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FDI与中国产业集群 - 范文中心

0903++FDI与中国产业集群

04/14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与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李安方

发布时间:2009-03-12

《世界经济研究》200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优惠的外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者来华进行投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组织者的大型跨国公司不断在华开展战略性投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陆续出现了一批外资导向型的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后,有必要深入研究跨国公司主导作用下产业集群的内部治理结构,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通道效应提升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进而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运行效益。

关键词:跨国公司,产业集群,开放战略升级

一、引言

传统的产业集群研究主要集中于区域内部产业联系的研究,强调区域产业发展的“本地网络性”即大量的相关产业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过相互间的竞争合作,共享要素资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并通过集群效应的不断增强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日益融入全球化的框架,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推动次国家层面上的区域产业集群与全球性生产网络间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在一些东道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不仅充当了区域产业集群的组成角色,

而且通过自身全球化经营网络为投资区域架起了一座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桥梁,成为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力量。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区域产业集群关系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活动与东道国区域产业集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既涉及到产业层面上的集聚经济,同时也涉及到东道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国际地位。在全球化战略的指导下,一些大型跨国企业按照经营活动的价值链方向,将企业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从研发设计到销售服务)配置到全球最有利的生产区位,通过强化企业所拥有的经营优势与所在区位的集群优势的结合,以实现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据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不同类型以及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大致可将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为核心项目带动型外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往往依托特定区域的区位优势和所在地地方政府的优惠性外资政策,通过引进某一特定行业的龙头外资企业,利用其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吸引上下游产业的配套企业在本地进行集聚投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最终发展成为大型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外资项目与地方经济的关联性往往较低,产业集群发展的稳定性较差,但是当产业集群发展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外资项目与所在地的产业藕合性将逐渐增加,并且逐渐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许多高新技术开发区属于此类产业集群。

第二类为外资企业整体迁入型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一般已经在国外形成一定的规模,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如原所在地产业升级需要或影响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变化(如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的影响,原有产业集群整体搬迁到海外的某一地区,即出现向海外“复制群居链”的现象。中国珠三角地区一些外资产业集群就属于这一类型。以东莞的清溪镇为例,1993年、1995年台湾致力、鼎立电子公司先后在东莞清溪投资建厂后,在台湾为之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如东舜、风吾、大利、福润、政久、三吉瑞、利源等厂)为了能够维持原有的供需关系,相

继在清溪办厂,东莞清溪电子产业的地方生产网络正是在这种群体迁移模式下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这类产业集群由于原先就存在较紧密的内部生产联系,容易造成一定的排外性,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

第三类为外资企业定向嵌入型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往往出现在已经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外来投资项目的进入更多地在于利用当地的集群优势,或者更好地与当地的产业集群进行互动。一般来说,定向嵌入型产业集群大多存在于较发达的东道国,外资企业在这类产业集群中无法发挥主导作用;相反,正是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集聚优势,才能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不断入驻。一个发育良好的产业集群是吸引外来投资者的重要区位优势,特别是对一些知识密集型或者产业生产较复杂的产业,产业集群内部相对完善的知识网络、技术供给、思想和学习交流的机会、中间产品的丰富配套对新进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不同类型的外向型区域产业集群揭示了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与东道国产业集群发展之间不同的产业链条关系,并会对东道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受到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东道国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所在地的产业发展能级、其他竞争性地区的产业发展能级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并且随着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产业集群在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治理中的权力配置关系,进而带动东道国产业集群的升级或者向其他区域迁移。

二、跨国公司参与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开放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伴随着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不断扩散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外资导向型产业集群先后经历了从南到北,从外资中小企业的整体迁入到大型跨国公司主导发展,从松散的产业组合到产业网络相对集中的发展历程。回顾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大致可以将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80年代:中小企业复制型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优惠政策,外商在华外国直接投资开始步入快车道。据统计,1983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仅9.16亿美元,到199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增长到34.87亿美元。这一阶段,中国吸收外资主要来自海外华人经济体(约占全部外资的62%),投资项目也以中小企业为主,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港台地区制造业面临劳动力工资上涨、成本上升的压力,出现低端加工制造业产业向外转移的现实需要,而中国广东省一些地区以优惠的政策、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的区位优势,借机大量引进这些投资项目,使珠三角地区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生产和补偿贸易)基础上快速发展起一批中小外资企业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带有明显复制港台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在产业分布上,这一阶段形成的外资导向型产业集群主要是服装、鞋类、玩具以及廉价的电子产品等。

