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几点要求 - 范文中心

试论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几点要求

12/20

试论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几点要求

摘要电视新闻通过可视形象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最迅速、最直接地和广大群众见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生命,“再现”、同期声、现场感等方法可满足电视新闻的真实性的要求,对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把报道做得生动、鲜活、真实、可信,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电视新闻 再现 同期声 现场感

电视新闻片的前身是记录电影。我国的电视新闻于上世纪50年代末诞生,目前已经有了很大发展。电视新闻是“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它可以通过可视形象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最迅速、最直接地和广大群众见面,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新闻的本源是事实,真实性同样是电视新闻的生命。

一、“再现”是电视新闻生动化的有效手段,但是滥用“再现”会影响真实

电视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真实生动,迅速快捷。声像俱备的特点,使得电视有能力最大限度地展示原生态的生活,表现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让观众更加真实和全面地认识世界。但是,电视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表现的局限。比如在电视新闻中,表现过去的时态和抽象的内容,显然就不是电视的所长。因此,如何突破电视表现能力的局限,使得电视新闻在遵循真实性原则的同时,更加生动形象,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和接受信息,一直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近,在一些电视新闻中运用的“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是电视新闻表现方式的一种创新。什么是“真实再现”呢?先看几个例子:《东方时空·记忆》栏目曾经播出一期关于作家沈从文的节目,其中有这样一段内容。伴随着解说,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码头边,一个青年着长衫,举雨伞,迎镜头而立的身影(远景);幽深的雨巷,一双脚进入画面,青年的背影走向巷子深处(特写一全景,背拍);青年抬头仰望天空,刺眼的阳光使他眯起了眼睛,眼镜片的反光,也使得画面变得模糊(近景)。同时,在这几个画面的右上角,都有“真实再现”的字样。

按照传统的思路,在表现上述镜头的内容时,不外是空镜头加解说,或者通过采访用语言说明。这些方式显然不能够充分体现电视媒介的生动性,从而影响了信息的传播效果。现在,上述节目运用了扮演的方式,把发生在过去的情景予以生动再现,间接地还原了事件和人物的本来面貌,使观众省去了把抽象语言转换为具体形象的过程,减少了观众接受信息的费力程度,提高了节目的可视性。因此,所谓“真实再现”,就是这样一种手法,即运用扮演的方式,使真实的内容得到生动形象的再现。

新闻作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基本要求就是具有真实性和新近性。这当中真实性是前提,是生命。也就是说,凡所报道的新闻理应真实,不真实的信息便不能成为新闻,更不能报道。电视新闻不仅需要包括以上要求,而且镜头表现手法也应该真实。然而,近一个时期,一些电视媒体的电视新闻,尤其是纪实性很强的现场报道节目频频使用上述“再现”镜头。例如:抓获受贿者后,电视记者通过犯人或见证人的口述,人为地再现案件中行贿受贿的细节;拘留赌徒后,电视记者人为地再现赌徒慌乱丢弃赌具,藏匿赌资的场面;密谋盗窃作案被抓后,记者人为地再现犯人密谋犯罪的过程。

这些“再现”镜头,由电视记者按照原事情发生的经过,组织新闻事件的当事人或具有表演技能的人再现由于某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而当时未能用摄录设备记录下来的情景。具体表现手法有重演和扮演两种。

显然,这两种都是事后补拍的“再现”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再现”会否与新闻的生命——真实性之间产生矛盾?受众在观看这些“再现”镜头之后是否难以辨别此片是新闻还是电视剧?众所周知,新闻与电视剧有不同表现方式,新闻之道在于求真,离开了真实,新闻便无价值可言,在运用这种方式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再现”会否与新闻的生命——真实性之间产生矛盾?确实,电视新闻节目不同于电视剧,它的美感建立在完全真实的基础上,反对导拍、摆拍,禁止移花接木,已成为电视新闻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而扮演显然与这一要求背道而驰,弄不好,不仅不能使节目真实生动,反而有可能使观众思维混乱,搞不清自己正在看的是电视新闻节目,还是电视剧。几年前,曾有过一个电视新闻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其中,现仍健在的老人讲述自己当年在照相馆当

学徒时悄悄藏起一本反映当时日本兵兽行的照片的故事,便是运用了扮演的方式。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照相馆里,一个20岁左右的男青年正在忙碌,一个挎着战刀、脚蹬皮靴的日本兵大步走了进来。二人对话。男青年在洗像时发现了照片的内容,极为震惊,便偷偷留下一套,藏在墙砖的缝隙里,保存到了今天。这一段中,有人物、有情节、有动作、有心理、有细节,与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没什么差别,确实容易让人心生疑虑,不明白这到底是电视新闻纪录片,还是电视剧,其中的内容到底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创作者的编造。于是,这种再现的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违背历史真实、容易引起歧义的表现方式而受到了批评。

因此,在运用“真实再现”这一手法时,要特别注意扮演是为了更好地再现情景的真实,而不是为了刻画人物,因而不宜用过多的笔墨去强调人物。这一点在一些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节目中也得到了体现。

