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

09/17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概括并提取相关信息。

2、精读课文,找出与水有关的段落,分析水意象。

3、学习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学会作者我手写我心、抒发真实情感的为文方法。

4、体会沈从文童年的逃学生活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5、鼓励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几位作家的创作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一提到鲁镇,人们就会想到鲁迅;

一说起老北京,人们便忆及老舍;

一谈到湘西,人们自然会念及沈从文。

“如果沈从文活到1988年底就一定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直到今天,还是有人相信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属于沈从文而非埃及人马哈福兹。沈从文被称为“湘西的歌者”。这是因为他毕生数百万字的创作,绝大多数是写湘西和写给湘西的。如小说《边城》、《丈夫》、《长河》、《柏子》、《萧萧》和散文《湘行散记》等名篇。他以湘西神奇优美的民俗风情和新鲜生活方式为背景进行创作,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湘西凤凰县是沈从文的故乡,那里风光秀丽,是苗、侗dòng 、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

沈从文一生的前四分之一是在家乡和家边的一条沅yuán 水上度过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家乡的水不仅养育了沈从文,也成就了沈从文的文学道路。“苦苦怀恋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爱的还是描写我家乡水边的哀乐人事„„”

(课件展示湘西凤凰县的秀美风光)

穿过成就沈从文的边城凤凰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楼象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绌的原始气息……

吊脚楼因江河的繁华而繁华,昔日水手粗犷的船工号子引来了一群群俊美的女子住进楼里,在吊脚楼中演了一幕幕死去活来的爱情故事……

日子平淡而又从容的过着,一方水土养育出来的人的个性,却不会改变。这里的人们仍旧热情、善良,淳朴……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

凤凰人对爱的坚守和渴望,充满神性,它已留在了沈从文为我们叙述的故事里……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青砖红瓦的古楼,飞檐翘角的马头墙,老宅的蛛网,都板结成时间的坚果,像一本本没有句读的线装书,等待着你去破译和解读……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的景象。

也可以象当地的村民一样把双脚浸在江水里,慢慢得感受岁月在脚下流逝的感觉……

有什么东西已流逝远去,似还需要清夜扪心,头枕着沱江潺潺的水声细想……

阅读凤凰,不能不记住

“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沱江用一派清波拥抱了一个至善若水的灵魂……

“沿河两岸连山皆深碧一色,山头常戴了点白雪,河水则清明如玉。在这样一条河水里旅行,望着水光山色,

体会水手们在工作上与饮食上的勇敢处,使我在寂寞里不由得不常作微笑! ”

——《湘行散记》

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 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 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 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 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 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 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 无一处不使人神往倾心。

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在小说中,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

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也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这样的风俗,带有与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

《边城》充满了一种牧歌情调,是一幅没有任何阶级纷争与伦理规范的静穆和谐的人生图画。 《边城》不是以塑造人物和设计惊险情节来取胜的,而是以描摹和谐的人际关性系与淳朴的风俗民情见长。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其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和都是聪明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号称“张门四枝花”。按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梁实秋《回忆沈从文》),既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祭出自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书信攻势,

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炫的笔调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全文,概括这篇传记的主要内容。

明确:描述了从沈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写出了他在逃学过程中的所为、所见、所闻、所感。

2、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主要有哪些见闻?

明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与奇人趣事的社会生活。

如:逃学到城外庙、看街景、杀人场面、涨水时看热闹、逃学去游泳、抓蟋蟀和斗蟋蟀、听大自然界中各种奇特的声音。

3、解题

思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者透过题目往往可以窥探出文章的大致内容。沈从文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作为文题,其中“小书”指什么?大书指什么?

明确:小书指书本知识,大书是指自然和社会。

三、课文分析(精读)

湘西多水,沈从文自幼在水边长大,他的自传中自然少不了对水的描写。

1、思考:文中写到水的段落有哪些?(5段、15段、16段)

2、找出15、16段与水有关的细节描写,并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略)

细节描写作用:把逃学中的经历富有情趣地展示出来,使读者可以深刻地领略到社会生活对作者的深刻影响,体会到自然和生活这本“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3、学生朗读第5段。

思考:在第5段中,作者记叙了逃学时偷偷游泳的事情。于是,沈从文的一生便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水对沈从文有着怎样的影响?

