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集合的关系与运算 - 范文中心

2集合的关系与运算

12/10

第2课 集合的关系与运算

徐琼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 二、能力目标

理解集合在表述数学问题时的工具性作用,“韦恩图”在表示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中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集合语言在数学中的运用及集合论的了解。 【教学重点】

集合的概念表示及集合的运算

【教学难点】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具备数形结合的思想意识,会借助Venn图、数轴等工具解决集合运算问题,常与不等关系、不等式的解集相联系 【知识点梳理】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成为集合

(1)集合中的对象称元素,若a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aA;若b不是集合A的元素,记作bA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确定性、互异性与无序性;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集合中不同的元素之间没有地位差异,集合不同于元素的排列顺序无关; (3)表示一个集合可用列举法、描述法或图示法;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注意: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 1 -

实数集,记作R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是B的子集(或B包含A),记作AB(或BA);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若AB且BA,则称A等于B,记作A=B;若AB且A≠B,则称A是B的真子集,记作AB;

(2)简单性质:1)AA;2)A;3)若AB,BC,则AC;4)若集合A是n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有2个子集(其中2-1个真子集); 3.全集与补集:

(1)包含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作U; (2)若S是一个集合,AS,则,(3)简单性质:1)4.交集与并集:

(1)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交集AB{x|xA且xB}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并集AB{x|xA或xB}

注意: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的简单性质:

(1)AAA,A,ABBA; (2)AA,ABBA; (3)(AB)(AB);

(4)ABABA;ABABB; (5)

CS

CSCS

CS

n

n

A={x|xS且xA}称S中子集A的补集;

CS

(A)=A;2)

S=,

CS

=S

(A∩B)=(

CS

A)∪(

CS

B),

CS

(A∪B)=(

CS

A)∩(

CS

B)。

【典型例题】

题型一、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与性质

例1: 第二十九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08年8月8日在北京举行,若集合A={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集合B={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男运动员},集合C={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的女运动员},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

A.AB B.BC C.A∩B=C D.B∪C=A

解析:本例主要考查子集的概念及集合的运算.易知选D. - 2 -

例2: 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A.M = {(3,2)},N = {(2,3)} B.M = {(x,y)|x + y = 1},N = {y|x +y = 1}

C.M = {4,5},N = {5,4} D.M = {1,2},N = {(1,2)} 解析:由集合中元素的特征(确定性、无序性、唯一性)即得。易知选C。

例3: 设集合Pxy,xy,xy,Qx2y2,x2y2,0,若PQ,求x,y的值及集合P、

Q.

解析:∵PQ且0Q,∴0P.

(1)若xy0或xy0,则x2y20,从而Qx2y2,0,0,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xy0且xy0; (2)若xy0,则x0或y0.

当y0时,Px,x,0,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y0; 当x0时,P{y,y,0},Q{y2,y2,0}, yyyy22

由PQ得yy ① 或yy ②

y0y0

2

2

由①得y1,由②得y1,∴x0或x0,此时PQ{1,1,0}.

y1y1

变式1:设a,bR,集合{1,ab,a}{0,

ba

,b},求ba的值.



分析:利用集合中元素互异性和集合相等性质,得到集合中对应元素的关系.

b

a1a

解:由题知,a0, ab0,则1,所以 a,解得,所以ba2.

b1ab1

b

变式1}2:已知集合P{yx,Q{y|yx1},E{x|yx1},

2

222

F{(x,y)|yx1},G{x|x1},则 ( )

(A)PF (B)QE (C)EF (D)QG

解析: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易知选D

点评:本题型以基础题为主,以集合中元素的性质为载体,考察学生对条件的把握分析能力,- 3 -

以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和运算

例5:(1) 已知集合A={1,2,3},B={2,m,4},A∩B={2,3},则m=

分析:考查集合的关系和运算.

集合的关系关键是研究好集合中元素的从属关系,分为二种情形:一是部分从属;二是全从属.集合的运算包括交、并和补.

解析:∵A∩B={2,3},∴B中一定有元素3,则m=3.