2.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主导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那么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逐渐由以中小企业为主转向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特别是一些欧美大型跨国公司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观望之后,开始加速在中国的战略性投资布局,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也逐渐由珠三角向整个东部沿海扩散,特别是长三角的外资导向型产业集群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内各地方政府争相采取“项目带动型发展战略”,在东部沿海许多地区出现了一批以大型外资项目带动的区域产业集群。如上海大众汽车带动上海周边汽车配套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台资笔记本生产企业在江苏昆山的集聚、IT产业配件生产在广东东莞等地的集聚等。当然还有一批以中低档服装、鞋类、消费电子产品、个人电脑、汽车等产品制造集群的形成。

3.21世纪初期: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合互动型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国成功加入WTO以及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步入新的阶段,中国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变化。首先从地域上来看,外商在华直接投资开始全面开花。在中国的开放政策导向、跨国公司投资战略、产业集聚效应等的综合作用下,在中国东部地区逐渐形成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几个主要的外资经济集聚区,并且出现更加明显的产业集聚倾向。其次,伴随着中国作为全球生产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运作与中国经济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开始深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项目与本地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更为密切。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将在中国的投资与中国的产业集群纳入到其全球化战略的考量之下,试图通过控制核心环节,控制中国的产业集群,将一些相对非核心生产制造环节向中国的供应商采购,在建立自己供应商网络的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相关企业的发展。不断演化、延伸的网络关系形成了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间的密切产业联系。第三,这一阶段的中国外向型区域产业集群呈现出显著的自我强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具有较好产业基础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不仅外资企业开始提升投资项目的技术等级,一些本地企业在经历一定的产业积累后,也开始表现出极强的产业升级欲望,力图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参与全球竞争,谋求更

强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外向型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既与所在区域特定产业要素资源优势的丰裕程度有关,也与所在地政府的外资政策密切相关。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发展起来的一些外资导向型产业集群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但由于受到传统引资政策和开放战略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制约本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升级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产业集群与本地生产网络之间关联性不强,存在产业“飞地”现象。

目前,中国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外商投资热点地区,这些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外资经济的区域。这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一般通过提供优惠的外资政策和基础设施,采取“筑巢引凤”的招商方式,引进大量外资项目,发展起了一大批外向型产业集群。但是,在这些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的外资项目采取“两头在外”的生产经营模式,外资企业通过向海外采购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然后出口到海外市场。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链条中,只不过充当“加工车间”的角色,本土企业参与产业配套的机会比较少,外资企业与本地经济的关联性不大,出现所谓的“外资飞地”现象。一些外向型产业集群中仅仅是外来企业暂时落脚的“飞地”,难以成为当地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温床。

2.产业集群的集聚程度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间的产业同构性竞争。

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集群内部企业间的集聚效应,表现为某种溢出共生关系导致的经济效益超过了竞争关系导致的经济损失而形成的产业共同体。可以说集群的本质是区域内企业间的共生关系,而不是区域内企业群体的产业规

模。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产业集群,从表面上看已集聚了一定数量的内外资企业,并在产业集中度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当前中国大多数的外资导向型产业集群还主要停留在企业群体的集中方面,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共生关系并不强,产业集聚程度不高,出现所谓“有集群、无集聚”的发展倾向。(有点像美食一条街)造成这种倾向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在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只要是能够为本地带来GDP增长的外资项目基本上照单全收,而较少考虑企业间的产业技术联系。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激烈的引资竞争,造成多个地区同时发展同一产业,区域之间产业同构性严重,同时也降低了单个集群内部的集群效应。

