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 - 范文中心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改革的设想

11/08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不高和一定程度的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语文教材的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

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主要是教材史)。我国封建社会的语文课本由蒙学读物、经学课本和文选读本三大部分组成。近代以来,除建国前的小学低年级《国语》课本和建国后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及50年代中期的中学《汉语》课本外,中小学语文课本都是以文选为体系的,选用的又大都是历代的经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文选体系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种种弊端,并且,同现代社会生活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相比,这些弊端及其造成的消极影响已愈来愈明显。

其一,按文选的体系编教材,由于选文的标准不同,编者的好恶各异,因而选文可此可彼,份量可多可少,编排可前可后,组合可这可那,课文之间缺乏较紧密的内在联系,“本身就没有严格的系统”(夏丐尊《怎样阅读》)。结果,学生少学几篇课文甚至少学几个单元似乎都无关大局,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和语文教学的效率。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对同一篇课文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各取所需,这就更增加了语文教学的随意性。 其二,既然以文选为体系,选文便成了语文教材的主体,以选文为中心设计的思考练习题和近些年为培养语文能力而安排的提示及导读之类的内容,都不过是选文的附属。这样,语文教学势必以掌握选文本身为主要目的,语文能力训练则不得不处于从属地位,因而不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选文为中心又往往导致教学的面面俱到和评价中的求全责备,因而训练重点不突出。

其三,文选体系的“文”无论是指“文字”还是“文学”“文章”,都属于书面语言。以书面语言形式的课文为体系来编课本,势必忽视口语交际训练。这正是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重“文”轻“语”的重要原因。

其四,文选体系的语文课本着重选取历史上素有定评的名家名篇,因而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时差”。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及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这就使课本难以摆脱滞后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被动状态。

由于单一的文选体系存在着上述诸多弊端,所以叶圣陶先生早在1938年就明确指出“文章是读不完的”,“选古今现成的文章作教材,这虽已成习惯,其实并不一定是好方法„„最理想的方法是依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题材,分门别类地写出许多文章来,代替选文”。(《关于〈国文百八课〉》)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交往日益频繁,语文应用的频率也空前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必须大大加快其科学化、现代化进程,以便从语文能力上帮助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做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准备。 二

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们学习和应用语文的规律,笔者在学习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教育思想并吸取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基础上,构想、设计了一个以能力训练为主的多元语文教材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一个主系、两个辅系。一个主系即能力训练体系,集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两个辅系,一是以语文知识及与其相关的文化常识构成的知识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一是以文学作品构成的文选体系,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主系好比飞机的机身,是多元教材体系的主干;两个辅系则有如飞机的双翼,共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

能力训练这一主系是多元教材体系的核心。这一体系由六大要素构成:能力训练、知识、方法、习惯、课文和实践。下面分别加以简要阐述。

能力训练是主线

注重培养能力是近十几年来教学论的一个重大发展。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此相适应,能力训练便应当是贯穿语文教材始终的一根主线。新的教材体系不再把选文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而是把能力训练放在空前重要的突出地位——首位。主系教材以语文能力训练为序,知识、方法、习惯、课文和实践都为培养语文能力服务。

这里所说的语文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一般能力,如自学能力、书写能力、收集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利用工具书及其他图书资料的能力等;二是特殊能力——语言能力,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三是以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智能,如观察能力、记忆和背诵能力、联想和想像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概括综合能力等,这是语言训练的本质。这三种能力的训练交叉进行,既有所侧重,又和谐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知识是基础

语文教材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并不等于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知识就是力量”本身,而且在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即“无能”。能力的大厦是建筑在广博而厚实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知识在新的语文教材体系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集中表现在:不仅主系课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而且辅系课本中还有专门的知识体系的内容。 在新的教材体系中,知识包括两大类三部分。两大类是:一为静态的描述性知识,着重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死”知识;一为动态的操作性知识,着重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活”知识,也就是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有关语言规律的科学知识”。三部分是:一为语文知识,如语音、文字、词汇和语法等汉语知识;二为文学知识,如作家作品、文学形象、文学形式、文学语言和文学简史等;三为与语文有关的文化常识,如楹联、书法、典籍以及同课文相关的民俗、宗教和古代的岁时历法、职官、军事、科举制度等方面的常识。这些知识都要精要、好懂、有用。

方法是手段

新的主系教材在体系、体例上的最大特点是按照能力训练的序列,以方法指导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

从广义的角度说,方法也是一种知识——关于人是否聪明的学问。所谓方法,是指为解决一定问题而采用的步骤和手段的总称。方法的重要意义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科学的方法能使人聪明起来,从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和生活的质量。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和质量,就必须教给学生“捕鱼”的本领,交给学生能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即方法。在新的主系教材里,方法分三个层次,包括三个方面。三个层次是:一为具体的特殊方法,如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口语交际的方法等;二为一般方法,如预习的方法、听课和记课堂笔记的方法、作业方法、复习方法等;三为哲学方法,即辩证法,这是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方法、根本方法。三个方面是:单项方法、综合方法和系统方法。在方法的指导上,也必须遵循“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力戒烦琐、庞杂。

