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改变习惯 - 范文中心

科技改变习惯

05/23

译者: knowwell 原作者:Kate Bussmann

发表时间:2014-01-13

度假时我们躺在床上看iPad,查看facebook,但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又失去了什么呢?专家向我们揭示了科技对人际关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

科技正横亘在我们和我们的另一半之间吗?

曾经我们很担心我们会花太多时间在看电视上,那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让我们不再交流,脑子变成一团浆糊。可是现在看起来这想法是多么的幼稚。

如今,到了晚上,随便到哪一家的客厅看看,你会发现半数以上的人们既没有跟家人交流,甚至也没有在看电视,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掌中的屏幕上。

而这一幕不仅仅发生在家里。看看地铁站台上,餐厅就餐时同伴去洗手间之后,一个个脑袋低垂,紧紧盯着iphone或是电子书(kindle)。当你算算我们究竟花了多少时间,究竟有多依赖这些电子设备,不难发现,我们跟手机,平板以及电脑的关系正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甚至可以说越来越有意义。

在作家兼导演SpikeJonze的最新电影《她》中,他以另类的角度观察社会。剧中由JoaquinPhoenix饰演的一名男子爱上了计算机中的自动语音(跟Iphone的Siri类似)(由Scarlett Johansson配音)。你可以想象有多少编剧们在听到这个创意时,有多么的后悔。

这情节虽然设定在未来的某个时段,但是却似乎有点过时了——我们已经对电子设备倾注了很长时间的爱。我们带着它们去吃饭,睡觉,度假,甚至用来打发孩子。十分之一的人甚至承认带着平板电脑去参加了Ofcom的浴室调查。我们对电子设备的最新版本小心翼翼,爱不释手。

然而如果你跟我一样,对这种强烈的爱持有一丝怀疑,不仅担心这些电子设备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影响到底有多大,也会思考它们或许正在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想。

即便如此,如果有人深陷新科技,那就是我。我每天泡在facebook,Pinterest,Foursquare, Instagram 和Twitter,甚至写了一本书来大肆宣扬微博改变世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想如果有人真的想监视我的电子邮件,那他一定能。但是我太爱这些新科技了,基本上打消了我这种潜在的怀疑念头。

很多人都远离家乡,比如我,生活在国外,facebook是维系我与朋友家人关系的好帮手。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片段,几乎不怎么需要打昂贵的长途电话了。而且如果不是网聊,我也不会遇到我的丈夫。在我的朋友圈子里,超过20%的异性伴侣也是通过网聊建立关系的。而对于同性伴侣,这个比例则高达70%。

毫无疑问,科技已经改变了我们建立恋爱关系的方式,并且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会使恋爱关系更加稳固。芝加哥的一所大学对19000人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通过网络认识的已婚伴侣比通过传统方式认识的已婚伴侣更加快乐,并且分手的可能性更低一些。

但是对于我来说,网恋仍然会让人感觉像是一种耻辱,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被表兄陷害或是去亲吻隔壁吧椅上的男人。而且以我的经验来看,从网络世界回到现实中来需要很大的努力。像Match.com这样的社交网站提供了太多的选择对象,会让人们觉得天涯何处无芳草,由此就更加难以安定下来。

当然,抵制科技的行动也一直层出不穷。2010年,世界科技之都——旧金山开始对其厌倦,那里的咖啡馆率先开始抵制Wi-Fi,旨在促进交谈,反对一味的工作。旧金山的BrianPerez还发明了手机堆叠游戏,所有参加聚会的人都需要把手机交出来,在餐桌上堆成一摞,谁第一个去拿手机,谁就来付整个账单。

目前并不仅仅是在戏院里需要遵守基本的礼仪。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婚礼,为了使此次圣会能真实的呈现,拉比要求我们把手机都收起来。

现在通过短信收到宝贝公告已经非常普遍,而且大多数人完全接受这种方式。不过越来越多的人也会补充要求,“请不要在facebook上发布消息”(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发在朋友圈里的内容),以便新晋父母能够确保所有人都是直接从他们那里得到消息(我这个朋友和我知道有两位女性在facebook上的怀孕公告被第三方恶意篡改(Facebook-gazumped)了,因此我能够理解她为什么宁可谨慎一点)。