3.外资控制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核心环节,中方从产业集群发展中获益有限。

根据全球价值链研究者的观点,当今的世界经济是一个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地方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关联互动的一体化经济体。在这一经济体中,跨国公司根据其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需要,将企业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理空间上进行配置,进而形成不同产业层次的能级的产业集群。当前,中国的外向型产业集群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主要承担生产制造环节,集群的产业能级不高。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将其研发、设计环节主要设在母国或者其他发展国家相应集群中,其在国内投资的企业机构只负责产品的加工制造,致使中国从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增值利润中获取的利益非常有限。

4.产业集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不强,产业集群的能级亟待提升。

与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相联系,目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产业集群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一定的产业能级。但从整体上看,这些集群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集群内部的产业藕合性不强,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集群的总体竞争能力不高。特别是在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些外向产业集群,由于受到传统政绩观的影响,在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地方政府往往过

分重视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和产业发展规模,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如何吸引更多的外资项目之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本土企业产业能力的培育,形成内外资经济发展“两张皮”现象,致使中资企业在集群发展中长期处于附属地位,地方政府对集群发展的控制力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能级提升。

四、促进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潮流,并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从全球经济空间等级体系看,不同国家的产业集群在大型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主导下,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具有多层次的“核心—外围”结构的产业集群网络。在这一网络结构中,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往往具有明显的“低端道路”的发展特征,属于全球产业集群网络的“边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要想从“边缘”升级到“中心”地带,不仅要在产业集群发展观念上有所突破,也要在集群发展模式与路径上进行创新。下面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外向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从全球化视角规划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战略,构建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当前,产业集群也引起中国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规划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目前的一些产业集群,特别是一些由外资主导的外向型产业集群普遍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宽产业集聚特征,并且区域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产业同构竞争。在一些地方,大到区域经济发展,小到产业园区建设,都在积极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中绝大部分属于一种“准集群”形态的产业混合体,难以参与高层次的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面对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认为中央政府有必要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由国家发改委

等中央权威部门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进行一次全国性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规划。如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开展一次对中国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全面普查,摸清全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绘制出主要产业集群分布的图谱。在此基础上,以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为基点,挑选一些已经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支持和扶植,规划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为避免不同的地区追求雷同的产业集群而导致重复建设,各地产业集群要根据自身条件及价值链的驱动和治理模式,立足于各自不同的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机会,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和升级战略,争取成为能够代表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国际竞争的排头兵。

2.大力营造产业集群发育成长的良好环境,努力消除阻碍外向型产业集群升级的制度性约束。

目前,中国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硬环境建设已经非常完善,但在软环境和生态环境方面还非常滞后。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区域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将其高端经营环节向中国迁移,将是考验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升级的重要课题。我们知道,营造一个有利于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区域经济环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产业集群发展环境的改善既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也取决于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特别是集群发展软环境的培育,更是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升级需要中央政府提供一个更加公正、完备的法制环境和相对稳定的产业政策环境。从行业层次上来看,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升级需要相对健全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和中介服务机构网络,如行业协会、教育培训、市场调查、信息咨询及金融、法律、专利、会计、评估、产品检验认证机构等,为区内集群的成长提供组织、协调和保障作用。从微观来看,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间技术联系通道的建设,特别是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的网络建设,搭建关键共性技术

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以帮助建立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链,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

3.加强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间前后向产业关联,强化外商直接投资在本地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根植性。

许多发展中国家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大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进行投资的动机主要是利用当地的优势要素资源,外资分支机构与本地企业进行产业互动的意愿不强。但是从东道国的角度来看,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却在于强化本土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之间的产业关联,希望通过这些关联渠道将跨国公司拥有的无形和有形资产输送到本地产业网络之中,进而带动区域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发展。过去中国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更多地注重外商投资的规模与产出密度,而对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关联性关注不够。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者指出,地方政府光靠招商引资并不能自然地获得产业升级的效果,只有将本土企业与外资项目纳入到一个动态的经济互动过程才能达到区域产业集群升级的目的。因此,如何促进外资企业在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中扎根,强化外资导向型产业集群的根植性和开放性,将是地方政府下一步引资的重点所在。地方政府要通过深入研究跨国公司主导作用下的产业集群发展内部机理,积极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与市场优势,同时借助跨国公司的全球化通道效应,在本地企业与国际生产网络联系和发展中不断学习和营造新优势,不断提升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进而提高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总体运行效益。