明确: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校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

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四、拓展阅读

1、与水的接近,使沈从文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沈从文的影响,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以《边城》为例进行分析。

“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笔,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地方色彩.”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泛着豆绿色,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选自《边城》)

明确:《边城》是“一个关于水的故事”。故事本身就发生在水边上,写的是水边常见的风景,如渡口、渡船、龙舟,水面的雨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内心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水—般清澈、透明;到处是水光、水声,水给了小说明净、清澈的语言、色调和意境,小说节奏也如流水一般,纤徐平缓;写记忆中家乡的水,其中注入了他的乡愁,表达他对家乡和家乡底层人民的文化思考等等。

2、沈从文的创作与水的关系:

“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我虽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选自《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3、小结

沈从文爱水,而水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具有一股粗犷豪迈的雄性(瀑布、洪水)又具有清凌的柔性(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顺其自然)。“这水上的人与事,便也都有了水一般的柔情。”沈从文的作品多写女性,写女性的顺从,与世无争,柔中带刚的个性。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 在古诗文中,水被认为是忧愁、隔离的象征,如《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将牛郎织女分离的天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水间,脉脉不得语。”所以从文先生的小说又蒙上水一般淡淡的忧郁。

五、课后探究

沈从文为什么要逃学?他的逃学与后来的成功有什么关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分析文章的第14、15自然段

在逃学的过程中,沈从文在他的湘西世界里学会了许多的人情世故和生活知识。

1、在第14段中,有一段对杀人的描写,你从这段杀人描写中读到了什么?(可联系鲁迅先生的小说中对杀人场面的描写来分析。)

明确:鲁迅的小说《药》、《示众》中都有对杀人场面的描写,他是揭示国民劣根性的,把群众的麻木、愚昧暴露出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此文只是通过一个小孩纯真的眼光,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2、文章的第15段是作者对边街上的一些生活场景的回忆。

请找一下作者一共为我们展现了几个生活场景?

杀牛、织簟子、铁匠铺、小饭铺。

3、思考:看起来最普通的生活小景,却成为了沈老最甜蜜的回忆,即便只是作为一个读者,也让我们感到身临其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明确:作者用真实的笔调,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把逃学中的趣事展示出来,也把我们每个人心底里最宝贵的记忆都挖掘出来了,让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对作者的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体会到“大书”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4、请找出其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三、思考与探究

探讨逃学与成功的关系

台湾作家三毛年少时也有过一段逃学的经历。在散文《逃学为读书》中有所记载。作者并未鼓励读者像她一样逃学,而是要描述和说明课堂之外的教育对自己人生的影响。

在一次又一次的顿悟里,那沉重的书架,不知不觉化作了我的灵魂与思想,突然发现,书籍已经深深植根在我身体里,带不带着它们,已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在象牙塔里看书,实是急不得的,一旦机缘和功力到了某个程度,这座围住人的塔,自然而然地会消失的,而“真理”,就那么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地向人们显现了。

我家里也有一个六层的古木书架,曾经,上面摆得满满的全是书,教科书,辅导书,娱乐书等等,可以说,书陪我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曾经挑灯夜读,曾经与友人海阔天空,曾经在高三的时候,仍然两三天看完一本书。然而现在,进入了大学,好似荒废了。真是可惜。

你怎样评价沈从文逃学这一行为?

补充:在私塾中这人不逃学,老实规矩的念书,日诵《幼学琼林》两页半,温习字课十六个生字,写影本两张,这人是有病,不能玩,才如此让先生折磨。若这人又并无病,那就是呆子。呆子固不必天生,父亲先生也可以用一些谎话,去注入到小孩脑中,使他在应当玩的年龄,便日思成圣成贤,这人虽身无疾病,全身的血却已中毒了。虽有坏的先生坏的父母因为想儿子,这儿子,还能心野不服管束,想方设法离开这势力,顾自走到外边去浪荡,这小孩的心,当是顶健全的心!

