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2 - 范文中心

组织学与胚胎学重点2

12/15

组织学

总论 无大题,但知识要运用到后面 个论(器官、系统) 是重点

*组织学绪论

1、普通光学显微镜技术:

放大1000~1500倍 分辨率0.2um 标本制作:切片法和非切片法 切片法:石蜡切片术 (1) 取材与固定: (2) 脱水与包埋:

(3) 切片与染色: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简称HE染色

苏木精特点:碱性,使细胞核内染色质以及细胞质内核糖体等染成紫蓝色; 伊红特点:酸性,使细胞质以及细胞外基质中成分染成粉红色 嗜碱性:细胞核、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嗜酸性:细胞质基质、溶酶体、线粒体 嗜铬性:经重铬酸盐处理后呈棕褐色 亲银性:硝酸银处理后呈黑色

嗜银性:若经硝酸银处理后,尚需还原剂才显色

异染性:肥大细胞中颗粒经甲苯胺蓝等碱性染料染色后呈紫红色 (4) 封片:

非切片法:涂片、铺片、磨片

*上皮组织

1

2、上皮细胞的侧面:

特化结构 细胞连接(特点、作用) 上皮细胞的侧面是细胞的相邻面,细胞间隙很窄,相邻细胞以钙黏蛋白互相结合。 一、紧密连接:

(1)又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

(2)相邻细胞膜形成约2—4个点状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非融合处有极窄的细胞间隙。(观察紧密连接的最佳方法是冷冻蚀刻复型法)

(3)封闭了细胞间隙。所以,紧密连接可阻挡大分子物质穿过细胞间隙而进入深部组织,具有屏障作用。

二、中间连接

(1)又称黏着小带,带状,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这种连接也见于心肌细胞间的闰盘 (2)中间连接除有黏着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三、桥粒

(1)又称黏着斑,斑状,最牢固,细胞膜的胞质面有较厚的致密物质构成的附着板

(2)胞质中有许多角蛋白丝(张力丝)附着于板上,并常折成襻状返回胞质,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3)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连接,在易受摩擦的皮肤、食管等部位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尤其发达。

四、缝隙连接

(1)又称通讯连接,斑状

(2)在钙离子和其它因素作用下,管道可开放或闭合,可供细胞相互交换某些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借以传递化学信息,调节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分子量小于1500kD的物质,包括离子、cAMP等信息分子、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等,均得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使细胞在营养代谢、增殖分化和功能等方面成为统一体)

(3)此种连接电阻低,在心肌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细胞之间,可经此处传递电冲动。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

3、外分泌腺的腺细胞类型

根据分泌物的性质,外分泌腺的腺细胞分为蛋白质分泌细胞和糖蛋白分泌细胞两种。 (1

细胞呈锥形或柱状,核圆,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基底部胞质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含许多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HE染色呈红色。 功能:分泌含各种酶的稀薄液体,即浆液。 (2

细胞锥形或柱状,核扁,居细胞基底部;顶部胞质内充满黏原颗粒(HE染色切片中,分泌颗粒溶解呈空泡状或泡沫状),PAS法染色(阳性)时,颗粒着色深。(PAS反应:反应阳性部位表示多糖存在之处,形成紫红色反应物)

功能:分泌含糖蛋白的黏稠液体,即黏液。这两种腺细胞可分别组成浆液性腺泡和黏液性腺

泡。

(混合性腺泡:浆液性细胞和黏液性细胞共同组成)

*固有结缔组织

细胞、纤维、无定形基质 其中细胞是重点 疏松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纤维数量少,排列疏松,基质丰富,细胞种类多。

(一)细胞(光镜、电镜、结构特点、标志功能) 1、成纤维细胞 最多

光镜下:胞体较大,多扁平或梭形,多突起,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

胞核较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

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合成蛋白质功能旺盛

功能: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生成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合成和分泌糖胺多糖和糖蛋白等基质成分。

纤维细胞:功能静止状态下的成纤维细胞 细胞小、长梭状,胞质少,嗜酸性,核小,着色深。

2.巨噬细胞 疏松结缔组织内巨噬细胞数量多而且分布广 成

光镜下:游走的巨噬细胞常呈圆形,或因伸出伪足而呈不规则形。核较小,圆形或肾形,着色深,核仁不明显。胞质丰富,嗜酸性。

电镜下:巨噬细胞表面布满许多不规则的微绒毛和皱褶、小泡,胞质内含大量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吞饮小泡、吞噬体和残余体,近细胞膜的胞质内还有微丝和微管,参与细胞的变形运动。

组织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巨噬细胞又称组织细胞。 主要功能有:  吞噬作用

 趋化性和变形运动(趋化性:聚集到产生和释放这些化学物质(趋化因子)的病变部位)  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抗原提呈作用(捕捉、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 分泌功能(分泌生物活性物质)

3.浆细胞

光镜下:细胞多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偏于细胞的一侧,染色质呈粗块状沿核膜上呈辐射状分布。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有一浅染区。 电镜下:胞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核旁浅染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中心体。

功能: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多分布在淋巴器官、消化管和呼吸道黏膜的结缔组织内

4、肥大细胞

光镜下:分布于小淋巴管和小血管周围。细胞较大,为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多位于中央,胞质内充满较粗大的嗜碱性的异染性颗粒,颗粒具有异染性和水溶性,可被甲苯胺蓝染

成紫红色,HE染色不显色。

电镜下:表面有微绒毛和颗粒状突起,颗粒圆形或卵圆形,有单位膜包裹。

功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活性物质;维持血管通透性、平滑肌张力;参与过敏反应;参与并介导炎症过程。

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参与变态反应);胞质含有白三烯和组胺,引起过敏反应。肝素有抗凝血作用。

(二)纤维(特点、光镜) 1

胶原纤维呈粗细不等波浪形,交织成网,嗜酸性,HE 染色,染成

红色,化学成分为胶原蛋白(主要成纤维细胞分泌) 胶原原纤维:有周期性横纹

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较差。

2HE 弹性纤维较细,分支交织成网,末端常卷曲,染成紫色(醛复红染色)

特点:韧性差,弹性好,与胶原纤维交织在一起,是结缔组织既有弹性又有韧性,有利于器官和组织保持形态位置的相对恒定,又有一定可塑性。

3、网状纤维(嗜银纤维):细,由III 用银法染成黑色。嗜银纤维,HE不显色

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与其他组织交界处,如上皮的基膜。在造血器官、淋巴组织也有分布。

(三)基质:是由生物大分子构成的胶状物,具有一定的黏性。

分子筛:透明质酸是一种曲折盘绕的长链大分子,由其构成蛋白多糖复合物的主干,其他糖胺多糖则与核心蛋白相连,构成蛋白多糖亚单位,通过连接蛋白与透明质酸结合在一起。由此构成的蛋白多糖聚合体曲折盘绕,形成多微孔的筛状结构,称为分子筛。分子筛只允许小于其空隙的水和溶于水的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通过,便于血液与细胞间物质交换,对大于其孔隙的大分子物质如细菌等则具有屏障作用。溶血性链球菌和癌细胞能产生透明质酸酶,破坏机制防御屏障,致使感染和肿瘤浸润扩散。

组织液:是从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液体,由水和一些小分子物质(氨基酸、葡萄糖、气体分子、电解质等)组成。

*软骨与骨

1、软骨的分类: (一)透明软骨

分布较广,分布于关节软骨、肋软骨、气管和支气管等处。 纤维:胶原原纤维,无胶原纤维

(二)弹性软骨

分布于耳廓、会厌等处。特点:含有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富有弹性。 (三)纤维软骨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 特点:含大量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HE染色成红色,细胞小而少,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2、骨组织的细胞: (一)骨祖细胞:位于骨组织表面