二、同期声有助于电视新闻真实性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声音为传播符号的,只有声画真实,传播的信息才是准确的。在这一前提下,新闻报道才能在受众中产生真实感。现代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从头至尾充满解说的电视新闻,希望能从屏幕上欣赏到有声有色的真实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电视摄录采编人员,不仅要记录下客观世界的真实图像,还必须同时引进现场真实的音响——同期声。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记者在拍摄中往往只重视画面的构图、色调等因素;在报道的文字写作中,也往往只强调报道要素,而忽视了现场声音的存在。现场发生的一切都是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如果放弃了现场声响,实际上就是舍弃了新闻事实的重要因素,换句话说,就是舍弃了电视新闻这道美味佳肴中有滋有味的组成部分。

同期声包括画面上出现的和未出现的人物语言、动物声响和环境音响。它们分别能真实地传达出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气氛,同期声所造成的氛围和情绪,能把观众带入电视片所表现的内容之中。同期声对纪实性节目的创作尤为重要,因为声画合一的同期声代表了完整的现实真实,虽然讲话人的声音未必标准纯正,但是这恰恰是电视纪实美学特征的体现。同期声的正确运用,一方面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常言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报道本身的真实性,而同期声的运用,可

以把事件现场音响、人物的讲话,直接传递给观众,而减少采编人员的“转述”过程,减少了报道的中间层次,将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原原本本地传递给观众,从而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同期声的巧妙运用还可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性。

电视新闻同期声运用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年来,由于电视从业人员良莠不齐,出现了记者拿着话筒到处伸的现象,新闻中各类人物也不管有无必要,都请其出画面大讲一通,既无端耗费了前期采访的时间和设备、加重了后期压缩处理的负担和难度,更使电视新闻屏幕充斥着大量水分,降低了一档新闻的整体质量,限制了在有效时空内扩大信息量的可能性。电视新闻同期声本来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重要手段,但如果应用不当,到处滥用,效果常常是适得其反的。滥用同期声的弊端,除了显得做作和不自然外,会使整个一档新闻充满水分,缩小信息量,倒了观众的胃口。有的人物同期声一讲就是三四十秒,空洞无物,如省去,则可以增加两条有实在内容的简讯。

另外,还应当涉及采访对象的选取。选好采访对象是决定同期声应用成败的关键。电视记者在采制同期声时,应考虑到所选对象“能不能讲”,不能讲的,千万不要勉强,对不能讲的采访对象,如非要采访,可问一些答案非常明确的问题,问一句,答一句,而且要尽量简短。这样或许能采制到比较满意的同期声。对于知识界人士,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实践中有电视记者“教”采访对象如何讲的,甚至逐字逐句地教。讲明采访意图是必需的,但决不能让采访对象“鹦鹉学舌”。这里有个尊重采访对象的问题。如果对采访对象、特别是一些颇有身份的人士采取教他们怎样讲的方式,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所采访到的同期声也就不真实了。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领域,应该是很广阔的,它的运用技巧,更是“实践出真知”的事,在新闻采访中都要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很难也不应套用什么固定的模式。只要能充分发挥出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魅力,充分显示出电视新闻的特色,使同期声与整个片子浑然一体,成为片子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就是成功地运用。电视新闻记者只有在在

采访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运用,才能不断提高电视新闻同期声的采制水平。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运用同期声应从实际出发,灵活把握。电视新闻中,同期声是构成真实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记录下和巧妙地运用好同期声是制作一部高质量的电视新闻作品的重要条件,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要学会灵活使用同期声,要把同期声真正放在恰当的位置上,这样才能更加丰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现场感带来真实感

给观众带来很强真实感的一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新旧价值外,还有具备强烈的现场感。如果在摄制上能体现强烈的现场感,那么它的播出效果便会身价倍增,甚至还会引起“轰动效应”。

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的现场感受,之后再把最能体现新闻事件本质的声音和图像反映在电视屏幕上,传达给观众。进而引起他们的共鸣,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呢?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采访拍摄中,要深入实际,认真了解和掌握现场正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事实,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善于在现场及时抓住最能反映新闻事实的本质的现场气氛,用充满活力的画面和声音营造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的现场。要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要选择合适的报道形式进行报道,现场报道是增强电视现场感的首选报道形式。这种报道形式最能发挥电视声画并茂的优势,充分体现电视的特点,是增强新闻现场感的最有效的途径。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采用电子摄录设备,向观众口头报道当时“刚刚发生”、“正在发展变化”的新闻事实,它极具现场感强、真实感强和参与感强等特点;记者直接“出镜”把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声音、细节、结果等通过屏幕向观众叙述,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效果,给观众造成一种强烈的现场感,把观众直接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电视记者还可以在事件现场直接采访当事人和目击者,充分调动观

众参与的积极性,使观众有参与新闻事件当中的感觉。同时使观众看到、听到记者和当事人的叙述和现场特有的同期声及图像,使观众倍感亲切,增强新闻的冲击力、可信性和真实感。

