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退耕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定) - 范文中心

青海省退耕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定)

06/26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体规划

二、建设目标

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增加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到201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6.59%提高到7.85%;工程区水土流失的得到有效遏制,风沙危害显著减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区范围

工程建设区包括青海省的西宁市、海东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 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部分地区,计41个县(市、区) ,总面积52.34万平方公理,占全省总面积的64.4%。

四、建设规模与内容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规模1875.46万亩。其中:

1、退耕还林(草)

规模576.82万亩,占总规模的30.8%。按建设期分,2000-2005年507.99亩,

2006-2010年68.83万亩,分别占88.1和11.9%;按工程实施行政区分,西宁市52.34万亩,海东地区229.80万亩,海南州147.32万亩,海北州52.70万亩,海西州55.07万亩,玉树州18.74万亩,果洛州2.1万亩,黄南州20.55万亩,分别占9.0%、39.7%、25.5%、9.1%、9.5%、3.2%、0.4%和3.6%;按流域分,黄河流域558.08万亩,长江流域18.74万亩,分别占96.8%和3.3%。

2、荒山造林种草

规模1298.64万亩,占总规模的69.2%。按建设期分,2000-2005年837.36亩, 2006-2010年461.28万亩,分别占64.5和35.5%。按工程实施行政区分,西宁市41.20万亩,海东地区265.22万亩,海南州187.00万亩,海北州40.70万亩,海西州404.98万亩,玉树州171.24万亩,果洛州170.40万亩,黄南州17.90万亩,分别占3.1%、20.4%、14.5%、3.1%、31.2%、13.2%、13.1%和1.4%。按流域分,黄河流域558.08万亩,长江流域18.74万亩,分别占96.8%和3.2%。

五、建设期限

2000-2010年,共11年。

六、项目总投资

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投资947170.0万元,其中:退耕地粮食补助折算现金656531.7万元,粮食调用费93790.2万元,群众生活补助92291.2万元,退耕地还林和荒山造林种苗补助93773.0万元,科技支撑、前期工作费、检查验收等费用9377.3万元,工程监理费1406.6万元。

申请国家投资842595.9万元,地方财政自筹93790.2万元;科技支撑和工程监理、检查等费用10783.9万元,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解决。

七、效益评价

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提高,实施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区域内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效益得到提高,带动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从而使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农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人类进入农业文明以来,写下了一部毁林开荒的历史。人类对耕地的需求,已使全球30%的森林变成农用地。中国为了解决我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得不毁林开荒,这对解决粮食问题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成为水土流失、沙灾、旱灾、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1998年特大洪水发生后,牵动了中华民族的魂魄,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反思。中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生态问题是我国严重的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条件已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心声和愿望。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解决两大心腹之患。一是长江、黄河上游植被稀少,泥沙俱下,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水患。二是加大沙漠化治理的力度,实现人进沙退而不是沙进人退。”再造秀美山川,治理心腹之患,维护生态安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1999年朱鎔基总理先后视察了西北、西南6省,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综合措施,四川、陕西、甘肃率先启动了退耕还林试点工作。200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002年1月,退耕

还林工程全面启动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中涉及面最广、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控制长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减轻北方地区风沙危害,保障国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开仓济贫,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大举措;是优化国土利用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的必要性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之美誉,同时也是内陆河黑河的发源地。因此保护和建设好青海的生态环境,不仅对青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而且对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内蒙古黑河流域、甘肃河西走廊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近年来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灾害频繁

青海是一个内陆省份,海拔高、气温低、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以及风沙、雷雹等多种自然灾害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黄河流域横跨青藏高原、共和盆地荒漠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长期以来,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和沙区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扩大,给当地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据统计,1978年至1983年的6年中,全省成灾面积达78.8万公顷,平均年成灾面积为12.7万公顷,因灾减少粮食、油料7.55亿公斤,平均年减产1.26亿公斤。90年代水旱灾害更为频繁,几乎年年发生,1991 年夏到1992年4月初,东部地区持续干旱9个月,受旱地域达500万公顷,40 万公顷山坡地严重失

墒,环湖地区333万公顷草场连旱两年,近百万人口和450万头牲畜缺水,灾情严重为解放以来之最;1994年东部农业再遭严重旱灾,浅山地区受旱面积达24万公顷,湟水河在民和县境内只有1.8个流量,几乎断流;1995 年湟源、湟中、民和、大通县,共和、贵德、门源、海晏等11个县(市)连降暴雨,遭受严重洪灾,各地在1 小时内平均降水量达30mm ,引起山洪爆发,致使11个县、46个乡、165个村、14856户、75359人遭灾,使国家和人民财产受到严重损失。

2、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退化,荒漠化面积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加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33.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6.4%,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青海省境内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22.5%,占整个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7.5%,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江上游及源头地区受侵蚀的面积为10.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侵蚀面积的31.7%,占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14.3%,是青海省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区域。

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被冲入江河,致使江河的含沙量越来越高,省域内黄河干流平均含沙量为1.8公斤/立方米(一级支流湟水河含沙量高达7.75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8814万吨,其中坡耕地年均输沙量5376万吨,占61.0%,侵蚀模数4000吨/平方公里。长江年均输沙量1232吨/立方米,其中坡耕地输沙量492.8万吨,占40.0%,年侵蚀模数600-650吨/平方公里。目前,全省水土流失范围和侵蚀程度呈逐年扩大趋势,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新增沙化面积0.13万平方公里。

3、草地严重退化、鼠害猖獗

由于超载放牧、草地鼠害等影响,草地严重退化,鼠害肆虐。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源头区退化草地达343.13万公顷(包括沙化草地),占黄河源区草地可利用面积的

36.56%。其中:黑土型退化草地90.5万公顷,占全区草地可利用面积9.64%;毒杂草型退化草地115.73万公顷,占全区可利用草地面积的12.31%;鼠虫害面积325.33万公顷,占全区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4.66%。

4、土地沙化不断扩大

青海省沙化土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533万公顷扩展到现在的1200万公顷,目前还在以年13万公顷的速度扩大。土地沙化不仅减少了大量的生产用地,还直接威胁着河流、库区安全。龙羊峡水库是黄河上游最大的调节水库,具有发电、防洪、调蓄等综合功能。但水库周围的共和盆地是我国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地区之一,每年有大量泥沙进入库区,影响着库容和正常发电。据有关资料,一是来自黄河及其支流夹带的泥沙,在坝址以上控制的流域范围内,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约2308万吨,合1923万m 3(按比重1.2吨/ m 3);二是库区坍塌,库区南岸就有21处滑坡,总长32km ,全库区塌方量21.94亿m 3,百年有效塌方量20.36亿m ,年均2036万m ;三是库区北岸风沙,研究表明,塔拉滩的沙丘,长度达50km ,每年有141万m 3的流沙吹入库内。以上三项合计,每年进入水库的泥沙量达4100万m 3,年均沉积库区的泥沙量约2088万m 3。入库泥沙量的增加,库容逐步缩小,将在发电、防洪等方面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年减少发电量24亿千瓦小时,直接经济损失达4.8亿元。按年淤积泥沙量60%计算,库容减小一项按现行价每4.5元/m3计,每年约损失5637.6万元。