而且任何一个玩twitter的人都会认同我们最基本的社会交往准则——像我们希望被对待的那样善待他人——正在丧失殆尽。

“研究表明,比起上一代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自恋,彼此之间很难产生共鸣。”心理学家JimTaylor博士,《养育下一代》(Raising GenerationTech)一书的作者,他指出,“我们不能肯定这种现象的根源是社交媒体和新科技,但是它的确出现在互联网兴起之后。我不是勒德分子(Luddite),也不反对新技术,说实话我也离不开它。关键是它们如何被利用,一直以来都没有人去考虑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Taylor对所谓的“数字原生代”非常担忧,这一代人只通过网络来认识世界,在很小的年纪就开始进行印象管理。他们按照自己认为的外界会接受的样子来塑造自我,其结果就是他们正在创造一个“假我”。他还引述了一些研究,表明他们正在逐渐失去专注的能力。

虽然上述最后一个观点看上去很像常识,因为有那么多的数字产品来分散注意力,但它还是备受争议。如2011年,神经学家Baroness SusanGreenfield将“泛自闭症障碍症候群(简称ASD)”和“Twitter吸引力的崛起”关联在了一起。近年来注意力缺失过动症和ASD的病例确实均有增长,但是科学家们认为,那仅仅是病例的增长,并不是患病率的增长。

尽管美国有“互联网和科技成瘾匿名”组织,但是美国精神病学协会(APA)的最新诊疗和统计手册中并没有“互联网成瘾”的条目,因为它并不是一种公认的状态。一旦没有被收录,那么许多危言耸听就只是具有相关性,而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了。

枪击视频游戏一直以来备受指责,它们被认为是各种社会弊病,乃至大规模枪击事件的诱因。然而事实上,科学家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类游戏对我们大有裨益。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定期玩这类游戏,对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和空间技能具有持久,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改善视力。一份预备在2014年发布的APA总结中提到,策略类游戏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游戏可以缓解焦虑,而多玩家游戏可以提高社交技能。

但是我始终觉得所有这些花在网上的时间或许会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不利。我们似乎更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更注重我们交往的人群的数量,而不是我们究竟进行了多少日常互动。当加了一个新朋友后,人们总是会忍不住跟他的粉丝数或者朋友数进行比较,又会因为谁的数量更高而感到沮丧或者开怀。

我的一个朋友有939个facebook好友,而且他发誓在线下每个人也都是他的朋友。

牛津大学的进化人类学教授,RobinDunbar,对此不敢苟同。邓巴数(Dunbar's number),是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数字,是指一个人能够与之维系紧密关系的平均人数。它更像是个概念,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一般认为这个上限为150.这个也是《末日审判书》(DomesdayBook)中一个狩猎社会或者村庄的典型规模。而且他说,尽管社会变迁,这个数值一直都没改变。

曾经有一项研究对约一百万Facebook用户的朋友数进行了统计,大约90%的用户的朋友数在100到300之间。Facebook的数据有一些误导,因为它允许你把任何人都称为你的朋友,包括那些泛泛之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把大约40%的社交精力都放在了最核心的5个人上,包括朋友和家庭。朋友多的人,这个数字或许会有点上升,但是完全不像比例那样,它最高可以到10人左右。

Dunbar指出:我们通过短信,电子邮件和社交网络维系的朋友圈子的大小或许并不会有太大改变,但是我们互动的质量却有所不同。然而出乎他的意料的是,他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视频通话和面对面交流的满意度基本相同。他说,“我从没指望skype会有多好,因为它还是挺难用的,但是它的确让你拥有了更快捷,更丰富的体验。比如你讲笑话的时候,你可以看见对方绽放笑容,相反如果是通过电子邮件,笑话很容易就变得平淡无奇了。除非非常搞笑才能博人一笑。”

这点非常重要,正如Dunbar所说:“大脑中的内啡肽和神经肽对我们建立人际关系至关重要,而这两者主要是受笑声和诸如跳舞或踢球这样的体育活动激发的。当人与人分开之后,像facebook这类的联系的确能减缓关系疏远的节奏,但是如果一直都不见面,最终也难逃关系结束的命运。”

对那些两地分居的人们,也许需要多花点功夫来维系关系。但是仍然可以尝试很多方法来避免关系疏远,甚至还能使关系日臻完美。比如iPad上的视频语音应用Ustyme,可以让家庭成员跟地球另一端的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游戏。

但是其实也不用那么复杂。网页程序员StefSullivan Rewis是2008年第一个通过tweet订婚的人,她和她的丈夫现在住在亚利桑那州。但是当他们刚认识的时候,他们并不住在同一个州。他们通过Skype,即时通讯软件以及Twitter建立了关系。

Stef说,“如果他跟我不在一个时区,他会在晚餐后跟我skype联系,然后把他的电脑放在床边,睡觉的时候也一直开着。我就把他放在我的电脑屏幕的角落里。如果回到古代,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事儿。但是我们做到了。”

