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近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休闲游憩项目建设研究 - 范文中心

中小城市近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休闲游憩项目建设研究

01/16

  本文首先梳理了郊区城市化的内涵,阐述了城市近郊区的特点,进而引出当前我国中小城市近郊区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在该区域建设休闲游憩项目,以缓解近郊区城市化衍生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性措施。   近郊区城市化休闲游憩项目一、郊区城市化的内涵   1.郊区的类型   根据城市人口和产业迁移的方向,郊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居住型郊区,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迁居,形成新的居住区;第二种类型是生产型郊区,由城市中心城区的部分产业向郊区搬迁而形成。根据郊区距离中心城区的远近,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近郊区,分布着大量改造搬迁而来的企业,有的已经形成产业群,同时近郊也主要承担着中心城区的对外交通、物流和果蔬供应职能;另一类是远郊区,散落分布村庄,遍布种植各类经济作物,有的远郊区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水源涵养带,是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基地和屏障。   2.城市近郊区的特点   (1)过渡性。城市近郊的过渡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城市近郊功能由服务农业经济向服务工业经济过渡。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近郊区的小农经济会逐渐瓦解,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出现众多的农业深加工企业。第二,城市近郊是城市中心高密度生活区和城市远郊生态涵养区联系的纽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接近饱和。此时,城市近郊将承载部分中心城区的居民,低密度居民区的出现,绿化率的上升将大大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并为未来城市向远郊发展提供基础。   (2)辅助性。城市近郊是城市功能的副中心,分流城市中心区的部分居住、生产、行政、商业、医疗和教育职能,协助中心城区完成城市功能。一方面,中心城区仍然是一个城市中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区域,居住着最多的人口,行政机构最为集中,教育和商业资源最为丰富,是城市的中枢。另一方面,在人口和产业转移过程中,城市近郊功能在逐渐转变,也将把一定数量的区域性行政机构、教育机构和商业娱乐场所从中心城区搬迁到近郊区来。行政机构形成新的行政中心,教育机构形成大学城,商业娱乐场所形成shopping mall或步行街,为近郊新的居民和产业提供必要的城市服务。   (3)前瞻性。城市在开始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转移前,一般首先会对近郊区实行统筹设计,全盘规划,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规划方法运用到近郊区城市规划中,以体现城市人居生态目标、产业经济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带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路网将更加合理便捷;水电气通信和供热网络将更加完善;教育资源将根据人口分布特点规划,布局更加平衡;商业设施更加体现便利性;医疗机构更加向基层倾斜,区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等等。这种着眼于长远的设计和规划将满足城市未来10~30年的发展需要,避免重蹈中心城区因规划不足导致城市生产和生活效率下降的覆辙。   (4)差异性。城市近郊区是一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均质的地区。在此区域内,经过细致设计和精心打造的生态景观绿地和公园,会吸引大量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发高档、低密度的居住别墅区和度假产权式酒店,并成为城市中产阶层的第二套居所。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所引发的大量外来高层次人才的涌入,将进一步激发高端地产项目的开发。于此同时,转移而来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农业深加工产业)还将吸引大量城市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者前来就业和居住。   二、我国中小城市近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存在的问题   1.近郊区的城市规划突出产业和交通发展需要,忽视居民和就业人员的人性化需求。中小城市往往囿于自身中心城区规划不足导致的产业发展制约和交通瓶颈的原因,急于照搬发达大城市的理念,奢侈规划设计服务工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道路,以高标准、超前性的要求来发展近郊区,而不是以“人”为出发点,遵循适度、平稳且结合自身经济条件的原则来循序渐进发展近郊区。常见的景象是在宽广的马路上,大型生产厂区的重载车辆可以顺畅无阻的奔驰,限速标志的缺乏却使路边的行人难有安全感;工业区机器可以夜以继日的不停运转,周边的居民却没有隔音的生态林障阻挡噪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道可以通到任意角落,但人们寻找一条可以惬意行走,树荫夹道的步行路却非常困难。   2.城市近郊区第三产业中的娱乐化、观光化大型旅游项目过度发展,而小型休闲型、游憩型项目和设施规划不足。随着全社会在节能、低碳和环保等方面意识的提高,我国众多中小城市开始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优化投资和居住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的发展战略提出。在部分经济条件有限的中小城市中,各种题材的主题公园(The Theme Park)争相登场。在众多沿海中小城市中,游艇俱乐部和高尔夫球场星罗棋布,而类似的为满足外来旅游者观光和娱乐需求而在建、审批中、规划中的大型项目数量则更为庞大,超过城市旅游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   服务于外来旅游者的大型旅游项目重复建设,服务于当地社会居民的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会导致第三产业类型单一而出现“旅游产能过剩”现象。