综上所述,青海省生态环境恶化,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合理的利用是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因此,借助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在青海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加快改善青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3

第三节 规划依据

一、文件

1、《退耕还林条例》(国务院第367号令)。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文件)。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

4、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的意见》(青政[2002]76号文)。

二、资料

1、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编制的《青海省“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实施规划(2000-2009年)》1999年10月。

2、青海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编制的《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7年12月。

3、青海省土地管理局《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册》。

4、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统计年鉴(2001)》。

5、青海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和生态工程建设区森林资源现状调查。

6、青海省2000-2003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方案。

7、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县总体规划资料。

第二章 基本情况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东西长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国土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北部和东部紧邻甘肃省,南和西南与西藏自治区相连,西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全省现辖6个民族自治州,1个行署,1个省辖市。州、行署、市下辖46个市、县(区)。

二、地貌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由西向东伸延的昆仑山脉和祁连山脉构成了青海高原的地形骨架。地貌类型主要由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地两个大的地貌单元构成,次一级类型分为阿尔金—祁连山地、黄土丘陵沟壑区、柴达木盆地、茶卡—共和盆地、西倾山地和青南高原六个地貌单元。

三、气候

青海省深居内陆,地处高原,气候寒冷,温差变化大,干旱多风,降水少,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点:

1、气温低而日较差大

气温随地区不同差异较大。随海拔增高,垂直变化明显。青南高原西部地区与祁连山木里地区为青海省的两个冷区。年平均气温接近-6℃。青南高原南侧,因有高山阻挡,冷空气难以侵入。尤其是囊谦,面迎暖湿气流,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达3.7℃。东部

湟水、黄河谷地属全省的暖区,年平均气温3-8.7℃, 冬季较冷,夏季凉爽。柴达木盆地是全省的次暖区,年平均气温自盆地四周向盆地中心逐渐升高,相差4℃以上,年平均气温0.8-5.1℃。

2、降水少而集中、蒸发量大

全省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是青海省降水较多的地区,年降水量为638毫米(班玛)-774毫米(久治);祁连山东段降水量次之,年降水量为514.5(门源)-523毫米(湟中);柴达木盆地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降水量210毫米(茶卡)-15毫米(冷湖)。降水量随季节变化较大,降雨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12月至次年2月占1%-2%。青海省大多数地区夜间降水量比白天多,夜间降水量约占60%以上。因而晚间多夜雨,白天则阳光充足,有利于林木生长。

青海省绝大部分地区年蒸发量大大高于年降水量,一般是年降水量多和海拔高的地区,年蒸发量小;年降水少和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年蒸发量大。柴达木盆地年降水量为几十毫米至200毫米,而年蒸发量则高达2000毫米以上;青南地区年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而年蒸发量在1000毫米以上。

3、日照长而辐射强

全年日照时数在2250(久治)~3602小时(冷湖)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增。柴达木盆地日照最充足,大部分地区日照在3000小时以上,比东部同纬度地区日照高出700小时。生长季节内0℃以上的积温,民和为3258℃,湟源为1589℃,格尔木为2172℃,囊谦为1637℃。年总辐射量582(久治)-741千焦/平方厘米(冷湖),比同纬度的华北平原高出42-167千焦。

4、风大、沙暴多

全省八级以上大风日数为全国最多的地区之一。多在2-4月的午后至傍晚出现。大风一起,尘沙铺天盖地,形成沙暴。沙暴的多少与大风无关。青南高原的大风日数为33

(囊谦)-104天(沱沱河),风向偏西。柴达木盆地的茫崖、茶卡位于峡谷风口,大风日数分别为85-89天,祁连山地的木里是79天,尖扎5天,西宁市45天。沙暴日数曲麻莱地区为19天;诺木洪、乌图美仁13-18天,贵南、共和的沙漠地区为14-46天。

四、土壤

在地貌、气候和植被作用下,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无论是水平或垂直分布均有较大的差异。既有地带性土壤,也有非地带性土壤,大体上可分为高山、黄土(栗钙土)和荒漠土壤3个大的系列并多自成区。

1、高山土壤

主要分布于西倾山地、祁连山地和柴达木盆地周围山地。系在高寒气候条件下发生的土壤,主要有高山石质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高山灌丛草甸土等。前3种多处于山地上部,气候寒冷。高山灌丛草甸土分布广泛,构成了山地垂直带上的重要土壤类型,为高寒灌丛下土壤。在海拔2800—3500米的阴坡和半阴坡,常形成连续的草根结皮层,腐殖质积累过程明显,有机质含量高,多在10%以上,B 层常不发育。

2、黄土地区土壤

主要分布在东部黄土丘陵区,以栗钙土为主,山脚下还有灰钙土,上部有零星分布的黑钙土。根据颜色等性状,栗钙土还可分为淡栗钙土、栗钙土和暗栗钙土等亚类。黄土母质的质地多为轻粘和粘土,以粘化和弱腐殖质积累过程为主,肥力低,有机质含量多在5%以上,通体有碳酸盐反应,且水土流失严重。是坡耕地的主要土壤类型。

3、荒漠土壤

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茶卡—共和盆地的边缘山地,成土作用受风的影响很大,土壤风蚀严重,母质多为风蚀、冲积和湖积。类型以灰棕漠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在0.2%以下,为垦区主要土壤,还有盐土、碱土、风沙土、盐渍沼泽土等。盆地东部有较大面积的棕

钙土和小面积的栗钙土。棕钙土盐渍程度较低,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在1%左右。是盆地主要农业土壤,有灌溉条件的均已被开垦。

五、植被

由于受地貌和气候的影响,建设区植被类型在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上变化较大,地带性植被明显地分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两个类型。高寒草甸作为垂直带谱上的优势类型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温带草原类型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和西倾山地的东南部,植物区系以青藏高原植被亚区的唐古特地区区系为主,西倾山部分地区为横断地区区系。植被以旱生为主,多为中国—喜马拉雅成份,也有中亚和蒙古成份,并以北温带成份为主,组成成份比较复杂。从植被群落来看,主要是由长芒草、蒿类等组成的草原植被,分布面积较广。祁连山东部、西倾山和河湟两岸海拔2100—2900米以上的山地,有桦树、山杨组成的阔叶林和青海云杉、青杆和祁连圆柏等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河湟下游少数林区还有油松、华山松等组成的温性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森林带以上是以山生柳和杜鹃属等木本植物为主组成的高寒灌木植被带,分布海拔最高可达4000米。再向上即为高山寒漠草原植被。

