安全与现代林业,环保型肥料、农药,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农业标准化作业与信息化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不同类型牧区生态水利集成模式与技术、农牧灌区现代化管理模式与技术、高寒干旱区不同类型草地生态需水及饲草料灌溉关键技术等。

绿色现代农业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8。

(4)高原生物领域

以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以生物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线,重点开发濒危、紧缺中藏药材GAP种植、繁育技术和高原动植物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及产业化,形成以大黄、藏茵陈等中藏药材GAP种植基地为基础的中藏药开发产业,以冬虫夏草、沙棘、柴达木枸杞、唐古特白刺、菊芋、亚麻等原料基地为依托的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产业。

研究与发现特色生物资源新的应用价值与深度开发的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针对高原特色作物、土著林果蔬菜等品种的退化问题,开展脱毒纯化和提纯复壮研究,最大限度发挥品种优势;开展沙棘、白刺资源等高值化浆果利用技术集成及产业化、青海牦牛资源利用关键技术与资源综合利用;开展生物农药、杀虫剂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加快高值化终端产品的开发,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农牧民收入。

高原生物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9。

4、民生经济

(1)藏医药与高原医学领域

重点侧重于藏医药的理论研究,攻克藏药及其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为我省乃至全国藏药产业化的高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积极推进国家中藏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中国青海中藏药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工程研究中心等技术平台的创建,利用现代制药新技术和新设备,组织攻克特色中藏药产品现代化生产工艺流程,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相关企业提供科技储备,提升区域中藏药产业化的后续发展能力。

着重开展藏医药理论传承创新、中藏药材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藏药共性关键技术、藏药新产品开发、亚健康特色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工作,集中力量推进中藏药GAP种植基地、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药材质量标准、新型中藏药开发、传统中藏药现代化等系统工作。重点开发抗风湿、抗乙肝病毒、抗心脑血管疾病的特色新中藏药。利用较为成熟的冬虫夏草菌丝体繁育技术、雪莲活性成分发酵制备技术、藏红花组织培养技术等解决紧缺和濒危名贵药材的持续利用。

立足大幅度提高我省高原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高原低氧适应、高原病发病机制在分子水平的基础研究体系,加强对重大疾病防控诊疗技术的研究力度,针对多发病与常见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重大传染病,重点研究开发并推广应用疾病早期预警诊断、综合性诊疗、疾病防治等新技术,提升我省全民健康水平。

藏医药与高原医学领域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10。

(2)泛在信息及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

以发展高可信网络为重点,开发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建

立信息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具备防范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技术能力。重点开展远程诊疗系统、公共气象服务等领域的惠民服务网络建设,推动覆盖农业科技服务、数据资源共享、标准技术等多领域的综合信息平台和城市信息平台建设。

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关键产品,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技术升级。重点研究开发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逐步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宽带、安全、泛在的多种新业务与应用。

围绕全省“十二五”交通运输业发展目标,集中力量开展交通信息化、交通建设与运输生产、交通安全保障、交通决策支持、交通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主要侧重特殊环境地质条件下公路养护管理、路政管理、高速公路交通信息、水运等信息平台的技术开发;隧道交通事故防治、高寒区路桥工程施工技术;多年冻土区公路施工、养护、植被恢复及盐渍土区公路施工、养护技术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泛在信息及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领域的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11。

(3)公共安全服务

开展国家公共安全应急信息平台、重大生产事故预警、食品安全检疫、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生物安全保障、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等科技攻关。建成符合我省实际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体系,实现公共安全与重大灾害预防监测台网体系建设技术的重点突破,为我省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公共安全服务领域的重要科技方向及路线见附件1中的图11。

(二)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是为实现科技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关键共性技术,是我省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考虑我省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我省科技投入的承受能力,围绕优势产业发展,遴选关键技术,按照“突出重点,力求突破;成熟一个,启动一个;专家监理,滚动支持”的管理机制开展科技攻关,对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瓶颈问题、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保障国家安全等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性作用。“十二五”期间开展科技攻关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经济的31项关键技术。

1、循环经济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1

关键技术2

关键技术3

关键技术4

关键技术5

关键技术6

关键技术7

关键技术8

关键技术9

关键技术10

关键技术11

油田水勘探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勘察技术 油气勘探开发技术 三江北段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技术 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工程化技术 盐湖钾、镁、锂、硼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盐湖化工与煤炭、油气及有色金属联结技术 铝、镁、铅、锌等有色金属产业开发技术 绿色电池材料和锶铁氧化体材料关键技术 环卫、石油、风机等机械及非标件制造技术 精密数控加工中心

2、新能源经济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12

关键技术13

流域梯级电站集控管理和优化调度关键技术 高海拔地区风能利用技术

关键技术14

关键技术15

电动汽车及其蓄电池技术 太阳能产业关键技术

3、生态经济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16

关键技术17

关键技术18

关键技术19

关键技术20

关键技术21

关键技术22

关键技术23

关键技术24

高原生态系统修复与监测技术 高寒草地现代生态畜牧业技术 高寒草地持续利用技术 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技术 水资源配置与农业节水技术 绿色生态农业技术 高寒草地适宜碳容量及碳汇潜力技术 城市化和城市发展与低碳技术 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站网及评估技术