形态:骨祖细胞胞体较小,呈梭形,核椭圆形,细胞质少,弱嗜碱性。 功能:可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参与骨组织生长、改建、修复 (二)成骨细胞:位于骨组织的表面,单层排列

形态:细胞具有许多细小的突起,与邻近成骨细胞或骨细胞形成缝隙连接,胞体较大,呈立方形或矮柱状,胞质嗜碱性。核圆,核仁明显。 电镜:发达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合成和分泌骨胶纤维和基质合成类骨质,调节骨组织的形成和吸收,促进骨组织的钙化。

(三)骨细胞: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

形态:胞体小,扁椭圆,有许多细长的突起,弱嗜碱性。胞体位于骨陷窝,突起位于骨小管,相邻骨细胞的突起形成缝隙连接。

功能:骨细胞对骨质的更新与维持具有重要作用,轻度溶骨,升高血钙。

(四)破骨细胞:多核大细胞(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位于骨组织表面的小凹陷内 形态:多核2~50个,胞质嗜酸性,贴近骨质侧有纹状缘,电镜下为微绒毛,成为皱褶缘,皱褶缘胞质内含大量溶酶体和吞饮泡。

功能:溶解和吸收骨质,参与骨组织的重建和维持血钙平衡。

前三者负责骨形成,后者负责溶解吸收

3、长骨的结构:

长骨由骨松质、骨密质、骨膜、关节软骨及血管、神经等组成。 骨密质:分布于骨干及骨骺表面

骨密质内骨板的排列方式有三种: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

(1)环骨板:环绕骨干的内、外表面,分别称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 外环骨板较厚,分布于长骨骨干外侧面,环绕骨干排列,10~40层 内环骨板较薄,分布于长骨骨干内侧面。排列不甚规则。

穿通管是穿过内、外环骨板并与中央管相通的横行管道,它把血管、神经、组织液输送到中央管。

(2)骨单位:又称为哈弗系统。呈筒状,纵向排列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哈弗骨板及中央管构成,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哈弗骨板有10-20层,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中央管内含组织液、血管、神经。

(3)间骨板:位于骨单位间,是骨单位破坏吸收后的残留部分。

4、骨的发生与生长:

骨来源于胚胎时期的间充质。

骨发生的方式有两种: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

1) 膜内成骨:膜内成骨是先由间充质分化成为胚性结缔组织膜,然后在此膜内骨化成骨。

如:顶骨、额骨、枕骨、锁骨。

膜内成骨的具体过程是:在要形成骨的部位,间充质细胞分化为骨祖细胞,后者分化为成骨细胞;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并将自身包埋其中,类骨质钙化后,形成最早出现的骨组织;最早形成骨组织的部位称骨化中心。随后,成骨细胞和骨祖细胞不断向周围成骨,形成初级骨小梁,进一步构成初级骨松质;初级骨松质周围的间充质转变为骨膜。此后便进入生长和改建阶段。

2)软骨内成骨:人体的四肢骨、躯干骨、肢体骨及部分颅底骨等大多数骨,均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发生。软骨内成骨是先形成软骨雏形,然后软骨逐渐被替换成骨。(初:骨干中心 次:两端)

骺板:又称生长板。骺板是在长骨生长发育时期,骨骺与骨干之间的一层透明软骨。骺板是长骨生长的结构基础。骺板的软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生成新的软骨,并不断形成骨组织,使骨不断加长。到成年时,骺板停止生长并被骨组织代替,在骨干和骨骺之间留下一条线样痕迹,称为骺线。长骨因而不再增长。 3) 骨的加长和增粗:

骨的加长(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区、软骨钙化区、成骨区)是通过骺板的不断生长和不断骨化而实现的,骨的增粗是由外膜中的骨祖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后在骨干表面添加骨组织实现的。

*血液

造血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和定向干细胞,是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卵黄囊的胚外中胚层(血岛),出生后,主要存在于红骨髓。 造血干细胞有三个特性:①有自我复制能力;②有很能强的增殖能力;③有多向分化的能力

1

2、红细胞

形态结构:双凹圆盘状,直径7-8.5µm,中央较薄,色浅,周缘较厚,色深。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 CO2的功能。

3

据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白细胞分为两类: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根据特殊颗粒的嗜色性,又分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嗜碱性粒细胞三种;无粒白细胞又分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

(1)中性粒细胞 数量最多的白细胞。

功能: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抗感染,对细菌产物等有趋化性,能以变形运动聚集到细菌侵犯处,大量吞噬细菌。吞噬细菌后,自身坏死,成为脓细胞。 (2)嗜酸性粒细胞

功能:嗜酸性粒细胞有抗过敏和杀灭寄生虫的作用; (3)嗜碱性粒细胞 数量最少

功能: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抗凝血。 (4)单核细胞 体积最大 功能:单核细胞具有趋化性和吞噬功能,常以变形运动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参与免疫应答。 (5)淋巴细胞

分为三类: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产生于胸腺,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75%;骨髓依赖淋巴细胞 简称B细胞,产生于骨髓,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10%~15%;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自然杀伤细胞 简称NK细胞,产生于骨髓,约占血液淋巴细胞总数的10%。

功能:T 细胞免疫 B 体液免疫 NK 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肌组织

1、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骨骼肌纤维呈长圆柱形,肌膜外面有基膜贴附,一条肌纤维内含多个细胞核,核呈扁椭圆形,位于肌膜下方;肌浆内含大量肌原纤维,每条肌原纤维上都有明暗相间的横纹,后者由明带和暗带组成。明带又称Ι带,其中部为Z线;暗带又称A带,其中部较浅的窄带称H带,H带中央为M线。

肌节: 为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½I带+A带+½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

2、肌原纤维超微结构:(重点) (为何形成明暗带?)

由粗、细两种肌丝规律排列组成。

粗肌丝 位于肌节的暗带,中央固定在 M线上,两端游离。

细肌丝 位于肌节两端,一端附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Ι带仅有细肌丝;H带(A带中部) 仅有粗肌丝;H带两侧的A带既有粗肌丝,又有细肌丝; (1)粗肌丝的分子结构: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肌球蛋白形似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头部具有ATP酶活性。 (2)细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肌丝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肌动蛋白 球状的肌动蛋白单体构成的双螺旋链,单体上有与肌球蛋白头部结合的位点。 原肌球蛋白 双股螺旋丝状多肽链,嵌于肌动蛋白双螺旋链的浅沟内。

肌钙蛋白 由三个球形亚单位组成,分别简称为TnC、TnI、TnT。TnC能与Ca²+相结合;TnT能与原肌球蛋白结合;TnI能抑制肌动蛋白与肌球蛋白相结合。

3、横小管

又称T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形成的与肌纤维长轴垂直的小管。在骨骼肌纤维内,横

小管位于A带和I带交界处;在心肌纤维内,横小管位于Z线水平。横小管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4、肌质网

是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又称纵小管; 横小管两侧的肌质网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三联体。 肌质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可将Ca2+泵入肌质网内储存,有调节肌浆中Ca²+浓度的作用。

5、心肌:分布于心壁和临近心脏的大血管壁上,收缩有自动节律性。

闰盘:闰盘是心肌纤维间的连接结构,位于Z线水平。闰盘呈阶梯状,横位部分有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连接作用;纵位部分有缝隙连接,能快速传递信息,使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和舒张。

*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的,它们都是有突起的细胞。 神经元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一、神经元细胞体的细胞质有: 1、尼氏体:

光镜下:尼氏体呈嗜碱性颗粒或小块,分布于胞体和树突的细胞质中,轴突内无尼氏体。 电镜下:可见尼氏体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 尼氏体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场所,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2、神经原纤维:胞质、突起都有。

