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沧浪诗话]有感 - 范文中心

读[沧浪诗话]有感

02/12

读《沧浪诗话》有感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也是中国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全书系统性、理论性较强,对诗歌的形象思维特征和艺术性方面的探讨,论诗标榜盛唐,主张诗有别裁、别趣之说,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批评了当时经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弊病,对江西诗派尤表不满。又以禅喻诗,强调“妙悟”,对明清的诗歌评论影响颇大。

严羽论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将禅宗的思维方法引入诗学,并借用禅宗话语进行言说,即“以禅喻诗”。整个《沧浪诗话》贯穿着禅学思想,因此表现出极为鲜明的禅学化色彩。严羽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沧浪诗话》论诗方式的一个特点是“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它的“别材别趣”“兴趣”、“妙悟”、“气象”、“入神”诸说以及诗歌体制之辨,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妙悟”说为中心的的审美主体论,以“兴趣”说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和以“入神”说为极诣的审美理想论,成为构建严羽美学思想内在体系的三大理论主干。别材、别趣说所谓材,指题材,非指天才;所谓趣,指旨趣,非指风趣。这里严羽提出了一个诗歌创作的题材选择和思想倾向的问题严羽主张诗要用形象思维,要意境莹澈,反对纯议论化和概念化。别材”反对依赖书本,“别趣”反对依赖说理。

“兴趣”说是严羽美学思想中最具本质意义的理论纲领。严羽“兴趣”说的审美内涵包括下列两个方面:(一)诗歌的内在质素为“吟咏情性”,亦即抒发诗人的情感意绪。(二)诗歌以少总多的艺术手法

和含蓄隽永的审美效果或艺术魅力,亦即外现途径及诗成后的境界。其《沧浪诗话·诗辨》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用了“空中之音”等四个象喻,似乎比较玄虚,但这段话的落脚点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可以说,严羽在此提出了自己的审美理想,这“四中”之说重在无迹,重在委曲,重在空灵。“镜象水月”之空灵迷离,浑成无迹,被严羽借来说明诗歌的艺术美所体现的极致,或曰“理想境界”,简言之就是“兴趣”。

与“兴趣”和“入神”二说相比,“妙悟”说是严羽美学理论中突出审美主体性、弘扬自我性灵的最具独创性的命题。这是宋代禅宗美学在诗歌理论中结下的硕果。“妙悟”说主要是针对北宋以来诗坛上弥漫的一股“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恶劣风气,特别是针对江西诗派的雕琢剿窃与四灵、江湖诗派的步趋晚唐的陋习有感而发的理论主张。“妙悟”说的思想渊源,主要本自不立文字、直指本心、一朝顿悟的佛教禅宗学说。“妙悟”之义域为:通过熟参历代诗歌特别是汉魏晋盛唐诗歌,诗人创作由自为质变为自在的艺术创造的自由无碍的最佳审美境界和学习诗歌创作的上乘之法。所谓“学诗者以识为主”,“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严羽的“妙悟”说其实是突出“心”的作用。“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独探骊珠,相到精当而深刻地揭集了诗之所以为诗、有别于哲理议论文字的独具的美感特征。

严羽的诗歌理论与当时诗歌的发展变化有密切的联系。 对江西诗派过多地讲究“出处”、“来历”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作诗方法,一般江湖诗人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而以“四灵”为代表,通过标榜晚唐诗,已经带有对宋诗的知性倾向加以反拨的意味。但严羽比他们高明的地方在于:第一,严羽的诗论虽然带有札记、语录式的特点,论说并不周详(这可能与他受禅宗影响有关),但他还是能够从一定理论高度上对诗歌的某些关键问题作总体把握,这是当时其他人所不具备的。第二,对于诗歌取法的对象,“四灵”是专注姚、贾,刘克庄以后的诗人虽范围有所扩大,但仍局限在中晚唐,或至多加上个别盛唐诗人。而严羽虽然最推崇盛唐,同时却主张“从上做下”,要求对汉魏六朝、初、盛、中、晚唐诗,乃至被他批评的苏轼、黄庭坚,都要加以关注,不可偏废。这样的眼光当然更全面公允。第三,从学习古人的方法来说,江湖诗人大多数是停留在学习个别、具体诗人的诗风以及写作手法上,模仿的痕迹仍然很深,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严羽则要求在熟读细参、多方吸取的基础上从“悟”而入,虽然他对个人独创的强调不够,仍没有跳出古人窠臼,但毕竟以“全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这样的见解提出了融汇贯通、以我为主的学习方法。第四,尤其重要的是他的“妙悟”一说,实际上涉及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构思、欣赏心理中最核心的直觉体验与感悟等问题。虽然他未能深入分析这种心理活动的真正内涵与科学道理,但毕竟比较敏锐地从禅悟上体会到诗歌的构思与欣赏都与逻辑思维不同,既不是知识积累的结果,也不是理论分析的结果;诗歌的语言,在根

本上不是说明性的,而是暗示性的。

严羽的《沧浪诗话》作为南宋最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具有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纲领。它对明清两代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远。并且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玄思,也开启了“以禅喻诗”更为广泛的诗论方向,尤其是对意境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相关内容

  • 中国古代文学试卷与答案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习题(自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 147. 宋代古文运动最早的先驱人物是( C ). A. 王禹唐 B. 穆修 C. 柳开 D. 林逋 148. 王禹偁晚年自编的文集是( A ). A. ...
  • 古代文学研究生必读
    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发表时间:2013-7-10 责任编辑:whj 浏览次数:534 一.著作类(50种) 1. 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 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3. 杨伯峻&l ...
  •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基本资料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一卷本) 作者:郭绍虞 出版社: 出版年:1979年11月第1版 页数: 定价: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的基础上选编的,分先秦.两汉.魏晋南 ...
  • 王国维意境说对王昌龄意境说的继承和发展
    <晋阳学刊>2000年第5期 王国维意境说, 山西太原 030012) 摘 ":意境"是充满着中国艺术特性的美学的范畴.最早提出"意境"的是唐代的王昌 龄的<诗格>.<诗 ...
  •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王昌龄的边塞诗与盛唐气象 ○朱晓燕 摘 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学都带有某一时代特定的烙印.盛唐是富于创造性的解放的时代,它解放了诗人的个性,在诗歌创作中形成了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 ...
  •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江苏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江苏自考汉语言文学) 一.先秦 1.<尧典> <尚书>:<书>.<书经>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历史文献,是< ...
  •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杜甫[登岳阳楼]赏析
    王国维融会贯通了中国历代文论和西洋哲学.美学理论后,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拈出三组相对命题:"造境"与"写境"."主观之诗人"与"客观之诗人".&qu ...
  • 论齐梁批评家对秘阮诗与正始诗风评价之差异
    论文关键词:祛阮诗 正始诗风 齐梁批评家 价值判断 论文摘要:齐粱批评家肯定祛.阮诗,但又对正始诗风评价不高,如钟嵘认为正始诗风"陵迟衰徽",刘鹉认为"浮浅".轻澹,萧子显.沈约论及魏晋南朝文学流变时 ...
  • 唐代诗人 边塞诗派2
    导读:诗人之达者"(<旧唐书>),诗人将近体诗的声律引入古体诗中,是唐代都督府之一,正衬托出诗人勇往直前的豪气和对未来充满自信的开朗豁达,另外<塞上听吹笛>没有半点通常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哀怨,岂为妻子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