(2) 已知U2,3,4,5,6,7,M3,4,5,7,N2,4,5,6,则 ( ) A.M

N

4,6 B.MNU C.(CuN)MU D.(CuM)NN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并、交、补的运算以及集合间关系的应用. 解析:由U2,3,4,5,6,7,M3,4,5,7,N2,4,5,6,故选B.

A0,2,aB1,a

变式1:集合,

2

,若AB0,1,2,4,16,则a的值为( )

A.0 B.1 C.2 D.4

a216

2

A0,2,aB1,aAB0,1,2,4,16a4

解析 ∵,,∴∴a4,故选D.

(MN)= 变式2:设集合U1,2,3,4,M1,2,3,N2,3,4,则ðU

3 (C)2,4 (D)1,4 2 (B)2,(A)1,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集合交并补的计算方法 解析: MN{2,3},ðU(MN){1,4}.选D.

例6:已知集合

M

x

x3

0,N

x1

x

x„

3

,则集合

xx…1

为 ( )

ð(MN)ð(MN)

A.MN B.MN C.R D.R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运算,同时考查解不等式的知识内容.可先对题目中所给的集合化简,即先解集合所对应的不等式,然后再考虑集合的运算. 解析:依题意:∴

ðR(MN)

Mx3x1,Nxx„3

,∴MN{x|x1},

xx…1.

故选C.

- 4 -

例7:已知集合A{x0ax26},B{x12x4}.

(1) 若A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2) 集合A,B能否相等?若能,求出a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分析:(1)对a进行分类讨论,利用数轴求a的取值范围. 解:B{x12x4}{x

12

x2},A{x0ax26}{x2ax4}.

①当a0时,AR,所以AB不可能;

12

,24a2

②当a0时,A{xx,若AB,则解得a4.

aa42.

a14

,42a2

③当a0时,A{xx,若AB,则解得a8.

aa22.

a

综上所得,a的取值范围为(,8)[4,).

(2)分析一:求出满足BA时a的取值范围,再与(1)取交集.

解法一:①当a0时,AR,所以BA成立;

12

,24a2

②当a0时,A{xx,若BA,则解得0a2.

4aa2.a14

,42a2

③当a0时,A{xx,若BA,则解得1a0.

aa22.

a

综上,BA时,1a2.

ABAB且BA,若AB,则a(1,2]且a(,8)[4,),矛盾.

所以,集合A与B不可能相等.

分析二:利用两个相等集合中元素的对应关系,建立等量关系.

解法二:①当a0时,AR,所以BA;

12

,24a2

②当a0时,A{xx,若BA,则无解.

4aa2.a

- 5 -

③当a0时,A{x

4a

x

2a

,若BA,显然不成立.

综上,集合A与B不可能相等.

N变式1:已知集合M{a,0},N{xx23x0,xZ},且MN{记PM1},

写出集合P的所有子集.

分析:求出N,由MN{1},可知1M,解得a,进而求出P. 解:由x23x0,得0x3;又xZ,故N{1,2}. 由M{a,0}且MN{1},可得a1.M{1,0},

故P的子集为:,{0},{1},{2},{0,1},{0,2},{1,2},{0,1,2}.

点评:同不等式有关的集合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之一,也是高考常见的命题形式,且多为含参数的不等式问题,需讨论参数的取值范围,主要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此外,解决集合运算问题还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题型三、图解法解集合问题

例8: 已知A,B均为集合U={1,3,5,7,9}的子集,且A∩B={3},ðuB∩A={9},则A=( ) A.{1,3} B.{3,7,9} C.{3,5,9} D.{3,9}

解析:本题考查了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交集、补集的运算,考查了同学们借助于Venn图解决集合问题的能力。 因为A∩B={3},所以3∈A,又因为ðuB∩A={9},所以9∈A, 所以选D。

例9:某班共30人,其中15人喜爱篮球运动,10人喜爱乒乓球运动,8人对这两项运动都不喜爱,则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________.

解析:设两项运动都喜欢的人数为x,画出韦恩图得到方程15-x+x+10-x+

8=30x=3,∴喜爱篮球运动但不喜爱乒乓球运动的人数为15-3=12(人).答案:12

例10:已知R为实数集,集合A{2x3x20.}若BCRA

R,

- 6 -

BCRA{x0x1或2x3},求集合B。

分析:先化简集合A,由BCRAR可以得出A与B的关系;最后,由数形结合,利用数轴直观地解决问题.

