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范文中心

20**年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08/30

2011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第一章 诗歌的形象

第一节 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一)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1.鉴赏方法: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2.答题步骤解析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人形象)?

答题步骤:(1)点特点:概括诗的人物形象(特点+性质或身份,性质身份如:隐士,爱国志士,英雄,狂人,渔夫,诗僧等)

(2)析例句: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明作用: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3.答题示例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指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分析这首词的人物形象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步骤一)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步骤二)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步骤三)

4、检测练习

阅读唐代僧人皎然《寻陆鸿渐不遇》,完成下面题目。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 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 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 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 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超然世外)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陆鸿渐隐居在桑麻入径,篱边种菊的幽僻、高雅的之地。性情高洁不俗;诗人从邻居口中又得知,他每日去访山中,日暮才归,更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5、课外练习: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红磨难却能坚强面对生活的狂夫形象(第一步)狂夫的‚狂‛体现在:可以把‚百花潭‛水当作‚沧浪‛之水;于潦倒穷愁中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赞美‚翠筿‛‚红蕖‛的美丽风光;面对故人音讯断绝,家人挨饿,自己将要饿死的严酷打击,却仍疏放自嘲。(第二步)诗人自称狂夫,在生活困境面前,既自嘲自解,又苦中作乐,坚强倔强,体现了诗信‚贫贱不能移‛的心志。

第二节 诗歌的景物形象

(二)景物形象(意象)

1、意象解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这些景或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景物,它已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这类形象又称为意象。

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诗中的‚山、林、江、船、鹰、鱼‛本来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是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物象,但与作家的意(思想感情)结合,就表现出宇宙万物都在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情绪。

试分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中意象和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在现实生活中分属动、植物,但与作家的意(羁旅之愁)结合起来,就呈现出一派衰败、凄凉、孤寂的气氛。

2、步骤解析

诗歌的意境: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①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②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意境特点+季节时令地点特征)(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描摹图景时只须抓住主要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且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切忌直接引用。图景出来后,还要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总体特点。

3、答题示例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答案: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第一步)。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第二步)。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 ‚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色。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第三步)。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意境特点概括词见‚知识归纳‛部分。)

5、课外练习:

西江晚泊

茫茫霭霭失西东,柳浦桑村处处同。

戍鼓一声帆影尽,水禽飞起夕阳中。

题目:本诗写景富有动感,充满画意,请做简要分析.

答:诗前两句描绘了江上以及岸边柳浦桑村笼罩在暮霭中的朦胧之状,(第一步)后两句转写夕阳中戍鼓声从远处传来,归船卸帆,水禽升飞。写景由静入动,极富动感,形成恬静、安宁的意境(第二步)尽现晚泊之惊喜,一扫旅途之惆怅(第三步)。

附:意境词库:(运用时可两两搭配)

凄凉,凄寒,凄冷,凄寂,凄怆,凄迷,悄怆,冷寂,清冷,清凉,黯淡,萧疏,萧索,萧条,萧瑟,荒凉,荒疏,孤寂,沉寂,沉闷,寂寥,冷清,衰飒,阴沉,凝重,悲怆,破败,

幽深,幽静,清幽,幽清,幽邃,悠远,雅致,恬静,宁静,静谧,安静,宁谧

清新,自然,淡雅,清澄,明澈,明丽,明净,明媚,优美,春意盎然,秋高气爽,温馨,柔美,秀美,生机勃勃,极富动感,生机勃发,

雄壮,雄伟,雄浑,雄奇,奇伟,壮美,壮丽,绚丽,壮阔,辽阔,开阔,阔大,苍凉,苍茫高远,寥廓,莽苍,苍茫

绚烂,瑰丽,瑰奇,烂漫,灿烂,色彩斑斓,绚丽

空灵,空明,澄澈,,朦胧,迷离,缥渺,浩淼,迷茫,茫远,

意象词库

所谓意象,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物象。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意象 含 义

杨柳 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 象征离散

梧桐 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梅花 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 纯净洁白

兰花 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 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桃花 形容美女的容颜

牡丹 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 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竹 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竹林 闲趣、隐逸

木叶 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落叶 失意、伤感

黄叶 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绿叶 表现希望、活力

枯藤 萧瑟、荒凉

禾黍 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 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 黄粱 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②表现荒凉、偏僻 花开 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 花落 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

梅子 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莲 ‚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香 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鸳鸯 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 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 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猴猿 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杜鹃 哀怨、悲伤、凄凉 燕 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鹰 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 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 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 指代情人的使者

