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 范文中心

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03/04

11.《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恰当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并补充资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3.能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步骤,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4.在读中感悟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远航这一历史事件写清楚的,初步感知详写和略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你们知道1492年发现新大陆的是谁? 对,是哥伦布,而早在明代,我国就有一位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九十多年!他就是——板书“郑和”。出示郑和图片。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郑和?

2.一提起郑和,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郑和下西洋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样的意义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郑和远航》。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

2.检查生字词

在刚才的朗读中,这些词语跳入了我们的眼帘,谁能来读好它? 出示:

●(雄伟壮观、浩浩荡荡、破浪西行)这组词语在文中是描述什么的呢? ●(狂风呼啸、奔腾咆哮、波峰浪谷)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用心去读读这些词语,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和气势来。 类似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惊涛骇浪、波涛滚滚、汹涌澎湃、风高浪急) ●(身材魁梧、健步上船、抱拳告别、友好亲切、镇定自若、鬓发全白)这组词语在文中又是描写谁的?

●码头、派遣、仪器、撕裂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三、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2.文中有一段话给了郑和远航高度的评价。谁能快速找出来?

交流,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与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是的,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教师圈划“大”、“长”、“广”、“ 顶峰”。

(2)大家知道“顶峰”是什么意思?(山的最高点)

(3)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

(4)指导朗读,读出夸赞的语气。

3.解读“规模大”

(1)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今天我们首先来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大”,请大家默读课文1-3段,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规模很大?请把它划出来。

(2)、交流: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3)用笔圈出这段话中的数字。

(4)学生说体会。(可体现出“宝船”的大。)

(5)点拨: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要点:

A、这些船大,雄伟壮观,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让我们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间教室来作比,宝船等于有二十几个教室这么长,十几间教室这么宽。可见,宝船真的是非常雄伟壮观啊。)

B、船上有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 (理解“罗盘”:指南针)

C、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等。(点拨:还可以往后面看看,这艘宝船上载着什么?)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加以具体说明的?(列数字)

是的,作者通过这四句列数字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宏大。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7)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8)除了船多,你还从哪看出这次远航的规模很大?

●随行的人多: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送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场面热闹)

师:那在这一段里,除了写了人多,场面热闹,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时间、地点、天气、主人公:那可见,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对于这些信息,也应该第一时间告诉读者。)

郑和指挥着规模如此宏大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的样子了吗?(学生想象练说。)

(10)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

师:除了第一段,还有哪里也能看出规模宏大?

●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是的,当时时近中午,只见他,出示第三自然段。(板书:扬帆启航) 随着郑和的一声“启航”,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4.小结:可见,郑和远航真是一次( )的航向啊!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郑和规模宏大的远航船队,那他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又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跨越了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我们了解了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 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样评价郑和远航: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受下他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三、品读文本

1.解读“时间长”、“范围广”

(1)、导语:从哪里体会到郑和远航时间很长、范围很广?

(2)、交流出示: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3)、自由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师小结: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从中国太仓到非洲东岸,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航海事业,他把中国的古代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真不愧为一位顽强探索的伟大航海家。

(5)、指导朗读。

2.解读“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板书:友好交往)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友好交往。)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3.解读“战胜风险”

(1)郑和远航是一帆风顺的吗?看看郑和在第一次航海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郑和又是如何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3)男同学读第一句到第三句。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风浪的凶险)

(4)自己再读读,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非常的凶险?(“脱僵的野马”、“咆哮”、“呼啸”)

(5)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6)除了险恶的风浪,还有什么其它的危险?(还有海盗的袭击)

(7)请男同学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要把惊心动魂的场面表现出来。

(8)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又是如何呢?请女同学读第四句。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郑和从容镇定、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富有智慧„„)

补充资料:郑和第四次远航在印度洋里遇到了飓风的袭击,船员们被掀得东倒西歪,船有的断杆,有的漏水,有的被打散,船员们都很恐惧、绝望,但郑和沉着镇定,鼓励船员和士兵不要畏惧、退缩,终于度过了危机。

(9)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

小组合作探究:

第5自然段有一句是环境描写,哪一句?

出示:“狂风呼啸着„„奔腾咆哮。”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衬托郑和镇定自若、临危不惧的品质。

(10)拓展想象:郑和还遇到了什么困难?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

①交流:遇到海盗,郑和用得当的办法制服、俘虏了海盗。

②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郑和不怕艰险,机智勇敢„„)

(11)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12)、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历史性的一幕吧!

2.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前,分别标上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风险”。根据板书的小标题,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同桌互说,指名说,评价。

五、课外拓展,升华学生情感。

1.我们似乎也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出示航海路线图,在众多的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面对着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

定,眺望远方的郑和。你想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记下你们汹涌澎湃的情感。(播放音乐)

2.小结:说得多好啊!郑和远航让中国名扬海外,如今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学习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究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郑和远航。

六、作业

搜集资料,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 友好交往 战胜风险


相关内容

  • 五年级语文下册郑和远航1教学实录苏教版
    郑和远航 学习要求: 1.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浏览资料,拓宽视野,对郑和远航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培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2.凭借语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向郑和学习, ...
  • 伟大的郑和
    郑和下西洋 编辑词条 郑和下西洋是指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的历史.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 ...
  • 评价戚继光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 ...
  • 第17课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带答案
    西江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 班级: 姓名: 课 题 学习 目标 学习 重点 学习 难点 第 17 课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郑和下西洋 如何全面地辩证地评价郑和下西洋. 课型 文 化 课时 按排 1 ...
  • 16郑和下西洋
    看<郑和下西洋 序>前35秒.刚才大家看到的这个简短的视频,是纪录片郑和下西洋的片头,结尾出现的数字1405就是郑和率领船队出海的年份.那么大家算一下,今年是郑和下西洋多少周年 ?610.610年前中国历史处于哪个王朝?明朝. ...
  • 20**年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 一.多音字: 踏:tā(踏实)tà(踏歌行) 撒:sā(撒娇)sǎ(撒下) 便:bià(方便)pián(便宜) 二.填空: 1.<春光染绿我们 ...
  •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四川教育出版社)
    (川教版) 第六学习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基础考点]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 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618年,李渊和儿子李世民 ...
  • 初中一年级历史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课: 1.隋朝有何特点?P2 2.隋朝建立的时间.都城.人物?P2 3.隋朝灭陈.南北统一的时间?P2 4.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P3 5.隋文帝统治时期称什么?隋朝时台湾称作什么?P4 6.大运河开通的目 ...
  •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初中一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柳雪燕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 ...
  • 四大发明教案
    <四大发明的贡献>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 同学们,2008年8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隆重举行.今天,让我们一起再去重温奥运会开幕式那些美丽的画面! 师: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的这些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