“旅游产能过剩”是对“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的一种解释。现在常被用来说明按照最高人流量设计的各种旅游设施在平季长期利用不足,导致的旅游资产过剩。于是近郊区能看到宏伟的游乐城堡,却难觅居民小区间的广场绿地;能看到夜晚霓红闪烁的影视城,却极少见到夕阳下可以乘凉的长廊和配备各种健身器材的运动场;海洋世界和游艇俱乐部的喧嚣固然昭示了一个城市的繁华,但同样展示城市地脉和优美环境的湿地、岸滩却一点一点被侵蚀。   3.强于建设,疏于管理,休闲游憩设施建成后即丢失被破坏现象严重。中小城市的有形物质延伸迅速,在短时间内各种建设能快速成型,但城市职能组织和无形服务的延伸和拓展却慢于城市扩张的步伐。近郊区开发初期,人口相对稀少,城管和公安力量相对有限,近郊区中的偏远、交界和人员活动稀少的区域就容易形成“管理真空区”。休闲区的树枝和花卉被折断,草地被随意践踏,各种休闲设施被破坏、污损甚至窃取丢失的事件时有发生。   三、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近郊区休闲游憩项目建设思路   1.以人为本,改善区域环境,布置休闲游憩点、线和面,满足人性化需求。当代社会,市民对一个城市的“人性化”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一个城市在保证繁荣和经济增长的同时,适当弱化物质炫耀,满足市民对城市功能的基本要求,注重生活品质、体现精神追求、呼唤人性的回归,重新重视传统家庭观念、道德和人文关怀价值。城市的建设首先应把“人”放在建设思路的首位。因此在传统绿化景观的“点——线——面”建设基础上应倡导以“休闲游憩”节点为核心的人性化“线——点——面”建设。   所谓“线”的建设即优化步行系统,创造“步行优先”的城市区域环境,步行道是“休闲游憩”节点中“休闲性”的重要体现和延伸。在步行道的两侧设置意趣独立,品味独特的雕塑小品,使行人在步行的同时能偶生闲情,放慢匆匆的前行脚步,驻足欣赏雕塑,放松精神。   所谓“点”的建设即在步行、机动车和公共轨道交通系统的汇合中转节点设计公共开放空间(Open Space),围绕能反应城市特定地脉和文脉的主题,设计广场风格和景观小品,布置可供市民参与和操作的简单器械,让市民了解一个城市制造的产品和与市民息息相关的产业,增加市民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   所谓“面”的建设,即合理恢复城市的自然地表,减少硬化地面,并在地表生态性得到恢复的基础上,纵向布置绿植空间,多维绿化城市环境。其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新定义休闲游憩活动”。休闲游憩活动不一定是人借助物体的活动,还可以是人亲近自然的活动。恢复城市的湿地,市民就可以在其中捉虫、观鸟和戏鱼,这是为一种休闲游憩;恢复城市的草地,市民可以闲坐读书、卧躺甚至恣意翻滚,这也是一种休闲游憩;甚至在城市化的郊区裸露一部分土地,保留一片耕地,让市民照料农作物,秋季享受丰收快乐,也是一种休闲。所以人性化的休闲游憩体现的是“人本位的休闲”。   2.调整大型旅游游乐项目和小型休闲游憩项目的建设比例,保持协调发展,并在政策和财政上向小型休闲游憩项目倾斜。保持大型游乐项目和小型游憩项目建设的协调发展,最终的成果考核标准是小型休闲游憩项目的发展是否出现群体性发展态势,而这种成果的实现必须依靠对大型游乐项目的有效调控,抑制第三产业中的盲目投资冲动,实现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   对于在建的大型游乐项目,各级主管部门应科学测算目标市场旅游者流量和旅游活动需求,因地制宜,适当调整、缩减建设规模,实现在建项目的“可控”;对于审批中的项目,应将重点放在市场开发的可行性论证阶段,减少臆测、揣测,不盲目取信空洞的市场营销口号,依托扎实的调研数据下结论,缓批或不批没有有效市场需求、严重脱离当前城市新郊区发展实际的大型游乐项目,实现审批项目的“能退”;对于尚处在规划论证阶段的项目,不盲目立项,要为近郊区的长远发展“留白”,特别是为功能性休闲游憩项目留足空间。   由于休闲游憩项目体量小,投资小,对GDP贡献小,在各中小城市的项目建设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在政策层面,政府应率先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有勇气、有魄力拿出“黄金位置”配套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休闲步道、景观小品、绿色长廊和广场等,以此作为示范,带动休闲游憩项目发展;在市场化运作的郊区地产建设项目中,应在城市规划阶段就对休闲游憩设施的建设规模、密度和体量划定最低标准,地产开发商必须将上述指标在建设中予以落实;在资金支持层面,政府应对市场化运作的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中附带的公益性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予以适当的补贴,鼓励地产商的建设。同时,对于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中小城市,在新区建设过程中,应设置用于小型休闲游憩项目建设的专项资金,并探索对该资金的市场化管理模式,实现保值增值,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路径。   3.在休闲游憩项目和设施的规划和建设阶段,渗透并贯穿“便于管理、易于维护”的设计和建设理念,降低日后管理和维护难度。中小城市在近郊区迅速发展的同时,近郊区城市管理的完善需要时间也必然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各近郊区内的休闲游憩项目,在其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师及团队应该在项目的布局上考虑到短期城市管理力量不足的问题,在人流和车流密集的区域布置休闲游憩设施,避免在偏僻和人迹稀少的地区布置。同时在规划设计书中应辟出专门章节,详细论述该项目建成后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在建设阶段,应在设施美观和实用性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美观性应适当向实用性妥协:景观雕塑、休闲桌椅、垃圾桶、各种器械、景观效果灯和指示牌应做地面或立面固定处理,并为易碎、贵金属材料制品配备防盗装置。直接和人体接触的设施和器械应使用坚固耐用的材料,避免使用玻璃、塑料等易损材料。照明灯应使用LED光源,尽量采用反射式照明,在节能环保的同时,还可避免灯泡的直接裸露而被人盗窃或破坏。在绿植布置上,应选取抗旱和耐活的植物,避免大面积使用稀有珍贵品种,草皮应选取耐踩踏品种,减少盆栽花卉拼摆式图案和造型的使用,降低偷盗行为的发生。尽量因地制宜利用近郊区项目现场存留的植被、地形和溪流,保持场地的原始生态系统,增强场地的自我修复能力,营造舒适惬意而便于管理维护的休闲游憩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08.52.   [2]洪国七.拉美国家社会贫困化的历史根源及思考[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3-4.   [3]田里,班璇.大型节事旅游后现象及其应对研究[J].思想战线,2011(4):118-121.


