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特色院校案例分析 - 范文中心

北京林业大学特色院校案例分析

09/22

  综合案例之一:北林大发展特色ABC   “十二五”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围绕“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断探索特色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坚持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始终把坚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大学的第一要务。   始终坚持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学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 128人,52个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进入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11个,初步形成了以林业学科为特色、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落实“双创”教育,设立创新学分,开设创业课程和创业班,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校于2014年12月底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始终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逐步形成了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研究生结构。2010年以来,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专业硕士优秀学位论文30余篇。研究生发表SCI论文占全校总数的72%,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始终注重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主动承担“亚太地区林业院校长会议机制协调办公室”职责,引领亚太地区林业教育交流合作;与世界名校开展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国际林业网络课程建设;提高教育国际化能力,吸引了来自数十个国家的百余名外国留学生。   二、坚持依托一流学科建设,切实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学科体系。学校以“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地位,扶持特色学科成长”为指导,以“树特色,重积累,扶创新”为要求,围绕国家生态和现代林业建设需求,规划学科方向和结构,有效配置建设资源,基本建立了在国内处于一流水平的学科群。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林学、风景园林学两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全国仅有19所高校拥有两个及以上全国第一学科)。2015年,学校进入基础科学指标(ESI)植物与动物科学和农业科学学科排名全球前1%。2016年,学校进入QS世界大学农学林学排名全球百强,位居我国农林高校第二。   坚持以人才驱动带动创新驱动。学校拥有一支由院士领衔的高层次人才梯队,共有“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长江学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杰青”、“优青”等各类人才30名。同时,以这些领军人才为核心,重点构建了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团队15个,扩大创新驱动要求的范围,提高创新驱动的效率。   发挥科技平台的创新支撑作用。学校重点推进科技平台实体化运行,现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及野外台站35个,在河北平泉、福建三明、河南鄢陵等地建设了有自主使用权的综合实践基地。今年5月,学校“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成为北京市建设的20个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   注重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效益。“十二五”期间,我校共承担包括“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在内的2500余个科研项目,到校科研经费累计达9.05亿,同比“十一五”时期增加59.61%。ESI高被引论文11篇,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5项,授权发明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均在全国林业高校排名第一。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在生态环境建设、林木良种选育、林产品综合加工高效利用、林业机械装备和信息技术、国家宏观政策及战略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如彻底解决杨树飞絮问题的育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增强森林阻滞吸收PM2.5的调控技术,填补了国内在该方向的研究空白;适用于我国“三北”地区的水土保持技术,对改善西部干旱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巨大等等。   三、坚持发挥特色优势,服务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需求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智库作用。参与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海岸防护林体系等国家林业生态及产业工程方案的制定和咨询;为大兴安岭特大火灾区、雨雪冰冻灾区、汶川地震区、三峡库区等生态恢复与重建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供科技支撑等;参与生态文明、京津冀一体化水资源和城镇化问题咨询。完成了《中华大典・林业典》编撰,发布了我国首份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连续参与承办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中国环境与健康宣传周高峰论坛等。   围绕社会各界绿色发展需求,发挥人才和科技支撑作用。学校抓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机遇,拓展学校外部合作的范围和对象。“十二五”期间,先后与16个地方人民政府、9个林业行政主管部门、12个行业企事业单位、1个民主党派中央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牵头共建了以协同创新中心为主,包括产学研联盟、实践基地、工程(技术、实验室)中心等在内的5个各类创新联合体。