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_20**年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粤教版选修传记 - 范文中心

20**年_20**年学年高中语文单元质量检测三粤教版选修传记

12/26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春秋战国时代为贵族所佩戴和享用。古代的铜镜,功能有限,如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主要用途是照鉴察形。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用途也更广泛。尤其是汉代铜镜背后的铭文,相当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从中可见制镜者的内心愿望,给铜镜的使用价值增加了意义。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从前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可能变为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但无论是制镜或买镜,送人或自用,铭文上的吉语无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相当的价值。

首先,向往世俗幸福的内容在汉镜铭文中十分突出。其中可分为三类:一是长寿,如“延寿万年”“延年益寿”,这不仅反映了人们追求长寿的愿望,也应与汉代流行神仙观念有关;二是富贵,如“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常富贵,乐未央”“大乐贵富毋极”,这些主要反映了当时官僚阶层对富贵的企盼;三是长乐,铭文中多见将长寿、富贵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如“与天相寿,与地相长,富贵无极,长乐未央”。以上三类,属于汉代人追求世俗幸福的价值观的体现,其中把快乐作为幸福的要素,是值得关注的。

有更多的铭文是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表达的,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关怀。如“利二亲,宜弟兄,寿万年,长相保,宜子孙”“长保二亲乐富昌”“长保二亲及妻子”“夫妻相喜,日益亲善”“延年益寿,宜子宜孙”“天地和合子孙成,长保夫妇乐长生”。这表示,在汉代人心目中,对幸福的追求,不是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关切家庭幸福,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值得特别提出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毋相忘”“愿长相思,长毋相忘”,这一类情感相思铭文在汉镜中甚多,多属夫妇、男女之间真挚情感的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离别之多,也是汉镜铭文给人印象最深的部分。

汉镜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体现了更崇高的价值观。如“可以取诚”“可以取信”“贤者戒己仁为右,怠忘毋以象君子”,这些都是个人立身的道德;“有君子之方,视父如帝,视母如王,爱其弟,敬其兄,忠信以为高”,这些是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居必忠必信,久而必亲;不信不忠,久而自穷”,是以德治家、以德治国的训言。这些都说明铜镜铭 1

文也有道德警诫的功能,虽然这类铭文不多,但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此外,有的铭文还期待“家给人足天下平”“中国大宁”,这些铭文都充分表达了对四夷服、人民息、天下复、五谷熟、百姓宽,亦即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

(摘编自《文史知识》2015年第7期)

1.下列关于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镜铭文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

B.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包括对“长寿”“富贵”“长乐”等世俗幸福内容的向往。

C.汉镜铭文把对世俗幸福的追求和家庭伦理结合在一起,体现出家庭伦理观念是汉代人的深切美怀。

D.汉镜铭文有道德警诫的功能,有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的世界的企盼,表达了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观。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答非所问,原文为“铜镜的铭文本是制镜者表达对佩用铜镜者的祝福、庆祷、期盼,有的也反映了制镜者与佩用者的特殊关系”,陈述的是铜镜的一般功用,不属于汉镜铭文体现的价值观。

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铜镜在青铜时代属礼器,功能有限,一般供贵族所佩戴和享用,主要用来照鉴察形。

B.汉代的铜镜已经相当精巧,铜镜背后的铭文,内容丰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的文化,成为了解汉代文化的一个窗口。

C.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制作铜镜的商业化,制镜者的特殊愿望就变成了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

D.铜镜铭文上的吉语反映了当时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念,这对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流行观念具有很大的价值。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就变成了适用众多买者的套话式的吉语”,表述过于绝对化,与原文不一致。

答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人追求的长乐,大多是将长寿、富贵加以结合,而同时祝祷长乐,快乐是汉代人追求的幸福要素之一。

B.汉代人所追求的幸福,既包括个人的幸福,也包括家庭幸福,他们很关切父母、兄弟、妻子、子孙的幸福。

C.因为汉代社会男女离别很多,所以那些表达夫妇、男女悲欢离合的相思铭文情感真挚,在汉镜中最多,给人印象也最深。

2

D.汉镜中表现个人立身的道德、家庭和社会伦理观念以及以德治家、以德治国训言的铭文反映出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的深入影响。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强加因果,并且相思铭文“在汉镜中最多”的表述与原文观点也不一致。

答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防,字智周,大名内黄人。举进士,为莫州军事推官。随曹彬入契丹,授忠武军节度推官。括磁、相二州逃户田,增租赋十余万。因请均定田税,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改秘书省著作佐郎、通判潞州,迁秘书丞。体量二浙民饥,建言逃户田宜即召人耕种,使人不敢轻去甽亩,而官赋常在。又请京师置折中仓,听人入粟,以江、浙、荆湖物偿之。擢开封府推官,请与判官间三五日即府司军巡院.

