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改变自己的课堂 - 范文中心

让阅读改变自己的课堂

12/09

作者:李翰    文章来源:历史教学    点击数:29    更新时间:2010-12-23

让阅读改变自己的课堂

——从我的第一节历史课谈起

(广东省罗定中学   李翰)

“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自己的课堂”。这是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在接受《历史教学》杂志访谈时讲的。今天我要说,让阅读来改变自己的历史课堂。

一、一节成功的课是这样炼成的

2004年9月3日,我第一次正式给同学们上历史课。这节历史课紧紧抓住了同学们的心,一下课很多同学大呼过瘾;后来,我把这节历史课写成了文章,发表《历史教学》上[1] (P.37),后来被《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2] (P.62)。事实证明,我的第一节历史课是成功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又源于我长期的阅读和思考。

有人说教学生涯的关键在第一年,而第一年的关键在第一节课。我刚刚到广西师范大学时,就开始思考怎样上好自己的第一节历史课。可以说,我出来工作上的第一节历史课整整备了四年。还在大三的时候,我就自己将要上的第一节历史课写成文章,交给唐凌教授指导,唐教授写了很多鼓励的话。现在看当时备的这节课很粗糙,但它却是我长期阅读和思考的一个结果,甚至可能长达十多年,比如我在讲“历史离我们很近”这个观点时,我举了我家乡的一个画家石鲁做例子。而这个画家是我读小学的时候在《可爱的家乡仁寿》一书上知道的,我从小就有阅读习惯,这个习惯是从我两个堂哥身上学到的,他们特别喜欢看书,也很会讲故事,作文也写得好。我记得那时经常阅读一份叫《仁寿农村科技报》的地方报纸。家谱、通辑令、布告、小广告,我都看。这种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我一直保持到现在。我告诉学生,读文科,就要养成一种“东张西望”的习惯——多看多想多观察,让阅读来改变自己。

2002年10月2日桂林市中心广场发生一起爆炸案,但是《南方周末》在报道时却把爆炸案的时间搞成了10月3日。在讲“某些历史不可信”时,我信手将这些报道拈来,侃侃而谈。这些材料,都是在我长期坚持阅读的过程中无意识地积累下来的,当时并没有想着读这些文章就一定要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是因为你阅读了,自然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

就在大三备好自己的第一节历史课后,我并没有停止思考如何把这节课上得更好,在平时看到些相关材料,仍然把它复印下来做好记号。长平之战,秦国活埋赵军40万人。读初中时,我开始怀疑这一数字。2003年5月,我读1999年的《军事史林》合订本,有篇文章质疑长平之战秦国活埋赵军40万人的事情。我觉得可以拿来继续完善我要上的第一节历史课。后来在讲某些历史不可信时,我以此为例,告诉同学们要敢于质疑历史。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情,我都还欣喜若狂。

在2004年9月顺利地上完第一节课后,我也没有停止思考。2010年8月的《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文章《大历史下的乡村记忆》,我马上在我博客上记下来,“这个材料还可以拿来研究‘某些历史不可信’这一观点使用” [3]。

在分析“某些历史不可信”的原因时,我提到了顾颉刚先生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理论,不过前几年讲到这点,我没有自己的发挥,只能照着顾颉刚先生的分析讲。当然,如果不阅读,即使这点也讲不出来。这几年我阅读了大量与国共历史有关的材料,特别是读到讨论甲午战争中的“层累”现象时[4] (P.22),我立刻想到,今天我们知道的国共历史,也可以用“层累”理论来解释。今年9月初,我给学生讲到“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时,我引伸到了国共的历史上来:蒋中正、国民党、国民政府在大陆真正的统治,就那么22年,根本来不及书写自己的历史就灭亡了,轮到它的对手共产党来写,大家嘴上说要实事求是,但某种程度上还是会找它不好的来写的。即使国民党当时写了些自己的历史,或者今天国民党在台湾也在写自己的历史,但它怎么写的,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基本看不到。近年这种情况可能有所好转,但是我们在看国共历史时,还是要注意鉴别,千万不要听到风就是雨。这样一讲,同学们觉得还有点道理,长了知识。

二、让阅读改变自己的课堂

前段时间,我收到一位高三学生发给我的邮件,这个学生想我给她讲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据该同学反映,“我们的老师都是照本宣科的,难于忍受这样枯燥的课堂,觉得效率很低”。经常有历史教师责怪现在的学生不勤奋、不听课,或者抱怨历史科是副科,学生和学校不重视。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可能还是老师要把课上好,遗憾的是,很多同行还不能看到这点。