如在河南鄢陵与地方政府共建了北林―鄢陵协同创新中心,实施“11122”花木产业战略转型工程、“926”春苗计划等,实现了校地合作的共赢,被行业领导肯定为校地协同创新的“鄢陵模式”。在河北保定,学校与保定市人民政府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共建“一线、双核、三驱、多方位”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布局等。   四、坚持履行大学使命,积极推动绿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校逐步形成了具有北林特色的校园文化。校训“知山知水、树木树人”,是以遵循教育规律和自然法则为核心的“知山知水”理念,指导以“树木树人”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等办学实践。   学校坚守具有北林特色的优良传统。20世纪80年代,因林大师生长期坚持在宁夏西吉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科技攻关,1986年8月中央领导批示称赞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我校朱之悌院士历经20多年艰辛探索,培育出采伐周期短、速生、优质的三倍体毛白杨新品种。关君蔚院士长期深入荒漠、泥石流现场搞科研,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王斌瑞教授多年致力于绿化黄土高原,把生命的最后时刻留在了黄土高坡上,被誉为“吕梁英雄”。   学校广泛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以“红绿相映,全面发展”为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学校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坚持33年开展绿色咨询活动,构建了以首都大学生“绿桥”活动、全国青少年绿色长征活动、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为代表的绿色品牌项目,获得了“地球奖”“中华宝钢环境奖”“母亲河奖”“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奖”等众多国家级环保大奖。   综合案例之二:北林大“政产学研用”一体化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再次凸显了高等教育在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关键因素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引导科研院所、大学更多地为地方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服务,加快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良好创新格局。特别是在今年5月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他明确提出了“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要求。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更是强调要发挥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国家高度重视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为高等院校特别是行业特色大学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着力推动科教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发展,创造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一、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发展的认识   首先,行业转型升级、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行业特色大学提供创新动力和智力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攻坚阶段,处于行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能否顺利通过这个时期,一是要看是否有强劲和持续的驱动力;二是要看是否形成高水平的生产力。前者只能来自劳动者内生的创新追求,后者则只能来自创新产出的科学技术成就。而大学的本质和由此决定的功能,恰恰成为创造这两个因素最可靠的保障。尤其在发展方式的转换中,行业特色大学的保障作用不可替代。行业特色大学有着与行业企业、地方产业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和学科优势,是国家科技成果和创新人才产出的重要源头,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北京交通大学之于轨道交通领域,北京邮电大学之于通信工程领域,北京科技大学之于材料科学领域,北京林业大学之于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领域,等等,这些行业特色高校与国家战略、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必将担任也始终担任着行业进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者和驱动器的角色。   其次,加强服务社会、深化校地合作,成为行业特色大学内涵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有效路径。   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使得高等学校与社会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强。社会发展需要大学提供创新动力和手段,大学进步也需要社会提供资源和舞台。行业特色大学与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之间天然的内在联系和相关关系,决定了校地合作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创新功能非常有效的路径之一。在互为供需的角色网络中,将学校置于区域经济建设、行业产业发展和创新技术转化的网络链结点上,以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发展,形成创新资源聚集,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内涵发展提供资源、空间和市场拉力的支持,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创新双赢双推动的循环效应。   第三,“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校地协同创新发展,是行业特色大学发挥功能的有效路径。   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在传统“产学研”模式基础上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将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行业与地方政府的目标以及人才、科技的用户,与大学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紧密结合的新型协同创新模式。