孤雁 思亲,思乡,孤独

秋虫 凄凉

飞鸟 空远

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太阳 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 ,冷清

细雨 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潜移默化的教化

暴雨 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夕阳 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落日 惆怅 冬雪 冷峻

露 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雪 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霜 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春风 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西风 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 表现游子漂泊、飘零

浓云 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 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晴天 表现光明、欢娱

秋雨 忧愁 流水 叹惋、时间流逝

玉 象征高洁、脱俗 尺素 指代书信

吴钩 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 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 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 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 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 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 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 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 象征温暖、平和

紫色 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南园 泛指花草园林

西楼 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

大漠 苍凉 旷野 凄清

美酒 壮行 红豆 相思

孤灯 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

阑干 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故园 乡愁

烛 相思、别愁

古琴 知音 古道 荒凉

长亭 送别

楼兰 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 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 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第二章 常见的情感类型

第一节 写景抒情诗

(一):写景抒情诗

一、高考考点分析: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诗词鉴赏题考查的重点。评价古诗词的思想

内容及作用的观点、态度,就是要求对诗作表达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境界等作出正误高低等角度的评说。

二、诗歌按题材分类

(一)写景抒情诗: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如王维《山居秋暝》

读这类诗,应仔细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1、答题步骤:(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意境特点+季节时令地点特征)(3)剖析作者思想感情(同上一节‚景物形象‛)

答题示例: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1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1捻(niǎn):持取,捻弄这首词的上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 上阙描写了落红铺径、小雨弄晴、杏园憔悴、杜鹃哀啼的情景,(第一步)这是一幅凄清迷茫的残春景象,(第二步)表达了词人伤春逝去(惜春)的无奈之情。(第三步)

2、课堂检测: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这首诗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诗歌描绘了中秋之夜,庭中满地银辉,树上鸦雀栖息,秋夜冷露,无声飘洒,沾湿桂花的情景,(第一步)构成了中秋夜清凉、悠远,孤寂(冷清,清雅,静美)的氛围。(第二步)诗人借此景致,自问‚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诗人对月怀远,别离思家的感情。(步骤三)

3、课外练习: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

问:这首诗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燕子熟悉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所以频频从江上而来,它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第一步)诗人细腻逼真地描写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二步)诗传达了一种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第三步)

另一解: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第二步)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第三步)

第二节 咏物言志诗

(二)咏物言志诗:

1、常常有意无意地,有深有浅的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这类诗中的‚物‛多是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即物象。如牡丹寄寓富贵、梅花有高洁之意。(物象寓意见‚知识归纳‛部分)

2、步骤解析

咏物言志类鉴赏题答题:

答题步骤:⑴概括物象特征⑵表层:对物象的情感等(3)深层:由物及人(或哲理,寓意,情志)

解答分析:这种类型的题目所涉及的情感一般分为两个方面,表面上看,是对某物及某个历史人物的感叹,而实际上往往表达自身的某种感情。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既要答出表层意思,也要答出深层意思,这样,才能确保拿住全分。

3、答题示例:

题榴花

朱熹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石榴花开,耀眼夺目,榴间结子。可惜好花却无人观赏,落红满地。(步骤一) 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步骤二),并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限感叹(步骤三)。

4、课堂检测: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你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林中鸟千啼百啭,高低起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笼中鸟却深锁了自由。(第一步)‚不及‛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概叹(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5、课外练习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做波涛。

诗中寄寓了深刻而丰富的哲理,请简要分析。

答: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第一步)诗人表达了对瀑布不辞辛劳,志存高远的赞美,(第二步),又寄寓深刻哲理:艰难曲折最能磨练人的意志和品格,胸怀大志的人,绝不会满足于现状,必定要勇往直前,去开辟一方人生的广阔天地。(第三步)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柳条零乱,倚仗东风,气势猖狂。柳絮飞上半天,遮蔽日月的光辉,(第一步)诗人对柳的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充满了嘲讽和蔑视,(第二步)借此批判了那些得志猖狂,目中无人的小人,并以 ‚不知天地有清霜‛一句为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振聋发聩,促人警醒。(第三步)

第三节 怀古咏史诗

(三)怀古咏史诗:

1、即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题乌江亭》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

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读这类诗,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还应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括诗中所描写的史事或者人物经历

第二步:联系诗人所处的相关社会环境或个人境遇(无自伤或伤时诗者略此步骤)