怎样才算把课上好?我认为让学生喜欢听的课就是好课。要上好课,大家都知道要备好课。但是备好课的前提是什么,可能很多人就没有追问过了。有种很奇怪的现象,有个别老师很勤奋,一天到晚都在备课,看教材,看教辅,但是备课的效率却很低,上的课也很不理想。曾经有个历史老师,半天时间还备不出一节课,讲课也讲得痛苦,经常都打电话给我,让我教教她怎么备课上课。今年八月底新教师培训,学校安排我给新教师讲一个专题——如何上好一节课。我告诉各位新同事,“备课固然重要,但是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水平才是根本,而提高自己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

有学者认为,“阅读+思考+勤奋=名师”,但是,“今天的阅读田地,是大面积抛荒”[5](P.4)。就我所见到的,有的老师一年到头没有认真阅读过几本书。我个人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很多中学历史教师缺少了一份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仅仅是把这份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要不然就是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要知道,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是李叔同、丰子恺、叶圣陶,绍兴镇的中学校长,会是周树人”。 [6](P.37)我经常给历史科的年轻同事建议,“要多看书多阅读,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就是到退休,水平也不会有提高”。《历史教学》杂志经常约请学者写文章介绍一些历史学的最新成果,有人在历史教学的博客上留言,觉得这“对中学的教学意义不大”[7],要不就觉得“理论强,实用小” [8],这些想法反映教学中一种非常急功近利的思想,很多人不能静下心来读点书。

前几年《历史教学》采访了很多新生代历史学者。我发现,他们都是从学校教育基本瘫痪的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但是他们却在那个时代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提高了专业水平。他们给我树立了榜样,我的老师在这方面也给我树立了榜样。

刚刚读高中时,教语文的苏南嵩老师就鼓励我们要多阅读。教历史的曹靓老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东西经他一说,就豁然开朗。直到现在我都告诉我的学生,曹靓老师的水平可以和很多大学教授相比。有次曹老师批评一个上课不停讲话的同学,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你以为你读了几本课外书很了不起哦,老子读的课外书,全校没有哪个老师敢和我比”。这句话,让我知道原来课外书读得多,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是一种资本。后来曹老师还告诉我们,1980年代末他在四川师范大学读书,每天基本不去上课,在操场上喝啤酒,要不就是去成都各大高校教别人的武术,等期末考试时,书还是新的,连考场在哪里都找不到,但曹老师话锋一转,严肃地说,“其实那个时候看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文科关键在于积累”。

读大学时,唐凌教授也给我树立了阅读的榜样。唐教授上课很受同学们欢迎,讲课风趣幽默,还有思想深度,他可以把什么东西都讲得头头是道。我大学的辅导员是唐教授在1990年代的学生,辅导员告诉我们,“现在听唐教授的课,与她读本科时听他的课有很大不同,现在的课棒极了。唐教授只要不出差或者没有其他重要事情,晚上他都回办公室看书”。记得大学很多次上课,唐凌教授提到某则材料时,都会说是某某时候看某某报纸记录了下来的。

曹靓老师和唐凌教授的言传身教让我有不断阅读的冲动。我告诉自己,只要自己坚持阅读,某一天也会像曹老师和唐教授一样把课上的生动风趣,让学生喜欢。

三、在阅读时我是这样备课的

事实证明,长期阅读,积累的材料多了,课堂语言、课堂资源自然就丰富了,课堂思想也能得到提升,讲课时信手拈来、一气呵成。

最近讲16至19世纪中西方科技呈现出根本性差异时,我告诉学生,中国古典科技是以经验为基础,表现出来更多是种自发无意识的,是一种定性、模糊的分析;西方近代科技以实验为基础,表现出来更多是一种自觉、有意识的,是一种定量、精确的计算。继而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中英武器,英国人使用的火药是通过化学方程式配比来的,很精确;而中国的火药配方全凭经验。使用这个例子,能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方科技差异的问题,这个材料是我前段时间在任世江先生的《编余杂俎》一书上读到的。

记得有次我读到这么段材料——有人这样总结过苏(俄)领导人的传承规律:一个头发少的人走了之后,一个头发多的人就会上台;一个头发多的人走了之后,一个头发少的人又会上台。想想从列宁到普京,真是这样,有趣,把它记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课。记得2007年底俄国大选前夕,很多媒体都在分析选情。当时《南方周末》也就这个问题做了分析,还刊登了三个候选人的照片。当时我们高三刚刚复习到苏联解体这一内容,我就给同学们讲了这个笑话,然后我说现在俄国正准备大选,各候选人竞争得很激烈,不过我告诉大家,没有什么好争的了,肯定是韦德梅杰夫,因为按照前面讲的苏(俄)领导人的传承规律,普京头发少,下一位总统应该是位头发多的人。我顺手拿起班上订的《南方周末》,叫同学们看,三位候选人,只有韦德梅杰夫有一头浓密的头发。选举结束,果然是韦德梅杰夫。后来每次说起这个笑话,同学们都会开心的笑笑。这个笑话与教学内容虽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能让同学们笑笑何尝不好,我们的学生学得够辛苦了,能把课上得有趣点,同学们心情好点,学习效率也会高不少。