行业特色高校与行业、地方以及企业需求的结合,是在国家发展的大战略指导下的结合,同时,大学提供给行业、地方和企业的人才与科技产品与服务,必须是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与服务。因此,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等新办学模式,推进开放办学,建立高校与社会、与政府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校地多元主体互动,真正释放协同创新效应,是未来行业特色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路径。   二、北京林业大学对“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从“产学研”到“政产学研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却是对传统产学研相结合模式在认识上、实践上的重大发展与深化。反映从传统的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环节互相衔接的要求,拓展到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与国家战略导向、社会需求之间供需协同的要求,构成要素更加丰富,内涵更加全面。   2013―2015年的3年间,我校在探索“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的理念下,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总目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心任务,校地合作协同创新工作取得很大进展,逐步形成学校与社会“双循环双转化”的系统集成式合作模式。“双循环”是指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模式,循环一是指在校内形成科研与教学之间在人才培育支撑科研与科研反哺教学的循环;循环二是指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成果与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资源之间的共赢循环。“双转化”,转化一是将学校优势的教学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需求的生产力;转化二是将在社会服务中发现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第一个转化的部分产出,转化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目标、新动力和新资源。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探索“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的实践,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与地方在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方面的重大需求,在不断扩大合作范围和合作对象中寻找协同创新的突破点。抓住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机遇,拓展学校外部合作的范围和对象。近三年来,先后与36个单位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包括9个地方人民政府、13个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上市公司、8个林业行政主管部门、5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和1个民主党派中央。发起成立了中国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中国生态修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5家创新联合体,大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其次,突出重点和全面推进相结合,找准协同合作的切入点,集中力量抓落实。在河南鄢陵,我们探索实践了北京林业大学―鄢陵协同创新中心、“11122”花木产业战略转型工程、“926”春苗计划等合作新模式,行业领导视察时高度肯定其为校地协同创新的“鄢陵模式”,被光明日报、绿色时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在河北保定,学校与保定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建“一线,双核、三驱、多方位”的战略协作格局,围绕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实现绿色崛起这一主线,建设“北京林业大学白洋淀生态研究院”和“北京林业大学木结构建筑研究与检测中心”两个核心平台,着重以参与规划和建设的模式开展协同合作与深度融合。   第三,校地、校企和校社协同三层面结合,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在校地协同方面,学校推进了与陕西林业厅合作开发油用牡丹资源、与内蒙古林业厅共建“祖国北疆靓丽风景线”、与贵州林业厅共同打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保护主题论坛智库、与辽宁林业厅共建面积为2.1万亩的林地经济示范实验林场等合作、在福建三明市建立南方林区综合实践基地和产业院士工作站等;在校企协同方面,学校与吉林森工集团共建“森林经营与管理研究所”,与亿利资源集团联合设立“北林亿利生态修复研究院”,合资成立亿利北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与北京首发天人生态公司围绕路域生态修复,在绿地废弃物无公害化再利用、土壤修复研究、火炬树等入侵物种控制、森林防火苗木阻燃剂的研发及应用等科研课题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在校社协同方面,学校抓住国家推动社会治理体系改革的机遇,主动与民主党派和国内生态环保社会组织等进行联合,推动了一系列合作,如:与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生态与健康”研究院;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促进会共建“生态文明研究院”等,打造了一批特色智库平台。   通过“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的实践,切实推动了学校与政府、行业及企业紧密连接,并在学科优势与发展资源共享和办学与服务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方面,收获巨大。实践证明,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破解学校发展瓶颈、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在为行业、地方和企业的发展方式转型提供人才和科技保障中,已经产生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总之,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需求,推进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是行业特色大学的责任,也是学校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北京林业大学将进一步依托北京高科联盟搭建的平台,寻求与各界的共赢合作。   