察冤狱。出为峡路转运副使。先是沿江水递,岁役民丁甚众,颇废农作,防悉以城卒代之。.会分川、峡为四路,徙防梓州路转运使,累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为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初,江南旱,诏与张知白分东、西路安抚。上言:“秦羲尝增江、淮、两浙、荆湖榷酤钱,民颇烦扰。江南以岁饥权罢,而淮南、荆湖未被德音。”诏悉罢之,仍诏羲等毋得.

复增榷酤之利。遂为江南转运。淮南旧不禁盐,制置司请禁盐而官自鬻之,使兵夫辇载江上,且多漂失之患。防请令商人入钱帛京师,或输刍粮西北边,而给以盐,则公私皆利,后采用之。徙知应天府,凿府西障口为斗门,泄汴水,淤旁田数百亩,民甚利之。又徙兴元府,入为三司盐铁判官,失举免官。后起通判河南府,徙知宿、延、亳三州,为利州路转运使,累迁兵部郎中、纠察刑狱,擢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进给事中,复知延州,更耀、潞二州,卒。

防好建明利害,所至必有论奏,朝廷颇施行之。其精力过人。防在江南,晏殊以童子谒见,防命赋诗,使还荐之,后至宰相。

(选自《宋史·李防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括磁、相二州逃户田 .

B.听人入粟 .

C.即府司军巡院察冤狱 .

D.而淮南、荆湖未被德音 .

答案: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 括:搜求 听:听闻 狱:案件 被:覆盖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听:听任,允许。

A.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

B.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

C.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

D.又请县有破逃五十户者令佐降下考/百户殿三选/二百户停所居官/能招携者旌赏之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根据文意,此句为评价标准,由此可推知标准为破逃五十户、百户、二百户处罚各不相同,再加上“„„者”作主语提示,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防担任忠武军节度推官,设法增加租赋十余万,并奏请均定田税,按照破产逃亡的户数和招集流民的能力来评定地方官的等级并进行表彰和赏赐。

B.在李防担任峡路转运副使之前,每逢江水泛滥,当地政府都要役使大量民众修筑江堤,对农业产生了很大影响,李防用守城的士卒代替民丁。

C.李防任应天府知府,开凿府西障口作为斗门,让汴水流出,使老百姓获利。进入京城担任三司盐铁判官由于推举有误的过失而被免官。

D.李防喜欢上书建议阐明利害,朝廷大多能实行他的提议。李防在江南的时候,晏殊让儿子拜见他,李防让他作诗,并向朝廷推荐,后来官至宰相。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晏殊让儿子拜见他”属于对原文理解错误,原文意为“晏殊以童子身份拜见他”。

答案:D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体量二浙民饥,建言逃户田宜即召人耕种,使人不敢轻去甽亩,而官赋常在。(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南旧不禁盐,制置司请禁盐而官自鬻之,使兵夫辇载江上,且多漂失之患。(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民饥”,百姓的饥荒;“建言”,建议;“去”,离开。(2)关键词:“旧”,原来,以前;“鬻”,卖;“辇”,装载。

答案:(1)(李防)实地考察二浙老百姓的饥荒,建议逃亡户的土田应该立即召人来耕种,使人不敢轻易离开田地,而官府的赋税也可得以保持。

(2)淮南路从前不禁止私盐买卖,制置司请求禁止私盐买卖而只允许官方自己买卖,让士兵沿长江人拉船载,这样经常发生盐被漂失的祸患。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4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立春日感怀

〔明〕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②底事:何事。③五辛:五种辛味的菜,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8.人们评论说诗人“漫把金盘簇五辛”一句极为巧妙,请分析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注释可知,“五辛”与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有相通之处,用菜之“五辛”喻心之“五味”,一语双关。解答此题,首先点明诗中所用的手法,即比喻和双关;然后结合诗句“漫把金盘簇五辛”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可点明作者“孤怀激烈”的情感。