老师讲课能让同学们笑,是本领,但能把笑话讲得让同学们笑不出来,更是本领。这种本领源于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及解读。在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我引用了在《中国青年报》阅读到的材料,“按照路井公社的标准,一个劳力一年分一斤半棉花。而到城里买布需要布票,发到手里的布票又非常有限。于是,村里的人就把装日本尿素的编织袋子缝成衣服穿。‘屁股上写着净重50公斤,裤裆里写着含氮量80%’。即便是尿素袋子,当年也只是村里的干部能穿,一般社员还穿不起”。[9]看到这些材料,只能让人心酸,我引导同学们思考:这叫有尊严的生活吗?原因是什么?这样就容易理解改革的必要性了。所以在阅读中寻找教学材料,不能仅仅局限于有趣,除了有趣外,更要追求思想深度。把笑话讲出思想来,自然就笑不出来了,否则,我们的教学只会停留在浅薄和无聊层面。

2007年2月初有则新闻:日本议员打群架,女议员的胸罩被打掉 [10]。这则材料该怎么解读,仅仅当笑话吗?讲课时,我将这则材料拿出来,然后告诉同学们一些反映中国的人大代表开会情况的顺口溜,“开开会,举举手,发完牢骚往家走”,“代表代表,散会就了” [11](P.16)。然后引导同学们思考,两种开会方式,哪种好。同学们讨论后,我告诉同学们我的基本观点:我们看西方的议员开会,觉得乱哄哄的,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表面看有点不成体统,其实人家是乱而有序,大家是在认真讨论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政策的科学性,避免了社会付出更大的成本。而目前我们中国开会的方式,可能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对西方的政治制度一直存在某种误解和偏见,中国人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基本是当笑话看,这是中国人的悲哀。正确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这一问题很有必要性,所以平时我特别注意积累这方面的材料。

曾经还看到这么一则材料——“谈与国会众议院女议长佩洛西相处时,美国总统小布什开玩笑地说,有人说她专横,说她武断,说不能触怒她,嗨,我就当和我母亲相处”。看到这则材料,我也是马上在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课找个地方记下。有趣又形象地反映了西方民主制度下的制衡与妥协。

读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书,还有刘瑜的《美国民主的细节》,我马上想到可以和西方代议制度这一内容联系起来,所以在阅读时很仔细,凡觉得有用的材料和观点就特别记一记,或者直接在教材某个角落注明。比如林达的文章——《当黑杖被关在大门外》,把西方政治制度介绍得特别形象生动,客观透彻。后来在学习到这一内容时,我就把它作为阅读材料复印给学生,自己也经常阅读,加深对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解。周有光的《周有光百岁口述》和刘绪贻的《箫声剑影》都提到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觉得有道理,也记下来。这几天阅读最新一期的《南方人物周刊》,看到两句话:启蒙就是回归常识,就是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这句话对今后教授启蒙运动有帮助,所以把它记住。

有趣又有思想深度的材料该记下来,同时那种与我们教科书说法不同或者教科书上没有的一些材料,也该特别记记。

何兆武老先生在《上学记》认为,“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很严格”,“它对意识形态的东西并不真正感性兴趣”。我觉得这个观点和传统的宣传有差别,就记下来。而刘绪贻先生在《箫声剑影》中对国民党的看法又有与何兆武先生不同,也记下,因为这些看问题的角度很好。讲课时把这些观点告诉学生,让他们自己判断。

某次我看到一则材料:1945年苏军进入东北的战斗伤亡,还不如喝醉酒驾车伤亡大,到处烧、杀、抢、奸。1950年代苏联给中国的援助,还不及从中国东北掠夺走财富的一个零头。我觉得这段材料告诉我们,苏联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解放者。后来讲抗日战争的胜利1950年代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我都讲这段材料。历史教师有责任把一些历史的真相告诉学生,上课尽说些骗人的话不好。最近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1949》,里面有类似的材料,我也把它记录下来。

龙应台在《大江大海1949》里还讲到,“1949年在北平有个国军少校军官骂两个大学生,政府对你们有什么不好?当我们在战地吃粗粮的时候,你们吃什么?雪白的大米、雪白的面粉、肥肉。可是,你们整天游行,反饥饿,反暴政。你们饥饿吗?”我曾经在《内战结束的前夜》一书上看到的一张照片:1948年一群示威游行的大学生,长得白白胖胖,笑容满面,绝对不像吃不饱的人。这样联系起来一想,觉得有道理。