第三步:分析作者透过这样的史事或者人物所想表达的情感、思考

(注:以上步骤的顺序是灵活的,表述时要因题目设问的方式而组合变通)

3、答题示例: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第一步)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第二步)诗人既表达了对台城昔盛今衰,六朝如梦的感伤情怀,又流露出浓重的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的怀古伤今的情绪(第三步)。

4、检测练习: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贾生‛,就是贾谊。本诗情节取材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一段故事: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祭祀后,接受神的福祜),坐宣室(汉未央宫正殿,借指汉朝朝廷)。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诗中的贾生,才华绝伦,可惜汉主夜半不问他苍生事只问鬼神事!(第一步)这首咏叹贾生故事,正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是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第二步)其着眼点,不仅在于个人的穷通得失,更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第三步)

5、课外练习

经五丈原 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注】:1、诗题表明诗人是路过五丈原时因怀念诸葛亮而作。五丈原在今陕西岐山县南斜谷口西侧。蜀后主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兵伐魏,在此屯兵,病逝于此。2、得鹿:谐音‚禄‛,即‚禄位‛。比喻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取得胜利。3、象床宝帐:祠庙中神龛里的陈设。4、谯周: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后劝后主降魏。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路过五丈原,回忆史事,再现诸葛亮率蜀汉雄壮铁骑,与魏军相持,却出师未捷身先死;竭志尽忠,却无法使后主刘禅醒悟的历史画面。(第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一代名相壮志未酬、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和深切叹惋之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对人才的爱惜之情。(第三步,略第二步)

第四节 即事即景感怀诗

(四)即事即景感怀诗

1、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画面(或叙述事件),第二步:分析情感

(也可分节分片概括和分析画面,事件和情感。)

3、答题示例: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指出这首诗就什么事抒发怎样的情感?

的心情。(第二步)

4、检测练习:

春日偶成 (宋)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勾勒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诗中勾勒了云淡风轻、繁华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郁勃生机的景象,(第一步)诗人于春天郊游,被云淡风轻、春花烂漫的春日景色所感染,表现出了轻松、欢乐、愉悦的心境(第二步)

5、课外练习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此词即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愿望,请简析。

答:此词上片写诗人纵马驰骋于道中所见之景,(第一步)抒发的是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第二步)下片写诗人所见日照桑麻的田园之景,(第一步)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即归耕田园)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另一解:这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第二步)

第五节 边塞征战诗

(五)边塞诗征战诗:

1、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边塞诗人成就最高的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的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画面(边塞风光或者战争场面),第二步:分析情感

(也可分节分片概括或分析画面和情感)

3、答题示例: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分析这首诗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

答:这首诗前六句极写边地的苦寒、军旅生活的紧张、边塞生活之艰苦。(第一步)后两句表达了边塞将士高昂的爱国激情。以艰苦的背景,彰显了将士卓绝之精神。(第二步)

4、检测练习:

渔家傲

北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①,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衡阳雁去:衡阳,地名(今属湖南);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阳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②燕然未勒:燕然,山名(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出击匈奴,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里,刻石勒功‛而还。

上阕写景,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下阕‚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描绘了边塞一副荒寒肃杀凄凉的景象,(步骤一)下阕通过‚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达作者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却又无从取胜,思念家乡却又有家难回的矛盾心情。爱国激情,浓重的乡思,兼而有之。(步骤二)

5、课外练习:

军城早秋

严武

咋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分析这首诗的内容所表现的情感。 答:诗歌描绘了军城秋风入关,寒云低压,月色清冷的情景,渲染了边境战事来临前阴沉肃穆和紧张的气氛。(第一步)后两句描绘出将士们在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豪情。(第二步)

第七节 闺怨诗

(七)闺怨诗

1、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概述诗中描绘的事、景或抒情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二步:分析情感及产生此情感的原由。

3、答题示例: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 “陌头杨柳色”勾起少妇怎样的情怀?

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第一问)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第二问)

4、检测练习:

江南词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中表达了少妇怎样的情怀 答:丈夫长年在外经商,自己独守空房。想到潮水涨落尚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第一步)诗歌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第二步)

5、课外练习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试分析诗中的思妇是因何而怨的? 答: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断雁过尽,传书艰难,深切思念却倾诉无人,此为一怨;无限思念而难以成寐,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因为“梦不成”,则愁怨更“多”,此为二怨; 只好心随孤月,流照亲人,以解愁怨。 此为三怨。(第一步)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思念,写来曲折尽致,一往情深。(第二步)

第二章 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一节 表达技巧概述

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一、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表达效果?