习惯是保证

习惯是在意识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时仍能熟练到几乎自动化的活动方式。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虽然并非所有的习惯都是有意识练习的结果,但良好的习惯却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并巩固下来。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训练语文能力、提高语文水平的有力保证。当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成为学生下意识的需要和特殊倾向时,学生就能不由自主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其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行为模式从事学习,并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可以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而且能使学生终生受益。正因为这样,所以洛克指出:“事实上

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教育漫话》)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个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叶圣陶《略谈学习国文》)

新的中学语文教材要着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一般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的习惯,集中注意力听课、记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认真、及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二是学习和应用语文的特殊习惯,如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三是观察、记忆、思维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

课文是范例

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范例和凭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够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谈语文教本》)

这里所说的课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选文,二是自编方法指导短文和知识短文。后者已在前面的“知识”“方法”两项中作了阐述,这里着重谈谈选文的问题。笔者主张破除单一的文选体系,但这并不是彻底否定文选体系,更不是说选文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文选体系延续了一千多年而长盛不衰,这说明它确有可取之处。因此,在新的多元语文教材体系中,它也应占有一席之地——辅系之一的文学课本仍将按文选的体系编排。至于选文,它不仅是文学课本的主体部分,也是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过去和现行的文选体系课本不同的是,在能力训练体系的课本中,选文不再居于主体地位,而是能力训练的从属,是“方法”的具体体现。无论是主系的训练课本,还是辅系的文学课本,选文都要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要精选较大比重的反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经典作品,又要选取一定数量富有时代色彩的当代作品,还要选取适量的外国作品。

实践是根本

新的教材体系高度重视语文实践。这不仅是由人们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由语文课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语文学科是指导学生掌握语文这一思想和交际的基本工具的基础学科。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都是一种活动,一方表达、一方理解的这么一种活动。语言既是活动,那就应当通过活动去学习它、掌握它。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听说读写的实际活动去学习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论集》第143页)。由此可见,语文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要完成这门学科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实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略谈学习国文》)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使学生由“知”到“会”,由“会”到“行”。

那么,新的语文教材如何增强实践性、应用性呢?

首先,语文教材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贴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现代社会的语文“活水”不断地注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从而不断增强语文教学的活力,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能力。

其次,语文教材要加强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练习,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督促学的人多多练习”。只有通过反复的科学的练习,才能使耳、口、眼、手、脑得到全面训练,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再次,语文教材要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语文是个“公器”(叶圣陶语),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它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被广泛而又频繁地运用着。因此,除了在课本中和课堂上学习语文以外,还必须将教学空间延伸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

去,引导学生“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鲁迅《海上通讯》),并“检查学生的实践”,看其“是否正确,是否熟练”.

[1][2]下一页


相关内容

  •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中学语文单元模块教学研究与探索>课题总结报告 吴雅琴 执笔 一 .导言 本课题于1999年被批准为校级课题后,语文组全体同仁即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研究中去,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按照教材的不同文体,在初高中各个年级开展实验研究 ...
  • 衔接教育心得体会
    中小学数学衔接之感想 由于中小学的管理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不少小学学生感到很难适应初中的 学习生活和方法.解决这个矛盾的钥匙就是:搞好中小学衔接教育,通过衔接让师与生.教 与学双双提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相互了解.相互适应,把&qu ...
  •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8年9月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t.2008第27卷第9期 JourredofAnqinoTeachers College(SocialScienceEdition) V01.27No.9 中学语文学科建设现状.问题与对 ...
  •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八里复兴小学 关键词:教育管理:创新:整合思想:机制 21世纪初期,既是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创新制度,深化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关于任务型作文题的认识: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 ...
  • 论文中期检查报告模板
    少教多学"与高效课堂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13-03-18 14:40:56) 转载▼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注入现代教学媒体的新课堂,都普遍认为,教学不仅仅是艺术,更是科学.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存在着"学生学得很苦 ...
  •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前些日子,冯远征做客央视三套"文化视点"栏目大厅,和节目主持人马东侃侃而谈,激情飞扬地讲述了他如何走上表演生涯的点点滴滴.看听后令人振奋,其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值得思考. 冯远征当年在北京某大学表演班学习时,该班学生只有包括 ...
  • 珍惜"上帝"所赐予的一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珍惜"上帝"所赐予的一切 作者:敖桂华 来源:<教师·下>2014年第11期 摘 要: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越来 ...
  • 882篇英语教学论文题目参考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性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运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初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连动式.兼语式的汉英比较 新教材新特点引发新思考新探索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 ...
  •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小学教学·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安定小学 杨绍燕 [摘 要]本文从课程.教师.学生三个角度阐述了童话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对我国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和国外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做了比较与思考.总结了几点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