在《内战结束的前夜》上我还看见这么一张照片:1948年11月,一个农民试图向正撤退的国军部队兜售自家养的鸡,却没有成功。在我们的宣传中,国军都是一幅土匪形象。但是这张图片却颠覆了这一形象,如果真是到处抢,农民还敢去兜售啊?兜售没有成功,说明人家根本不想买或者价钱没有谈好。孤证不取,近读原国民革命军新六军少尉黄耀武口述的《1944—1948我的战争》,里面讲了很多国军买农民东西的事情。

这些都是我们解读历史的文本材料,我在上课时拿出这些材料让学生分析。现在搞新课改,其实很多时候仍然是围绕书上的结论去找材料,这其实是假课改。我们可以试着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得结论,最好能与教材的结论不同。我经常告诉学生,“有些历史的真相要靠我们自己寻找和判断,别人提供给我们的,不一定可靠,哪怕他说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有时候我会让同学们把一些材料抄在笔记本上,复习到相关内容就读一读。记得前几年出版的《禅机:1840年—1949年中国人的另类脸谱》,上面有特别多的有趣又有思想的材料,比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有一次,吴稚辉与国学家王璞为了国音字母的事争辩起来,各不相让。王拍案大骂:“王八蛋!”吴缓缓站起来,说,“鄙人并不姓王”。这则材料把文化人的形象刻画得特别鲜活。我在讲新文化运动时,让同学们读这则材料,挺有趣。还有些材料是没有那么多时间抄的,我就作为学习材料复印给同学们,像抗日战争的十大豪言壮语、《一个老兵的回忆》《李鸿章之死》《一部农民视角的编年史》等等。

这种例子很多,翻翻几年前用过的教科书,密密麻麻的写满了,现在我也经常在自己的博客上做记录。讲课适当用上这些短小的材料,不占时间,把问题也说清楚了,学生也听得有趣。

当然,在阅读时选材料,要注意鉴别。另外,注意做好笔记,哪怕记点线索也好,备课时找材料会比较方便。当然,不是所有看到的内容都记下来,即使记下来了,也不是在讲课时都必须讲,要看情况处理。我还有种办法是从大学开始,看到的好资料,把它打印或者复印出来,有那么三百来页就把它装订起来,取了个名字,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现在已经有厚厚的几大本了。

几年的历史教学工作让我坚信:阅读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阅读能改变自己的历史课堂。


相关内容

  • 六上科学作业本答案
    六上作业本答案 2011-09-29 20:06 六上作业本参考答案 工具和机械单元 1.使用工具 活动记录:略 课堂练习: 1.判断题.(1)√ (2)√ (3)× 2. (1)剪刀.筷子.老虎钳(尖嘴钳).螺丝刀 (2)(从左到右依次为 ...
  •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教学反思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策略 泗洪县洪翔中学 凌少华 初高中英语衔接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因为高中英语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与初中英语教学目标,要求和内容有着较大区别,怎样使刚进入高中校门的学生顺利完成初.高 ...
  • XX小学调研报告
    XX 小学调研报告 一.学校的基本情况: XX 小学位于原XX 镇镇区--孙板村,始建于1949年.学校按标准配备了教室.功能室.运动场地等,设施完善.学校占地面积18118平方米,建筑面积3942平方米,绿化面积4538平方米,体育用地9 ...
  • 教研会总结
    教研会总结 ---穆家中心小学"实施有效教学 构建高效课堂 打造魅力课堂"主题教研会 同志们: 大家好! 为了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效课堂的进度,破解高效课堂的难题: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 ...
  • 真实性评价中真实性文化背景的研究
    真实性评价中真实性文化背景的研究 摘要: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英语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真实性评价越来越受关注.与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同,真实性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实际能力.掌握真实性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探讨了 ...
  • 窦桂梅 儿童阅读
    答家长"阅读书目"之问 家长赵先生:现在书店卖的儿童课外读物特别多,每次和孩子去书店都会挑花眼,不知道该买什么样的书比较适合小学生阅读,现在正值暑假,孩子正好有充足的读课外书时间,能不能推荐一些适合孩子的阅读书目? 窦桂 ...
  • 20**年信息技术测试题5
    <"提升工程"(2015)-远程培训项目>测试题 1.从书包到电子书包变化的本质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2.信息隐藏的含义包括信息的存在性隐蔽.信息传输信道的隐蔽以及信 ...
  • 语文主题学习经验总结汇报
    豆村学校语文主题学习汇报 为了突出语文教学,适应现代语文教学改革,我校去年开始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通过一年多大实践,我们感到围绕语文"主题学习"进行了课内大量阅读: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 ...
  •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也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一个目标.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探寻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