答案:此处运用了比喻、双关的手法。诗人表面写在新春到来之际,按照传统习俗凑个“五辛盘”,取迎新之意,聊应新春节景;实际写诗人军务繁忙、有家难回的孤寂无奈。立春之日诗人内心五味杂陈,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种种情感交织,内心矛盾重重,百感交集.其状正如盘中五辛。

9.人们评论说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真挚动人”,请结合全诗具体阐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语言风格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通读全诗,品味诗的语言,判定其质朴通俗的风格,然后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作者的情感,如由“匆匆马上又逢春”和“关河底事空留客”来揣摩作者的感慨,由“两行清泪为思亲”和“孤怀激烈难消遣”来分析作者的思亲和报国之情。

答案:这首诗通俗易懂,作者自叙心事,娓娓道来。诗人感叹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春天来临,写出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诗人自问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写出了军事烦扰、不得抽身的无奈;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一片忠心报效祖国,但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流,写出了诗人心怀报国之志又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纠结。作者通过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新春到来时内心的孤寂和矛盾,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 5 ③②①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立春日感怀

〔明〕于谦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击退了瓦剌入侵后第二年的一个立春日在前线所写。②底事:何事。③五辛:五种辛味的菜,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8.人们评论说诗人“漫把金盘簇五辛”一句极为巧妙,请分析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由注释可知,“五辛”与诗人心中复杂的情感有相通之处,用菜之“五辛”喻心之“五味”,一语双关。解答此题,首先点明诗中所用的手法,即比喻和双关;然后结合诗句“漫把金盘簇五辛”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可点明作者“孤怀激烈”的情感。

答案:此处运用了比喻、双关的手法。诗人表面写在新春到来之际,按照传统习俗凑个“五辛盘”,取迎新之意,聊应新春节景;实际写诗人军务繁忙、有家难回的孤寂无奈。立春之日诗人内心五味杂陈,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种种情感交织,内心矛盾重重,百感交集.其状正如盘中五辛。

9.人们评论说这首诗歌“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真挚动人”,请结合全诗具体阐述。(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语言风格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应通读全诗,品味诗的语言,判定其质朴通俗的风格,然后结合诗句来具体分析作者的情感,如由“匆匆马上又逢春”和“关河底事空留客”来揣摩作者的感慨,由“两行清泪为思亲”和“孤怀激烈难消遣”来分析作者的思亲和报国之情。

答案:这首诗通俗易懂,作者自叙心事,娓娓道来。诗人感叹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春天来临,写出了岁月无情、人生易老的感慨;诗人自问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写出了军事烦扰、不得抽身的无奈;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一片忠心报效祖国,但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流,写出了诗人心怀报国之志又思念家乡亲人的内心纠结。作者通过这首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新春到来时内心的孤寂和矛盾,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 ③②①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演奏结束后周围环境的寂静清幽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技艺之高。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写自己因人生短暂而感到悲哀,因江水无尽而心生羡慕。

(3)韩愈在《师说》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弟子和老师不一定非得有高下之分。

解析:此题考查默写常见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选材集中于唐宋诗文,均为高中教材内容。书写时注意“唯”(易写作“惟”)、“哀”(易写作“衰”)、“须臾”等字词。

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四十六年坚守,她赢得了世界喝彩

——记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研究员

罗朝淑 张盖伦

瑞典当地时间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员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的时候,庄严的会场里掌声经久不息。

46年的坚守,让这位85岁的老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3天前,屠呦呦在出席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演讲会时,新华社记者拍下了令人感动的一幕: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光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一只手从后面扶着这位85岁的老人,另一只手为她拿着话筒,30分钟里始终保持着这个姿势,一动不动。

在诺奖得主演讲会上,屠呦呦回忆: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项目,她被指定为课题组组长,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接受任务后,屠呦呦开始搜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编写出以640种中草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虽然有了这样一本“验方集”,但屠呦呦和她的队友们曾一度陷入到研究的“泥淖”中,找不到理想的出路。面对挫折,屠呦呦也曾苦闷。她后来回忆说:“我也怀疑自己的路子是不是走对了,但我不想放弃。”后来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也为青蒿素的成功提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一个好的实验条件。屠呦呦当年的同事