相关内容

  •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途径
    盔幽甜蘸辐自<溢#翻幽龋蘸鞘溺豳螽盔鳐醅螽豳繇蠡糍螗目d.蹴鑫磊巍磊缓缓蠹缁龋醯酯螽蠹鳍魏硎蔬i<豳龇妊≤蘸鞠瞬_馘瞬垂龆:.矗:::蠡≤幺潮缸,脚:..岫.≯.:A也函砧.:口2.<鼍缬醯s毯蠹羹''菇磁蠡<盛£搽 ...
  •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研究
    城市公园绿地系统的研究,以红梅公园与常州为例 N091001227 许闻翔 [关键词]城市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红梅公园 [摘要]城市公园,一个城市中不可或缺的景观组成,一个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个城市生 ...
  • 上海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_尹占娥
    旅 游 学 刊 TOURISMTRIBUNE [5] 李现武.环境发展与扶贫有机结合 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中英合作 云南环境发展与扶贫项目 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4,9:34-37. [6] (德)柯武刚,史漫飞著;韩朝华译. ...
  •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发稿时间:2004-11-11 阅读次数:89142) 1.城市性质: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2.发展目标: 在规划期内苏州全市域基本实现农业 ...
  • 营建城市森林改善上海城市生态环境
    摘要:城市森林在缓解城市热岛.维持空气中的碳氧平衡.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上海是环境高度人工化的城市,人多地少,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应将城市森林纳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之中,并且应当遵循城乡一体化.生态网络 ...
  • 湖泊旅游五大开发模式详探-绿维创景
    湖泊旅游五大开发模式详探 旅游与文化规划设计专家 旅游与文化导向的区域综合开发服务商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旅游运营网 http://w ...
  • 田园景观设计
    http://www.hnta.cn 2008-7-15 来源:中国旅游报 点击:361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变得拥挤不堪,呼吸新鲜空气.回归田园成为都市城乡游的新趋势.回归田园.自驾车.主题旅游.健身放松.野趣成为中国游客的新关键 ...
  • 山东邹城孟子公园概念规划
    1 基地认知篇 1.1 基本概况 邹城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倚沂蒙山区,西临鲁西平原,南襟徐淮要冲,北枕泰岱南脉与鲁都曲阜毗邻.山东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镇建设的繁荣,根据<山东省跨世纪城市"两带五群"发展布局研 ...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的深入理解 鉴于项目创新运作的高要求,我们从追寻事物本质出发,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和特有运行规律,挖掘根本有利于拓展创新思路.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形成的原因 社会和人类的需求是促使产业发展的根本动 ...
  •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
    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 Planning Guidelines of Urban Greenway in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1年7月 目 录 1 总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