二、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

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三、解题格式:

(1)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3)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答题步骤解析

第一步,明方式,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什么主旨,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解答格式: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即:这首(联、句)诗用____手法(第一步),体现在 (第二步),写出了____,抒发(表达)了____情感(第三步)

例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这几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麻丝喻离愁(第一步),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第二步),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苦闷心情(第三步)。

(注:1、若运用一种以上手法,则按总分总的次序或先总后分的次序赏析;2、在分析效果时,适当运用评价词,如:巧妙地,含蓄地,细腻地,深刻地,不着痕迹地,形象生动地,更突出了什么,更引发了什么,言有尽意无穷,引人深思等等)

五、答题示例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第一步)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第二步)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第三步);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第二步)。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第三步)。(先总后分) (另一种答法:以景写情,寓情于景。满耳秋声,满目秋夜,一灯篙落,一群儿童,犹如场景写真,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这活灵活现的场景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愁绪满怀、长夜难眠的凄清孤寂之情。景中有情,寓情于景,以景映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第一步)。萧萧风声,梧叶送寒,儿童挑虫(第二步),这是写动,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第三步);夜深如墨,篱落灯明(第二步),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第三步)。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第三步)(总分总)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第一步)。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第二步)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第三步)。 ④传情达意,暗用典故(第一步)。‚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第二步)诗句暗用此典,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第三步) ⑤拟人、通感,增辉添彩(第一步)。梧叶送寒声,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第二步),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第三步)‚萧萧梧叶送寒声‛还妙用通感(第一、二步),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第三步)。 ⑥字斟句酌,‚寒‛‚挑‛传神(第一步)。‚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第二三步)‚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儿童的专注敏感、精挑细翻,儿童的屏息观察、惊喜兴奋,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第二三步)

(以上六点,可挑讲三点,余者让学生仍就这一首诗进行课堂模拟训练)

第二节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

即:这首(联、句)诗用____手法,体现在 写出了____,抒发(表达)了____情感。

2、【答题示例】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①②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步骤一)上片连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比喻,形容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 不定,来表现离别之苦;(分说一)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比喻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生动细腻地传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分说二,步骤二、三)

(注:此题若不从修辞角度答,还可以看出多处运用了典故。)

3、【检测练习】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比,(步骤1)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步骤2)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步骤3) (注:对比有几种。今昔对比,表昔盛今衰之感,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只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贫富对比,如以上这首,现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场面对比,揭露阶级矛盾,如李约《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自由不自由对比,如: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虚实对比,抒国破家亡的悲痛。如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把梦境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对比。)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都运用了哪些手法?分别说明它们的表达效果。

①比喻,(步骤1)‚万丝‛比喻春雨,写出了春雨的轻柔和细密。(步骤2)②‚含春泪‛‚卧晓枝‛是拟人,(步骤1)写出了芍药蔷薇经雨后的娇弱的状态。(步骤2)表达了诗人对春雨滋润之功的称颂和惜春之情。(步骤3)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双关(步骤1)‚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步骤2)女子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步骤3)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①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1)写溪水蜿蜒护卫着葱翠的秧田,,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水护田,山送青,一‚护‛一‚送‛,拟人化地写出了此处山水的温柔多情。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2)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3)

第三节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1、表现手法

赏析表现方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

即:这首(联、句)诗用____手法,体现在 写出了____,抒发(表达)了____情感。

2、【答题示例】

①出关

徐兰

②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表达技巧中的对比手法,马前桃花与马后雪将个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极为鲜明的场景进行对比,就写出将士的思乡之情,对比在此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1)体现在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进行对比(步骤2)在战士出征的特定时刻,家乡的温馨美好与塞外的清冷严寒强烈对比,使士卒不能不回头再留恋的看一眼关内。抒写了出征土卒怀土恋乡的感情(步骤3)

3、【检测练习】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指兽毛制成的衣服。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1)。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2)。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3)。

蝶恋花

晏 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与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本词是如何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

答:一是寓情于景,(步骤1)上片写烟含愁,露似泣,罗幕寒,燕双飞而人孤独,明月穿户而人不眠,(步骤二)无不是抒情主人公将主观感情融于客观景物,景中流露出女主人公相思而不能寄的哀愁。(步骤三)下片写西风肃杀,碧树尽凋,景萧索,人孤独,水阔山长的苍茫之景中更融入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现实悲哀。(步骤二,三)

