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矛与盾教学设计

10/09

《矛与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下册第五单元的一则寓言,它通过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地进行课前预习,如查阅资料、熟读课文、做批注等等,也已经具有合作探究、合作表演的能力。

设计理念:

教材选编文言文,旨在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文言文遣词造句的凝练精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本课教学从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读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内容。

3、领悟文中所告诉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寓言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有关寓言的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一些寓言,那么你们说出一些有关寓言的成

语吗?

2、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是的,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矛与盾》。不过,我们今天换一种学习方法,好不好?

老师知道,你们平时都非常喜欢玩游戏,因为玩游戏每冲过去一关,总是让人有一种成就感。其实,爱玩是我们的天性,玩本身无可厚非,但关键是玩有所成,玩出成就!

今天我们就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一共有四关,每一关后面都有2个具体的要求,每个要求后面都有5颗星,每过完一关,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给自己一个恰当的评价。

二、现在进入第一关:搜集资料关。

(课件出示)a、交流矛与盾的资料 ★★★★★

b、交流作者的资料 ★★★★★

1、矛和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谁能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2、师课件出示“矛”及“盾”的各种样式。

3、那么这则寓言的作者是何方高人呢?谁来介绍一下?

4、学生介绍韩非子的资料,师相机出示课件韩非子的资料。

三、第二关:朗读课文关

过渡:这则有关矛与盾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思想家韩非子一起去看看吧。现在进入第二关:朗读课文关。(课件出示过关要求)

a、 初读课文,正确、流利,语速适中 ★★★★★

b、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

(一)、初读课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决窍。请打开课文,自由读文,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1、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请4个人来读,1人读1句。大家听听字音读准了没?)

2、生读,师评。问:谁还想读?

3、生再读。

4、强调:“鬻”(yù)

5、全班齐读

6、师范读:文言文的朗读要特别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一读,好吗?怎样?

7、读给同桌听。

8、想读的一起来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二)、品读课文:

过渡:

师:文言文不仅要把字音读正确,更重要的是要读懂,现在咱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出示课件)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1、学生借助注释,自学课文。

2、品读第一句:“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yù)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1)你们读懂了吗?谁先来说说你读懂了第一句?

(2)谁来当当这个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面坚固无比的盾。

(指生读)

(3)通过同学的读,我们知道了这面盾坚固到什么程度呢?

(物莫能陷也)

(4)谁再来当当楚人,吆喝吆喝?

(男生读、女生读)

(小结过渡)师:我们借助注释读懂了第一句,那个楚人在那儿一个劲儿的吆喝,夸耀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他话虽不多,但很有用意,这个楚人很会夸,不信?咱们接着往下读。你还读懂了哪一句?

3、学生交流反馈第二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指生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师:嗯,你读懂了,他接着夸耀自己的矛无比锋利,盾是坚固无比,天下无敌了。矛也要好好夸夸,要不可没人买!

(2)谁再来读这句,夸夸这支矛?大家听听这样吆喝卖得出去吗?

(学生评读)生:这支长矛十分锋利,没有不能穿透的东西。

师:他读得好,你评得也好。“无不陷”没有不能穿透的,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能穿透。这支矛可真锋利!你现在就是楚人,想象一下你在集市上叫卖的样子,试着读读这句话。

指生读。

(3)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

(4)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5)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

4、品读第三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过渡: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指生回答)

(1)、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

(2)、齐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一下就听出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3)、指生读这一句话。

(4)、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预设:

(3)师:瞧我们这位老祖字,他可真能吹呀,什么东西到了他那儿都成了天下最好的了!楚人又誉其矛曰

(4)教师引读此句

师:这支矛真是锐不可挡,尔等真会誉矛也。

(5)师:(小结)你瞧!那个楚人多想把自己的矛和盾卖出去呀!看他神气十足的样子,充满了自信。他先誉盾接着又誉矛,大家再读一读这两句话,仔细体会一下,楚人夸矛和夸盾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

师:楚人用“无不”这个双重否定来强调矛的锋利,吸引别人来买他的矛,所以加重了夸的语气。真可谓用心良苦呀!

分组读1、2句。

4、品读第三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过渡:师:集市上可真热闹!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那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到底有没有人买呢?你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指生回答)

(1)、师:嗯,用你自己的矛去刺你自己的盾,会怎样呢?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

(2)、齐读: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一下就听出他话里的破绽,此人好精明!你能用书上的句子再问问吗?(3)、指生读这一句话。

(4)、师: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预设:

生①读。师: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你卖不卖得出去?