温带荒漠区以柴达木盆地为主体。植物区系以亚洲荒漠植物亚区的喀什亚地区区系为主,盆地西部可可西里地区为帕米尔、昆仑、西藏地区的羌塘亚地区区系。温带荒漠区是超旱生植被的集中分布地带,主要以中亚成分的旱生植物属种组成,如梭梭、盐爪爪、驼绒黎、猪毛菜、白刺、柽柳等。盆地东部山地有祁连圆柏和少量青海云杉呈不连续分布,由于气候干燥、多风,林分稀疏、树干低矮。盆地周围山地有零星或块状分布的山生柳、杜鹃等灌木林,其余地方大部分为高山草甸或高山草原植被。

第二节 社会经济

退耕还林(草)工程区总人口469.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516.5万人)的90.8%。全区乡村人口328.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69.2万人,占51.5%。农村人口人均耕地3.4亩,其中东部地区人均3.3亩,西部地区人均6.1亩。东部地区由于人多耕地面积少,富余劳动力多,地方乡镇企业不发达,就业门路窄,大部分剩余劳动力春耕大忙后,主要从事采金、挖中草药等季节性较强的副业生产。全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3(化隆县)-2719(西宁郊区)元,从事纯农业生产的收入远远低于牧业生产收入。

200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228.0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6.26亿元,占总产值的15.9%;第二产业107.95亿元,占47.3%;第三产业83.84亿元,占36.8%。在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12.6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8%;牧业产值22.49亿元,占62.0%;林业产值1.09亿元,占3.0%,其他0.06亿元,占0.2%(附表3)。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

一、土地利用现状

工程区包括6州、1地、1市的41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69761.6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64.4%。其中耕地1017.0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5%;牧业用地22075.0万亩,占31.6%;林业用地11688.3万亩,占16.8%;其它用地,包括水域、城镇建筑用地、未利用地等面积34919.3万亩,占50.1%。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86.2万亩,占5.9%;疏林地72.4万亩,占0.6%;灌木林地3900.7万亩,占33.4%;未成林地112.4万亩,占1.0%;苗圃4.48万亩;无林地6899.7万亩,占59.0%,其中宜林地6293.4万亩;森林覆盖率6.59%(附表2)。

二、坡耕地、沙化耕地现状

退耕还林(草)工程区内有坡耕地面积595.26万亩,在坡耕地中,大于25度的面积80.20万亩;15-25度186.73万亩;6-15度的面积277.39万亩。2000-2003年已退耕127.08万亩。

工程区有沙化耕地面积240.71万亩。已退耕还林(草)122.07万亩(附表4)。

第四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

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开始进行试点,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退耕还林(草)工程进展顺利,圆满完成了国家安排的任务。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562.0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草)250.00万亩,荒山造林种草312.0万亩。(附表5、6)。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江泽民总书记以及国家领导人关于“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再造一个山川秀美地区”的重要指示为依据,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以改善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为宗旨,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在具体工作中认真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造林与种草相结合,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与农牧民增收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最终达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二、规划和建设原则

在认真总结退耕还林两年试点示范经验的基础上,稳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因此工程建设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在确保生态目标实现的同时,保证农牧民的生计,切实解决好群众最为关心的吃饭、燃料、增收等实际问题。

2、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科技水平以及群众接受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退耕还林(草)的任务。

3、坚持政策引导与尊重农牧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认识到实施退耕还林(草)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使自己从中收益;同时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个体承包、承包到户,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使退耕还林草真正成为农牧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4、坚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的差异,围绕提高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按照适地适树的要求,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草种,尤其要重视乡土树种。应用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攻关,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5、坚持相对集中,重点治理、按流域推进的原则

6、坚持实行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的原则

实行退耕还林(草)的目标、任务、资金、粮食、责任“五到各级政府”,州(地、市)对省政府负总责。

第三节 规划和建设目标

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水土流失和沙化严重的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增加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到2010年,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0.5%提高到34.6%;工程区水土流失的得到有效遏制,风沙危害显著减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还林区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步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 建设布局及建设方案

第一节 建设布局

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若干意见)的意见,退耕还林(草)的主要包括坡度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耕作条件差的山旱地、沙化耕地、高海拔地区作物生长期短、不保熟的耕地。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相对集中、连片治理、按流域推进的原则,确定退耕还林工程在41个县(市、区)实施(附表1、总体布局示意图)。

第二节 工程建设类型分区

根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现状,在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范围内,将退耕区区划为5个类型。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的重点是东部黄土丘陵区、青海湖流域、西部风沙区。

一、东部黄土丘陵区

本区包括西宁市的市辖四区、大通、湟中、湟源县;海东地区的乐都、平安、互助、民和、化隆、循化六县;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及辖区内的农牧场;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土地总面积4663.1万亩。平均海拔1750-3500米,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分别占全省的81.0%和85.5%,是青海省主要的农业生产区。 退耕还林(草)工程可分为脑山和浅山2个类型,退耕地以还林为主或林草结合;荒山造林浅山营造水土保持林,脑山营造水源涵养林。通过工程实施,遏制水土流失,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

二、长江、黄河源头区

本区包括长江流域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班玛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囊谦、称多县;黄河流域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沁、甘德、达日、久治4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县。土地总面积17259.8万亩。平均海拔3200米以上,年均气温-0.7-2.0℃,年降水量340-774毫米。农牧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

该区热量低,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年均气温0℃以下。严寒的气候对林木生长发育极为不利,人工造林可选择的树种较少。本区由于乱垦滥牧,天然草地破坏和退化严重,形成了大面积的“黑土滩”,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恢复本区退化草地植被,增加林草植被盖度,提高水源涵养功能。

三、环青海湖区

本区包括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刚察县,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南山以北的四个乡,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土地总面积6553.8万亩。海拔3000-3300米,年均气温-3.3-3.3℃,年降水量275-520mm 。著名的旅游胜地青海湖和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位于该区。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开垦农田,导致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青海湖水位下降,鸟类生存环境恶化。因此青海湖流域作为2002年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点地区,退耕地形成窄林带、宽草带的护牧林体系,荒山以种草为主。通过工程实施,增加林草植被盖度,改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

四、西部风沙区

本区位于柴达木盆地和共和盆地,包括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乌兰、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茫崖,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青海南山以南地区的8个乡镇和贵南县,土地总面积面积47921.1万亩。海拔2790-3200米,年均气温1.0-5.0℃,年降