解: A{xx2},CRA{xx1或x2}.又BCRAR,ACRAR,可得AB.

而BCRA{x0x1或2x3},{x0x1或2x3}B. 借助数轴可得BA{x0x1或2x3}{x0x3}.

变式1:设全集U是实数集R,M{x|x2或x2},N{x|x24x30},则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是

A.{x|2x1} B.{x|2x2} C.{x|1x2} D.{x|x2}

答案:C

变式2:已知集合

Cx

2

2

Ax

2

x12

0

,集合

Bxx2x80

2

,集合

x4ax3a0,a0A(CRB)

(Ⅰ)求

; (Ⅱ)若C(AB),试确定实数a的取值范围.

Ax3x4,Bxx4

解答:(Ⅰ)依题意得:(Ⅱ)∴

x2

A(CRB)(3,2]

ABx2x4

①若a0,则

Cxx0

2

不满足C

(AB)

∴a0

②若a0,则

Cxax3a

,由C

(AB)

a24

a2

33a4

3a2

a

Cx3axaa4C(AB)

③若a0,则,由得

4a2

综上,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3

点评:对集合的子、交、并、补等运算,常借助于文氏图来分析、理解.高中数学中一般考查数集和点集这两类集合,有限数集多用文氏图,无限数集应多结合对应的数轴来理解,点集则多结合对应的几何图形或平面直角坐标系来理解. - 7 -

题型四、对新定义问题的考查 例11:(2008江西)定义集合运算:

B0,2

AB

zzxy,xA,yB.

A1,2

,

,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 )

A.0 B.2 C.3 D.6

分析:本题为新定义问题,可根据题中所定义的A*B的定义,求出集合A*B,而后再进一步求解.

解析:由A*B的定义可得:A*B{0,2,4},故选D.

变式1:(2010四川)设S为复数集C的非空子集.若对任意x,yS,都有xy,xy,xyS,则称S为封闭集。下列命题:

①集合S={a+bi|(a,b为整数,i为虚数单位)}为封闭集; ②若S为封闭集,则一定有0S; ③封闭集一定是无限集;

④若S为封闭集,则满足STC的任意集合T也是封闭集。 其中真命题是 (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解析:直接验证可知①正确. 当S为封闭集时,因为x-y∈S,取x=y,得0∈S,②正确 对于集合S={0},显然满足素有条件,但S是有限集,③错误

取S={0},T={0,1},满足STC,但由于0-1=-1T,故T不是封闭集,④错误 答案:①②

点评:近年来,新定义问题也是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此类问题一般难度不大,需严格根据题中的新定义求解即可,切忌同脑海中已有的概念或定义相混淆.

【方法与技巧总结】

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1.学习集合的基础能力是准确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熟练运用集合的各种符号.

2.强化对集合与集合关系题目的训练,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真正意义,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两种集合表示方法转换和化简训练;解决集合有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集合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即读懂问题中的集合)以及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常常根据“Venn图”来加深对集合的理解,一个集合能化简(或求解),一般应考虑先化简(或求解);

3.确定集合的“包含关系”与求集合的“交、并、补”是学习集合的中心内容,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来寻求方法。 - 8 -

【巩固练习】

1.(2011福建卷文科)若集合M={-1,0,1},N={0,1,2},则M∩N等于( ) (A).{0,1} (B).{-1,0,1} (C).{0,1,2} (D).{-1,0,1,2} 2.(2011新课标全国文科)已知集合

M0,1,2,3,4,N1,3,5,PMN,

则P的子集

共有( ) (A).2个 (B).4个 (C).6个 (D).8个 3.(2011辽宁高考文科)已知集合A={x (A) {x

-1<x<2

x>1

},B={x

-1<x<2

},则AB=

<x<2

} (B){x

x>-1

} (C){x

-1<x<1

} (D){x}

4.(2010江苏卷)1、设集合A={-1,1,3},B={a+2,a2+4},A∩B={3},则实数a=___________.