(摘自沈从文《在私塾》)

明确:“逃学”中沈从文汲取了许多有利于以后成才的因素。如:他的观察力、想象力得到锻炼,他学会思考、认识美。 注意:引导学生探讨逃学和成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明白,尽管幼年的沈从文逃学,但他从未放弃对小书的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但他们最终能成为一代名人,还是离不开学校的教育。沈从文并没有放弃小书的学习,只是学校的课程很轻松的。“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当书本的知识不再满足他的需求的时候,他把目光转向非常广博的大自然、社会生活。对自然万物的眷恋、对人生百态的关注,为其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养料。

四、写作训练

学会用真实的笔调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选取童年生活的一个片断,写自传。

他不是过客,

他是凤凰的归人

从水乡走出去的沈先生最终还是魂归故里。沱江岸边,矗立着他的墓碑兼安息地。在他的墓旁,不败的山菊,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陪伴着这个不朽的灵魂。

古语说,凤凰择良木而栖。沈从文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良木故土。

湘西的流波碧水,裹挟着一个自称“乡下人”的深深眷恋,更加辽远悠长、绵绵无尽„„


相关内容

  • 作文:我和我的书架
    记得刚上"广州中大幼儿园",老爸就给我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绿色小书架.虽然书架不大,但就我那几本"看图识字"."少儿漫画"和"儿童故事",写字桌旁的"漂 ...
  • 儿童英语分级阅读书
    儿童英语分级阅读 阅读,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语言专家指出,幼儿的阅读越早开始越好. 现在的儿童英语读物实在是多,在儿童英语这个阵地上,有各种各样的分级读物.有的是电子的,有的是影印的,有国外引进的,有国内创作的. 为了学好英语,还是要用 ...
  • 中国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二)
    中国现代散文鉴赏辞典 作家及简介 散文选粹 李金发 在玄武湖畔 国难旅行 李平心 从皮鞋大王拔佳的广告谈起 孙传芳被刺感言 李 蕤 柿园(上) 柿园(下) 李叔同 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 丽 尼 鹰之歌 黄昏之献 秋 夜 梁实秋 南游杂感 小声 ...
  • 解读葛洲坝
    解读葛洲坝 张立先 初识葛洲坝,我认为她是一幅画. 再看葛洲坝,她亦不过是一片风景或一首诗. 久驻葛洲坝,细细品味,她竟是一本包装精美.内涵丰富的历史大书了. 认识上的三种变化,费时整整十年.十年前我调入葛洲坝当新闻记者,耳闻目睹,被表象所 ...
  • 让我陶醉半命题作文
    让我陶醉半命题作文(一) 书,一个让我茶饭不思的东西.但我却不记得它是何时走进我的生活中的. 只是记得,每当我看到我的书架上的书东一本西一本时,就很失落,直觉反应就是马上跑到书店去买一大捆的书回家,把它们放到干瘪的书架中.看到书架里满得再也 ...
  • [白鹿原]的人物结构关系分析
    <白鹿原>的人物结构关系分析----以田小娥为例 摘要 女性描写是文学探测人性深度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特别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换时期的真实处境. 田小娥,这个白鹿原家族变迁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女人与白鹿原上的两代男人之间 ...
  • 钱钟书的书
    王基德 "钱学"的兴起大约在80年代初期,为此还专门出了几期期刊,可能钱钟书本人对此并不是很热心,所以其声势不是很大.从数量上看,钱钟书的著作可能不如很多中国当代作家,但他的著述的含金量的确是只有用皇皇巨著才能恰如其分地 ...
  • 原生态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子?
    原生态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子? 原生态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子? 原生态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子?他们究竟怎样上课?怎样考试?这是中国教育人最渴望了解的教育情况.为什么美国的孩子数理化考试成绩比不过中国孩子,但发明创新能力却比中国学生强很多?读读&l ...
  • 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与传播方式
    作者:潘建国 <复旦学报>:社科版 2001年06期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89(2001)01-0118-007 关于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读者问题,由于资料匮乏,国内研究者基本 ...
  • 提要钩玄留指爪--读[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有感
    提要钩玄留指爪 --读<钱锺书手稿集·外文笔记>有感 作者:郭宏安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4日 10版) 钱锺书.杨绛夫妇在牛津大学(1936年冬) 钱锺书手稿 钱锺书手稿笔记本 [今日书评] 2014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