姜廷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实验室连基本的通风设施都没有,但任务时间又很紧迫,急需寻找能够容纳大量溶剂和实验品的合适器皿。然而,紧张的经费却让她们一筹莫展。急中生智的屠呦呦,想到了家中腌咸菜用的瓦缸。最终,靠着这些瓦缸,她们成功提纯了100克青蒿素结晶。而屠呦呦却因为长期接触这样的环境患上了中毒性肝炎,其他成员也出现了不同的中毒症状。”

但这些没有动摇屠呦呦的决心,病情一好转,她就急忙跑回实验室继续科研。为了能尽快让青蒿素用到临床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她和科研团队成员自己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她们尝试改用单体胶囊„„回忆起屠呦呦研究团队当年的实验情景,姜廷良不无感慨地说:“她的身上有着超越常人的执着精神。这是科学家最重要的品质。”在青蒿之前,屠呦呦还筛选过很多种物质,“比如胡椒,实验室的抗疟成绩相当漂亮,对疟原虫抑制率达到90%多,但是临床却没效果。青蒿提取物在开始的实验中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高也只不过68%,最低才百分之十几,远远不及胡椒,如果不是因为她的坚持和执着,青蒿素的研究很难取得成功。”

“执着”是记者在采访屠呦呦的同事时,听到他们用来评价她最多的一个词语。靠着这份执着,屠呦呦从古代医书中找到青蒿,用这株看似普通的小草,拯救了世界上无数的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球有97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口生活在高危区域,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98亿人,死亡人数约为58万人。正如诺奖委员会所指出的那样,“青蒿素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

获奖后的屠呦呦虽然一直保持着惯有的低调,面对公众和媒体言辞甚少,但在瑞典的媒体见面会上,针对大湄公河地区和非洲少数地区出现的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抗药性,她却大声疾呼: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她说:“青蒿素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关于它的研究还远远没有完成。在科学上,青蒿素作用的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仍是有待深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今面对新一轮的耐药性挑战,她依旧信心满满。在她看来,新出现的耐药性问题,让青蒿素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行多远,方为执着?思多久,方为远见?46年的坚守让屠呦呦认准一个道理: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

只要目标明确,坚守信念是成功的前提。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摘编自2015年12月10日《科技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屠呦呦潜心研究的赞美和对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肯定。

B.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20世纪六七十年代落后的科研条件与现在进行对比,其

目的是突出当时工作的艰辛。

C.文章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回忆过去工作的艰辛以及同事的评价,突出了屠呦呦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执着奉献的务实精神。

D.作者充分肯定了屠呦呦执着的精神,认为只有这种精神才会让她潜心科研,披览群书,反复试验,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E.本文虽为新闻通讯,但是语言生动活泼,严谨而不失幽默,并且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使文章妙趣横生。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B项,“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欠妥,此处并无对比,同时“其目的是突出当时工作的艰辛”不准确,此处目的应为“通过工作艰辛突出屠呦呦大胆创新的精神和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D项,“肯定了屠呦呦执着的精神”正确,“认为只有这种精神才会让她潜心科研„„成就”说法欠妥。E项,“严谨而不失幽默”分析不当,且“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写作手法”说法欠妥。

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

(2)文章第二段写卡罗琳医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先生在屠呦呦演讲过程中一直跪在地上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分析重点语段的作用要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内容上Jan Andersson先生“一直跪在地上”的动作是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尊重的一种体现,是对屠呦呦由衷的敬意;结构上这种敬意正与文章标题照应,同时引出了后文述写屠呦呦为何能让人如此尊重。

答案:①此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Jan Anders-son先生在此过程中虔诚的态度,表明了他对屠呦呦所取得成就的肯定以及对她的尊重。②用事实证明屠呦呦46年的坚守,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③照应了文章标题“四十六年坚守,她赢得了世界喝彩”。④为后文详细介绍屠呦呦执着追求的精神和谦逊低调的品质做了铺垫。

(3)根据全文,请简要概括屠呦呦为什么能“赢得世界的喝彩”。(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和概括,从全文来看,屠呦呦赢得喝彩的首要原因是她的突出成就;其次是她在取得这一成就过程中的艰辛付出与执着追求的精神;最后还要注意她取得成就后所表现出的谦逊品质。