光镜下:在银染切片中,神经丝与微管呈棕黑色细丝,称神经原纤维。 电镜下:神经丝与微管常交叉排列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 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二、突触(重点) 名解: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最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胞体连接,分别构成轴一树、轴一棘和轴一体突触。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构成。突触前成分和突出后成分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突触前份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内含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根据突触形成时的接触部位分为:轴-树突触;轴-棘突触;轴-体突触等。 根据神经冲动的传递形式分为:化学突触与电突触。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 电突触:即缝隙连接,以电流传递信息。 (一)化学突触的结构

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较一般细胞膜厚,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 1.突触前成分:通常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 光镜银染下呈棕黑色圆形颗粒,称为突触小体。

突触前成分内有少量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和微管、微丝等。 突触前成分内含许多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或神经调质。 突触前膜上有钙离子通道。

2.突触间隙: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宽约15~30nm

3.突触后成分: 以及离子通道。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神经纤维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和外包的胶质细胞所组成。

包裹中枢神经纤维轴突的是少突胶质细胞;包裹周围神经纤维轴突的是施万细胞。 根据包裹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神经纤维可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详见P93-95)

五、神经末梢

神经末梢按功能分为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 (一)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的长轴突分布于肌组织和腺内的终末结构,支配肌纤维的收缩和腺的分泌,也称效应器。

(二)感觉神经末梢(结构功能对应)

分布:位于血液与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道屏障结构

组成:由连续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膜、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组成。Or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神经胶质膜构成。

作用:它可防止血液中某些物质侵入脑组织,起到保护阻挡的作用,但可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

*循环系统

1 一、大动脉(弹性动脉)

大动脉的管壁有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 (1).内膜 由内皮和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较厚,为薄层结缔组织,含纵行胶原纤维和少量平滑肌。 (2).中膜很厚,有40~70层弹性膜,各层弹性膜间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及环形平滑肌 (3).外膜较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营养血管,营养外、中膜(内膜营养来自管腔内血液渗透)

二、中动脉(肌性动脉) (1).内膜 内皮下层较薄,在与中膜交界处有一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 较厚,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肌间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3).外膜 厚度与中膜相近,为疏松结缔组织,在中膜和外膜交界处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肌性动脉)

小动脉也属肌性动脉。一般有明显的内弹性膜;中膜有几层平滑肌;外膜厚度与中膜相近,一般缺乏外弹性膜。

2、毛细血管的分类

(1)连续性毛细血管:其特点是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胞质中有许多吞饮小泡。这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小,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胸腺、肺和中枢神经系统处。

(2)有孔毛细血管:基膜完整,但其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更薄,有许多贯穿内皮的窗孔。有的内皮细胞的孔有隔膜封闭。此型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较大,有利于物质交换,主要分布于

胃肠黏膜、某些内分腺和肾小球处。

(3)窦状毛细血管:通常称谓血窦,其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通透性最大。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中。血窦内皮细胞上有孔,细胞之间有较大的间隙,基膜不完整甚至缺如。

3、微循环的血管:

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循环称微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成分: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 、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

4、心壁的结构

心壁由内向外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三层构成。 1)心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构成。

内皮下层分为内外两层,外层靠近心肌膜,也称心内膜下层,含小血管、神经以及出窦房结以外的心脏传导系统。

2)心肌膜:心房肌纤维含电子密度高、膜包颗粒,称心房特殊颗粒,内含心房利钠尿肽(心钠素),此激素具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内分泌功能 3)心外膜:浆膜。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由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等组成。 1、抗原呈递细胞概念

能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并激发后者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称抗原呈递细胞。主要有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 1) 树突状细胞:数量少、分布广。

包括:外周血DC、交错突细胞、面纱细胞、郎格汉斯细胞、间质DC、胸腺DC、滤泡DC等。DC的功能特点是强烈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2)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中固定或游走的巨噬细胞,在功能上都

具有吞噬作用。

组成:单核细胞,结缔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肝脏中的库普弗细胞,肺中的尘细胞,神经组织中的小胶质细胞,骨组织中的破骨细胞、皮肤中的朗格汉斯细胞等。

功能:清除异物、处理抗原和参与免疫反应,也具有抗原递呈能力。

2 一、弥散淋巴组织

无明显界限,主要含T细胞,胸腺依赖区,常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内皮柱状,又称高内皮微静脉;抗原刺激可使弥散淋巴组织扩大,并出现淋巴小结。 二、淋巴小结

又称淋巴滤泡,球形小体,有较明确界线;

主要含B细胞及一些Th细胞、滤泡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小结受抗原刺激后增大,称生发中心。

无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初级淋巴小结,有生发中心的淋巴小结称次级淋巴小结。

3、胸腺

胸腺分左、右两叶,无淋巴小结

胸腺实质由大量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组成。胸腺基质细胞包括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

每个小叶分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两部分;皮质内胸腺细胞密集,着色较深;髓质内含较多的上皮细胞,着色较浅。胸腺小叶的髓质都相连。 (1)皮质

皮质以上皮细胞为支架、间隙内含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基质细胞等。 ① 胸腺上皮细胞

又称上皮性网状细胞,位于被膜下和胸腺细胞间。某些被膜上皮细胞胞质丰富,包绕胸腺细胞,称哺育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能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为胸腺细胞发育所必需。 ② 胸腺细胞

即胸腺内处于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T细胞,密集于皮质内,占皮质细胞总数的85-90%;仅5%的胸腺细胞能分化为功能正常的初始T细胞。 (2)髓质

髓质含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少量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等。

髓质上皮细胞是分泌胸腺激素的主要细胞;部分髓质上皮细胞构成胸腺小体。

*胸腺小体 :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 小体外周上皮细胞较幼稚,胞核明显;近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较成熟,胞质含较多角质蛋白,核渐退化;小体中心的上皮细胞完全退化,呈嗜酸性,常见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人类胸腺小体表达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刺激胸腺DC的成熟,后者能诱导胸腺内调节性T细胞增殖分化。

*血-胸腺屏障:

分布:物质从血液进入胸腺皮质所通过的结构称血-胸腺屏障 构成:①有完整紧密连接的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细胞;②连续的内皮基膜;③血管周隙,内有巨噬细胞; ④上皮基膜;⑤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物质交换和保护作用。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淋巴结

淋巴结的功能:滤过淋巴、免疫应答、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5、脾: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脾的实质由红髓和白髓构成。 (1)白髓

白髓可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和边缘区三部分。

* 动脉周围淋巴鞘:围绕在中央动脉周围的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大量T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与交错突细胞构成,相当于淋巴结内的副皮质区,是胸腺依赖区,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中央动脉旁有一伴行的小淋巴管,是鞘内T细胞出脾的通道。当发生细胞免疫应答时,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 淋巴小结:又称脾小结,位于动脉周围淋巴鞘一侧,主要由大量B细胞构成。当发生抗原侵入时,淋巴小结大量增多。

* 边缘区:位于白髓与红髓交界,含T、B细胞及巨噬细胞;边缘区有小血窦,称边缘窦,是血液内抗原及淋巴细胞进入白髓的通道。

(2)红髓

红髓分布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边缘区外侧。由脾索和血窦组成。 * 脾索:富含血细胞的淋巴组织,呈索状互连成网。索间即为脾血窦。

脾索含较多的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也有T细胞,是滤血的主要场所。 笔毛微动脉

* 脾血窦:形态不规则,位于相邻脾索之间,互连成网。排列围成,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和环行网状纤维;内皮间隙大,血窦外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

(3)脾的功能

1、滤血 :主要部位在脾索,其中大量的巨噬细胞,可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红细胞等。

2、免疫应答:进入血液的病原体,可在脾内引发免疫应答,脾内淋巴小结增大,动脉周围淋巴鞘增厚。

3、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成人在机体严重缺血等情况下可恢复造血。 4、储血

*内分泌系统(哪个腺体细胞产生哪个激素对上号以及作用)

