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比研究 - 范文中心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比研究

05/17

艨f历史朋昏

【摘要】柏拉图所拟定的政体是理想城邦的政体,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研究立足于现实城邦,政体的研究本质上属于实践科学领域。研究对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一方面有助于发掘二者对整个西方哲学理论发展的不同意义,另一方面有助于从中获得对当今社会政治发展实践意义。

【关键词】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政体思想理想现实

文,周治健里士多德立足于现实对于城邦政体的勾勒更具操作性。当然对比二者政体的研究目的并不在于仅仅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而在于探求结论背后的原因以及挖掘其思想的过人之处。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关于城邦政体的研究也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实与理想

柏拉图有关城邦政体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其著作《理想国》和《法律篇》中。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个集真、善、美于一体的理想城邦。在这样一个政体当中,统治者、护卫者和群众各有各的职能、各有各的德性。统治者具有智慧的德性,护卫者拥有勇敢的德性,群众则具备节制的德性。一旦三个阶层都能严格地恪守各自的德性,城邦就一定能够达到至善的状态。在城邦的治理方面,柏拉图认为应当推举为王的最理想的、最合适的人选应是掌握善的知识的哲学家,这样一方面能将哲学上的理智和政治上的权力得到很好的融合,另一方面也便于将其所拟定的理想政体付诸实践。与柏拉图所设定的理想城邦不同,亚里士多德立足于现实的城邦对政体进行研究,同时对柏拉图的理想政体进行了批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能够实现最优良政体的城邦毕竟为数不多,因此,“一个好的立法者或优良的政治家就不应该一心期盼单纯意义上的最优政体,他还必须考虑到切合城邦实际的最优良的政体”。【1研1日亚里士多德对于城邦政体的研究着手于政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在他看来,由于政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各不相同,因此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政体。同时他认为,政体问题研究的关键不是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最优良的政体,而在于如何改善一个现实的已经存在的政体。由此可见,与柏拉图相反,亚里士多德城研究邦政体的目的在于维持和改良一个现实版的政体。亚里士多德按照财富的多寡将政体的组成人员分成了三个部分:极富阶层、极贫阶层、中间阶层。对于城邦的管理,亚里士多德倾向于让中产阶段管理城邦,在他看来这是现实中最好的选择;即使中产阶级不能掌管城邦,在制定法律时也应多照顾中产阶级的利益。其原因在于:极富阶层极易养成专横统治他人的习惯,极贫阶层又易于自暴自弃、甘愿受人奴役,唯有中间阶层具备自由和平等的个性。同时亚里士多德倾向于运用法律来治理城邦,他认为法律必须独立,当权者也必须依法统治,严格按照法律来执行。

以上就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关城邦政体思想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二者对城邦政体的设定不难得出一个简洁明了的结论: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基本难以践行,与之不同,亚

74万方数据

二、背后原因阐释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关城邦政体的思想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缘由主要集中在两方面,首先在思想史的研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不同的时代由于时代环境的不同其研究的中心问题也是不同的,同时能够在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思想家肯定能很好地解决其所处时代的中心问题。前苏格拉底时期,尤其体现在智者学派身上,他们大多主张个性张扬、推崇感觉,往往最终走向了主观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苏格拉底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极力地否认个体,要求普遍和推崇理性。这正是柏拉图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柏拉图很好地传承了苏格拉底思想,他极力否认各种“意见”的真实性,认为只有“意见”背后的“理念”才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在柏拉图研究城邦政体时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构建一个“真实的”“至善的”理想城邦。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希腊的各个城邦开始逐步走下坡路,希腊半岛的北方各民族逐渐发展起来,并开始对希腊各个城邦发动了战争。这一时代背景的急促转换促使亚里士多德开始将问题研究的中心转移到人和社会这样一个层面上去。由此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体的研究更加着眼于现实,从现实的城邦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开始研究,并将其研究的目的设定在如何改善现实的城邦政体。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处时代的分析可见,由于其所处时代环境的不同导致其所面临的时代问题也就不同,因此其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思路上也就有可能出现反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称得上是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们对于各自所处时代的中心问题作出了相应合理的回应。只不过以现代人的眼光,柏拉图的理想城邦的设定多少有点让人难以理解,而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拟定更为切合实际。在这个意义上更加凸显了亚里士多德过人之处,其将现实和理论相结合的研究问题的方法突破了柏拉图的在理想状态下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此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更