水量23.4-320.0毫米。本区是青海省沙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也是沙漠化快速发展区。大面积开垦农田因水资源短缺、缺少防护林保护沙化严重,急需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从而遏制沙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工程区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草)工程以营造防风固沙林体系为主,退耕地以还林为主或林草结合,荒山造林以乔、灌、草结合,遏制沙漠化扩展。

五、黑河源头区

位于祁连县境内祁连山中段的黑河流域,东与门源县接壤,南与天峻县毗连,西北与甘肃省的酒泉、肃南、张掖、民乐、山丹为邻。地理位置介于北纬37°25 ′-39°05′,东经98°05′-101°02′。土地总面积2011.6万亩。平均海拔3500米,海拔4200 米以上高山终年积雪。年均气温-4.7℃-1.2℃,全年降水量240-400毫米之间,降水量多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8%-89.0%。干旱、霜冻、雹灾、雪灾、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

本区退耕还林(草)工程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提高黑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功能。退耕地以造林或林草结合,荒山全部营造水源涵养林。

第三节 建设内容和任务

2000年-2010年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规模1875.46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草)576.82万亩,荒山造林种草1298.64万亩(附表5、7) 。

按流域分,黄河流域37个县(市、区),规模1635.18万亩,占总规模的87.2%,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任务558.08万亩,荒山造林种草任务1077.1万亩;长江流域4个县,规模240.28万亩,占总规模的12.8%,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任务18.74万亩,荒山造林种草任务221.54万亩。

按退耕还林工程县的类型分区,东部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任务量648.46万亩,占总任务量的34.6%(退耕地还林(草)313.74万亩,荒山造林种草334.72万亩);长江、黄河源头区退耕还林任务量476.53万亩,占总任务量的25.4%(退耕地还林(草)77.69万亩,荒山造林种草398.84万亩);环青海湖区退耕还林任务量82.25万亩,占总任务量的4.4%(退耕地还林(草)31.8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0.40万亩);西部风沙区退耕还林任务量665.77万亩,占总任务量的35.5%(退耕地还林(草)152.79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12.98万亩);黑河源头区退耕还林任务量2.45万亩,占总任务量的0.1%(退耕地还林(草)0.75万亩,荒山造林种草1.70万亩)。

第四节 建设方案及典型技术模式

根据退耕还林(草)工程县立地条件的不同,以及树种、林种的不同选择,可将青海省退耕还林(草)模式分为5个类型,并作相应的退耕还林(草)设计方案。

一、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林模式

浅山区水土流失严重,退耕还林(草)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退耕地造林树种有青海云杉、青杨、榆树、沙棘、四翅滨藜等,为了达到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目的,可采用林草间作的方式,适宜种植的牧草种类较多,有紫花苜蓿、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若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时,应注意选择耐旱品种,并应与豆科牧草混播;荒山造林树种有青杨、榆树、沙棘、柠条、柽柳等。

脑山地区退耕还林(草)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退耕地造林树种有青海云杉、桦树、青杨、沙棘等,为了达到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相结合的目的,可采用林草间作的方式,适宜种植的牧草种类较多,有披碱草、紫花苜蓿、红豆草、草木樨。荒山造林树种有云杉、园柏、青杨、榆树、沙棘、柠条、柽柳等。

根据退耕还林(草)工程区造林地立地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本区造林作如下典型设计:

1、坡耕地生态林营造

坡耕地是退耕还林(草)的主要部分,土层厚度一般在40厘米以上,但由于受雨水侵蚀,土壤及其营养元素流失严重。选择以绿化为目标的造林树种,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林。主要技术措施:

(1)整地方式:采用穴状整地,避免全面整地造成水土流失。

(2)树(草)种选择:脑山地区选择云杉、桦树、沙棘、青杨等,浅山地区选择榆树、沙棘、山杏、柠条、四翅滨藜等。草种选择多年生豆科牧草为主,有紫花苜蓿、披碱草、红豆草、草木樨等。

(3)树种配置形式:全部造林地,树种配置乔木株行距1.5×2.0米,每亩株数达到220株以上,灌木株行距1.0×2.0米、1.5×1.5米,每亩株数达到330株以上;林草间作,林木面积比例达到30以上,间作形式有乔木1.0×4.0米,灌木0.8×4.0米,其间种植牧草,每亩林木株数必须达到国家生态林认定标准(灌木170株、乔木120株以上)。

(4)抚育管护:造林后实行全面封禁、禁止放牧、第一年林草间作林禁止割草,加强林木管护。

2、脑山地区水源涵养林造林

本区域海拔在2800米以上,年降雨量480—600毫米,土壤主要为黑钙土、灰褐土,气候温凉湿润,多高山峻岭,一般在天然林区边缘,适宜乔木树种生长,荒山造林应以水源涵养林为主。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1)整地方式:穴状整地,深0.5-0.6米,、长、宽0.3—0.4米。整地时要尽量少破坏原生灌草植被,保留原生灌木。

(2)树种选择:阴坡选择耐荫湿树种,阳坡选择喜光、耐瘠薄树种,主要造林树种有

云杉、桦树、青杨、沙棘等。

(3)树种配置形式:春季在整好地的造林地上按株行距1.5×1.5米、1.5×2.0米植苗造林,每亩株数达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造林以营造乔灌混交林为主,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

(4)抚育管护:由于这一地区林牧矛盾突出,造林后必须实行全面封禁、禁止放牧,加强林木管护和防火。

3、浅山地区水土保持林营造

本区地形坡碎、沟壑纵横,立地条件差,土壤干旱,降雨量300-400毫米,降雨少而集中,水土流失严重,宜林荒山造林应以水土保持林为主。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1)整地方式:在坡面上整地,应从上到下沿等高线方向进行。一般为鱼鳞坑、水平

沟和汇集径流整地。

(2)树种选择:选择沙棘、白榆、柽柳、沙枣、山杏、四翅滨藜等春季或秋季植苗造

林。

(3)树种配置形式:树种配置乔木株行距1.5×2.0米,每亩株数达到220株以上;灌木株行距1.0×2.0米、1.5×1.5米,每亩株数达到330株以上。

(4)抚育管护:造林后实行全面封禁、禁止放牧。

4、干旱丘陵区雨季直播造林

该区位于浅山区的低山丘陵山地,海拔1900-2600米,年平均气温2.4~8.6℃, 极端

最高气温33.5℃,极端最低气温-28.5℃,无霜期90-120天,年均降水量252~426毫米,80%降水集中在6-9月。该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提高造林效果,充分利用秋季降雨量集中的有利条件,开展直播造林。主要技术措施:

(1) 造林树种:主要造林树种有柠条、山杏、沙棘、柽柳等。

(2)整地时间及方法:应在造林前一年的雨季进行。坡度在26°以上的耕地和荒山,

沿等高线方向自上而下采取水平阶或鱼鳞坑整地。坡度在15°—25°的耕地和荒山,沿等高线方向,采取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等方式进行整地,坡度在15°以下的干旱多风地区,采取块状或穴状整地。

(3)造林方法:可条播、点播。条播,在已经整好地的水平沟、水平阶、反坡梯田上

按照1.5米的行距开沟,把种子均匀的撒在沟内,然后覆土;点播,适用于任何地形和任何整地方法,播种时按1.5×1.5的株行距挖穴,点种入穴, 每穴播种10-15粒,覆土2-3厘米,略加镇压。

(4)播种时间:雨后抢墒播种。一般是在5月下旬至7月中旬。播种太晚苗木不易越冬。

(5)抚育措施:造林后禁止放牧,每隔4-5年平茬一次,平茬宜于立冬后进行。

二、长江、黄河源头区水源涵养林和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治理模式

本区退耕地适种牧草以多年生禾本科为主,在气候适宜地区可林草结合。选用草种

有披碱草属的垂穗披碱草、短芒老芒麦、多叶老芒麦,羊茅属的中华羊茅、西北羊茅、韦状羊茅,早熟禾属的草地早熟禾,冷地早熟禾等。在小气候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也可以种植豆科牧草紫花苜蓿,实行混播,树种选择青海云杉、紫果云杉、小叶杨、祁连圆柏、沙棘、小檗等。

荒山由于气候寒冷,人烟稀少,不适宜造林,以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主。

1、退耕地水源涵养林营造

本区坡耕地由于海拔高、气候寒冷,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但是土壤条件较好,降

雨量量在400毫米以上,选择耐寒的造林树种,营造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水源涵养林。主要技术措施:

(1)整地方式:采用人工挖穴造林,避免全面整地造成水土流失。

(2)树(草)种选择:选择云杉、园柏、桦树、沙棘、柽柳等,草种选择多年生禾本

科牧草为主,有垂穗披碱草、短芒老芒麦、多叶老芒麦,中华羊茅、西北羊茅、韦状羊茅、早熟禾等。

(3)树种配置形式:主要采取林草间作方式。林木面积比例达到30以上,间作形式有乔木1.0×4.0米,灌木0.8×4.0米,其间种植牧草,每亩林木株数必须达到国家生态林认定标准(灌木170株、乔木120株以上)。

(4)抚育管护:造林后实行全面封禁、禁止放牧、第一年林草间作林禁止割草,加强林木管护。

2、荒山、荒滩种草

本区草地退化、沙化严重,为使沙化草地植被得以恢复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目

标,采取封山育草、人工种草等措施,恢复草地植被。同时实行轮封轮牧、以草定畜、严禁超载放牧,使草地得以休养生息。主要技术措施:

(1)围栏封育:一般采用网围栏封育,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营造生物围栏封育,树种以沙棘、乌柳为主,形成草地防护林带。

(2)人工种草:在封育的草地上,选择适宜本区生长的优良牧草进行人工种植,以提高草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盖度。选择种植优良禾本科牧披碱草、无芒雀麦、老芒麦等较耐寒的草种,播量为1.5—2.0公斤/亩。

三、环青海湖区水源涵养和护牧林模式

该区是青海省一个重要的水源地区,也是青海省草地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

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基地。区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天然草地的退化、沙化对水源涵养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治沙造林种草,营造护牧林和防风固沙林,恢复天然草地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任务。退耕地以营造窄林带、宽草带的林草结合模式为主,荒山以种植多年生牧草为主。可选则的树种主要有柽柳、沙棘

等,草种有垂穗披碱草、短芒老芒麦、多叶老芒麦、星星草、早熟禾等。

1、退耕地窄林带、宽草带护牧林营造

该区域退耕地海拔3000—3200米,年降水量300-400毫米,气候寒冷期长、温凉期

短。因此退耕地营造窄林带、宽草带,形成草地防护林带。主要技术措施

(1)树种选择:在树种选择时一般应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造林时并应用

ABT 生根粉、吸水保水剂进行处理苗木,能有效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提高苗木生长量,适宜这一地区造林树种主要有柠条、沙棘、乌柳、柽柳等,进行以窄林带,宽草带方式的林草间作。

(2)草种选择:合理选择有经济价值的牧草,是保证林草模式高效的关键。选择优质

的多年生牧草,主要草种有披碱草、老芒麦、早熟禾等。

(3)整地方式:采用造林地采用穴状整地,人工种草地采用机械全面整地。

(4)造林种草方法及时间:林带宽度4-8米,草带宽度4-8米,按林+草+林的方式配

置,林带方向与本区主害风方向垂直。林带内林木株距1.0米,行距1.0-1.5米;草种播种量1.5-2.0公斤/亩。

(5)抚育管理:第一年应封禁林草地,2~3年可逐年割草养畜;并防治病虫鼠害。

2、荒山种草

本区草地退化严重,为使退化草地植被得以恢复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采

取封山育草、人工种草等措施,恢复草地植被。同时实行轮封轮牧、以草定畜、严禁超载放牧,使草地得以休养生息。主要技术措施:

(1)围栏封育:一般采用网围栏封育,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营造生物围栏封育,树种以沙棘、乌柳为主,形成草地防护林带。

(2)人工种草:在封育的草地上,选择适宜本区生长的优良牧草进行人工种植,以提高草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盖度。以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宜,可选择种植优良禾本科牧

草细茎冰草、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等较耐旱的草种,播量为1.5—2.0公斤/亩。

四、西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模式

退耕地以还林为主,林草间作,形成防护林体系,选择树种有青杨、梭梭、沙拐枣、

柽柳、枸杞等;荒山(滩)以种草为主,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草种选用星星草、碱茅、扁穗冰草、沙打旺等牧草良种。

1、灌溉条件下退耕地防护林营造

本区耕地地处风沙区,受风沙危害严重。气候条件干旱、多风、降雨量量40-300

毫米,土壤贫瘠。因此选择耐旱寒、抗风沙的造林树种,营造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固沙林。主要技术措施:

(1)整地方式:采用人工挖穴造林。

(2)树(草)种选择:选择青杨、小叶杨、沙棘、柽柳、沙枣等,草种选择多年生禾

本科牧草为主,有垂穗披碱草、短芒老芒麦、多叶老芒麦,细颈冰草、早熟禾等。

(3)树种配置形式:主要采取林草间作方式。林木面积比例达到40以上,间作形式行间和带状间作两种方式。行间乔木1.0×3.0米,灌木0.8×3.0米,其间种植牧草,每亩林木株数必须达到国家生态林认定标准(灌木170株、乔木120株以上)。带间间作林带宽度3-7米,草带宽度20-40米。人工种草播种量1.5-20公斤/亩。