二是运用拟人的方法(步骤1)。将笼菊之烟说为‚愁‛烟,沾兰之露曰为‚泣‛露,明月又像一个不懂离恨的孩子,(步骤2)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赋予了景物以人的伤离意绪,从而表达了女主人公音书难寄的孤独与哀愁(步骤3)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烘托手法,(步骤1)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莺燕无声使得凄楚的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步骤2)其好处是以‚静‛烘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以‚总无声‛烘托‚常鸣杜宇‛,啼声又‚催成清泪‛,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步骤3)

第四节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

一、手法解析: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

1.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醉里挑灯年剑,梦回吹角连营‛与醒来时的‚可怜白发生‛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

2.想象和回忆。《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 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谢枋得的

《庆全庵桃花》一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全诗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作者僻进山中的孤寂之情。

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例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一年的清明节,诗人去都城郊外南庄踏青,因为口渴,就向一位农家姑娘讨水喝,姑娘给了他一杯水,并倚在桃树旁凝视着他,这情景难以忘怀,第二年,他又来到这里,虽然景物依旧,但姑娘却不知哪里去了,于是在紧闭的门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对并不在眼前的姑娘的思念之情。

二、答题步骤

赏析表现方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是什么(叙)—为什么(析)—怎么样(评)

即:虚实结合。实景是 虚景是 。两者结合,写出了 抒发了 情感

3、答题示例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实结合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试对这一手法进行分析。

虚实结合。‚巴山夜雨涨秋池‛,写秋夜雨涨,,交通中断,是眼前实景,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虚写,诗人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的情景。虚实结合,用未来之乐来反衬今夜的离苦,又想象今夜之苦将增添相聚时的快乐。情深意远 思绪缠绵,含蓄隽永,余韵无穷,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词为‚记梦‛,上片写梦前的忆念,思念亡妻,生死两茫,凄凉满怀的悲惨现实是实写,‚纵使‛一句是虚写,是假设之景,设想即使十年后相见也不相识,抒发无限的悲苦和沧桑;下片写梦中的悲喜,‚小轩窗,正梳妆‛,是梦境,也是回忆两人新婚的蜜意柔情,而后转喜为悲,写梦中还乡相顾泪下的酸痛。后三句写梦后的喟叹,想像将来年年祭亡妻的断肠之景。全词虚实结合,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深情表达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主要运用什么表现手法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或想象;侧面描写)体现在‚想得‛一句,当诗人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他想像着冬至夜深时分,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诗中无一‚思‛字,却通过想象处处传达着‚思‛情(或: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侧面描写)虚实结合,构思精巧,感情真挚,并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章 诗歌的语言艺术

第一节 炼字

一、炼字题型

1、解析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可见,成功的炼字都是和炼意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意境、情感来分析,遵循‚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思路,并兼顾表现手法

2、答题步骤:

对于诗眼型提问,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步骤。

答题要点:①留心该字在句中是否活用,是否运用某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理解其在句中的意思;②体会该字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和塑造的形象;③分析该字传达的感情;④组织答案时,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强调其妙处,如‚深刻‛‚含蓄‛‚突出‛‚生动‛‚形象‛‚传神‛等等。

对于比较类题型,首先要明确观点,即哪个更好,然后作具体分析。

(1)释含义,明技巧:结合表达技巧(修辞、词性活用、叠字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描景象,点情境: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3)说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话作用:结构,效果评价,或点出给读者带来的欣赏感受。

简化步骤:点出手法(解释字意)——描摹诗意——分析效果(意境、情感,主旨,读者感受)

3、答题示例

(1)炼动词:诗歌是意象组合而成,而名词性的意象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通常就是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而锤炼动词,往往能起到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效果。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老鹤南飞,它也许能把山上的钟声带到海幢寺去吧?(步骤二)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使得诗人晚望之景充满空灵生动的气息,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步骤三)

(2)炼形容词: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为生动形象的展现社会生活图景画面,让人们对声音、色彩、氛围、情境等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少不了对形容词进行锤炼。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目的。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步骤一)不平的坡路虽然难走,但诗人却自爱拐杖铿然一声,振奋精神,伴随自己迈起矫健的步伐前行。(步骤二)这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更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步骤三)