个案:鄢陵经验   北京林业大学在林学、风景园林学、生物学、林业工程学等学科拥有雄厚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学校与鄢陵的合作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园林花卉专家陈俊愉率师生在鄢陵考察6个月,编著《鄢陵园林植物栽培》一书。2013年11月5日,北林大与鄢陵县签订合作协议,结合共建“中国花木之都”的目标,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人员培训、产业提升等方面开展校地合作、协同创新,“鄢陵实践”初见成效。   ●“鄢陵实践”的主要做法   校地双方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水平推进,努力打造校地合作“升级版”,形成从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到合作载体、协同模式等一整套政产学研用创新机制。   突出规划引领,搞好顶层设计。在合作定位上,北林大把鄢陵作为学校服务社会、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阵地,作为实践办学模式创新的实验田,作为提升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水平的重点基地;鄢陵县把校地合作作为建设“智慧许昌”、“创新许昌”的重要举措,作为地方特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齐心协力推进校地深度合作。在发展方向上,把校地合作的“点对点”联系上升到“面对面”辐射,把自发合作提升为组织合作,把零散合作拓展到整体合作,打造形成校地合作的“升级版”。在推进思路上,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学校的创新源头作用、企业和农户的主体作用,把“政府关注、高校引领、产业瓶颈、企业兴趣、花农需要”作为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找准合作切入点,把握市场兴奋点,真正做到上承国家战略部署、下接产业发展需要。   突出项目带动,构建工作体系。坚持以项目为载体,立足长远、系统谋划,着力谋划实施“11122”花木产业战略转型工程、“126X”行动计划、“926”春苗计划,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地协同创新工作体系。一是实施“11122”花木产业战略转型工程,组建“北京林业大学鄢陵协同创新(科研中心)”,承担“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相关科研任务;将鄢陵县名优花木园区建成“北京林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组建“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育鄢陵分院”,组织有关专家对花木从业者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筛选20家龙头企业接受技术指导和技术协作,积极推广成熟的先进技术和林木花卉新品种;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鄢陵分院”,计划培训2万名具备林学或林业工程学方面从业资格和资质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实施“126X”行动计划。“1”就是建设一个中原花木产业绿色经济示范区,“2”就是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支撑平台“两个平台”,“6”就是实施种质资源库建设工程、花木品种引进创新工程、花木标准化生产与技术升级示范工程、生态旅游示范工程、园林人居环境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和交易平台建设工程等“六大工程”,“X”就是推进若干项重点项目。三是实施“926”春苗计划。即组织鄢陵有关花木企业技术人员以访问学者身份“上挂”北林大,进入国家级平台实地专题研修提升。   突出支持保障,完善制度机制。一是建立校地合作领导组织。双方分别设立“校地合作领导小组”,由双方有关领导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议定事项落实及联络沟通。二是完善校地交流互动机制。围绕深度开展校地合作,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协力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合作顺利推进。尤其是双方主要领导多次就校地合作进行互访、考察、交流、洽谈,为校地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强化校地合作工作保障。北林大组建了跨部门联动的专门工作机制,多个部门定期会商,聚集多学科创新资源,务实推动合作事宜。鄢陵县政府为校地合作提供每年100万元研发经费,全方位做好土地流转等工作;龙源花木公司全面承担科研中心日常运行、实验地养护的管理和成本,为双方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鄢陵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效   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强力推进和有效实施,政产学研用已初见成效,“鄢陵实践”呈现出五个明显特点:   校地合作务实高效。2013年9月,许昌市委王树山书记与北林大宋维明校长在第十三届中原花博会上达成校地合作意向,11月,双方签定《校县全面合作协议》,12月,北林大鄢陵继续教育分院在鄢挂牌;2014年5月,鄢陵科研中心暨协同创新中心大楼破土动工,9月,北林大作为支持单位参与第14届中原花博会和花木产业高层论坛;2015年1月,北林大鄢陵科研中心暨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启用。   创新平台初具规模。目前,北林大鄢陵教学科研基地建设已顺利挂牌启动;由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林木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两个国家级平台共同组建的北京林业大学鄢陵协同创新中心已建成投用,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00万元、实验设备购置投资200多万元,15个高水平科研团队已入驻中心。   人才培育有序开展。围绕“十百万”人才支撑计划,依托鄢陵县职教中心设立了北林大继续教育分院,目前“企业总裁专训班”、“技术骨干培训班”等人才培训工作正在顺利开展。此外,北林大在鄢陵县一高建立了优质生源基地,对鄢陵籍高考学生提供倾斜支持,为花木产业培养储备人才。   创新工程扎实推进。以种质资源库建设和花木品种引进创新为重点,科研人员先后赴新疆、青海、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收集优质种质资源,并从北美等地进行引种试验,累计收集北美红栎、野生黑枸杞等观赏花木、经济林木16种,超过200个种源、1000个家系。在此基础上,开展田间种植,进行温室育种,并利用收集的资源开展了家系比较试验、辐射诱变试验、组培扩繁实验和新品种适应性试验。   