答案:①潜心科研46年,在困境面前坚持不懈,不怕吃苦,目标明确,执着追求。②青

蒿素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③获奖后的屠呦呦保持着惯有的低调,不计名利,积极进行青蒿素抗药性的新一轮研究,积极投入新一轮科研挑战。

(4)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从内容方面探讨,要联系人物事迹和文章主旨,这句话是对屠呦呦46年坚守取得成就的执着追求精神的肯定;从结构上探讨,这与文章标题照应,并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从人生观、价值观的角度考虑,我们应该学习这些精神品质,提升自我。

答案:①这句话表面的含意是,只要信念一直在,就总有被回应的一天。②实际上写文中屠呦呦为了科研工作坚守46年,在困境面前不放弃、不低头,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敢于冒险,不畏困难,坚持不懈;一生目标明确,坚守信念,靠着一份执着的精神,从古代医书中找到青蒿,用这株看似普通的小草,拯救了世界上无数的生命,终于成功,赢得世界的喝彩。③这句话是对标题“四十六年坚守,她赢得了世界喝彩”的照应。④在取得重大成就后,屠呦呦没有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而是大声疾呼“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认为“研究还远远没有完成”,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这预示着日后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启发:①目标明确,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奋发有为;②潜心学习、工作,不畏困难,不怕吃苦,坚持不懈;③谦虚低调,永不满足,不断进取;④目标远大,心怀天下,不计名利,服务社会。(联系实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1)某些免费或低价的应用在设计上都会向用户推送广告,其他一些则会________________盗窃用户的个人信息或跟踪其互联网浏览习惯。

(2)德曼的寓言阅读模式和詹姆逊的政治阅读模式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两者都论证文本或解读的寓言特征;两者都______________地揭示语言世界里争夺意识形态霸权的政治欲望。

(3)虽然韩国军方______________地解释称,日韩军事交流“与遏制中国完全无关”,但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制定者对中国因素肯定有所考虑。

A.苦心孤诣 处心积虑 煞费心机

B.煞费心机 苦心孤诣 处心积虑

C.处心积虑 煞费心机 苦心孤诣

D.处心积虑 苦心孤诣 煞费心机

解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该词符合第(1)句的语境。“苦心孤诣”是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该词符合第(2)句的语境。“煞费心机”形容费尽心思。该词符合第(3)句的语境。

答案:D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德国原材料局专家乌尔里希·施瓦茨一沙姆佩拉说,新发现的海底矿区的含铜量可达24%,是迄今在海底发现的含铜量最高的矿区。

B.小李是一名90后,她的煎饼果子摊儿自今年10月26日开张以来,每天会卖出将近200份以上的煎饼果子,每日流水有1 500元。

C.备受瞩目的油画巨制《长江万里图》19日晚在北京艺融秋拍会现身,经过多轮竞夺并最终以总成交价1.495亿元人民币成交,制造了吴冠中作品拍卖的新纪录。

D.从早朝的抽象表现主义创作到那些与个人经历情感紧密相连的作品,刁德谦用抽象画这种最难被大众理解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华裔闯荡西方艺坛的励志故事。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含铜量„„是最高的矿区”主谓搭配不当,可改为“新发现的海底矿区含铜量可达„„”;B项,成分赘余,可改为“每天卖出将近200份煎饼果子”;C项,“制造„„新纪录”搭配不当,可将“制造”改为“创造”。

答案:D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①招待客人,首先端出来的就是茶

②尤其藏族平时食用肉、乳较多,喝茶可以解油腻、助消化

③病了,饮一口浓茶能解毒祛病

④累了,饮几口热茶能立即消除疲劳

⑤用煮过的茶叶喂牲畜,马吃了长膘快,牛吃了增加奶量

⑥外出旅行,必带的也是茶

A.①⑥⑤②④③

C.①⑥③④⑤② B.①⑥④③⑤② D.④③①⑥⑤②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首先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①⑥是一组,明确茶在家、在外的用途,根据“首先”“也”等关键词确定其先后顺序及在文段中的首要位置,由此可以排除D项;根据句式确定③④是一组,介绍茶在养生保健方面的用途,根据程度轻重可以推断其先后顺序为④③,由此排除C项;⑤说明茶对于畜牧也能起到作用;②中