【方法】(1)确定该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2)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该字的含义为核心描述景象、再现情境或声音。(3)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意】锤炼形容词,还要特别注意三点:(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叠词其表达效果而言,从修辞的角度,叠音词大多属于摹状,用以摹写人的情态、动作、心理,或者摹写事物的状态,或者用以描写物象的形态、声音、状貌等。从语言自身的特点上看,叠音词可以增强句子的韵律感,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如:‚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春风又绿江南岸‛‚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3)表颜色的形容词,营造画面的色彩意境来传情达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一词领全诗型

一般提问: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某字的妙用。

答题步骤:1、在内容上,概括该词传达的诗意2、在结构上,分析该词在全诗中的作用3、从

全诗主旨角度,分析该词在表达感情、突出主旨上的作用并点出该词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赏析‛望‛字的妙用。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本诗写作时,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已是垂暮之年,被贬弃崖州 。

答:诗中的‚望‛在首句,写诗人登楼时看到崖州被群山峻岭包围的景象.(步骤一).引领全篇.以下诗句都是诗人望中所见所思(步骤二)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步骤三)

三、比较用词型

一般提问: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诗句中某个字换成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试作分析。

答题步骤:1、下结论:是哪个词更好。2、解析词意、点出手法,概述所在诗句的诗意3、对比两词的不同表达效果4、分析该词对主旨、情感的作用。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雁引愁心去‛更好。(步骤一)引,带走。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雁儿高飞,带走诗人的忧愁苦闷之心(步骤二)‚引愁心‛比‚别秋江‛更能体同诗人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原来的苦愁之心尽被带走的高兴心情,更富有感情色彩,想像也更新颖。(步骤三)并与下句写君山有情

为诗人衔来好月,互相映衬,对仗,从而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与豁达襟怀 (步骤四)

第二节 炼字题型强化训练(一)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1)‚阔‛字更好。(步骤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长江潮涨,江岸因之更宽广。(步骤二)‚阔‛字比‚失‛更能表达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的情景,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也更为响亮。(步骤三)

(2)‚失‛字更好。(步骤1)‚失‛是消失之意。(步骤2)‚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消失了踪影的情景。‚失‛字比‚阔‛字,更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步骤3)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晴 景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

王安石将其后两句改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你认为王安石把“飞来”改成“纷纷”改得好吗?

【答案】改得好。(步骤1)‚纷纷‛是叠用的形容词,‚多而杂乱‛之意。(步骤2)描述出了蜂蝶纷纷飞过墙去的状态,而‚飞来‛只写出了蝴蝶飞过来又飞过去的情况,而不能描述出飞的状态。(步骤3)只有‚纷纷‛这样的妙笔,才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蝴蝶疑春色在邻家而纷纷追逐春色的盛景,,通过纷飞的蝶,把雨过天晴后的春色写得活灵活现。

3、阅读下边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征铎(duò):装在车马上的铃。檞(jiě),又读(xiè),树名。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杜陵:古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步骤一)。路边槲树的叶子落满山径,枳树的白花把驿站的墙照得亮亮的。(步骤二)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叶花本无情,但叶落归根撩人思乡之情;枳花让驿墙更醒目,使羁旅之人又倍感异乡奔波的劳顿之苦和思乡之切。‚明‛字,生动传神,点染事物,赋情于景,使早行的气氛更显寂静、悲凉。(步骤三)

4、阅读下边两首唐诗,完成(1)—(2)题。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1)《咸阳值雨》首句用一“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次句用“空蒙”二字表现出什么情景?

【答案】(1)用‚悬‛写雨,写出雨丝绵延如雨帘高挂的景象,生动地传达出‚雨‛的密注和非同一般的气势。 ‚空蒙‛二字烘托出云行雨注、水气蒸腾、云缠雾绕、烟雨霏霏的景象。点染出一种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迷离空蒙的山水图景。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答案:前一首用‚还似‛二字将洞庭晓景和咸阳雨景联系起来,由实景转入虚景,,以为洞庭春水之色,被湿漉漉的晓云驮载着,慢悠悠地飘进了岳阳古城的上空。突出了咸阳雨景的烟水空蒙,描绘出一幅壮阔飞动、无比清奇的图画。

后一首用‚还似‛ 一转,想到‚昔年‛,但它只能留在‚残梦‛中了,因为昔日的好友已经去世眼下只有‚我‛一个,透过窗帘,独对明月,听着莺啼。这二字将前两句的‚抚今‛和两句的‚追昔‛联系起来,突出了感伤之情。

第三节 炼字题型强化训练(二)