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目前,“蜡梅种质资源圃”项目进行了蜡梅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和蜡梅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计划总投资13亿元、总占地面积5000亩的“建业绿色基地”项目,已完成投资2.7亿元,6.5万平方米的温室已投入使用,4000亩花木标准化种植区已累计栽植稀缺品种树木35万余株。   ●“鄢陵实践”的未来努力方向   “鄢陵实践”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阶段成果,面向未来,双方将坚持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花木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目标,以构建一流的花木种质资源基地(基因库)、一流的花木新品种研发基地、一流的花木产业技术标准化示范区、一流的花木生态旅游胜地、一流的花木国际交流平台为主要内容,持续推进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着力打造花木产业的创新高地和技术辐射源、生长点,巩固提升“中国花木第一县”、“中国花木之都”特色品牌优势,努力形成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新范例。今后将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科技兴“花”,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依托“北京林业大学鄢陵协同创新(科研中心)”,围绕鄢陵乃至我国中部花卉和园林树木(包括蜡梅)的新品种、新技术,开展系列化研究开发,计划每年至少研发推广新成果2~3项。   二是注重优势互补,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依托现有企业特别是重点扶持的20家龙头企业,深化校企合作,推广林木新品种和花木新技术,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破解影响花木产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以北林大继续教育鄢陵分院为平台,突出广泛性、针对性、灵活性,积极开展函授学历教育、专业资格培训等立体式培训,力争3~5年培训2万名具备林学或林业工程学方面从业资格和资质证书的专业技术人员。   综合案例之三:北林大特色学科丛林   林学一级学科   北京林业大学的林学学科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林科,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自1981年起,骨干学科相继成为我国该领域最先获得博士授予权的学科;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授予权一级学科,且为全国林学学科唯一以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是我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的重点建设学科;60年多来,为我国培养了12名两院院士,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4篇、提名论文3篇、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2篇。建有完备与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综合特色与优势突出,已成为国家林业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并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在2003年、2007年、2012年的全国高校林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居第一,其中2007年整体水平得分100分。   学科的主要学术成就:   (1)林木花卉遗传基础和良种选育优势突出:发明植物异源双链DNA检测新技术,揭示了杨树同源重组分子机制;突破染色体加倍系列技术难题,实现杨树等林木多倍体高效创制;选育的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新品种已取得巨大的产业化效益,得到前两任国务院总理批示;完成世界首张梅花全基因组精细图谱。为国家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全国油松良种基地技术协作组牵头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新品种权90余项、国家审定良种8个。   (2)森林培育及经营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丰硕:在速生丰产林培育国家发展战略、立地分类及适地适树理论、森林资源清查及精准森林计测、森林可持续经营方案编制、林木需水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混交林及树种间相互作用机制、太行山石质山地造林、多功能生态公益林抚育、能源林培育、城市森林培育等方面取得国内外瞩目的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科技奖励多项。   (3)有害生物防治特色与优势鲜明:一直以重大林业有害生物为研究对象,以监测预警和生态调控为主要研究方向,特别在林木钻蛀性害虫防治、林业入侵生物防控、木腐菌系统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20多项。   学科的主要社会贡献体现在:   (1)本学科在制定国家相关政策、规范、标准和规划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完成了《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研究》,制定和参与制定的行业标准有《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城市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导则》《动物园设计规范》《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技术指引》等。推进中国特有著名园林植物成为国际登陆权威事业。制定了数十种园林植物栽培与生产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申请了数十种园林植物栽培生产关键技术方面的专利。编写了风景园林专业的绝大部分教材。   (2)依托于学科所属的风景园林研究院、北林地景和北林苑两个甲级设计院,进行了广泛的风景园林实践,设计项目覆盖了中国各地,并延伸到国外,参与了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如世博会、奥运会、亚运会、世园会、世界休闲博览会等。