1、内分泌系统的细胞类型:(所分泌激素的化学性质不同) 一、分泌含氮激素细胞:(各种细胞器都不发达,除甲状腺滤泡上皮)分泌的激素为氨基酸衍生物、肽类、胺类、蛋白质类激素

胞质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丰富的膜包被的分泌颗粒; 二、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脂溶性

胞质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管状嵴线粒体,较多的脂滴,不形成分泌颗粒。

2、甲状腺:实质主要由许多滤泡组成 滤泡上皮细胞+腺上皮+旁细胞

*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提高机体的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婴幼儿的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影响较大。 *滤泡旁细胞:在滤泡之间,或滤泡上皮之间,又名亮细胞 颗粒内含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活动,使骨盐沉积、血钙降低

还含有生长抑素,通过旁分泌和自分泌方式抑制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分泌。

3、甲状旁腺主细胞——甲状旁腺激素:增强骨细胞的溶骨作用,通过成骨细胞间接使破骨细胞功能活跃,骨质溶解,还能促进肠和肾小管吸收钙,使血钙升高。

4、肾上腺 实质:皮质和髓质

一、皮质:细胞由外到内为三带: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皮质的细胞属于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 (1)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 作用:调节水盐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和皮质酮

作用: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药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有抑制免疫应答和抗感染作用 (3)网状带——主要分泌雄激素,少量糖皮质激素 二、髓质:

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均为胺类激素)

作用:静止时,95%为肾上腺素,促进糖脂代谢,使血糖升高,对心血管作用小 应激状态,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使外周阻力血管收缩,致血压升高 5、垂体

* 垂体门脉系统:来自基底动脉环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漏斗,在该处形成襻状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经结节部下行至远侧部,分支形成血窦(次级毛细血管),由此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一)组成: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远侧部(前叶) 结节部

中间部(后叶) 神经垂体:神经部(后叶) 漏斗和正中隆起

(二)腺垂体

1、远侧部:根据细胞着色差异分类:嗜色细胞和嫌色细胞 嗜色细胞(分泌含氮激素细胞):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 (1)嗜酸性细胞:

*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全身代谢及生长,尤其刺激骺软骨生长,使骨增长 *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激素(男女性均有,以女性多),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激素分泌异常:生长激素过多:巨人症(幼儿时期),肢端肥大症(成人)

不足:侏儒症(幼年)

(2)嗜碱性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形成和分泌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作用在皮质的束状带和网状带 *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促进卵泡发育和精子的发育,黄体生成素促进排卵和黄体生成(女性),分泌雄激素(男性)

2、中间部:滤泡周围有一些嫌色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可分泌黑素细胞刺激素,促进黑素细胞合成黑色素。

3、结节部——促性腺激素

*下丘脑——下丘脑释放激素和下丘脑抑制激素。

(四)神经垂体

组成:无髓神经纤维和垂体细胞

无分泌细胞,但有丰富的血窦、少量的网状纤维 光镜下嗜酸性小体——赫令体

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小动脉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又称血管升压素。 催产素:使子宫平滑肌收缩,促进乳腺分泌。 垂体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内分泌细胞——储存和分泌激素的场所

*皮肤 一、表皮

表皮为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5层)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占表皮细胞绝大多数,在分化中合成大量角蛋白并角化脱落。 *非角质形成细胞包括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 手掌和足底的厚表皮从基底到表面可分五层。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二、皮肤附属器 *毛:

毛发由皮肤外的毛干与皮肤内的毛根、毛球三部分组成。

露在皮肤外的为毛干;埋在皮肤内的为毛根;毛根外有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的毛囊;毛根和

毛囊下端的膨大合称毛球;毛球底面有结缔组织向毛球底内深入形成毛乳头,内含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毛球是毛和毛囊的生长点,毛乳头对毛生长起诱导和营养作用。 毛母质为毛球的上皮干细胞,可增殖、分化,使毛生长。 立毛肌连接毛囊与真皮,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毛竖立。

*眼与耳 一、眼 1.角膜

由前向后分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角膜内皮五层: 2.巩膜

*角巩膜缘,巩膜与角膜交界的移行处,又称角膜缘。位于巩膜缘内侧的巩膜静脉窦和小梁网是房水循环的重要结构。

*巩膜静脉窦为一环形管道,窦壁由内皮、不连续的基膜和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腔内充满房水。

* 巩膜距:位于巩膜静脉窦内侧、小梁网的后方,为巩膜组织向前内侧伸出的短环形突起。 3.视网膜(重点)

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为盲部和视部:盲部即虹膜上皮和睫状体上皮。视部为贴于脉络膜内侧的具感光功能的部位,即通常所称的视网膜; 视网膜主要由四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

色素上皮层、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节细胞层。后三者为神经组织。 (1) 色素上皮层(重点)

功能:屏障作用、含黑色素颗粒可防止强光对视细胞的损害,参与视细胞膜盘的更新,储存维生素A,参与视紫红质合成的作用。 (2) 视细胞层

由视细胞构成。视细胞又称感光细胞。

视细胞根据外突形状不同分为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 视杆细胞:感受弱光。分布:黄斑 维生素A缺乏引起夜盲症。 * 视锥细胞:感受色觉和强光。

视网膜上的特殊结构:

* 视盘,又称视神经乳头,视神经穿出眼球的部位。视神经乳头无视细胞,不产生视觉,又称盲点。(节细胞突起穿出)

* 黄斑:视网膜后极一浅黄色区域,其中央有一浅凹称中央凹。中央凹处的视网膜最薄,仅由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构成。中央凹是视觉最敏感的部位。

二、内耳的结构(重点)

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5个、两大块) 1.骨迷路

包括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 2.膜迷路

由三个膜半规管和壶腹、膜前庭(椭圆囊和球囊)以及膜蜗管构成。 *位觉感受器

壶腹嵴:感受头部旋转运动的开始和终止时的刺激

位觉斑:椭圆囊外侧壁和球囊外侧前壁的局部黏膜增厚隆起,分别称为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感受头部直线加速运动的开始和终止。 * 听觉感受器

膜蜗管围绕蜗轴盘旋两周半,垂直切面呈三角形。

*螺旋器: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膜蜗管基底膜的上皮增厚形成的听觉感受器。该上皮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末梢分布于毛细胞基部。螺旋器上方有盖膜覆盖,其基部的基底膜内有听弦。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舌: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味蕾

黏膜:包括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

二、食管 (一)黏膜

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黏膜肌层由纵行平滑肌束组成 (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黏液性的食管腺(在黏膜下层,其余都在黏膜层) 食管腺周围常有较密集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淋巴小结 (三)肌层

分内环、外纵两层,上段为骨骼肌,下段平滑肌,中段兼具二者 (四)外膜 为纤维膜

三、胃(构成、细胞) (一)黏膜(重点)

表面有胃小凹,每个胃小凹底部与1~7条胃腺通连 1.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由表面黏液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无杯状细胞,上皮细胞胞质内含大量的黏原颗粒,故称表面黏液细胞(其余柱状都有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覆盖于上皮表面,对其有屏障、保护作用。 2.固有层

含有大量紧密排列的胃腺,分为胃底腺、贲门腺和幽门腺(据其部位与结构区分)

*胃底腺:分布在胃体和胃底部,为单管腺,腺体分颈、体、底三部 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等

(1) 主细胞 又称胃酶细胞,数量最多,主要分布于腺的底部与体部(下半段);细胞

柱状,核圆,居基部;基部胞质强嗜碱性,核上部胞质充满酶原颗粒(溶解呈泡沫状);电镜下核周有大量粗面内质网与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顶部有许多圆形的酶原颗粒

