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 范文中心

1[沁园春

02/10

1 《沁园春·雪》导学案 (学生)

课型:新授课 授课班级:142、143、144 时间:2015年9月2日(星期三) 学生姓名 主备人:蒲海英、彭弋玲 参与备课人:李小勇、田 甜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基本特点。

2.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3.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4.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革命领袖所具有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2.品味准确,精练的语言魅力,体会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2 课 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回顾已知 导入新知】

一、新课导入

鲁迅认为北国的雪“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那一代领袖心中北国的雪又是何种景象呢?

这一节课,就先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北国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师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

分外妖娆( )( ) 成吉思汗( ) 数风流人物( ) ....

还看今朝( ) 稍逊风骚( ) ..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莽莽: 妖娆: 折腰: 风骚: 红装素裹: 一代天骄: 数 风流人物:

2.了解有关文体知识

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

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比如今天学习的课

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沁园春”,词牌名。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的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

咏其事。这个词牌名因此而得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内容与“沁园春”无关。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背景知识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

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

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

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精讲提炼 精炼提升】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范读全词(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像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2.分组读,再全班齐读一遍。 3.学生自由朗诵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师

生共评。

4.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1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二)文本探究 (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1.词的上阕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

2.作者对雪景的具体描写由哪个词领起?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3.上阕末尾三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4.下阕开头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5.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惜”字包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6.词的下阕又是如何评论历史英雄的?表达了词作者怎样的伟大政治抱负?

(三)检查背诵 背诵、默写全诗。(以四人为一个小组,互相抽查。老师巡回并参与检查。)

【达标检测 当堂过关】

1、 写出含“雪”的四句古诗词。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 完成课后的练习

2、延伸拓展

(1).词的下片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

价。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课后反思 教学相长】

2

第二课时

【回顾已知 导入新知】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到诗人伟大的抱负

和坚定的信念。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词的艺术特色。

【精讲提炼 精炼提升】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检查复习 (师生一起背诵这首词)

(二)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三)艺术特色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四)主旨探究

3

既然上述的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学生分组

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达标检测 当堂过关】

1. 原文填写:

《沁园春•雪》中虚写的句子是: 《沁园春•雪》中过渡句是: 《沁园春•雪》中的主旨句是: 《沁园春•雪》中词的上阕写背景雪景的句子是 《沁园春•雪》中具体描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 《沁园春•雪》中写想象之景的句子是 《沁园春•雪》中属于静态描写的句子是 《沁园春•雪》中属于动态描写的句子是

2.《沁园春•雪》中作者“望”见了哪些景物? 3.《沁园春•雪》中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抱负?

【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完成课后练习

2、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

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

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

怀的阔狭造成的。

【课后反思 教学相长】

4


相关内容

  • 1.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校:临清实高 学科:语文 编写人:汤恒文 审稿人:薛惠新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本课诗歌内容,识记字词的音形义,熟读诗歌. 二.预习内容: 1.下面加黑字的音.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廖 ...
  • 诗词记忆 | 语文九年级上册[沁园春·雪]的记忆方法
    清大全脑开发 渗入式脑训练专家 更多信息,百度搜索"清大全脑开发" <沁园春·雪>是中小学生必背诗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wéi)余莽莽(mǎng):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 ...
  • 沁园春·雪相关试题.答案与解析
    基础知识识记 1.<沁园春 雪>的作者是________,其中"沁园春"是________,"雪"是________.本文通过描写____________,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美河山的赞美和 ...
  •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节目串词(按出场顺序)
    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1.磨坝中心小学<明日歌>串词 今日事今日毕,莫等明日再努力,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抓住今天的宝贵时间,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在这里,首先请来自磨坝中心小学的同学们为我们打开古典文化 4.三河中心小学<明日歌 ...
  • 申爱焕[词牌名的由来]微课
    城区二小"微课"导学案 学习内容 课 题 第( )单元第( 词牌名的由来 多媒体课件 )课(小节)第( )课时 主备教师 辅备教师 申爱焕 科目 语文 五1 班级 学习用具 学 习 目 标 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词牌及它们的由 ...
  • 第五单元七下
    黄河化险 教学目标 一.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二.学习通过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外部描写体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
  • 80句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
    80句广为流传的千古名句! 2017-10-15 08:40 千古名句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 ...
  • 大型交响音乐经典诗文朗诵会--[世界的回声]
    大型交响音乐经典诗文朗诵会 <世界的回声> 深圳第三届读书月大型交响音乐经典诗文朗诵会 01[序曲] 02[童声齐诵<世界读书格言精选>,朗诵:深圳小学] 03[主持人] 书是广阔的天地,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人类智慧 ...
  •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命题人:窦建军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语文知识及运用(27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A.恪尽职守(g é) 喑哑(y īn ) 妖娆(ráo ) 诓骗(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