获得过国内外最重要的风景园林奖,包括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奖、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英国国家景观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等,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作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源地,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本学科在资源管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城市绿地与公共空间,水系与湿地、棕地等规划设计方面的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都有丰厚的积累,为中国人居环境改善及自然文化遗产保育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学科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的专家有10人,在国内一级学会中担任常务理事以上职务的专家20人,并一直担任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唯一的中国代表理事。   林业工程学科   北京林业大学的林业工程学科是我国该领域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1981年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森林工程学科先后成为国家林业局、北京市重点学科。2003年林业工程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设置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7个。   林业工程是以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研究森林资源的抚育、开发利用和林产品加工理论与技术的学科。随着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渗透,本学科研究范畴不断扩展,并向更高层次的理论与技术方向发展。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木材学、木材干燥、木质复合材料与胶粘剂、家具设计与工程、生物质化学与材料、生物质能源、林业天然产物加工利用、林业装备及其自动化、林业人机环境工程、森林及其环境信息监测、林业信息工程等。学科在林木生物质主成分清洁分离与高效转化、环保型木质复合材料与胶粘剂、木材节能干燥、木材功能性改良、工程木制材料、林木生物能源与化学品联产、木基碳纤维、高分子多糖、森林作业装备、林业人机工程学、林业物联网、森林火灾监测与扑救等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特色与优势。   近年来,学科在农林生物质高效分离与高值化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理论与技术突破,构建了“组分清洁分离→建立转化平台→定向转化为新材料和能源”新理论与技术体系,实现了生物质组分高效分离与定向转化,引领国内外10余个团队跟踪研究;近5年发表半纤维素方面SCI收录论文40篇,占该领域国际论文总数331篇的13%,排名第一;在本领域顶级期刊J Agric Food Chem发表木质素方面论文7篇,占该刊木质素论文总数(46篇)的15%。高分子多糖提取及功能产品开发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实现了工业化规模应用,有力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生物质热处理及液化产物调控与利用理论与技术实现突破,木材液化物胶粘剂生产技术、植源生物质热处理产物应用技术得到推广;豆粕活化制备无醛蛋白基生物质胶粘剂理论与技术获得重要进展,开发出耐沸水无醛胶多层实木复合地板基材,向多家企业技术转让;创立木材节能干燥系列新技术,有力推动了木材加工企业节能降耗。在森林资源抚育与采集运自动化装备、基于物联网的森林资源监测与智慧经营管理技术、林火监测技术以及森林环境微能量收集与电能转化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获得多项实用成果,并推广应用。   学科的主要社会贡献:   本学科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贵州黔东南现代林业规划”等10余项规划的编制,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12项,为指引和促进行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科一批研究成果得到推广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高分子多糖生物质加工新技术与产品应用”科技成果促进了多糖胶行业技术升级,新增利税6.1亿元;“农林废弃物生物质高值化利用技术”“林木生物质油制备绿色木材胶粘剂技术”“无醛生物质胶粘剂生产技术”在多家企业推广,产品甲醛释放量降低25%以上;“低质速生材改性技术”使企业产品附加值提高35%以上;“木竹材干燥设备及工艺”使广东联邦家私集团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生产效率提高15%~20%;“工程木制材料制造技术”在江苏省泰州市建成我国第一条年产6万立方米单板层积材生产线。在北京天坛家具集团、河北春蕾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41个,并在河北平泉建立了永久性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五年来为企业培训技术骨干近千人次。   举办“木材无损检测国际会议”“全国林业工程与生物质材料和能源博士生学术论坛”“短轮伐期林业生物质能源与碳交易潜力国际研讨会”,提升了学科影响力;举办“非物质木文化学术研讨会”,弘扬了我国木文化,促进了木材科学知识普及;1名青年教师入选首批省部级科技特派员,使驻点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15%;“按水需求精准节水灌溉监控系统”在北京奥运公园示范应用;“环保型阻燃剂制造技术”生产的阻燃胶合板等产品成功应用于上海世博会主会议厅和主宴会厅装修;在本学科提供的重要技术支持下,浙江裕华木业公司成为加入WTO以来美国对我“双反”调查中唯一获得“双零”税率的企业。基于物联网的森林(经济林)资源经营管理技术平台在山东济宁示范应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学科一批教师在国内外担任重要学术职务,为政府及行业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其中,兼任林产工业协会副会长1人、常务理事2人,木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1人、专家委员1人,林学会二级分会副理事长4人、常务理事/理事34人,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际林联木材无损检测学会副秘书长1人,国际本领域重要SCI期刊副主编3人、编委4人,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独立咨询专家5人,英国化学会Fellow 1人,美国木质材料科学学会委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1人,政府部门专家顾问21人次。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   北京林业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点的教学研究活动始于1952年。经过60年的建设和发展,在国内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和一定的国际影响。