加伟大。

亚里士多德过人之处的另一个方面是造成其与柏拉图政体思想出现反差的第二个原因。柏拉图主张一切判断都要依靠理性,一切研究都要追求普遍性的东西。因此当其涉及城邦政体研究时他也追求至善的、理想的城邦。亚里士多德通过具体实地的调查研究对此进行了反驳:城邦政体的研究归根到底是对人和社会的研究,人和社会研究的对象是具体

的行动而非普遍的真理。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理性知识:一种是以研究普遍真理为对象的自然知识,另一种是以研究具体行动为对象的实践知识。政体的研究属于研究具体行动的实践学科。由此也导致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研究方式的巨大差别,柏拉图对于包括城邦政体在内的一切问题的研究采取一种理想化研究方法,其得到的结论也必定带有主观的理性化色彩;亚里士多德将对城邦政体的研究归属于实践领域导致其对城邦政体的研究立足于现实,主张通过具体分析城邦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并进行实地的考察,所以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更易于操作。

不论是由于受具体时代环境影响所导致的研究问题领域的转换,还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区分导致的研究思路的变迁,最终都不能摆脱这样一个事实:以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关涉政体的研究是隶属于实践学科的范畴,其研究的对象是现实城邦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由此也就彻底宣判了柏拉图理想城邦的破灭,那么这是不是就表明对柏拉图理想城邦的研究就没有任何意义所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通过对比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关城邦政体方面的思想,还是能够从中发掘重要的理论价值以及对当今社会政治发展的实践意义。

三、深远意义

由于古希腊时期学科的划分尚未如当今细微,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政体的研究本质上还是归属其哲学研究的范畴,因此对此理论意义上的探讨也主要集中在哲学研究领域。伴随着近代科学主义的覆灭,实践科学的研究逐步走向复兴,哲学研究的问题开始从远而大的体系构建转向对具体细微问题的关注,导致哲学研究的方式也开始从简单理想化处理方式转变到向复杂全面的方向发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恰好就体现这一点,尤其是关于城邦政体研究的思想,就如同近现代哲学的转换在古希腊时期埋下的种子。作为实践科学的开山鼻祖,亚里士多德在研究个人之善的伦理学领域和公众之善的政治学领域所确立的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必然对当今实践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当今随着实践哲学的全面复兴,是否就可以就此认为以柏拉图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哲学形态完全丧失其研究的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其一从柏拉图理想化的哲学思想到近代科学主义哲学形态自身来说,它提供了一种理想化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这种理想化的思维模式在自然科学领域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其二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来讲,整个人类思想史的发展本质上就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科学主义的哲学形态和实践主义的哲学形态在对立统一过程中辩证发展。因此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近代科学主义的充分发展,才为实践哲学的全面复兴打下基础。

研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有关城邦政体方面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政治发展又有何现实意义呢?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如何保障政体的稳定和发展呢?首先一点体现

在国家治理上,是采取法治还是人治?当今大的背景环境是

世界仍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期,但突出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全球的政治格局并不稳定,特别是一些后发的新兴经济体和相

万方数据

!!垒堕里j煎

对较为贫困的国家。其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但其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在国家的治理方面是采取人治还是法治。柏拉图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提出,由掌握善的知识的哲学家或经过系统学习了善的知识的政治家来治理城邦。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准告诉我们:人类的不断进步靠的是理性对于人的欲望的约束。亚里士多德认为:出于对人的欲望的控制,法律在任何形式的政体中必须保持至高无上的权威。他甚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法律失去其权威的地方,政体也就不复存在了。”[19a30’亚里士多德分析了各种失去法律控制城邦的范例,倘若挣脱了法律的束缚,这些政体极易演变为僭主制或暴君制。一旦如此,为了获取个人利益和满足自身的欲望僭主们就容易滋生极权思想,并对杰出之士的新兴国家在大力发展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尤以法律制度的构建为重中之重。唯有法治才能保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长久,才能为国家治理提供合法性的法律依据。