4、民生经济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25

关键技术26

关键技术27

关键技术28

关键技术29

关键技术30

关键技术31

藏药规范化繁育及其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 气象监测与防灾减灾综合技术服务体系技术 玉树震后城镇一体化耦合生态旅游经济体系技术 青海省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技术集成示范技术 高速铁路专用机械材料及交通运力合理调度关键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 远程农业科技服务与数据共享信息平台建设关键技术

六、保障措施

围绕确定的全省“十二五”科技发展战略部署,通过制定各项保障措施,不断加大实施力度,切实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

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科技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不断提高科技发展能力的成效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四个发展”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强化政府的科技宏观管理能力,及时研究和解决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科技问题。建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通过实施各级政府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推动科技进步的成效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责任进行考核。以项目为载体,集成全社会科技资源,形成横向和纵向的科技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科技管理干部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建立经济政策与科技政策的部门协调机制,强化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建立财政部门会同科技部门编制财政科技预算的会商和协调制度,加强对科技投入的统筹管理。建立技术创新协调机制,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的管理和引导。通过建立与实施这些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创新活动的相互促进。

(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

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强化科技投入增长的保障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在年初预算分配和财政超收分配中,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调整和优化科技投入结构,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加大对重大科技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合理安排经费比例,加强对基础研究、社会公益

性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引导地区、行业部门和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重点解决全省、地区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综合运用财政拨款、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进行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深入推动创业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和促进自主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政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在法律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支持科技风险投资企业发展。加大对基层的科技工作的投入,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创新机制等方式,促进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

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

(三)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实施重大科技行动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工作的需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四个发展”战略部署和“四区两带一线”发展布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以科技促进循环经济、新能源经济、生态经济和民生经济发展。

根据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实施“循环利用技术行动计划”、“新材料技术行动计划”、“装备制造技术行动计划”、“低碳技术行动计划”、“新能源技术行动计划”、“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行动计划”、“高原特色农牧业技术行动计划”、“中藏药与生物技术行动计划”、“民生科技行动计划”、“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行动计划”、“知识产权保护行动计划”、“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行动计划”12个重大科技行动计划。大力构建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海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西宁循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地区;以海南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三江源生态综合试验区及环青海湖生态保护旅游区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发展先行地区;以西宁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加工制造基地和海西太阳能发

电基地为核心的新能源经济发展先行地区。

(四)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强化评估监督

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公正公开为核心,进一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权责明确,定位清晰,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科技计划体系和“公正、公开、规范、高效”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

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分类管理。加强科技计划的项目实施与能力建设的有机衔接,完善科技项目实施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评价体系。构建统一的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对计划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绩效评估,保证管理的公开、公正与透明,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专家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第三方独立评估、信用管理、目标管理和问效问责制等制度。

建立规范的科技计划评估监督与动态调整机制。制定和完善适应各类科技活动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充分发挥绩效评估在科技计划实施中的导向作用。规范评估和监督程序,完善评估和监督机制,提高评估和监督的公开性与透明度,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必要的公示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全省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适时对科技计划做出必要的调整。

(五)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全省科技发展目标,以科技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引进和使用三个环节为主线,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骨干发展为重点,努力创新人才评价、选用、激励、引进机制,全面优化科技人才环境,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统筹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创新型青海建设提供智力保障。

全面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青海为核心,以服务全省优势产业和重点学科的发展为需要,大力实施“青

海之光”科技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相关内容

  • 青海省退耕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定)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体规划 二.建设目标 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增加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到201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6.59% ...
  • 青海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初探
    [摘 要]文章论述了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对青海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青海省:安全生产:信息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X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 ...
  • 学习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心得体会 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求实创新.团结奋进的大会,吹响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富民兴省的进军号角,开启了新起点上实现新青海崛起新跨越的征程. 作为新时 ...
  • 工程经济学作业
    工程经济学大作业 姓 学 班 名 号 级 工程经济学大作业任务书 一.课程大作业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理论示教.指导和学生自己动手,使学生对建设项目的可行 性研究报告的编写步骤和编写方法有一定的熟悉, 掌握项目可行性研 究财务评价的基本方法,掌 ...
  •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
    摘要: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凸显.本文在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及其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湟文化对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河湟地区文化影响下的河湟地区乃至青海省的经济发 ...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青海主体功能区建设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青海主体功能区建设 [摘 要]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思路,青海省的行政辖区内除少量的地区属于重点开发区外,大部分地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这种定位的确立和运行势必会使本来就困难的青海地方财政更加困难.因此明 ...
  •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背景分析 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青海河湟民俗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在青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青海在长期封闭和自我发展中保持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河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极高 ...
  • 网络编辑面试笔试试题及答案[考试大论坛精品系列]
    <网络信息编辑>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人们称为 "第四媒体"的是( ). A. 网络媒体 B. 广播 C. 电视 D. 报刊 2.以下新闻网站具有采访资格的是( ). A. 千龙网 B. 搜狐网 C. ...
  • 全国甲级测绘单位汇总
    山东省 青岛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地质测绘院 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勘察设计开发院 淄博市勘察测绘研究院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山东中煤物探测量总公司 山东省城乡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