另外专家们还担忧新科技对人际交往的另一方面的影响,那就是太容易说“不”。不喜欢Twitter聊天的方式?屏蔽掉!想跟新女友分手?给她发个短信!而且如果真的如Taylor所担心的那样,“家长现在都很担心他们的孩子会被绑架,因此他们宁可让孩子们呆在家里通过短信跟朋友聊天,也不愿意让他们去公园里玩”,那么我们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之中。

Dunbar说,“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人把沙子扬到你的眼睛里,你必须学会交涉以达到某种和解,你不能只是走出沙坑就完事儿了。但是在网上,你可以把电源插头一拔了事,不会有人强迫你去处理复杂和困难的社会情况。问题来了:如果在儿童尤其是青少年时期不学习这种经验,将来进入社会会不会伤痕累累?”

“这些技巧都需要花时间去学习——通常需要大概25年的时间,人的社交技巧才能日渐成熟。大多数研究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大概需要经历一代人的时间,这些影响才能显现出来,也许这结果会很骇人:更加分裂,更加失调的社会。而现在的社会凝聚力已经够糟糕的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电子设备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刚数了下,我有10台。但是仍有少数人拒绝使用facebook,比如我家里三分之二的成员,他们仍然坚持使用电话或是电子邮件来互通消息。目前英国还有少数家庭没有联网,这个比例为17%并且日渐减少。

现在的孩子自己在手机上制作流行视频,把网络暴力作为能够参加社会生活的筹码的一部分,他们不能理解我们曾经想暂停电视直播的想法,他们对于隐私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他们认为隐私正在快速消失。对他们而言,那些奇怪的反科技的残余不妨就让他们在那儿吧,他们觉得怎么样好就怎么做吧。


相关内容

  • 让阅读改变自己的课堂
    作者:李翰    文章来源:历史教学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0-12-23 让阅读改变自己的课堂 --从我的第一节历史课谈起 (广东省罗定中学   李翰) "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 ...
  • 小学生常用作文大全
    <我的愿望><我喜爱的职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我也有自己的愿望. 我的愿望是当一名小学教师.因为我觉作一名好的教师并不容易,而且我觉得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哺育着祖国的花朵 ...
  • 浅谈亚健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途径_郭斌
    科技信息 音体美 浅谈亚健康的产生原因及消除途径 2 郭斌1,宋锋2 (1.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主要从亚健康形成的原因分析入手,针对目前国内外亚健康人群不断上升的趋势,进行资料的搜集 ...
  • D1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材料
    谈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沈阳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学校 谈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网络道德的问题的提出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给了每个人一个极大开放和自由驰骋的空间,从前那些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竟然奇迹般地变成了事实.在网络这个任何人都 ...
  • 绿色化学与生活小论文
    2013-2014-1 重庆科技学院 <绿色化学与生活> 小 论 文 题目:绿色生活从我做起 学 院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 号 成 绩 绿色生活从我做起 作者: 专业: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显著提高. ...
  • 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的市场营销策划书
    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 ---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指导教师:XX 小组成员:XX.XXX.XX.XX.XXX 实训班级:11市场营销一班 实训时间:2013年6月18日星期二 实训地点:XXXXXXXXXXX 一. 前言„„„„„„„„„„„„ ...
  • 我对学生会工作的几点体会
    服务.学习.收获 --我对学生会工作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个人简介 杨健,wust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0801班学生,中共党员.曾任班级团支书,在此期间班级获得校"红旗团支部":学院08级学生会副主席:学院第十三 ...
  • 李强优秀员工讲稿全集
    李强优秀员工讲稿全集 从职场中能够收获到: 一.良好的薪酬 二.广泛的人脉 所谓经验就是自己经历了并且得到验证的才叫经验,没有经历的.没有验证的不叫经验,充其量只叫理论 三.丰富的工作经验 四.富贵的成长经历 职场中要经历的三个过程 迷茫期 ...
  • 青少年科技创新技法讲座
    青 少 年 科 技 创 新 技 法 讲 座 (一) 原 型 启 发 法 一.出示原型,激发兴趣 人们在创造想象时,从其它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种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绝大多数的创造发明,都是在原型的 ...
  • 重庆大学学生网瘾现象调查分析
    重庆大学学生网瘾现象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社会信息科技突飞猛进,e时代遍布在各大高校校园.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上聊天.发e-mail.网上浏览新闻„„网络对当今大学生的影响已经深入到其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和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