(4)抚育管护:造林后实行全面封禁、禁止放牧、第一年林草间作禁止割草,加强林木管护。

2、无灌溉条件退耕地防护林营造

如贵南县的木格滩地区退耕地,没有灌溉条件,加之气候干旱、多风沙,限制了林

木生长。造林树种、草种的选择和造林种草技术等,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质量和生态效益的发挥。因此,林种以草地防护林营造为主,形成片、带结合的防护林体系。防护林

布设窄林带的草地防护林带,起到削弱风速,保护人工草地免遭风蚀,改善近地面小气候,为牧草生长发育创造较适宜的生态环境,达到稳定高产的目的。

(1)造林:造林技术主要包括树种的选择、种子质量,造林方式,幼林抚育管理等。 树种的选择:根据本区干旱、风沙大、无灌溉等条件,树种应选择多年生、生长快、耐地表高温、耐寒旱、耐瘠薄、抗风蚀、根系发达、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树种;选择繁殖容易,繁殖力强,种源丰富,特别是萌蘖能力强,枝叶茂密、冠幅大、分枝多,防风固沙强的树种。选择的树种有沙棘、柠条,采取直播造林。

(2)种草:以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宜,可选择种植优良禾本科牧草细茎冰草、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等较耐旱的草种。播种量为1.5-2.0公斤/亩。

3、荒山种草

为使退化草地植被恢复和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封山育草、人工种草等措施,恢复草地植被。同时实行轮封轮牧、以草定畜、严禁超载放牧,使草地得以休养生息。主要技术措施:

(1)围栏封育:一般采用网围栏封育,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营造生物围栏封育,树种以沙棘、柽柳为主,形成草地防护林带。

(2)人工种草:在封育的草地上,选择适宜本区生长的优良牧草进行人工种植,以提高草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盖度,以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宜,可选择种植优良禾本科牧草细茎冰草、无芒雀麦、老芒麦、披碱草等较耐旱的草种。牧草播量为1.5—2.0公斤/亩。

4、宜林沙荒地深载造林设计

深栽造林技术近年来在青海省沙区造林中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造林树种也不断扩大,如青杨、新疆杨、青甘杨、白柳、柽柳、乌柳等树种深栽造林取得成功,积累了丰富经验,遏制沙漠化了进一步扩展。主要技术:

(1)树草种的选择:造林选择的树种乔木有杨树类,灌木有柽柳、梭梭等,草本有沙蒿、赖草、披碱草、沙打旺。

(2)造林密度和混交方式:根据沙地的地形,在丘间地(沙窝地)以带状、块状造林为易,方向与主害风防线呈60-90°,形成窄林带、小网格的防护林带,林带宽度20-40米,混交方式以乔灌带状混交为主,乔木株行距5.0×5.0米,灌木1.0×2.0米或2.0×2.0米。网格内以直播牧草种子和灌木种子,播种量1.0-1.5公斤/亩。

(3)苗木、种子质量及处理:苗木选用杨树栽子或柽柳插穗(条)。杨树类苗木采用10-20年生健康无病虫害的活立木侧枝,用3-4年生粗壮枝干,加工成1.5-2.0米、小头直径2-3厘米以上的栽子,将加工好的栽子水中浸泡20天,待树皮出现白色或浅黄色凸起后,进行造林;种子有灌木和牧草种子,对有芒牧草种子必须进行断芒处理,以便于播种。播前对牧草种子进行增产素、丰抗素和吸水剂等进行处理,以提高出苗率和生长。

(4)造林方式及时间:造林方式分为深栽和播种造林两种方式。深栽适用于杨树和柽柳,栽植深度0.8~1.0米,随挖坑随栽植,用湿土分几次埋实,播种适用于灌木和种草,采取人工直播。

(5)抚育管理:幼林抚育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林草生长发育,使之发挥长期的防护作用。主要措施为加强管护,配备专职护林元,防止人为破坏,确保防护林建设成果。

五、黑河源头区水源涵养林模式

退耕地以还林为主,林草间作,选择树种有云杉、圆柏、青杨、沙棘、榆树等。种草以种植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选择的草种有披碱草、碱茅、扁穗冰草等牧草;荒山造林种草主要营造水源涵养林,选择树种有云杉、圆柏、青杨、沙棘、榆树等。

1、坡耕地生态林营造

坡耕地是退耕还林(草)的主要部分,土层厚度一般在40厘米以上,但由于受雨水侵蚀,土壤及其营养元素流失严重。选择以绿化为目标的造林树种,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林。主要技术措施:

(1)整地方式:采用人工挖穴造林,避免全面整地造成水土流失。

(2)树(草)种选择:阴坡选择云杉、桦树、沙棘等,阳坡选择园柏、青杨、榆树、沙棘、等。草种选择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为主,有披碱草、老芒麦、早熟禾、草木樨等。

(3)树种配置形式:全部造林地,树种配置乔木株行距1.5×2.0米,每亩株数达到220株以上,灌木株行距1.0×2.0米、1.5×1.5米,每亩株数达到330株以上;林草间作,林木面积比例达到30以上,间作形式有乔木1.0×4.0米,灌木0.8×4.0米,其间种植牧草,每亩林木株数必须达到国家生态林认定标准(灌木170株、乔木120株以上)。

(4)抚育管护:造林后实行全面封禁、禁止放牧、第一年林草间作林禁止割草,加强林木管护。

2、荒山荒地水源涵养林造林设计

本区域海拔在3500米以上,年降雨量240—400毫米,土壤主要为黑钙土、灰褐土,气候温凉湿润,多高山峻岭,一般在天然林区边缘,适宜乔木树种生长,荒山造林应以水源涵养林为主。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1)整地方式:块状整地,1.0×1.0米、1.5×1.5米、1.5×2.0米,深0.5-0.6米,长、宽0.3—0.4米。整地时要尽量少破坏原生灌草植被,保留原生灌木。

(2)树种选择:阴坡选择耐荫湿树种,阳坡选择喜光、耐瘠薄树种,主要造林树种有云杉、园柏、桦树、青杨、沙棘、榆树等。

(3)树种配置形式:春季在整好地的造林地上按株行距1.5×1.5米、1.5×2.0米植苗造林,每亩株数达到造林技术规程要求。造林以营造乔灌混交林为主,提高森林水源涵养能力。

(4)抚育管护:由于这一地区林牧矛盾突出,造林后必须实行全面封禁、禁止放牧,加强林木管护和防火。

第五章 种苗生产和供应

第一节 种苗建设现状

种苗是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物质基础,其质量、数量、品种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成败。近年来,国家加强了种苗建设,建设一批良种基地、采种基地和标准化苗圃。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顺利实施奠了基础。