作用:分泌胃蛋白酶原,后者经HCL作用转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2)壁细胞 又称泌酸细胞,腺的颈、体部较多(胃底腺上半部);细胞较大,圆锥形,核圆,居中,可有双核,胞质呈强嗜酸性;电镜下可见细胞内分泌小管,腔面有微绒毛。分泌小管周围有小管、小泡,称微管泡系统;还有大量的线粒体等 作用:分泌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杀菌)、内因子(结合维生素B12,如果缺乏,会导致恶性贫血); 3.黏膜肌层

内环、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内含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 (三)肌层

较厚,为内斜行、中环行及外纵行三层平滑肌 (四)外膜 为浆膜

四、小肠 6米 200~400平方米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一) 黏膜

小肠腔面有环行皱襞,黏膜表面有许多肠绒毛(中轴毛细淋巴管——中央乳糜管),黏膜上皮吸收细胞游离面有发达的微绒毛。皱襞、肠绒毛及微绒毛扩大小肠表面积 绒毛:上皮和固有层组成的突起

●简述增大小肠表面吸收面积的三级结构。

答: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扩大小肠表面积的三级结构有:一、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共同向管腔面突起,形成皱襞;二、小肠粘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形成;三、吸收细胞游离面由密集而规则排列的微绒毛,由顶部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微细突起构成。

1上皮

为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

(1)吸收细胞,数量最多,呈高柱状,核椭圆,位基部,细胞游离面有纹状缘,电镜见为微绒毛

作用:是消化吸收重要部位,可消化吸收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营养物质

(2)杯状细胞,散于吸收细胞间,分泌黏液,有润滑屏障作用。从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 杯状细胞渐增多

2固有层,为细密结缔组织

含丰富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大量的小肠腺固有层淋巴组织丰富,空肠和十二指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回肠为集合淋巴小结

小肠腺细胞: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内分泌细胞(与黏膜上皮相同)、还有Paneth细胞和干未分化细胞

*Paneth细胞,为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体底部细胞锥体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底部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粗大酶原颗粒。合成肠防御素和溶菌酶等,对肠道微生物有杀灭的作用

3黏膜肌层

内环行与外纵行两薄层平滑肌 (二)黏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含较多血管和淋巴管,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有十二指肠腺,分泌富含碳酸氢盐的碱性黏液,保护黏膜免受胃液与胰液的侵蚀。 (三)肌层

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 (四)外膜

除十二指肠中段部分纤维膜,小肠大部分为浆膜

五、大肠(大肠、阑尾与前面做比较即可) 分为盲肠(附阑尾)、结肠和直肠,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

(一)盲肠、结肠和直肠的结构特点(三者组织结构相似) 1黏膜无绒毛,表面光滑;有半月形皱襞

上皮为单层柱状,由柱状细胞和大量杯状细胞组成 固有层内有大量的单管状肠腺,可见孤立淋巴小结

肠腺粗而直,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少量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 2肌层为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外纵肌增厚形成三条结肠带 3外膜为浆膜或纤维膜 (二)阑尾

阑尾管腔小而不规则,肠腺短而少,排列稀疏

固有层有丰富的淋巴组织,淋巴小结突入黏膜肌层,使黏膜肌层不完整。 肌层很薄,外膜为浆膜

一、胰腺(重点)

实质: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胰岛)共有 (一) 外分泌部

外分泌部由浆液性腺泡及导管组成。

腺泡细胞产生多种消化酶,经导管排入十二指肠。 1.腺泡

(1)腺泡细胞,为典型的浆液性腺细胞。

细胞锥体形,核圆形,靠近基底,有酶原颗粒,常被溶解成空泡状。分泌多种消化酶;还分泌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腺泡无肌上皮细胞。

(2)泡心细胞,位于腺泡腔内。细胞小,呈扁平或立方状,胞质染色淡,核圆或卵圆形。为腺泡腔内的闰管起始部上皮细胞。 2.导管

组成: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主导管。 功能:导管上皮可分泌水和电解质。

3、胰液:碱性,有多种消化酶,腺细胞还分泌胰蛋白酶抑制剂,防止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激活,导致急性胰腺炎。 (二)内分泌部

内分泌部(胰岛),为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散在于腺泡之间。 HE染色胰岛细胞着色浅,易鉴别。

二、肝(重点)

肝是体内最大的消化腺

功能:1.产生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类物质吸收。 2.合成多种蛋白质和脂类物质并分泌入血。

3.通过代谢活动,参与糖、脂类、激素、药物等代谢。 4.肝内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防御与免疫功能。 5.参与造血调节,具有潜在造血能力。

组成:表面有致密结缔组织被膜,浆膜为主。 肝实质,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肝小叶。 肝小叶之间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为门管区。 (一) 肝小叶(结构) 为肝的基本结构单位。

多角棱柱体,约有50~100万个,人肝小叶分隔不清

组成:中央为一条沿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周围是呈放射状排列的肝细胞和肝血窦。 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板状结构;肝板切面呈索状,又称肝索。 肝血窦:在肝板间,血窦经肝板互相通连;(肝血窦通向中央静脉)。 胆小管:肝细胞相邻面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小管。

肝板、肝血窦和胆小管在肝小叶内形成各自独立而又密切相关复杂网络。 1.肝细胞(结构)

光镜:呈多面体形,体积较大形成三种不同功能面:血窦面、胆小管面和细胞连接面

肝细胞血窦面是肝细胞摄取物质和排除分泌物的功能面,有发达的微绒毛(胆汁排泄、物质交换)

肝细胞核大而圆,居中,染色浅,核仁1至数个,双核细胞较多。 电镜:胞质内各种细胞器丰富,执行各种功能。

功能:粗面内质网——蛋白质的合成,滑面内质网——有机物合成分解转化

肝细胞的胆汁合成,脂类物质代谢,糖代谢,激素代谢及由肠道吸收的有机异物等都与滑面内质网有关

2.肝血窦,位于肝板间,腔大不规则。

窦壁由内皮细胞围成,窦内有定居肝巨噬细胞。

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液经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动脉注入窦内。血窦内血流缓慢,利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3.窦周隙,又称Disse间隙,位于血窦内皮和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间隙内充满血浆,肝细胞血窦面微绒毛浸入其中,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4.胆小管

(1)位置与组成: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之间质膜局部凹陷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电镜:胆小管面微绒毛突入管腔;管壁周围质膜形成紧密连接、桥粒连接等封闭小管

(3)功能:肝细胞分泌胆汁入胆小管

(二)门管区

1位置:位于相邻几个肝小叶的角缘处

2组成: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胆管——三联管

3结构与功能: 小叶间静脉:是门静脉分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壁薄 小叶间动脉:是肝动脉分支,管腔小,壁较厚

小叶间胆管:肝管分支,管壁为单层立方上皮,最后形成左、右肝管出肝

*呼吸系统

一、气管 (重点) 气管的管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黏膜下层、外膜三层。

(一)黏膜

1、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小颗粒细胞构成。 纤毛细胞:数量最多,纤毛摆动,将表面黏液及其尘埃、细菌等推向咽部排出。 杯状细胞:分泌的黏液与管壁内腺体的分泌物组成管腔表面的黏液层。

基细胞:增殖分化为上皮的其他细胞。

刷细胞:柱状,游离面有刷状微绒毛,吞饮部分黏液。基底部与传入神经纤维形成突触,为感受细胞。

小颗粒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少,含胺类或肽类物质参与调节血管肌收缩和腺的分泌。

2、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形成分泌型SIgA 。

(二)黏膜下层:混合腺——气管腺、小血管、淋巴组织。

(三)外膜:透明软骨环 + 结缔组织,软骨环缺口处有平滑肌束。

二、肺 (重点):

表面浆膜:胸膜脏层

肺由实质和间质组成

实质:肺内支气管树+末端的肺泡

间质:肺内结缔组织

(一) 肺导气部 :无肺泡,不进行气体交换,包括叶支气管到终末支气管。

叶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二) 肺呼吸部:完成换气功能的部位,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共同特点:都有肺泡(与导气部分界判断:有无肺泡)

*呼吸性细支气管(开始气体交换):管壁结构中开始出现肺泡开口,在肺泡开口处:单层立方上皮移行为单层扁平上皮;

*肺泡管:含有大量气泡,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有结节状膨大;

*肺泡囊:几个肺泡共同开口于一个囊腔;

*肺泡:(重点、结构)

半球形的小囊,由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组成

⑴肺泡上皮:I型肺泡细胞和II型肺泡细胞组成。 ●Ⅰ型和Ⅱ型肺泡细胞的结构特征和功能是什么?