4.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中的本土核心企业,增强本土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产业地位与领导能力。

产业集群作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它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群内部核心企业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在产业集群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核心企业通过技术、人才和市场的引导,使集群内各个分散企业实现有序竞争和高度

合作,不断强化集群内部的产业联系与市场联系,同时通过大企业的品牌效应和全球网络,扩大区域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和产业能级。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除极少数集群由本土大企业发挥主导作用外(如青岛的消费电器产业集群),大部分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外向型产业集群,大都由外资企业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本土企业在集群发展中居于附属和被支配的产业地位。我们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要实现产业升级,不能没有中国自己的主导型核心企业,否则,中国只能沦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旁观者。在新的历史阶段,国家和地方政府要从提升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高度,认识本土核心企业培育的重要性,只有本土大企业能够在中国产业集群中发挥了主导作用,我们的外向型产业集群的产业升级方向才能由我们自己决定,国家才能从集群升级中获得更大的产业收益。

5.重视产业集群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培育,不断提升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产业高度。

传统上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产制造领域,较多关注产业的生产制造链条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资源共享,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服务业对区域产业集群升级与发展的影响。实际上,服务业特别是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育程度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嵌入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系统之中,发挥集群内部创新的化合作用。另外,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还能够为产业集群内部各种要素资源的配置充当中间搭桥作用,促进区域内部要素效法的优化,进而提升集群生产的整体效率。中国目前的一些外向型产业集群主要承担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生产制造功能,这些功能虽然也需要一定的生产性服务业相支撑,但总体上需求较低。随着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生产服务业已经成为制约集群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积极培育包括研发、广告、金融服务、会计、法律等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是谋求中国外向型产业集群升级的一个重要思路。


相关内容

  •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可以解释金融企业集群的原因或优势所在.如金融产业集群易形成专业人才市场,降 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 杨 娥1.2 博士生(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院 上海 2000252.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上海 200237)中图分类号:F830 ...
  •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国贸系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1.多哈回合谈判的前景: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及前景:3.大陆与台湾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4.中国加入WTO议定书中的特殊保障条款:5.我国的生产补贴和WTO的反补贴协议(ASCM):6.中 ...
  • 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
    外资在华并购与国家经济安全形势 高梁 20多年来,我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使经济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当前重大紧迫的任务.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则是实现这一战略任务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 ...
  •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国际贸易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题目仅供参考,可以加以修改,也可以自拟) 1.WTO 贸易救济措施研究 2.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思考 3.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我国外贸出口品牌战略的实施与研究 5.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 6. ...
  • 班主任助理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时光稍纵即逝,又到了年末总结的时候了,回首半年的学生班主任的工作,也许我写不出华丽的词藻和长篇大论来记录半年来的点点滴滴,也许我并没有达到千导要求的3000字工作总结的标准,但我的这份工作总结绝对是没有经过百度以及任何抄袭的,我想用 ...
  • (不包括奖助学金及各类社会奖学金)
    2012学年团学活动获奖名单 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22012学年团学活动获奖名单学年团学活动获奖名单 )(不包括奖助学金及各类社会奖学金不包括奖助学金及各类社会奖学金) 获奖集体 活动名称 级别先进班集体 校级校级 2012级广播 ...
  • 空间统计及计量方法学习笔记
    空间统计及计量方法学习笔记 1. 背景及文献综述 ....................................................... 2 2. 空间效应 ............................. ...
  • 中国历年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中国历年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 ============================================================== 投资金额 中国历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一览(1983-2013) 中国历年对外直接投资 ...
  • 我国外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李研妮
    Vo. l 30, No . 3 预 测 FORECASTI NG 2011年第3期 我国外债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李研妮, 冉茂盛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重庆400030) 摘 要:外债的适度规模对一国的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
  • 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 要]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中执行着价格转换职能,它的变动对国家对外贸易的平衡与国内经济活动都具有深刻的影响.本文采用计量中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