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研究 - 范文中心

开放经济下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研究

04/21

(2011级)

学 年 论 文

2013 年 6 月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国凭借廉价劳动力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开启了高速通道。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广化,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演化,中国劳动力总供给量的稳步上升,大量劳动力的剩余可使中国大批量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使中国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有效劳动数量所占劳动总量比例上升,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转变促使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或转型。 总的来说中国劳动力的总体优势依旧存在,本文将从分析中国劳动力总供给、中国劳动力结构、承接国际转移的优势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证。

关键词:中国劳动力:劳动力结构:国际产业转移

引言

选择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分析这个题目,其实是因为它紧扣目前国家劳动力市场所面临的民工荒,就业问题及企业招工问题,那么本文将从国内劳动力总供给,劳动力的历史优势及劳动力现状和劳动力结构转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章 中国劳动力的总供给

经济增长与发展离不开资源投入。投入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货币资本和技术等。其中的人力资本主要是劳动力。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将关系到该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发展水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其中农民大约10亿人,城镇居民大约2亿多人。在人口的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劳动力供给数量巨大,而劳动力需求相对短缺,所以,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增加或减少,对促进或延缓本地区或本国的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1.1 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影响因素

劳动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劳动力在本质上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是活的生命体。只有达到一定的年龄(通常16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的人才是劳动力。经济学把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部分称作劳动力。一国的劳力与非劳动力人口一般根据本国的统计制度,通过人口普查、劳动力调查进行统计和估算。劳动力供给是指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反映劳动参与或者供给变化的一个总量指标是劳动力供给总量,另一个指标是劳动参与率。所谓劳动参与率是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所占的比率,是反映、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指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可以按照若干标志进行分类,如总人口、不同年龄组人口或不同性别人口等。劳动力供给是劳动者主体进行提供劳动时间决策的结果。在劳动者进行决策时,决策主体一

般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劳动参与决策,即是否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求有酬劳动;其二是劳动时间决策,即在个人可支配时间中,闲暇与劳动时间的选择。影响劳动力决策的因素很多。其中决定

劳动力供给的首要因素是一定时期的人口数量。其次,收入的多少、工资率的高

低、税收等都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产生作用。

1.1.1.人口数量多少决定劳动力总量的大小

(1)人口数量的增长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

不同的国家由于人口数量的大小不同,劳动力的供给量也有很大差异。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决定了这两个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十分充足,并成为拥有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而英、美、德、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口数量相对少,劳动力供给也相对不足,劳动力是其相对短缺的资源。

1.2.中国的劳动力供给总量

从总的水平看,在给定人口数量的情况下,决定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总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所占的比重,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又和以前生育率水平的变化有直接的联系。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上一直很大,这与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密切的关系。分析中国劳动力供给可以看出有以下特点:

1.2.1.劳动力随着总人口增加而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中国人口总量在建国后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总人口为127 627万人,是1953年的2.19倍;就业人数在2001年比1953年增加2.42倍,达到73 025万人,是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的总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大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持续增长,至2010年达到高峰,为71.08%,劳动年龄人口规模2020年左右达到高峰,约为9.97亿人。劳动力人口比例2005年达到高峰,为62.55%,然后保持相对稳定,至2010年开始趋于下降,劳动人口总量2015年左右达到高峰,约为8.66亿人。今后十几年中,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 000万人。

1.2.2.劳动力供给总量增加趋缓以致过剩

随着计划生育的继续开展,中国人口出生率降低,总人口增加的速度放慢,劳动力供给开始由加速变为减速。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存在阶段性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在总量上,我国劳动力供给既有城镇劳动年龄的劳动力供给,也包括大批的农村劳动年龄劳动力供给。城镇劳动力中,很多下岗职工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加上新增加的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每年从农村中转移出大批劳动力进入城镇寻找就业机会。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加,达到600多万人,而实际就业率只达到30%。每年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第二章 中国劳动力的历史优势及现状