Ⅰ型肺泡细胞:少,面积大,细胞扁平形,极薄,覆盖肺泡表面积的97%

主要参与气血屏障的组成,吞噬、转运作用

Ⅱ型肺泡细胞:多,只覆盖肺泡3%表面积,细胞呈立方形,胞质呈泡沫状,电镜下,胞质内有嗜锇性板层小体,主要含磷脂(二棕榈酰卵磷脂)等,释放入肺泡表面,形成表面活性物质

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少吸气时肺阻力,稳定肺泡大小的重要作用。 还能

修复肺泡上皮,增生并转化为I型肺泡细胞。

⑵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肺泡隔,其内有密集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其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弹性纤维破坏:肺气肿)。

气血屏障或呼吸膜:使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气—血屏障很薄,总厚度为0、2—0、5微米,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3)肺泡孔: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1、平衡肺泡间气体量 2、起侧支通气作用

*泌尿系统 一、肾(重点)

实质 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组成。分皮质和髓质。

皮质:包括皮质迷路、髓放线和肾柱。

髓质:由深层10多个肾锥体构成。 (一)肾单位(重点)

肾单位由肾小体与肾小管组成。形成尿液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肾小体包括:血管球和肾小囊。位于皮质迷路和肾柱内,一端(尿极)与肾小管相连。 肾小管分三段:即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近端小管:与肾小体相连,近曲小管蟠曲肾小体附近,随后的直部直行于髓放线和髓质。 细段:近端小管直部在髓放线内管径骤然变细而成。

远端小管:细段变粗为远端小管直部在髓放线上行。并在肾小体附近再次蟠曲为其曲部。 髓襻:近端小管直部、细段、远端小管直部形成的“U”形襻状结构。

肾小体,球形结构,也称肾小球,由血管球和肾小囊两部分组成。 肾小体分两极,血管极和尿极,两极相对存在。

血管极为微动脉出入肾小体的部位;尿极为肾小囊与肾小管相连处。

(1)血管球(结构):为肾小囊包绕的一团蟠曲的毛细血管襻。一条入球微动脉在血管极处伸入肾小囊并多级分支蟠曲形成毛细血管襻。毛细血管襻继而汇成一条出球微动脉在血管极处出肾小囊。毛细血管襻两端均为微动脉,故血管球内压较高,利于液体滤过。

血管球毛细血管是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的糖蛋白对血液中大分子蛋白质有选择性通透作用。

(2)肾小囊 :肾小管起始部膨大凹陷而成的双层囊。

肾小囊包在血管球外,两层间为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①肾小囊外(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

② 肾小囊内(脏)层:紧贴于血管球基膜外,细胞有多级突起,称足细胞。

结构:足状细胞较大,从胞体伸出几个大的初级突起每个初级突起再分出许多小的指状的次级突起。足细胞次级突起之间有宽约25nm的间隙,称为裂孔,孔上覆以薄膜,称裂孔膜,构成滤过屏障,对尿液有滤过作用。

功能:参与基膜的形成与更新,维持血管球的形状,调节血管球滤过率

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3部分组成。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肾小管为单层上皮围成的管道结构

肾小管包括近端小管、细段和远端小管。 肾小管在尿液形成过程中起重吸收,排泄等作用。

(1) 近端小管 :最长最粗,分曲部和直部。上皮细胞大,呈立方或锥形,胞质强嗜酸性,核近基底。细胞侧面界限不清。细胞表面有刷状缘。 电镜:细胞游离面为密集而整齐的微绒毛,细胞基部有杆状线粒体,质膜上有丰富的Na+、K+-ATP酶。 功能:近端小管能重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小分子蛋白质;85%的水和Na+。分泌H+、NH3

(2)细段 结构:管壁为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含核部分突向管腔,胞质着色浅,无刷状缘。 细胞微绒毛、质膜内褶少。功能 :通透水和离子。

(3)远端小管 管径较细,管腔大而规则,分曲部和直部。

远端小管是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重吸收水、Na+ ,排出K+、H+、NH3等。对维持体液

的酸碱平衡发挥重要作用。醛固酮能促进曲部重吸收Na+、排出K+。抗利尿激素能促进曲部重吸收水,浓缩尿。

(二)集合管

功能 重吸收水和交换离子,进一步浓缩尿,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调节。另一方面还可受心房利尿多肽的作用,减少对水的重吸收,导致尿量增多。

(三)球旁复合体,又称肾小球旁器。 由球旁细胞、致密斑和球外系膜细胞组成。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处,呈三角形。

1. 来源:入球微动脉中膜平滑肌衍化为上皮样细胞。

功能:合成肾素,并分泌释放入血,肾素具水解血管紧张素原为血管紧张素Ⅰ的作用。后者在肺血管内皮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I,两种血管紧张素均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血压升高。肾素还能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促进水钠吸收,导致血容量增大,血压升高。

2.致密斑

来源:远直小管近肾小体血管极侧的椭圆形上皮性斑块。

功能:为离子感受器,感受远端小管钠离子浓度的变化。将接收的低钠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促进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男性生殖系统 一、睾丸

实质性器官。表面覆以浆膜,即鞘膜脏层,深层为致密结缔组织白膜。

睾丸间质为生精小管间的结缔组织。

(一) 生精小管

*和精子。 青春期后从精原细胞至形成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发生。 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增殖、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精子形成三个阶段。 形成精子的过程: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 精子细胞→ 精子。

又称Sertoli细胞,大。

●试述睾丸支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光镜:不规则长锥形、从生精上皮基底一直伸达腔面,其两侧面有各级生精细胞嵌入。为此,光镜下细胞轮廓不清,核呈不规则形,染色浅,核仁明显。

电镜: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和糖原颗粒丰富,微丝、微管多。 相邻支持细胞近基部的侧面形成紧密连接,将生精上皮分为近腔室和基底室。

近腔室位于紧密连接上方,内有各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

基底室位于紧密连接与基膜间,内有精原细胞。

* 该屏障包括下列几层:血管内皮及其基膜、

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紧密连接,其中紧密连接为血-睾屏障最重要的结构。血睾屏障的存在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防止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

合成雄激素结合蛋白以维持小管内激素高水平状态,促进精子发生。

分泌抑制素和激活素,调节腺垂体合成分泌卵泡刺激素。

分泌液体利于精子的运送,胞质收缩帮助精子释放。

吞噬和消化脱落的残余胞质。

(二)睾丸间质:生精小管间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内含睾丸间质细胞,胞质嗜酸性。

间质细胞超微结构具有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点。合成和分泌雄激素。

雄激素具有促进精子发生、男性生殖器官发育与分化,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等作用。

*女性生殖系统 一、卵巢

卵巢为实质性器官。卵巢表面衬有单层扁平或立方上皮,上皮下为致密结缔组织的白膜。

卵泡由卵母细胞(居中,一个)和卵泡细胞(外围,量多)组成。 卵泡发育历经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四个阶段。

1. 原始卵泡

位于皮质浅层,体积小、数量多,静止。 卵泡中央为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周围为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