一、苗圃

根据青海省2001年苗圃基本情况调查,工程区县有各类苗圃559处,其中国有苗圃59处,国有林场苗圃65处,集体苗圃155处,个体苗圃276处,非林业系统苗圃3处,股份制苗圃1处。苗圃总面积4.60万亩,可育苗面积2.99万亩,年生产苗木能力5.96亿株。

国有苗圃和国营林场苗圃,育苗树种以云杉、圆柏、杨树、山杏、榆树以及其他花灌木树种为主;集体及个人苗圃,主要是乡、村办苗圃及林业专业户苗圃,主要培育苗木为生长快,出圃周期短的杨、柳、沙棘等苗木为主。

二、良种和采种基地

工程区现有林木良种基地10处,面积33.6公顷,产良种11750公斤;林木采种基地8处,面积221.3公顷,采种量56950公斤。

第二节 种苗供应测算

一、种苗需求量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共需各类苗木(插穗)79627.3万株,林木种子539.0万斤,草种1672.3万斤。

二、种苗供应量

工程区苗圃和良种基地生产的苗木和种子,为全省林业建设工程服务。根据工程区苗圃生产供应状况调查,能为退耕还林工程提供苗木63253.8万株,林木种子244.6万斤,草种700.8万斤(附表8)。

三、种苗供需分析

根据工程区种苗供应和工程建设种苗需求量分析,退耕还林工程苗木短缺16373.5万株,林木种子缺少294.3万斤,草种缺971.5万斤。

由于工程区各县种苗生产能力不同,工程区内苗木需要相互调剂,草种和林木种子需从省外调用。但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种苗调用时,以就近为主,以避免苗木不适应当地气候;二是加强病虫害的检疫,防治危险性病虫害传入。

第六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第一节 投资概算

一、投资概算依据

1、国发[2000]2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试点工作若干意见》文件精神。

2、《青海省“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实施规划》确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粮食补助标准:黄河流域每亩退耕地补助粮食(原粮)100.0公斤,长江流域(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和班玛县)每亩退耕地补助粮食(原粮)150.0公斤,每公斤粮食按1.4元计算,粮食调用费每公斤按0.2元计算。

4、生活补助标准:每亩退耕地补助每年补助20.0元。

5、种苗补助标准:每亩退耕地和荒山造林种草一次性种苗补助50.0元。

6、科技支撑与前期工作费:每亩退耕地和荒山造林种草一次性补助5.0元。

7、工程监理:每个监理人员监理面积2.0万亩,年均工资1.5万元。

二、投资概算

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投资947170.0万元,其中:退耕地粮食补助折算现金656531.7万元,粮食调用费93790.2万元,群众生活补助92291.2万元,退耕地还林和荒山造林种苗补助93773.0万元,科技支撑、前期工作费、检查验收等费用9377.3万元,工程监理费1406.6万元(附表9-1、9-2)。

第二节 资金来源

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共需投资947170.0万元,根据国家退耕还林有关政策规定:粮食补助价款、生活补助费、种苗补助费由中央财政承担;粮食调用发放费由地方财政承担。依据这项政策规定,退耕还林工程申请国家投资842595.9万元,地方财政自筹93790.2万元;科技支撑和工程监理、检查等费用10783.9万元,申请国家和地方财政解决。

第六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

工程建成后,新增森林面积984.99万亩,人工草地面积890.47万亩,森林覆被率由现在的5.74%提高到7.0%,增加1.26个百分点。工程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林草覆盖度的增加,工程区涵养水源能力增强,东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西部风沙区风沙对农田危害减轻;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第一节 生态效益

一、水源涵养

新增森林面积984.99万亩,人工草地面积890.47万亩,水源涵养能力提高。按每亩有林地比无林地多涵养水量20立方米,每亩草地比裸露地多涵养水量15立方米,计算,每年可涵养水量3.31亿立方米。

二、水土保持

东部黄土丘陵区新增水土保持林面积648.46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300平方公里,本区区土壤侵蚀模数平均4000吨/平方公里. 年,单位面积林地比无林地减少90%,每吨流失表土含N1.0公斤,P0.7公斤,K4公斤 ,折合人民币50元,据此计算,平均每年可减少土壤流失1548万吨,减少肥料损失价值7.7亿元。同时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使下游河道、水库的淤泥减轻,按每亩拦泥2吨,减少下游清泥费用(每吨1.4 元计)0.4亿元,二项合计,水土保持产生的效益每年可达8.1亿元。

三、防风固沙

增加防风固沙林面积152.79万亩,土地沙化得到有效治理,减轻沙区城镇居民风沙

危害,工农业生产发展得到充分保障。

第二节 经济效益

工程完成后,新增退耕还林(草)人工草地890.47万亩,亩产鲜草1200公斤计算,年增产鲜草106.8亿公斤,新增理论载畜量622.0万羊单位。

第三节 社会效益

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工程区林草植被盖度提高,实施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风沙危害逐步减轻,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工程的实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使区域内畜牧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效益得到提高,带动农牧区经济全面发展,从而使农牧民收入稳步增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和农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主要保障措施

第一节 法规和政策

一、认真执行《退耕还林条例》

为了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者的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国务院于2002年12月制定《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使退耕还林工程有了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退耕还林条例》,保证工程顺利实施。

二、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

1、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补助

补助标准为:黄河流域每退1亩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200斤。长江流域每退1亩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300斤。退耕地实际产量超过粮食补助标准,而农民不愿退耕的,要尊重农民自愿,绝不可强迫农民退耕。补助粮食的经费,每斤粮食按0.7元折算。粮食调运费用按每斤0.1元计算,由地方财政承担。不得将粮食折算成现金发放,不得向农民推销陈化粮,也不得将运粮负担转嫁到农民头上。

2、国家给退耕户适当的现金补助

补助标准:按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20元安排。

3、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种苗

种苗费一次性每亩平均补助50元直接发给农民,由农民自行选择采购种苗,荒山造林种草的种苗补助费直接发给农民或承包经营者。根据作业设计的造林(草)树种,单位面积种苗补助费各县可自行调整。

4、退耕还林(草)实行个体承包

退耕还林(草)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草)、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承包到户,50年不变,并核发林草和土地使用权属证。

5、免征农业税

退耕地自退耕之年起,对补助粮达到原收益水平的,国家扣除农业税部分后再将补助粮发给农民;停止粮食补助时,不再对退耕地征收农业税。

第二节 工程管理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退耕还林工作一定要有协调得力、运转高效、职能明确的组织机构,以统一领导和协调这项工作,各级人民政府都要成立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在林业部门设立办公室。要明确责任,退耕还林工作实行省级政府负总责,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要层层落实任务,实行目标责任制,并相应明确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明确第一责任人。实行“目标、任务、粮食、资金、责任”五到各级政府,对退耕还林的数量、质量、效益和管理负全责,把工程建设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推行项目法人负责制和技术承包责任制,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分工协作。省级及省级以下各级林业、计划、财政、粮食、审计等部门要按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同时担负起规划设计、种苗组织、工程管理、指导协调、技术服务和检查监督等重要职责,把工作做细、做实。