另外一点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中间阶层理论。随着各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不少国家越小的发展趋势,从而导致了政局的不稳定。与柏拉图按照德性原则将城邦成员分成统治者、护卫者和群众不同,亚里士多德按照财富的多寡将城邦成员分为极富阶层、极贫阶层和中间阶层。二者阶层理论的不同还体现在:柏拉图所划定的城邦的组成成员的阶层相对固定,阶层之间相互流动较

少,亚里士多德则主张发展大量的中间阶层成员。亚里士多

符合城邦自然本性的,因为自由和平等的思想在中间阶层的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贯彻和实施,这也是亚里士多德所拟定的在现实当中最优良的城邦。退而求其次,当然即便不是由中间阶层来掌管城邦,亚里士多德也认为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一定要顾及中间阶层的利益,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城邦的稳定。回归到现实当中,以当今世界经济最具活力、政局最为稳定的美国为例,或许可以为亚里士多德中间阶层理论提供佐证。美国的中间阶层占据相对合理的比例,整个社会利益的分配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球状结构,同时国家在拟定和颁布新的法律法规时充分考虑到中间阶层的利益和诉求。反观一些新兴经济体政局经常发生动荡,其中一个占据主要的因素就是财富分配的不合理,财富和权力日益集中在少数群体的手中,整个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却仅仅拥有很小一部分社会财富。依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这样两头大、中间小的社会结构其政局必定是极为不稳定的。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周治健(1988一),男,河南固始人,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广东广州

510640。

【实习编辑/汤少芳】

75

加以迫害,从而最终走向政体的覆灭。这也就提醒一些后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中间阶层所占的比例越来德主张由数量相当的中间阶层来治理城邦,在他看来这是最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比研究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周治健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广东广州510640传承(学术理论版)

Inheritance & Innovation2012(8)

参考文献(1条)1. 亚里士多德全集 1994

引用本文格式:周治健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体思想对比研究[期刊论文]-传承(学术理论版) 2012(8)


相关内容

  • 雅典民主如何导致雅典城邦的灭亡
    SHENZHEN MIDDLE SCHOOL 研究性学习论文 雅典民主如何导致雅典的灭亡 张柏豪 论文在线阅读链接 指导教师 年级 班级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黄睿 2013级 高二11班 zhang.baihao@foxmail.com [ ...
  • 关于西塞罗的6本书(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哲学家,最伟大的演说家.散文家)
    "法律的性质是不在外来影响之下改变,不在强力压迫之下屈服,不在金钱诱惑之下腐化." 他是罗马最有才华的哲学家之一,是继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第二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比肩圣·奥古斯丁. 他是罗马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当过执政官 ...
  •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脉络
    http://hhbvic.blog.163.com/blog/static/[***********]358495/?fromdm&fromSearch&isFromSearchEngine=yes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 ...
  • 政治学基础笔记_王浦劬_第二版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 治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把政治与某种伦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理想. 2,权力政治观分析.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 ...
  • 中国政府与政治
    中国政府与政治 题型: 名词解析 5个*4分 简答题4个*8分 论述2个*14分 材料分析1个*20分 名词解释: 1.政府:广义:泛指一切国家机关,掌握公共权力或执行国家职能的机构 狭义:行政机关 2.政治: 7个主流观点: ①神学政治论 ...
  • 西方哲学史_名词解释_考研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 ...
  • 强世功:迈向立法者的法理学--法律移植背景下对当代法理学的反思性考察
    人文与社会 提交 2011/01/15 阅读: 1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05-24 摘要:本文以法律移植与现代国家转型为背景,考察了最近20年来法理学思潮从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到法律文化论和法律现代化论的内在发展逻辑,作者提 ...
  • 西方犯罪学流派的变迁
    西方犯罪学流派的变迁 犯罪学是以犯罪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犯罪问题又来依旧,无论是中国或其他国家的犯罪学者都在为解释和防控犯罪而不懈努力.作为一门学科犯罪学诞生于欧洲,后再北美地区得到了繁荣和发展,这种繁荣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 ...
  • 自考"美学"备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在德 ...
  • 理性的异化与现代文明的极限
    (哲学研究>2001年第12期) < 理性的异化与现代文明的极限 黄力之 理性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是当代哲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在21世纪开始之际, 现代文明的发展在空前地加速, 楚的问题.一.理性:, .尽管现在已有后工业化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