2.初级卵泡

*移向深层

*初级卵母细胞增大

*卵泡细胞增生,单层变为多层,扁平变立方

*出现透明带、卵泡膜

出现卵泡腔、卵丘、放射冠、卵泡壁:

*卵泡腔 :卵泡细胞间小腔增大并融合成一个大腔隙,充满卵泡液。

*卵泡液含营养成分、雌激素及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等,维持卵泡发育成熟。

*放射冠:透明带外一层卵泡细胞发育为高柱状,呈放射状排列。

**卵丘:卵母细胞及周围卵泡细胞被卵泡液挤向一侧突入腔内称卵丘。

* 初级卵母细胞 胞体继续发育增大。

* 卵泡细胞 细胞继续分裂增殖,层数增多至6~12层。

* 卵泡膜:分化为内、外两层。 膜细胞分泌雄激素,雄激素进入颗粒细胞内转化为雌激素。

4.成熟卵泡

突于卵巢表面,卵泡液激增,卵泡体积大。

* 卵母细胞 继续增大。

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形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及第一极体。

次级卵母细胞形成后迅即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停此于分裂中期。 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具有内分泌功能,主要产生雌激素。

(二)排卵

排卵是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自卵巢排出的过程。

时间: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若受精,形成一个成熟卵细胞和一个第二极体。

(三) 黄体

*形成:排卵后,卵泡颗粒层和卵泡膜向腔内塌陷,卵泡膜的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也深入颗粒层,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演化为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细胞团,色黄,称黄体。 *组成与结构:由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组成。

颗粒黄体细胞由卵泡颗粒细胞分化而来,胞体较大,胞质着色较浅,细胞数量多。

膜黄体细胞由卵泡膜细胞分化而来,胞体较小,胞质着色较深,细胞数量少, 黄体细胞均具有类固醇激素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功能颗粒黄体细胞产生孕激素,颗粒黄体细胞与膜黄体细胞协同产生雌激素。

* 发育由卵细胞受精与否决定。

①月经黄体 卵母细胞未受精,维持2周后则退化。

①妊娠黄体 卵母细胞受精后形成,除分泌雌、孕激素外,还分泌松驰素,维持6个月。 上述两种黄体最终退化为结缔组织称白体,妊娠黄体退化后内分泌功能被胎盘滋养层细胞取代。

二、子宫(重点)

子宫是壁厚的肌性器官。分体部、底部和颈部。 子宫壁由内向外分内膜、肌层和外膜三层构成。

1. 外膜 为主要为浆膜。

2.肌层 很厚,平滑肌

肌层分为浆膜下层、中间层、黏膜下层三层。肌层收缩有助于精子向输卵管运行、经血的排出和胎儿娩出。

3. 由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子宫腺为单管状腺,为上皮向固有层凹陷而成,主要为分泌细胞。 子宫内膜分功能层和基底层两层。

* 功能层 为子宫内膜浅层,约2/3厚,受卵巢激素作用发生周期性脱落出血,即月经。 功能层子宫内膜的营养动脉为螺旋动脉,受卵巢激素影响。

* 基底层 为子宫内膜深层,约1/3薄, 能增生修复功能层。

基底层受基底动脉营养支配,不受激素影响。

青春期起,卵巢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层出现的周期性变化。

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分三期: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排卵相当于分泌期的开始)。

月经期:第1-4天;增生期:第5-14天;分泌期:第15-28天。

①增生期:又称卵泡期。在雌激素作用下,上皮细胞与基质细胞不断分裂增生。增生早期。子宫腺少,细而短。增生晚期,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增多、增长,腺腔增大,腺上皮细胞呈柱状,胞质内出现糖原。螺旋动脉也增长,弯曲。

②分泌期:又称黄体期。在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增厚。子宫腺极度弯曲,腺腔膨胀,充满分泌物,内有大量糖原。固有层水肿,螺旋动脉增长,弯曲。卵子若未受精,内膜则进入月经期。

③月经期:月经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螺旋动脉收缩,内膜功能层缺血坏死。而后,螺旋动脉短暂扩张,血液涌入内膜功能层,功能层崩溃,坏死的组织块及血液进入子宫腔,从阴道排出,即月经。

胚胎学

一、受精与胚胎早期发育:

(一) 受精:是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位于输卵管壶腹部。

两次成熟分裂:排卵、受精

(二) 卵裂与胚泡形成

 卵裂 卵裂是指受精卵的细胞分裂,卵裂后的细胞称为卵裂球。

第3天的卵裂球为12~16个细胞称为桑椹胚。

第4天的卵裂球形成中空的囊泡状结构,称胚泡。

 胚泡:由三部分构成: 外表为扁平一层细胞,与吸收营养有关,称滋养层,以后参与胎盘的形成 中央有滋养层细胞围成的空腔称胚泡腔 胚泡腔一侧有一团细胞称内细胞群或胚胎层

*胚泡:受精后第4天含有大约100个卵裂球的早胚呈囊泡状,称为胚泡,其中心的腔称为胚泡腔,周边的一层细胞称为滋养层,位于胚泡腔一侧的一团细胞称为内细胞群。

二、植入 植入:胚泡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或着床

植入的时间是受精后5~6天开始,11~12天完成。 植入和部位通常在子宫体或底的后壁。

子宫内膜变化:植入前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植入后子宫内膜出现蜕膜反应,改称蜕膜。 蜕膜反应时,内膜增厚,腺体旺盛,基质细胞肥大,血液供应丰富。

根据蜕膜和胚胎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部分:

①基蜕膜 位于胚泡植入的深部。

②包蜕膜 覆盖胚泡的子宫腔面。

③壁蜕膜 子宫其余部分的蜕膜。

异位植入(宫外孕):常于输卵管发生。

前置胎盘:异位植入子宫颈并形成胎盘。

三、胚层的形成 胚盘:是由内细胞群分化来的盘状结构,是整个胚体的原基;第2周时仅由两个胚层即上胚层和下胚层构成,称为二胚层胚盘;第3周时则由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三个胚层构成,称为三胚层胚盘。

二胚层胚盘

*形成:内细胞群于第2周时形成二层的圆盘状胚盘。

*组成

上胚层: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

下胚层:靠近胚泡腔一侧的一层立方细胞。

* 羊膜腔和卵黄囊形成

胚盘上下方各出现二个腔,即羊膜腔和卵黄囊

羊膜腔:上胚层(上方)靠滋养层侧。腔壁为羊膜,腔底为外胚层。

卵黄囊:下胚层(下方)靠胚泡腔侧。为内胚层细胞向下延伸所形成。

羊膜腔和卵黄囊对胚盘起保护和营养作用。

三胚层胚盘

*形成:胚盘由二胚层转变为三胚层,即胚内中胚层出现。

上胚层在中线尾侧细胞增殖形成原条和原结(原条头端膨大),其上浅凹,为原沟和原凹。 原条两侧细胞向侧方和前方扩展,形成介于上下胚层间的胚内中胚层,即中胚层。 中胚层出现后,原上胚层改称为外胚层,下胚层则成为内胚层。

原结头端形成一细胞索,为脊索。脊索延长,原条则相对缩短,最后消失。

胚盘上有二处缺少中胚层的小区:口咽膜(脊索头端)和泄殖腔膜(原条尾侧)。

四、三胚体的分化(内、中外归类,主要什么结构,分化成什么,不考细节)

此时期为胚胎4~8周的发育过程。三胚层逐渐分化成各种器官的原基。 五、胎膜与胎盘(重点)