二是要抓住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时间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时间,失去了时效性,就会失去新闻的价值,就更谈不上现场感。因此,最适宜搞电视现场报道的突发性事件新闻,它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特别强,这就要求记者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一旦发现新闻,就要在第一时间赶到事件现场,把“刚刚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现场报道,利用先进的电子摄录传输设备,争分夺秒地播报出去,这样的电视新闻才能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如果一件突发性新闻事件已过去几天记者再去搞现场报道,展示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些时过境迁的画面和声音,那就失去了现场感,鲜活的新闻也就变成了“旧”新闻。

三是要及时捕捉到最能反映新闻事实本质的现场镜头。要增强电视新闻的现场感,使现场报道产生“轰动效应”,这就看记者在现场能否及时抢拍、抓拍到最能反映新闻事件本质的镜头。现场感与现场拍摄两者截然不同,所有的电视新闻都是在现场拍摄的,但并非现场拍摄的电视新闻都具有现场感。采访时记者要深入细致,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对现场新闻事态的发展、变化有充分的估计,思想上有高度的准备,并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深度,具有现场感的场面做文章。在新闻现场能随时注意拍拦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并能迅速做出高度的反应,及时在现场捕捉抓拍到比较自然、真实的镜头和生动场面,就能给新闻报道有效地增强现场感。而有的记者缺乏新闻嗅觉,采访不深入,到了现场对新闻事件理解不深,面对事件出现的现场气氛无法应对,只是简单地拍几个镜头就赶回去,因而漏掉了现场最真实的、说明事物本质和充满活力的、最具现场感的画面,就会使整条新闻大为失色、甚至导致失败。 传播学专家威尔伯·施拉姆说过:“传播的实质就是使受传者同传者因一种特定信息而协调一致。”通过现场直播,记者可以把特定信息传给观众。这种信息,不仅是新闻现场可见景物的组合,同时也是新闻现场综合感觉的组合。这种感觉是不可见的,但是它切切实实通过画面和声音同步传递出来,给人以触动和震撼。

总之,电视新闻应当成为一种有灵有肉的东西,成为一种有情有义的东西,成为一种有人有物的东西。新闻应当用自己的心,用自己的情去讲述人间故事,去传播人类文明,去引

导社会进步。它应当是一种有生气、有灵气的活生生的信息提供者、舆论引导者和文明传播者。真实便是其魅力所在。发挥其所长,避免“再现”,恰当运用同期声,增强现场感与真实感。让电视新闻充分展现其真实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轶群.电视新闻现场真实性浅析.理论观察,2004年第2期.

[2]蔡尚伟.广播电视新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3]黄辉.应用广播电视新闻学:通晓电视.学林出版社,2006年1月.

[4]黄匡宇,王焰.电视新闻学电视新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相关内容

  • 全国编辑记者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全国编辑记者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之 <广播电视基础知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 2.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必须把握那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要坚持新闻 ...
  • 关于规范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报道的意见
    NH140-0202-2006-00022 新广 [2006]22号 新野县广播电视局 关于规范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报道的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 ...
  • [新闻学概论]小抄
    新闻学概论考试重点 题型: 填空题(10个左右):名词解释(5个左右,每个3,4分),简答题(5或6个30分,比名词解释更详细):辨析题(2个相互对立的观点):材料分析题1个:论述题考查基本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要局限于老师所讲的内容,有 ...
  • 播音主持笔试
    播音主持试题模拟[口试+笔试]模拟题 话题主持: 一. 新闻类 1.以"国六条"出台,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主持一个小栏目. 2.以"瓜农进城卖瓜难"为话题主持一档新闻节目. 3.以"今 ...
  • 生命之舟教案
    生命之舟 设计者:建昌汤神庙中学 郭晓娟 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 3.理解生命之舟的内涵,感受军民的鱼水深情. 教学重点: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准确.生动.简明的 ...
  • 保健品电视专题片制作技巧浅析
    打印本页 访问数: 313 发表时间:2008-9-29 0:07:28 专题片应由新闻部或专题部创意,一般不要找广告部,避免广告味太浓,影响传播效果.新闻专题片禁止本企业员工或经理上镜头,尽量让企业外人士说话,这样更显客观.更可信. 专题 ...
  • 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重点全面复习材料
    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考试复习材料 一.基本概念(题型:填空,选择) 1.什么是新闻? 答: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本源? 答:事实. 3.新闻的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 ...
  • 有关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作者简介:许丽娟,女,(1969.12-),吉林省四平人,四平广播电视台,记者 摘 要:我国新闻事业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发展重任.因此,作为从事新闻事业主要人员--新闻记者,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十分必要.本文结合当前新闻记者职业道 ...
  • 电视台新闻部社会实践报告
    电视台新闻部社会实践报告 为了充实暑假生活,开阔视野,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把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联系起来,我来到了**市**电视台新闻部实习. 在实习中,我有幸得到这里新闻前辈的教导,以一个"内行"人的身份观察到了新闻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