生②读。师: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你待会儿怎么收场?

生③读。师: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

师: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教师引读)

(5)、小结过渡(教师引读前三句)

5、品读第四句:“其人弗能应也。”

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指生回答。

师:你是从书上哪个地方知道的?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指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师:(引导学生说)“弗”就是“不”的意思,你能读读这句话吗?(生读此句没能读出楚人的窘态)

师:楚国人这样的窘态,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瞧他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的可笑样子。周围的人都在笑话他呢。读出他的哑口无言

6、齐读最后一句话。

7、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齐读全文。

四、第三关:体会寓意关

过渡:师:我们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现在进入第三关:体会寓

意关。

(课件出示过关要求

a、领悟正确 ★★★★★

b、能结合实际或准确运用 ★★★★★

1、作者借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师相机出示课件)

2、学生先自由讨论,再指名说一说。

3、老师归纳总结。

4、拓展: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吗?

五、第四关:表演关

(课件出示过关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表演 ★★★★★

过渡: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和朗读,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表演一下呢!那么现在就进入第四关:表演关。

因为你们的努力学习,在表演之前,老师先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播放《自相矛盾》)

1、在小组中,分角色演一演。

2、哪个小组愿意上前面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表演呢?

3、学生分小组进行表演。

师: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带我们走进这热闹的集市。

板书设计:

矛 与 盾

利 坚

于物无不陷也 物莫能陷也

自相矛盾

教学反思:

语言教学着重于读,文言文教学更基于此,且文言文教学与普通精读课文的读相比,更应着重于读。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文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文章的意思。要反复读,多读,才能理其义。在《矛与盾》这节课中,我努力让学生做到了“四读”。

1、整体读,力求正确流利。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节课上,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习古文的兴趣。进入新课时,我先范读课文,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热情。最终把背诵课文变成了自觉行为。学生神情专注,摇头晃脑,沉醉其中,读得正确流利,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2、感悟课文,深入理解重点句。

“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我在巡视学生对照注释读懂句意时,注意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提炼。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标明注释快速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拐杖。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

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两句时,要指导学生自然地将对古文的理解和读紧密地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楚人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3、个性化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创造性的编加插图,再次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尝试个性朗读。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纷纷从远古走来。个性化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4、分角色朗读,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用自己的话讲故事,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语文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顿悟理解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节课上, 和谐、幽默、欢快的气氛充溢着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学生觉得文言文并不难。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读文探究、表演悟理”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悟、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相关内容

  • 怎样进行体育教学设计
    篇一: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设计 浅谈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设计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提出了体育教学设计的要求,这就是从 教案走向教学设计的开始,文章论述了体育教学设计所包括的诸要 素的设计方法及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设计:转变 体育教学设计的 ...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
  • 机械类毕业设计题目
    机械机电类:1.压燃式发动机油管残留测量装置设计2.DTⅡ型固定式带式输送机的设计3.双铰接剪叉式液压升降台的设计4.万能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设计5.实验用减速器的设计6.管套压装专机设计7.可调速钢筋弯曲机的设计8.新K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 ...
  • 浅谈教学设计模式
    [摘 要]教学设计模式是教学设计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传统教学设计模式解决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则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式 知 ...
  •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与设计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辞海>对"生成"的解释为"变易",即对"无"的否定或对"有&qu ...
  • 设计概论全部自考
    绪论--(じ★ve冰封)1. 设计的含义?设计是围绕某一目的而展开的计划方案或设计方案,是思维.创造的动态过程,其结果最终是以某种符号(语言.文字.图样及模型等)表达出来.2. 设计可分为三类:(1)精神活动层面(2)造物活动层面(3)非物 ...
  • 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策略与成功保障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虽然是由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所构成,但归根结蒂学习是属于学生自己的事情.中国过去就有"师傅领进门,学不学在个人"的谚语,印欧语系中也有类似中国的"牛不喝水 ...
  • 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环节的优化1
    如何根据不同的信息化环境开展教学环节的优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日益深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媒体的日新月异.反过来讲,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媒体保障.现代教学媒体所处的媒体环境也较 ...
  •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内容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应该从这些方面考虑教学前的实际状况.例如,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已经达到何 ...
  • 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当代教育科学 2005年第20期 反思教师的教学生活 罗儒国 摘要:教学作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存在方式,内在地具有生活的意味.然而,由于教师的"物化",教学技术化.日常化.剧场化等现象长期存在,教学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被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