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 范文中心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12/11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9号

第八条 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的,女职工可以依法投诉、举报、申诉,依法向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申请调解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侵害女职工合法权益,造成女职工损害的,依法给予赔偿;用人单位及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7月21日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同时废止。

广东省职工生育保险规定

第十五条 生育保险待遇包括:

(一)生育医疗费。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内,因为妊娠、生育或者终止妊娠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

(二)生育津贴。女职工产假期间享受生育津贴。生育津贴以所属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规定的产假期计发。生育津贴低于本人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

(三)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按所属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确定。

(四)计划生育手术费用。包括职工因为计划生育实施放置或者取出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五)男职工假期津贴。已参保的男职工按规定享受的看护假假期津贴,以所属统筹地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按规定的假期时间计发。

本条规定的生育保险待遇项目中,除第(一)项应当支付外,第(二)项至第(五)项是否支付由所属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九条 骗取生育保险待遇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追回其全部骗取金额;情节严重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广东省工资支付条例

第十九条劳动者依法享受法定休假日、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产假、看护假、计划生育假等假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其正常劳动并支付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工资,是指用人单位基于劳动关系,按照劳动者提供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本人的全部劳动报酬。一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岗位工资、职务工资、技能工资等)、奖金、津贴、补贴、延长工作时间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属于劳动报酬性的工资收入等;但不包括用人单位按照规定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障和安全生产监察行政部门规定的劳动保护费用,按照规定标准支付的独生子女补贴、计划生育奖,丧葬费、抚恤金等国家规定的福利费用和属于非劳动报酬性的收入。

(二)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

动,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劳动报酬。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不包括下列各项:1.延长工作时间工资;2.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3.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三)最低工资,是指按照前项规定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四)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逾期未支付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应得工资的行为。

(五)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无法定理由扣减劳动者应得工资的行为。

(六)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第五十五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因工资支付数额发生争议的,应当按照劳动争议处理规定处理。

广州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实施办法

第十二条 女职工在产假期间照发工资、奖金及工资性补贴。并享受原工作岗位上应享受的福利待遇。女职工在本单位的医疗机构或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产前检查和分娩的,其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费和药费,由所在单位全部负担。费用由原医疗经费渠道开支。

第十三条 女职工产假期满后,如有实际困难,由本人申请,经领导批准,可请哺乳假至婴儿一周岁。哺乳期间,由所在单位发给本人标准工资的75%和工资性补贴。

第十四条 凡有未满一周岁婴儿又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女职工,其所在单位应当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两次哺乳(含人工喂养)时间,每次哺乳时间为三十分钟。多胞胎生育的,每多哺乳一个婴儿,每次增加哺乳时间三十分钟。哺乳时间和在本单位内往返途中的时间,按劳动时间计算。

女职工在哺乳期间,所在单位不得安排其夜班劳动或加班加点工作,不得从事国家规定的三级重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内禁忌从事的有毒有害劳动。

第二十一条 女职工劳动保护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广东省劳动安全卫生监察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参考资料: 生育保险(maternity insurance)是国家通过立法,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者暂时中断劳动时,由国家和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或社会对生育的职工给予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的社会保险制度。2011年12月,北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做出调整,北京非京籍职工从2012年起可享生育保险,生育津贴将不低于单位平均工资。

市人力社保局2011年12月19日发布了《关于调整本市职工生育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从2012年起,扩大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即北京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职工,都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该政策强调,生育津贴高于本人产假工资标准的,用人单位不得克扣;生育津贴低于本人产假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也就是说,

生育津贴不会低于单位平均工资标准。”蒋继元说。举例来说,一名女职工每月生育津贴为5000元,而用人单位当月的平均工资为4500元,由生育保险基金统一支付给单位后,超过平均工资的500元用人单位不能克扣;假如女职工每月生育津贴为3500元,而用人单位当月的平均工资为4500元,其中的1000元差额需要用人单位补足。

对于原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在2012年1月1日前已经生育或计划生育享受产假,但在之后申报生育津贴的,按照新计发办法计算生育津贴。


相关内容

  • 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 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女职工的劳动保护 原<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
  • 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答题
    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答题 一.填空题 1.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 ...
  • 生二胎可以休产假吗
    核心提示:生二胎可以休产假吗?女职工的产假并没有区分一胎或二胎的情况,只要有怀孕生育的事实,女职工提出休产假,用工单位应当同意.具体可以参考当地相关部门以及法规的的规定.有关生二胎是否可以有产假的内容由法律快车编辑为您介绍. 生二胎有产假吗 ...
  • 企业不同范畴的"工资"概念解析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涉及工资的概念较多,在内容与数据上多有交集,因此,可能造成对相关不同概念的混淆与误解,导致在工作中经常出现问题.为此,有必要厘清有关工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差错.本文主要从概念范畴.政策依据.适用范围等方 ...
  • 全国女职工产假规定
    全国各省关于女职工产假的规定(2012年10月) 女职工产假为九十八天,其中产前休假十五天.难产 的,增加产假十五天.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一个婴儿,增加产假十五天.女职工怀孕流产 的,其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医务部门的证明,给予一定时间的产假. ...
  • 劳动关系协调员(20**年)
    幻灯片1 第二章 劳动标准实施管理 幻灯片2 劳动标准基础知识  劳动标准的概念和分类  劳动标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 劳动标准的多种分类方法  劳动基准的概念  狭义: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  广义:除劳动报酬.劳 ...
  • 关于破产程序中职工集资款性质的法理分析
    关于破产程序中职工集资款性质的法理分析 张华欣 摘要: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老化以及产能过剩等原因,形成了严重的"僵尸企业"现象.职工相关问题的解决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是个重头戏,而职工集 ...
  •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为了减少和解决女职工在劳动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保护女职工健康,制定本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用人单位及其女职工,适用本规定. 用人单位应当 ...
  • 劳动合同争议诉讼地域管辖
    遇到劳动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劳动合同争议诉讼地域管辖 根据<劳动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部办公厅<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
  • 浅谈经营企业未参加工伤保险利弊
    浅谈经营企业未参加工伤保险利弊 时间:2011-04-21 15:10:38 来源:论文格式模板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另一方面,企业不参加职工工伤保险,就不能保障对工伤职工的经济补偿,特别是有些小企业,其所提供的费用也有限,难以保证伤者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