1984年获得林业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获林业经济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建林业经济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获得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林业经济管理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成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1年本一级学科点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被评为首批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先后为原林业部林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和教育部农林经济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国务院农林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委员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产品贸易专业委员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国家木材储备战略联盟研究基地挂靠单位;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本学科点目前拥有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予权、农业经济与管理、林业经济与管理以及林业资源经济与环境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予权、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农业经济与管理,林业经济与管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承担“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留学项目、拥有国内唯一全英文林业经济硕士点。本学科点目前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55人,中级职称9人,具有博士学位64人,博士生导师27人(其中外聘博导7人);聘请国外梁希学者3人。本学科目前在站博士后9人,博士生106人,硕士生(含专业学位)87人,留学生17人,本科生292人;年招生规模博士研究生约23人,硕士研究生(含专业学位)约23人,本科生约70人。   该学科业已形成了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农村发展、文化传播与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包括林业产权制度、林业市场化等方面的理论与政策问题),林业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经济与林产品贸易,森林资源经济理论与林业政策,林业管理工程(包括林业企业管理理论、森林资源管理、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林业统计与核算(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核算与资产化管理、森林资源价值核算、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资产管理、绿色GDP等),林业财务与会计和绿色经济与发展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本学科优势主要体现在后续发展中具有研究基础扎实、成果积累丰厚、研究团队实力突出、研究资源渠道丰富、研究条件保障充分等明显的优势。   近3年来,本学科点累计完成国家各类基金、行业公益项目、部委委托和有关横向项目200余项,科研到账经费3280余万元。近5年累计发表CSSCI、CSCD收录论文470余篇;SCI/S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25篇。本学科点多名教师分别担任WB、WWF、FAO、UNDP、GIZ、国家林业局、北京市林业局等国际组织和国内省部级政府机构的咨询专家或者项目合作伙伴,与相关研究资助机构保持通畅的联系渠道;学院确立了明确长远的学科发展规划战略,在研究条件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该学科的多项研究成果为新时期中国的林业发展和环境建设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保障,促进了我国林业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学科的社会贡献表现在:   (1)学科点直接承担了国家林业相关立法、发展规划、行业标准和重要林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起草与决策咨询工作,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法》《国有林场管理办法》《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林业工作站管理办法》《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调研、起草和咨询;先后承担了国家林业“九五”至“十三五”规划,国家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国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林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林业产业振兴规划、国家木材战略储备规划,北京市林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专题调研和起草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了《林业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中国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野生动物产业产品分类导则》《国有贫困林场界定指标与方法》的起草工作。本学科点关于森林资源损失计量的研究成为北京市地方标准制定依据。学科点还参与了6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然保护区管理、国有林场改革、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湿地保护、全国大熊猫调查社会经济专项技术规程、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等方面政策的制定和决策咨询工作。   (2)本学科点积极与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中国林产工业协会、中林天合森林认证中心、吉林森工集团、福建金森林业、江西南方林权交易所等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密切合作,加强学科点有关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为相关林业产业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持。