“尤其”表明是突出强调,单独成句,放在最后。最后确定答案为B项。

答案:B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5分)

如果一个圣人成为国君,他的统治便称为“王道”。按照孟子和后来儒家的看法,①____________。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②____________________。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则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行的。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而霸道的力量则是来自武力。孟子以后的中国哲学家都是持守这种“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如果以当代政治学的原理来对照,民主政治便是王道,因为他是人民大众的自由结合。法西斯统治则是霸道,③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准确连贯的能力。从文段中“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则是依靠暴力实行统治”这句概念性解释可以推知①处应为一句概括性话语;从后文对“王道”“霸道”不同点的解说,可以推知②处应点明二者是有区别的;依据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并参照前一句对民主政治的阐释,可以推知在③处写出对法西斯统治的解释。

答案:①政治统治有两种:一种是“王道”,一种是“霸道”②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统治③因为它以恐怖和暴力来推行统治

16.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要求句式一致。(6分) 比喻之花开在了李白的眼中,他便看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之花开在了东坡居士的手下,他便写出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修辞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此题作答时要注意四点:一是审清题目要求,二是句式基本一致,三是修辞手法相同,四是检查字数要求。研究例句可以发现其基本句式是“比喻之花开在了„„的„„,他便„„出了‘„„’的„„”,需要注意文学家与诗句的对应。

答案:(示例)比喻之花开在了白居易的耳畔,他便听到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仙乐 比喻之花开在了南唐后主的心中,他便吟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唱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在《让记笔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一文中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笔记却记得越来越少。上课,我们可以下载相关课件、拷贝老师的PPT、上网搜到需要的内容。看起来学习的方式更加轻松了,但并没有经过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有些知识变得似是而非,有些观点变得人云亦云,有些宝贵的想法一闪而过。海量信息的冲击淹没了我们对知识的选择与吸收,许多知识还没有好好消化就成了过

眼云烟。该文提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仍要拾回课堂记笔记的传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有诸多启示:首先,我们认同周校长的观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仍要拾回课堂记笔记的传统。因为简单地下载、拷贝、搜索较之记笔记缺少了深入思考的过程。而学习过程中是要主动思考、丰富思想、激发灵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录入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记笔记看似小事一件,实为思维的片段,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因而不可缺少。其次,我们还要深入思考现在广大学生不记笔记的原因,其一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其二是内心的浮躁,记不记笔记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和传统的摩擦中的一个小体现,对此我们要深入分析,辩证对待,不可贪于科技带来的便利而让自己变得懒惰、停滞不前。最后我们探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学习方式多元化和传统学习习惯做到有机融合,让科技的便利和传统的精髓一同成为我们的人生助力。考生可从不同层面入手,确定写作立意,选材构思成文。


相关内容

  •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 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 一 ) 指导思想 1. 在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 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独特优势 , 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 ...
  • [精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陕西省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 ...
  • 山东高考6大科目解读
    山东高考说明出炉:取消基本能力测试英语听力 20日,山东省招考院正式对外发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据了解,今年,山东高考将采用"3+X"的模式,取消了基本能力测 ...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
  •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解题初探
    近年来,全国新课标卷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已经定型,基本是试卷的第12题:题型和考点基本稳定,一个选择题5分,三个简答题分别为6分.6分.8分.从所选人物来看,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2014年选的都是社会科学教育 ...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一:高三下学期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高考英语科备考,我们将以<黑龙江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外研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为基础,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切实抓好高三英语复 ...
  • 上海市中小学学籍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本市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形成科学.完善的学业评价和管理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 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
    校本课程发展的历史 一.古代的校本课程 国外校本课程的历史渊源是很悠久, 可以说, 它与学校教育的历史几乎一样悠久的, 因为我们不难发现, 早在古代时期, 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乃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而且, 由于古代社会中社会结 ...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单词-中文
    选修七 Unit 1 1. 2. 3. n. 伤残:无力:无能 adj. 伤残的 n. 听力:听觉 28. n. 烦恼 29. 总而言之 30. n. 公司 adj. 结实的:坚固的:坚定的 31. n. 软件 32. 闲坐着 4.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