比较优势理论,从狭义来讲是指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即“H—O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出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只要两国进行国际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两种商品的产量都会增加,通过商品交换各国都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H—O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各国要素禀赋程度的不同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富裕程度使得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要素价格的不同又造成使用这种要素的产品价格产生差异,从而促使了国际贸易发生。“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国应该出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丰裕而且便宜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而进口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且昂贵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从而使双方在相互贸易中都能得到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在中国的运用是从改革开放之后开始的。由于中国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环境还处于紧缺阶段,外加中国外部环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使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对外贸易,并开始正视比较优势的实际。之后,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时候也基本上都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价格低廉。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国优先发展了农副土特产品、传统的轻纺产品及工艺产品的出口,随后,依靠劳动力优势发展起了加工贸易,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机电产品开始引领中国制造的出口。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也被人们称为“世界工厂”。

中国产品主要是出口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经济国家,他们的资本丰裕而劳动力稀缺,而中国的劳动较资本而言较丰富,所以中国可以与资本丰裕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实现优势互补。中国资源要素禀赋是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中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的形成是建立在当前中

国的要素禀赋基础上的,这也验证了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与国际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

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实现了总量的高增长,却不能代表高质量的增长。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对外贸易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比较优势理论也表现了固有的局限性,即“比较优势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而言,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大多在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会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而进口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虽然都会获利,但是发展中国家获利不多,在相互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也就是说“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这势必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理论的这一局限性,主要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前提是国际经济是静态的,不存在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该理论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积累和创新,将来自于外部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演进,技术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因此,如果发展中国家完全依赖比较优势来发展对外贸易,则可能会固化本国的产业结构,造成产业结构难以升级,使其在对外贸易中总是处于依附者的地位。并且伴随着贸易条件的逐渐恶化,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获利将会越来越少,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比较优势不可能永久存在,当自然资源枯竭,其他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加低廉的时候,这种比较优势就会消失。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受到了印度、越南等国的挑战,有人认为中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如果继续陶醉于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不能自拔,就会有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

2.1 中国劳动力的历史优势

2.1.1劳动力廉价且富裕

随着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制度的最终落实,国门随之被打开,大量外商投资涌入,拉动了近三十年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其中最不可被忽视的因数是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因而改革开放后中国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直接和间接加工贸易产业。外商选择来中国投资主要原因有:

1. 中国国内的政策优惠,大量的对外商的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优的扶持政

策自然能够吸引他们来华投资。

2. 转移的产业大多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这些企业在自己国内只能面

临着被拆毁或整改两天路,而整改的成本太高,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

化只好到国外另寻出路,然而当时中国政府对于环保意识还不强,自

然成为了这些产业的承接地。

3. 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是个几乎没有被开发过的庞大市场,且中国地大

物博,面对这么一块大蛋糕,外商又怎么能抵制得住诱惑而不垂涎呢?自然会争先恐后般的来华投资

4. 对于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成为他们最大的吸引

力。

由国家统计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中国农村流动劳动者从1980年的200万上升到1990年中期的7000万,到200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了9000万。而当时的工资水平仅为38\月。大量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为外商带来大量利润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2 中国劳动力现状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开始出现供需关系紧张,例如出现“民工荒”,“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等系列问题。劳动力市场疑出现刘易斯拐点,开始了短期的劳动力短缺,其主要原因在于计划生育政策下,中国近几十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维持在百分百之四点几,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且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愿意从事高强度工作的青壮力越来越少,又因为物价水平的大幅上涨,企业未来为了招工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资福利。