A{x| |x

32|7

2,Bxm1x2m1,}

5. (2011汕头华侨中学高三摸底)设集合

若BA,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

6. 设全集UR,A{x|x(x3)0},B{x|x1},则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集合为___ .

7. 设集合A={-1,1,3},B={a+2,a2+4},A∩B={3},则实数a的值为_____.

8. 50名学生参加体能和智能测验,已知体能优秀的有40人,智能优秀的有31人,两项都不优秀的有4人,问这种测验都优秀的有 人。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 2011西城区一模)已知集合

A{xZx5}

B{xx20}

,则AB等于

(A)(2,5) (B)[2,5) (C){2,3,4} (D){3,4,5}

ð(AB)

2. (2011西城区一模)已知全集U{1,2,3,4,5},集合A{2,5},B{4,5},则U等

(A){1,2,3,4} (B){1,3} (C){2,4,5} (D){5} 3. ((2011北京昌平二中3月考)已知集合则MN( ) A.

MxZx1

2

NxR1x2

1,0,1 B.0,1 C.1,0 D.1

- 9 -

4.设全集为R,集合

A{x|

2x1

1}

2

,B{x|x4}则(CRB)A( )

A.{x|2x1} B.{x|2x2} C.{x|1x2} D.{x|x2} 5.设集合A.

U1,2,3,4

,

A2,3

,

B1

, 则

A(CUB)

等( )

2

B.

3

C.

D.

2,3

( )

6. (2011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 已知全集

U{1,2,3,4,5},A{1,2,3},B{3,4},则CU(AB)

A.{3} B.{5} C.{1,2,4,5} D.{1,2,3,4}

7、已知集合A{y|ylgx,x1},B{x|0|x|2,xZ}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2,1} BAB{x|x0} C.AB{x|x0} 8、(2011江西吉安一中高三开学模拟)xN,则

Myyx4x5

D.AB{1,2}

2

Byyx1

xN

2

A.

MÜN

B.

NÜM

C.M=N D.以上都错

9、已知集合M ={ x|(x + 2)(x-1)

A. (-1,1) B. (-2,1) C. (-2,-1) D. (1,2) 10、若非空集合

Ax|2a1x3a5,Bx|3x22

,则使A(A∩B)成立的所有

a的值的集合是( ) A.

a/1a9

B.{a/6a9}

C.

a/a9

D.

二、解答题 1、(2011长沙市一中高三月考(文))(本小题满分12分)

已知集合

A{x|x6x80},B{x|(xa)(x3a)0}.

2

(1)若AB,求a的取值范围; (2)若

AB{x|3x4},求a

的值。

2x22

Ax1,Bxx4x50,Cxxm2,mR

x22、已知集合



ABC,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1)求AB;(2)若

- 10 -

【拓展训练】

1.(2010重庆)设m=_________.

2. 已知集合A(x,y)|x2mxy20,xR,B(x,y)|xy10,0x2, 若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 (2011·福建)在整数集Z中,被5除所得余数为k的所有整数组成一个“类”,记为[k],即[k]={5n+k丨n∈Z},k=0,1,2,3,4.给出如下四个结论: ①2 011∈[1] ②-3∈[3];

③Z=[0]∪[1]∪[2]∪[3]∪[4];

④“整数a,b属于同一“类”的充要条件是“a-b∈[0]”.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0,1,2,3U=

xU

,A=

mx0

2

,若

U

A1,2

,则实数

【参考答案】

1. 巩固练习答案

1.选A 2.选B 3. AB=

xx2.. 4. a=1.

5. m5 6. {x|3x1} 7. 1 8. 25

2. 课后作业答案

一.1.C 2. B 3. B 4. C 5. D 6. B 7.D 8.B 9.C 10.B 二、解答题 1、解析:(1)

A{x|x6x80},A{x|2x4}

2

当a0时,B为空集,不合题意

a24

a2.

3a43B{x|ax3a}

当a0时,,应满足 3a2

a

a4

当a0时,B{x|3axa},应满足

4

a2.