胎膜和胎盘是胎儿的附属结构,对胚胎起保护、营养、呼吸、排泄和内分泌等作用。

衣胞是指胎儿娩出后同胎儿一起排出的胎膜、胎盘和子宫内膜等的总称。

(一)胎膜

胎膜包括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脐带(5大件)等。

1. 绒毛膜

* 组成 绒毛膜由滋养层和胚外中胚层组成。

* 位置与结构 包在胚胎及其附属结构的最外面,与子宫蜕膜相接触,表面形成绒毛突起。 * 功能 发育早期从子宫蜕膜中吸收营养和氧气,后期丛密绒毛膜参与胎盘的组成,分泌激素。

2.羊膜

* 组成 羊膜由羊膜上皮及胚外中胚层组成。

* 功能 分泌吸收羊水,和羊水在胚胎发育中起保护作用,有利于骨骼和肌的发育,防止胚胎局部粘连或受外力压迫与震荡,临产时扩张子宫颈和冲洗产道。

3.卵黄囊

* 形成 卵黄囊由胚体内胚层上皮形成。

* 功能 形成造血干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并由卵黄囊迁移入胚体内。 卵黄囊壁胚外中胚层分化出造血干细胞。 卵黄囊壁的内胚层细胞分化出原始生殖细胞。

4.尿囊

* 形成 尿囊由原始消化管壁的尾端上皮形成。

* 功能 形成脐尿管,闭锁后成为脐中韧带。尿囊壁胚外中胚层形成脐动脉、脐静脉。

5.脐带

脐带是连于胚胎与胎盘间的索状结构。外包羊膜。

* 功能 胎盘与胎儿间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产物的通道,其中脐动脉将胚胎血液运送至胎儿绒毛内;脐静脉将胚胎绒毛汇集的血液送还胚胎。

(二)胎盘 胎盘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组成,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胎盘血液循环和胎盘膜

* 胎盘血液循环 胎盘内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液循环,各自封闭,互不相通。可进行物质交换。

母血由子宫螺旋动脉────→绒毛间隙

子宫内膜静脉←──── ↓ ↑

胎盘膜(物质交换)

↑ ↓

胎儿血由胎儿脐动脉 ──→绒毛干及中轴内毛细血管

胎儿脐静脉

期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发育后期,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检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1)物质交换(血液不通) 胎儿吸收氧、营养物质。

胎儿排泄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

某此药物、病毒和激素等可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2)分泌激素

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绒毛膜上皮细胞分泌,第2周始分泌,促进母体黄体的生长发育,维持妊娠。

②人胎盘催乳素:第2月开始分泌,促进母体乳腺的生长发育。

③孕激素和雌激素:第4月开始分泌,维持妊娠的作用。

七、双胎、多胎和联胎

(一)双胎(孪生)

1.双卵孪生

一次排出二个卵子分别受精,各自有胎膜,胎盘。有时靠太近,胎盘和绒毛膜融合。性别相同或不同。

2.单卵孪生

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二个胚胎,基因相同,性别一致,相貌相似。多可以是:

①一个受精卵在二细胞时分离为两个胚泡,各自有胎膜,胎盘,性别相同。

②一个胚泡出现两个内细胞群,各自有羊膜腔,共用一个胎盘,性别相同。

③胚盘有两个原条和脊索,两个神经管,形成两个胚胎。共用一个羊膜腔和一个胎盘。

(二)多胎

一次娩出三个以上的胎儿称多胎。

多胎可以是单卵性、多卵性或混合性,常为混合性的。

(三)联体双胎

单卵孪生中,一个胚盘上两个较近原条发育为两个胚胎时出现联接,发育为联体双胎。

系统的发生&循环系统的发生详见书本

用(物质交换和保护作用)

*期胎盘膜由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和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报喜血管基膜和内皮组成。发育后期,由于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以及合体滋养层在一些部位仅为一薄层胞质,故胎盘膜变薄,胎血与母血检仅隔以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和薄层合体滋养层及两者的基膜,更有利于物质交换。

*血脑屏障:

分布:位于血液与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道屏障结构

组成:由连续的毛细血管内皮及其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基膜、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组成。Or 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神经胶质膜构成。

作用:它可防止血液中某些物质侵入脑组织,起到保护阻挡的作用,但可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稳定。

*血--睾屏障: 位于血液和生精小管上皮之间的屏障,该屏障包括下列几层: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及支持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血睾屏障的存在既可保证精子的发生在相当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又可阻止精子抗原逸出,防止发生自体免疫反应。

*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使位于肾血管球毛细血管管腔与肾小囊腔之间的屏障结构,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3部分组成。由于血管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血液在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大量的水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即原尿。正常时,血细胞和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滤过膜。

*血—胸腺屏障:胸腺皮质的毛细血管及其周围结构具有屏障作用。它由下列结构组成:1,连续性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2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血液内一般抗原物质和药物不易透过此屏障,这对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气—血屏障:使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1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有的部位无结缔组织,两层基膜融合。气—血屏障很薄,总厚度为0、2—0、5微米,有利于气体迅速交换。


相关内容

  • 畜牧学 第二章 繁殖学
    第二章 动物繁殖学 内容提要 1. 繁殖生理 阐明生殖过程的现象.规律和机理.包括家畜生殖器官的结构.功能,生殖激素及其在繁殖过程中的一系列生理现象. 2. 繁殖技术 为提高动物繁殖力而采用的一些手段.包括家畜的人工授精.发情鉴定.妊娠诊断 ...
  • 8.[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一.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 ...
  • 细胞工程重点总结
    细胞工程 绪论 1.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细胞工程分为植物细胞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 2.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第一章基本技术 1. 培养基基本成分 大量元素培养基的大量元素使用量一般在每升几十毫克到几千克. ①无机盐类 ...
  • 高中生物竞赛
    全国高中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 复习参考书:中学生物课本(高中生物.生理卫生及初中生物四册) 普通生物学--陈阅增主编 (指导思想:以高中教材为主,用普通生物学拓展内容) 一.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 1.细胞结构.功能.分裂(细胞周期:可 ...
  • 植物细胞工程
    细胞生物学论文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及展望 摘要 此文概要介绍了植物细胞工程的主要分支学科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原生质体培养.细胞融合与体细胞杂交.胚胎培养和试管受精.组织和细胞培养生产有用物质.单倍体育种.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植物 ...
  • 重大突破: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干细胞阅读答案
    (08年安庆一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重大突破:皮肤细胞成功转化为干细胞 [法新社美国芝加哥11月20日电]研究人员今天宣布了他们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将皮肤细胞还原,把它们转化为干细胞――形成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基本元素. 美国 ...
  • 张翠莲教授:子宫内膜厚度对冻融卵裂期和囊胚期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
    作者:耿嘉瑄,陈圆辉,张宜瑄,路锦,张少娣,张翠莲 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 选自:生殖医学杂志,第25卷,第8期(2016年8月刊)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成功主要依赖于胚胎质量和子宫内膜容受性,选择优质的胚胎和适宜的子 ...
  • 欧洲进行首例干细胞治疗人体试验
    面对经费难题,政治反对和公众质疑,欧洲首例胚胎干细胞治疗人体试验麻烦重重. 电视机前的希尔顿眼盯着屏幕底部滚动的天空新闻头条.如果他稍稍晃下头,右眼仅有的那一小块视觉中的字母会突然从小变大.这对希尔顿的视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微小的进步,但却是至 ...
  • 宁夏医科大学20**年
    宁夏医科大学 2012 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宁夏医科大学位于美丽的塞上湖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学 校于 1978 年在宁夏高校中首先开展研究生教育.目前,拥有 7 个一级 学科.3 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能够招收和 ...
  • 植物生物技术
    • 1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快速繁殖和规模化生产(2)培养无病毒植株(3)用于植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离题保存.花粉花药培养产生单倍体.胚乳培养产生三倍体.体细胞杂交.克服远缘杂交困难(4)培育转基因植物(5)突变体筛选(6)制成人工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