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童趣]教案 - 范文中心

第5课[童趣]教案

08/28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二、课前预习:

附生词表。

zhì                      miǎo                                 nǐ

余    童稚     明察秋毫     藐小微物     物外之趣    拟作

wèi   jiānɡ              lì               āo tū                   lì             qiū

项为之 强    素帐    鹤唳云端    凹凸    兽    以土砾凸者为邱

hè               yí               páng           bá               lài  há  ma

壑    神游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癞 蛤 蟆

há má   biān

惊 恐    蛤蟆    鞭

1、根据生词表划出生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扫除读音障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要求借助注释和词典,能初步读懂这篇文言文。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板书:                   童趣(幼时记趣)

沈复

2、作者简介:(见书下注解①)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二)读准课文,初步感知

1、结合词典及页下拼音,读准读顺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合理、流畅自然。(至少读3遍)

难读的句子:

则/ 或千或百/ 果然鹤也。

使其/ 冲烟/ 飞鸣

舌/ 一吐/ 而二虫/ 尽为所吞

学生朗读课文,结合书下拼音和字典,尽量扫除文字障碍。

2、组织学生朗读并交流评价。(讨论、评价)

3、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疏通课文

1、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借助词典及页下注释,四人为一组合作说说课文的大意。不能翻译的字、词、句在文中标识出来。

2、学生交流质疑,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示一些重要词句。

第1段(具体见书本)

明察秋毫:(成语)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的东西。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如换词法、加字法、查看法、推断法等等。

第2段(具体见书本)

私:自己                        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观。

昂首观之  之: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项为之强  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2、文言文虚词积累:“之”的用法: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4)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自编口诀:之的用法有多种,位置变化意不同。动后代词名前的,名动中间不翻译。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

作……观:即“当……看”

第3段(具体见书本)

常蹲其身  其:指自己

使与台齐  即“使之与台齐”,宾语“之”代身子,省略。

以……为……:把……当做……

神游:在想像中游历。

神游其中  其:代想像中的山林。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怡然自得(成语):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第4段(具体见书本)

二虫:两只虫子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观之正浓  之:代二虫斗。

拔山倒树而来  而:表修饰关系。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而:表承接关系

……为所……:表被动

驱之别院  即驱之于别院,介词“于”省略。  之:代蛤蟆。

3、组织学生再次流畅准确的说大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明天做生词练习。

2、完成加点字、句子翻译试卷。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

1. 完成生词练习。

2、齐读课文。              板书:七、幼时记趣

沈复

精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写了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

2、“物外之趣”有哪几件?

明确: 一、观蚊如鹤

二、神游山林

三、鞭打蛤蟆

3、组织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能入情入境,读出童趣。

第一块:体会“童趣”

①作者题为“幼时记趣”,文中哪些语句能与“趣”吻合?试举例分析。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分析: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把飞舞的蚊群,想像为“群鹤舞空”;把蚊群冲烟飞鸣,想像为“鹤唳云端”;把丛草想像为森林,虫蚁想像为野兽,土砾想像为谷丘。这些都是由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观察、想像,又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的,因而事物形象的描写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②在熟悉文章的过程中,你认为作者的哪件趣事你最感兴趣。并说明你的理由。

明确:生答略。

第二块:探寻“物外之趣”

①朗读课文,思考作者的“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

(注意第1段。)

明确:“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分析: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再加上作者善于想像和联想,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

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②这种“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明确:反映了作者乘法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第三块:品味“物外之趣”

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同学们任选一句,抓住字词或修辞来赏析。

例如: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分析: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例如:夏蚊成雷。

分析:“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

例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分析: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空图的专注、入迷。

例如: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分析:“吐”“吞“两个动词,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的迅速、准确,极为生动传神。

例如: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分析:连用“捉”“鞭”“驱”三个动词,表现了惊恐方定,随即惩罚蛤蟆,驱除强暴,同情弱小的急切心情。

例如:冲烟飞鸣

分析:“冲”字,使人想见蚊群在弥漫的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

例如:鹤唳云端

分析:“唳”字,仿佛使人听到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

例如: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分析:“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形容蛤蟆扑过来的气势猛和力量大,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虽然在承认看来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看却是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

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总结:这是作者追记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板书设计

一、观蚊如鹤

总:物外之趣      二、神游山林          分(童真童趣)

三、鞭打蛤蟆

(四)布置作业

抒写“物外之趣”

作文《童年趣事》

童年的天空是用纯净的心灵绘制成的清净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描绘成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写成的一首完美的欢乐……

沈复的《幼时记趣》就是展现这种童年心情的一篇美文。请你试着模仿,以《童年趣事》为题,写一件发生在你童年的趣事,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深入发掘童年趣事中的细节,不得少于600字。注意围绕中心选材,要突出“趣”字。

《童趣》·综合能力测试

班级:          姓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      __,作者______,字______,苏州人,_ _代作家。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

余忆童稚时                        又留蚊于素帐中

A、时                             B、于

故时有物外之趣                    于土墙凹凸处

使其冲烟飞鸣                      项为之强

C、其                            D、为

常蹲其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忆童稚时

E、余

余年幼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答:

5、“鞭打蛤蟆,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6、“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句话既是夸张又是比喻,为什么这样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7、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任选一处)

答:

参考答案

1、浮生六记、沈复、三白、清

2、B E

3、略

4、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5、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6、把蚊子的鸣叫声当作雷声,当然是比喻;而蚊声无论如何也没有雷声大,所以是夸张。

这句话强调了作者的“心之所向”和全神贯注,起到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7、见教案。


相关内容

  • 荷叶圆圆公开课教案
    <荷叶圆圆>公开课教案 1 [教材分析] <荷叶圆圆>是一篇讲读课文,语句优美,也是一篇轻快活泼的散文诗.学习这篇课文会让人感受到充溢童趣的夏天,感受到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和小鱼儿快乐的心情. [设计理念] < ...
  • 二年级下语文教案-5雨后苏教版
    雨后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教学重难点: 1. 反复朗读,在读中 ...
  • [故乡的榕树]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借"榕树"所抒发的浓浓的乡思.乡恋: 2.借鉴回忆性散文"寄情于物"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河浪先生的一篇散文--<故乡的榕树>.从文章的标题可 ...
  • 18_小花猫找汗教案
    18 小花猫找汗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读好课文中的反问句.感叹句.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学课文,理解"汗淋淋.凉快"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了解一些动物出汗的科学常识.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童话的兴趣, ...
  • 三年级音乐_下册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教学通研 教材分析 教材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音乐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也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编写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 ...
  • 4沙滩上的童话
    民办育苗小学2012学年第二学期语文教案 2.沙滩上的童话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通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孩子们所 ...
  • 小学语文冀教版 四年级下册4[芦叶船]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语文冀教版 四年级下册4<芦叶船>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正确认读并会写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并掌握相关的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桅杆.舢板" ...
  • [下雨天真好]教案
    <下雨天 真好> 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文眼,梳理文章结构. 2.通过研读细节和故事,理解雨天的情趣的内涵,体悟主旨. 3.理解作者对真善美的讴歌. 教学方法: 1.抓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2.在师生真诚对话中感知情 ...
  •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小熊的尾巴> 授课人:盛芳芳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能用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1.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语言表达与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中的童趣. 2.体会小熊从羡慕别人的尾巴到喜欢自己 ...
  • [听鱼说话]教案设计
    听鱼说话 第二课时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是一篇外国作品的译文,字里行间中充满幽默,但文章对话比较多,对于我们二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时对课文进行了取舍,以"自由地读一读7-16自然段,想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