1、阅读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答案】(步骤1)‚隐‛在诗中指‚隐没‛,‚没‛在诗中指‚消失‛。(步骤2)‚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步骤3)这两个词巧妙地通过饮宴之长,暗示别情之深,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1)‚凉‛。 (步骤一)从窗外梧桐树缝筛下的婆娑月影,斑斑驳驳地铺满了冰凉、空寂的床席,(步骤二)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字和首句的‚清‛字,渲染了天气之凉,更以凉月、凉床,烘托出心境的的孤寂与凄凉。(步骤三)诗中无一情字,却以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意境。传达失落郁结的愁情。(答第二问)

(2)‚缺‛。(步骤一) ‚梧桐缺处‛,暗含了思妇不得与意中人团圆的酸楚。月偏在‚缺‛处明,恰好照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无法擦拭的黯淡。(步骤二)一个‚缺‛字,不仅写出了梧桐枝叶遮掩明月的朦胧之美,展现了一幅高远、疏朗的秋夜月色图。也暗示出诗人的失落、遗憾的心情。以景传情,不言‚愁‛字,而句句载愁。(步骤三)

7、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词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对此你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答: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步骤一)该句一反常人借山寄愁的写法。赏人写远望,以山遮断视线为愁,以不见所思为恨;诗人却却以无山遮掩为愁,以满目凄凉为恨,(步骤二)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步骤三)

8、: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去年的今天,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现在却又一次在天涯与之相望,不能团聚了。(步骤一)通过去年今年的对比,表达了作者飘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步骤二) ‚又‛字暗示作者去年之前的若干年里是不在家的,以及在去年此后的若干年里,也是不止一次浪迹天涯的。(步骤一)‚又‛字,只是个极普通的虚字,却已把‚去岁‛之前之后若干年里‚今辰‛的‚天涯‛‚相望‛都隐涵在内了。(步骤二)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去岁今辰到家‛和‚历年相望天涯‛,相会少而别离多的愁苦与无奈。

第四节 诗歌的语言风格

一、语言特色内涵例析

(1)平实、质朴 (朴素)、清新自然:语言力求平淡,不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2)悲壮慷慨:含思悲壮,寂寥苍劲,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绚丽飘逸、绚丽工整(华丽、工丽)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4)明快。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中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浪人物。

(5)含蓄隽永、婉约细腻:‚曲、细、柔‛,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清新明丽 清新雅致: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7)沉郁顿挫。特点: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还有雄健、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8)雄奇奔放:气势雄伟,立意奇特,直率有气势。如苏轼的《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9)幽默讽刺: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讽刺秦始皇焚书坑儒,而让秦王朝完蛋的竟然不是儒生,却偏偏是‚不读书‛的‚刘项‛)(章碣《焚书坑》)

二、语言特色判断示例:

1、《诉衷情》:陆游。悲壮沉郁。慷慨悲凉,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从‚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到‚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到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2、《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清丽朴素,(简朴自然)(清新幽雅)隽永有味。‚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的清新,‚近种篱边菊,秋天未著花‛的朴素亲切,‚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的隽永。

3、〈经五丈原〉:温庭筠,慷慨悲壮,沉郁深微。以风骨遵劲风长。‚铁马云雕‛‚柳营高压‛的慷慨悲怆,‚天清杀气‛‚夜半妖星照渭滨‛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深沉悲壮,

‚卧龙空寤主‛‚象床宝帐无言语‛的沉郁深微。

4、《闺怨》:王昌龄,凝炼传神,含蓄曲折,从‚不知愁‛到‚忽见杨柳色‛到‚悔‛

5、〈送友人〉:李白,自然明快,感情深挚。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班马长鸣,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6、〈春日偶成〉: 程颢,浅近通俗,平易自然,平淡中寓有深意,富有哲理。‚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说明自己并非学少年偷闲春游,表现理学家的自得其乐,融于大自然,修身养性。

7、《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苏轼,朴实清新,精巧蕴藉。‚何时收拾耦耕身‛‚ 使君元是此中人‛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的情怀,风格朴实,格调清新。‚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对仗工整,,和谐流畅,精巧蕴藉。

8、《塞下曲》:李白,深沉慷慨,苍凉雄壮,从‚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的深沉苍凉,到‚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慷慨雄壮。

三、鉴赏诗歌整体语言风格的答题步骤

⑴明特色:总述诗歌的语言风格 (见‚知识归纳‛)

⑵列例证:结合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进行具体阐述

⑶析效果:结合主旨用精练的语言归纳产生的效果

四、答题示例: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赏析。 答案: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土生烟,祈雨庙前,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三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讽刺得曲折委婉,耐人寻味。(列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析效果)。