学科点长期承担国家林业局林业重大问题调研及其报告编制、中国林业发展报告撰写,林业产业发展监测、重点生态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及其报告撰写工作。   (3)本学科点发起成立了“中国林业经济论坛”“林业经济国际论坛”“全国高校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在京青年林业经济学者沙龙”及全国林产品贸易教学与科研协作组,创办的“林业经济评论”已经成为国内外林业经济与管理学科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对推动本学科领域的发展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连续承担商务部委托的三期“发展中国家林业管理官员研修班”,两期上海合作组织林业管理官员研修班,2010年招收“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外国留学生。8人次赴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职业大学、新疆昌吉学院、西藏农牧学院等进行支教;为海南省林业局、陕西省林业厅、江西省林业厅、新疆阿勒泰林业局、海淀区园林绿化局、福建三明林业局、杭州水务局、山西潞安集团等开展了人员培训与政策咨询等社会服务工作。   (4)学科点多名教师分别担任了教育部高等学校农业经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林业产业联合会副会长、副秘书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副秘书长和理事职务。此外,本学科教师还在其他非林机构如生态经济学会、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商业统计学会、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等担任理事。   (5)本学科点是我国高级林业经济人才的孵化器,培养了以上海市市长杨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李周、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升、北京大学教授徐晋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级人才。   (案例分析由北京林业大学高教研究室、发展规划处、党政办公室等部门提供)


相关内容

  • 二本院校的黄金专业
    二本院校中的黄金专业 中国的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后,大学之路由独木桥变成了阳光道.如今,各种性质.各种层次的大学突破了2 000所,招生人数超过了600万.按理,现在上大学不再是让人担心的事,因为如今的小孩只要进了高中就能读上大学.可是家长们 ...
  • 数学教育专业专业定位
    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与特色分析 当今,部分高校"数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不明确或定位雷同,以至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模式单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社会适应性不强等.另一方面,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小学数学从教科书.课程内容到教学手段都 ...
  • 辽宁省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
    辽宁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前言: 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数字资源建设逐渐成为其重要工作之一.尤其是高校图书馆肩负着辅助本校教学和科研的任务,其资源的丰裕程度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本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正 ...
  • MBA的自身建设与品牌推广
    MBA的自身建设与品牌推广 时间:2006-9-16 作者:本站编辑点击: 加入收藏有效营销 冯志军:今天早上就mba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人才培养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相信大家意犹未尽,下面主要讨论mba项目自身建设和品牌推广,主要集中在mba主任 ...
  • 东华大学简介
    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的东华大学以"海纳百川.追求卓越"之勇气,坚持走"观念兴校.学术兴校.管理兴校"发展之路,在"211工程[1]&qu ...
  •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OJOURNALOFNATIONALACADEMYOFEDUCATl0NADMINlSTRATION 乏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君 浙江金华321007) 乏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随 着争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但也存在诸电力 ...
  • 承德技师学院专业建设规划
    承德工业学校 专业建设项目规划 2016.12. 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背景 一.政策支持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明确提出了后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同年&l ...
  • 高职英语教学特色
    高职英语教学特色 关键词:高职英语 职业教育 特色 高职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其目的是 为社会各行业输送高等应用型人才.高职英语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 础性课程,然而,审视当下中国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出现诸多令 人尴尬的局面 ...
  • 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探究
    职教论坛 CAREER HORIZON 高职院校绩效考核探究 崔奎勇 赵飒飒 (淄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314) 以学院的目标为指向:三要突出学院的核心工作:四要以追求卓越绩效为宗旨:五要以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为目的. 2.坚持五项原 ...
  • 中国海运人才培养
    大连海事大学 毕业论文 二0一二年十月 高端航运服务业 „中国海 运人才培养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姓 名:杨俊成 指导老师:程海燕 1班 交通运输管理学院 内容摘要: 分析近几年国内航运人才的素质以及缺失,结合目前航运高校人才培育制度,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