AB时,3

- 11 -

(2)要满足AB{x|3,x4},显然a0且a3时成立,

此时B{x|3x9}

而AB{x|3x4},故所求a的值为3。

2x2

1

x4x2

0Ax4x2

2、解析:由x2

2

x4x50(x5)(x1)0Bxx5或x1

(1)(2)

ABx4x2xx5或x1xx5或x4ABxx2

,而由

xm2Cxm2xm2

m21

ABC0m3

m22由

3. 拓展训练答案 1.解析:

UA1,2

,A={0,3},故m= -3

2. 分析:本题的几何背景是:抛物线yx2mx2与线段yx1(0x2)有公共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xmxy20

解法一:由得x2(m1)x10 ①

xy10

2

∵AB,∴方程①在区间[0,2]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2

首先,由(m1)40,解得:m3或m1.

设方程①的两个根为x1、x2,

(1)当m3时,由x1x2(m1)0及x1x21知x1、x2都是负数,不合题意; (2)当m1时,由x1x2(m1)0及x1x210知x1、x2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正数,故x1、x2必有一个在区间[0,1]内,从而知方程①在区间[0,2]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综上所述,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1].

yxmx2

解法二:问题等价于方程组在[0,2]上有解,

yx1

2

- 12 -

即x2(m1)x10在[0,2]上有解,

令f(x)x2(m1)x1,则由f(0)1知抛物线yf(x)过点(0,1), ∴抛物线yf(x)在[0,2]上与x轴有交点等价于f(2)222(m1)10 ① (m1)40

1m

2或0 ② 22

f(2)22(m1)10

2

由①得m

32

,由②得

32

m1,

∴实数m的取值范围为(,1].

3. 思路点拨:根据题目中所给的“类”的概念,对逐个选项进行判断,从中找出正确的. 精讲精析:选C. 对于①:201154021,2011[1],故①正确;

(-1)+2,-3[2],故②不正确; 对于②:-3=5

被5除,所得余数共分为五类.Z01234对于③: 整数集Z

,故③正确;对于④:若整数a,b属于同一类,则

a5n1k,b5n2k,ab5n1k(5n2k)5(n1n2)5n

ab0

,若ab[0],则a-b5n,即ab5n,故a与b被5除的余数为同一个数

a与b属于同一类,所以

确结论的个数是3.

- 13 -


相关内容

  • 集合的运算说课稿
    <集合的运算>(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运算>是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及集合之间的关系等内容,这些内容为本节起着铺垫作用.通过 ...
  • 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知识总结 必修一 一.集合 一.集合有关概念 1. 集合的含义 2. 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如世界上最高的山 (2)元素的互异性如由HAPPY的字母组成的集合{H,A,P,Y} (3)元素的无序性: 如{ ...
  •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基础
    院 系: 教研室: 教 师: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案 注:表中( )选项请打"∨" 第一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系统的产生与发展状况,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 ...
  • 高一集合精品导学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学习目标: 1. 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 3. 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 ...
  • 高一必修一集合教案完整版(精心整理)
    1.1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教 ...
  •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
    <概率的基本性质>教案 使用教材:人教版数学必修3 教学内容:1.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 2.概率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了解事件间各种关系的概念,会判断事件间的关系: 2.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知道对立事件的公式,会用 ...
  • 有理数及其运算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单元测试题 (120分钟 15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已知①1-22:②│1-2│:③(1-2)2:④1-(-2),其中相等的是( ). A .②和③ B .③和④ C .②和④ D .①和② 2 ...
  • 康托尔 集合论
    康托尔 康托尔, G.F.L.Ph.(Cantor,Georg FerdinandLudwig Philipp)1845年3月3日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18年1月6日卒于德国萨克森的哈雷.数学.集合论. 康托尔的祖父母曾居住在丹麦的哥本哈 ...
  • 数据库原理期末考试习题
    第一章 绪论 一.选择题: 1.使用二维表格结构表达数据和数据间联系的数据模型是(C ) C .关系模型 2.DB .DBS .DBMS 间的关系是(C ) A .层次模型 B .网状模型 D .实体-联系模型 A .DB 包括DBMS 和 ...
  • 00 集合与逻辑用语(学生用)
    00 集合与逻辑 一.相关概念(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①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③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①子集:若对∀x ∈A ,都有x ∈B ,则A ⊆B .②真子集:若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