五、课堂练习: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问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第五节 诗歌对比阅读

(一)比较内容:

1、比较思想感情的异同 2、比较表现手法的异同

3、比较诗歌意境的异同 4、比较诗歌选材立意的异同

5、比较诗歌的风格的异同 6、比较炼字的优劣

(二)答题步骤

1、根据提问,明确点出异或同在哪里,优或劣是哪一首,或是否赞同评家对诗的比较评价。2、分别列举分析异或同体现在哪里3、总结诗在传情达意等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三、答题示例: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中圣:曹魏时徐邈嗜好饮酒,他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作贤人。‚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修辞手法上有何不同?

注:这两首诗同为赠友诗,在指出修辞不同的同时,要指出该修辞的运用对诗人表达对友人的情感产生的作用。

答:前一首用比喻和借代。(步骤一)将孟浩然的崇高的思想境界比作如巍巍高山,峻峭挺拔,从而发出‚怎么能够仰望得到?‛的感叹;‚清芬‛原指指孟浩然清幽芬芳的品格,这里直接以品格特点‚清芬‛,指代孟浩然本人。(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与其深厚的友谊。(步骤三)

后一首则用夸张的手法。(步骤一)潭水已深千尺,妙就妙在还"不及"汪伦送我的情谊。(步骤二)夸张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表达了汪伦对自己情谊之深。

四、课堂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郑思肖,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1、都是托物言志的诗,都借写花来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王诗咏自己的作品,末句写我画的梅花并不希望人们夸它的颜色漂亮,只是要把它的高尚气质留在人间。借此抒写自己的志趣;郑诗末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表达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2、都化用了典故。前者化用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练书法洗笔,洗黑了池水的典故,来表现自己象王羲之那样勤学苦练;后者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来赞美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是不随俗不媚时的高士。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寒菊》一诗语言文雅含蓄深沉,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诗人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他颂菊自喻,自励节操,忧愤坚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

(3)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用得最传神的一个字是‚抱‛字。它形象传神地表现了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形象。借此表达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相关内容

  • 让琅琅的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摘 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三语文复习课堂气氛沉闷,琅琅读书声与之绝缘.我们应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寻找各种朗读机会,加强朗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朗读兴趣,让琅琅读书声走进高三语文复习课堂. [关键词]朗读 朗读方法 朗读兴趣 高三语文 复习 ...
  • 20XX年高考语文总结
    2012高考语文备考总结 淮 阳 中 学 语文组:陈胜利 高三语文上期教学总结 高三C 部 陈胜利 回顾几个月,回顾过去的点点滴滴,收获颇多.有人说高三教学是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时期,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对.高三是对所有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复习的过 ...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奖项教学论文学科高中语文获奖总数40(篇)
    奖项: 教学论文 学科: 高中语文 获奖总数: 40 (篇) 一等奖(8篇) 如何让高中语文作业更有效 绍兴市稽山中学 惊回首感慨百年话古文--论中学古文教学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绍兴市稽山中学 教育心理学在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中的应用 绍兴市高级 ...
  •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三备课组工作计划一:高三下学期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XX高考英语科备考,我们将以<黑龙江省英语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外研新课标版的高中英语课本为基础,制订详细周密的复习计划,切实抓好高三英语复 ...
  • 天津市南开区20**年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试卷综析]天津市南开区201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考查内容能涵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考点内容.从考点的设置.考察角度和难易安排来说,符合目前高三学生复习的实际情况,难易程度适中,具有较好的导向性.命题仍然坚持重基础,查能力,看 ...
  • 职高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篇一:中职语文期末教学总结 教学总结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暮然回首,我同那些活泼可爱的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已共度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虽紧张而忙碌,但无不充满着快乐与幸福.身为一名教师我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肩负一名教师的责任.期末将近 ...
  • 笔落惊风雨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导学案 时间:2015.11.10 编制人: 吕凤娜 丁亚冬 刘兰 臧培培 姓名: 必修四"诗从肺腑出"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梳理本专题诗歌意象.技巧等基础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能够准确把握意 ...
  • 描写秋天的古诗词10首
    奥数网首页| 小升初| 招生| 重点中学| 奥数题库| 奥数竞赛| 课件教案| 趣味乐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超常教育| 进入初一 奥数 > 趣味乐园 > 诗歌鉴赏 > 正文 描写 ...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