二、制定工程管理办法

科学管理是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青海省有关部门结合省情制定和完

善了《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法》、《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管理办法》、《青海省退耕还林种苗供应管理办法》、《青海省退耕还林工程粮食补助供应办法》、《青海省退耕还林补助粮供应工作公示》、《青海省退耕还林监理办法》等制度。认真执行上述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节 科技支撑

在认真总结近年来连退耕还林(草)技术模式的基础上,组装配套一批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进行推广。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牧民造林种草的技术水平。

一、科技成果示范和推广

1、做好退耕还林(草)示范点工作

做好大通县国家级示范点工作,继续搞好平安县寺台、乐都县蒲台、共和县江西沟省级示范点工作,将成熟的技术进行推广;同时根据不同工程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建科技推广示范点,将先进和适用技术组装配套,发挥综合效益。

2、科技成果推广

主要推广汇集径流抗旱整地,西部风沙区杨、柳深栽造林技术;推广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吸水保水剂、固体水、干水推广应用。

二、人员培训

工程建设期间,对行政管理干部、州地(市)县林业局长、专业技术人员、林业技术工人、林农技术骨干进行培训。

附表、附图

附表1: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范围表

附表2: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县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表3: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县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

附表4: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县坡耕地及沙化耕地情况表

附表5: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2000-2002年计划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 附表6: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2000-2003年计划任务安排表

附表7: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2004-2010年规划任务安排表

附表8: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分县种苗供需情况统计表

附表9-1: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投资概算表

附表9-2: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分县投资概算表

附图:青海省2002年退耕还林(草)工程总体布局示意图

目 录

第一章 总 论 ........................................................... 2

第一节 项目提要 . ....................................................... 2

第二节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 ............................................... 4

第三节 规划依据 . ....................................................... 8

第二章 基本情况 ......................................................... 9

第一节 自然环境 ....................................................... 9

第二节 社会经济 . ...................................................... 13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 . .................................................. 13

第四节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情况 . .................................... 14

第三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15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 . ................................................ 15

第三节 规划和建设目标 . ................................................ 16

第四章 建设布局及建设方案 .............................................. 17

第一节 建设布局 . ...................................................... 17

第二节 工程建设类型分区 . .............................................. 17

第三节 建设内容和任务 ................................................ 19

第四节 建设方案及典型技术模式 . ........................................ 20

第五章 种苗生产和供应 .................................................. 30

第一节 种苗建设现状 . .................................................. 30

第二节 种苗供应测算 . .................................................. 31

第六章 投资概算与资金来源 .............................................. 32

第一节 投资概算 . ...................................................... 32

第二节 资金来源 . ...................................................... 33

第六章 效益分析与评价 .................................................. 34

第一节 生态效益 . ...................................................... 34

第二节 经济效益 . ...................................................... 35

第三节 社会效益 . ...................................................... 35

第七章 主要保障措施 ................................................... 36

第一节 法规和政策 . .................................................... 36

第二节 工程管理 . ...................................................... 37

第三节 科技支撑 . ...................................................... 38

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

总体规划

青海省林业局

二O O三年八月

42 程

方案编制领导小组:

组 长:李三旦(省林业局局长)

副组长:王 谦(省林业局副局长 高级工程师) 包玉玲(省林业局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成 员:邢小方(省林业局计资处处长 工程师)

刘天柱(省林业局造林处副处长 高级工程师) 董 旭(省林业勘察设计院院长 高级工程师) 马青江(省林业局种苗站副站长、高级工程师) 徐生旺(省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高级工程师)

43

项目名称:青海省退耕还林(草)工程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院 长:董 旭(高级工程师)

设计资质:林业工程乙级 2811012

项目编号:2003-08-01

主要规划人员:张更权(工程师) 董得红(高级工程师)

翟志青(工程师)

郑长禄(高级工程师)

44 张胜邦(高级工程师) 刘天柱(高级工程师) 刘建军(工程师) 张富强(工程师)


相关内容

  • 3.6保护土壤
    3.6 保护土壤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资源的现状 2.知道威胁土壤资源的原因 3.理解保护土壤资源的意义 [知识要点] 一.土壤是重要的资源 1.全球上陆地面积仅占地表总面积的29%.除了湖泊.河流.祼露岩石等,有土壤覆盖的土地就更少 ...
  •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第18卷第2期 CHINA POPULATION,RKSOURCI强ANDENVIRONMENTV01.18No.22008 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状况评价 齐晓娟 童玉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 ...
  • 封山育林作业设计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 作业设计 1 封育区自然社会概况 1.1自然概况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隶属于甘肃省张掖市管辖.自治县位于张掖市西南部,所属明花乡地处古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中段.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其余五乡两镇横 ...
  • 初一下 期中
    第五单元 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 一. 国土与人民 ① 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与哪个大洲的总面积大致相等. ② 中国的四个地理端点 最北端--漠河县 (黑龙江省) 最东端--乌苏里江与黑龙江交汇处(黑龙江省)最西端--帕米尔高原(新疆维吾尔 ...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 昭通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的思考与建议 崔元磊(昭通渔洞水库管理局) 摘要:本文就昭通渔洞水库水资源环境现状和保护.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保护.治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环境保护 渔洞水库 昭通渔洞水库 ...
  • 写调研报告怎样把握重点
    [写调研报告怎样把握重点] 做好调研工作,写好调研报告,无论是对领导还是文秘人员来说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写调研报告怎样把握重点.写好调研报告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同志提出了"没 ...
  • 稳固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生态美丽富裕宁夏
    稳固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生态美丽富裕宁夏 宁夏社会科学院 李晓明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生态和人类发展之间是一种竞争而非互补的关系,尤其是在生态脆弱地区,生态脆弱与经济贫困之间有着强烈的耦合关系,因此在生态脆弱地区继续使用传统扶贫方式的 ...
  • 革命老区开发规划书
    沾益县2011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 目实施方案 乡镇(名):播乐乡 实施村名:小海村委会 编制日期:2011年8月 一.编制依据 根据曲财农[2011]23号文件<曲靖市财政局 曲靖市扶贫办关于下达年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计划并拨付资金的 ...
  • 1四年级下册
    1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复习题(第一单元) 一.填空: 1.我的家乡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位于祖国的西北部_,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有青海省.陕西省.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2.不同的家乡自然环境不同,物产也不同. 3.安徽黄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