2.2.1 中国劳动力的潜在优势

由去年中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劳动参与者总数为7.64亿,而第一产业所占据劳动力人数为2.66亿,失业人口为5000万左右。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补给不足,为了改变着一现状就必须把这一缺口给补上,那么从哪里凭空产生这么多劳动力呢?答案还是得到农村去找。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因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数所占比例太高,根据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来看,他们从事第一产业的的劳动者人数平均只占了参与劳动者总数的3%左右,那么照这个比例来算,中国至少还能有1.9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现在政府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使这部分劳力资源空出来。国外能够做到这样,主要是因为他们高程度的机械化生产使得高的劳动力生产率得以保障。那么在中国不只是简单的实现机械化生产,还需要给进城务工人员提

供政策保障使他们踏实的待在城市里,这样才能使土地向少数人手中集中,从而使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得以大幅提高,政府对第一产业的大力支持同样能使农器具制造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通过这种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的资本品和劳动力的交替便能补充了目前劳动力市场的空缺,并能使中国人口红利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而且保障了中国经济持续性增长。

2.2.1 中国劳动力结构转变

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为220.6万,职业中专招生人数为182.7万,2011年,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为681.5万。职业中专招生人数为247.1万,而2000年以前高等院校招生人数平均为100万左右,职业中专平均招生人数为130万左右。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过去二十年的劳动者,大部分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且专业技能性不强,大多从事流水线工作或简单的手工活。而随着教育条件的改善,近十年累积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数大约为3500万左右,专业技术人才大约1900万左右,而未来十年这两类人才将会接近1亿,中国劳动力结构的这一重大转型,将会使中国绕过劳动力的“比较优势陷阱”,然而随着劳动力结构的重大转变,相应的国内企业也要随之转型,调整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型转变,由单纯的加工向创造方向调整。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

结论

中国人口红利的优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将会继续下去,随着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继续转移及中国劳动力结构的重大转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劳工短缺问题将会得以改善。不久的将来,中国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会有大幅提升,国内产业也将会发生重大转型。价值劳动力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为今后的中国承接国际高新产业提供了内在保障。外商来华投资将不会再仅仅是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不再可能有大量转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刘易斯拐点将会越来越明显,劳动者工资待遇将会有明显提高。中国经济将能够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2] 彼得.林德特.国际经济学.9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3]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4]陈正顺.国际贸易.台北:三民书局,1993


相关内容

  • 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学年论文 题目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 ──分析与对策 学院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 1302 学生袁康兴 学号 [1**********] 指导教师谢文涛 二〇一六年七月二十二日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 ...
  • 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_王钰鑫
    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变化 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王钰鑫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 摘102488)要:认识和把握我们党对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认识的演进和脉络,揭示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的深刻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我国发展 ...
  • "五个发展"理念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研究郑长德
    [摘要]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发展中,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理念.在"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 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上.中.下
    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上.中.下篇) 一 城市定位:一个决定中国城市发展命运的主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突飞猛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使国家边界变得不太重要,城市的作用日益突出.换言之,国家竞争力更多地体 ...
  • 如何做研究和撰写论文
    如何做研究和撰写论文 陆铭教授(复旦大学) 今天这个题目,如果由一个研究比我做得更好的人来讲可能更有好处.但是现在来讲这样题目的人太少了,所以我愿意来把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分享,也非常感谢大家来听我的讲座.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现 ...
  •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的加强,同时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服务贸易的地位及作用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各国高度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典型代表.中国作为世界 ...
  • 金砖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定量分析_陈万灵
    2013年第1期总第165期2013年1月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omparative Economic &Social Systems No. 1,2013Jan. 2013 金砖国家经贸合作关系的定量分析 陈万灵 ...
  •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趋势
    经济学家--2011.01 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 方式的转变和优化趋势□简新华1叶林(1.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2.武汉大学人口·资源·环境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中国的"十二五"计 ...
  • 关于中国汽车行业如何发展的论文
    这个我自己觉得是最完美的.非常符合你的需求1!!!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年鉴>(2002). [2]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报告>(2002). [3]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 ...
  • 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模式概览
    作者: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一.关于发展模式的基本含义和分类方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调整和变革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社会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