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 - 范文中心

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

06/02

诗句“梅雪争春未肯降”出自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 梅》,梅雪争春未肯降全诗及赏析如下:

一、《雪 梅》全诗及注解

雪梅

作者: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注释:

①卢梅坡,宋诗人。生卒年不详。“梅坡”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

②降(xiáng),服输。

③骚人:诗人。

④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译文: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

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二、《雪 梅》全诗赏析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但在诗人卢梅坡的笔下,二者却为争春发生了“磨擦”,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装点了春光,而且谁也不肯相让。这种写法,实在是新颖别致,出人意料,难怪诗人无法判个高低。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相关内容

  • 表达看淡的词句
    篇一:看淡一切的句子 看淡一切的句子 感悟 06-10 07:23 1. 当人生最惨淡的子,失败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只要你积极主动地换一下角度,走到失败的另一面去,你就会发现,原来,失败的另一面就是成功! 2. 不断寻求挑战激励自己.提 ...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全诗翻译赏析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全诗翻译赏析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 ...
  •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古典诗文 2011-09-30 2114 古代诗歌鉴赏怎样找"诗眼" 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如能准确找出"诗眼",不失为一条鉴赏的捷径.请看下面一道高考诗歌 ...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意思及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意思及赏析! 时间:2010-12-19 01:12:51 分类:隋唐 诗词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出自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其二,诗 ...
  •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全诗赏析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全诗赏析 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赏析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 ...
  • 古诗词十首
    1.<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文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和诗人自身处境艰难,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
  • 第24课[诗经两首]
    课题:<诗经两首> 课型:新授课 课时:二课时 班级: 姓名: 编写时间:2014-12-20 编号: 学习目标: 1.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析诗歌 ...
  • 对杜甫[登高]的误读与新解.docx
    古典诗词中,悲与秋有着天然的联系,每当看到秋日里草木摇落.万物凋零的景象时,古代诗人们借以清秋的意象传达所感的人生的愁烦.生命的忧患,这就是"悲秋"作品.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在对前人悲秋意识的继承上,又显 ...
  • 文言文总结20**年
    文言文总结 来源:文言文趣味练(1-5) 稽费:停留.耽搁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费时日 遽:害怕 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见待:对待(我) 先公以礼见待 见绳:约束 明公以法见绳 鞠:审理:狱:案件 鞠狱:审理案件 第:家 叟携酒至 ...
  • [琵琶行]教学设计1
    一.设计意图: 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设计提要: 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