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理论给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 范文中心

皮亚杰理论给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09/29

皮亚杰理论给幼儿数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为四个基本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根据这个理论,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数学活动时,应该多让幼儿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从而理解数学的真正含义。

【关键词】皮亚杰 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 数学 操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 )是当代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专家。他把生物学、数理逻辑、心理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综合起来,建立了自己的结构主义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受到了国际上广泛的重视。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是他的重要理论之一。

一、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

[1] [2] [3] [4] 下一页

1、理论产生过程:

在很长一段时期,心理学家们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和观察往往特别重视儿童获得智能增长的正确学习过程,但当代著名学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却对孩子是如何犯错误的思维过程进行了长期的探索,皮亚杰发现分析一个儿童对某问题的不正确回答比分析正确回答更具有启发性。采用临床法( Clinical method)方法,皮亚杰先是观察自己的三个孩子,之后与其它研究人员一起,对成千上万的儿童进行观察,他找出了不同年龄儿童思维活动质的差异以及影响儿童智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独特的儿童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引发了一场儿童智力观的革命,虽然这一理论在很多方面目前也存在争论,但正如一些心理学家指出:这是" 迄今被创造出来的唯一完整系统的认知发展理论" 。

2、理论的主要内容: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0岁到2岁)、前运算阶段(约2岁到7岁)、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12、13岁)、形式运算阶段(12岁到15岁)。因为学前幼儿是我们的研究对象,因此我主要论述感觉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如果这个动作停止了,他的认识也就停止了。比如说,幼儿在数数时,是通过实物或手指进行的,如果他们不进行这个动作,就不能完成数数的活动。

(2) 前运算阶段:

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思维,于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 表象性思维" ,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动作内化具有重要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皮亚杰将前运算阶段又划出两个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

① 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这一阶段的产生标志是儿童开始运用象征符号。儿童不仅会用实物作为符号,同时他们也会用语言来表征物体。比如说,在游戏时,儿童用小木凳当汽车, 用竹竿做马,木凳和竹竿是符号,而汽车和马则是符号象征的东西。即儿童已能够将这二者联起来,凭着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象征化。

② 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是儿童智力由前概念思维向运算思维的过渡时期。此阶段儿童思维的显著特征是仍然缺乏守恒性和可逆性,但直觉思维开始由单维集中向二维集中过渡。守恒即将形成,运算思维就要到来。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认识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相对的具体性,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不能进行运算思维。②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③自我中心性,儿童站在自己经验的中心,只有参照他自己才能理解事物,他认识不到他的思维过程,缺乏一般性。他的谈话多半以自我为中心。④刻板性,表现为在思考眼前问题时,其注意力还不能转移,还不善于分配;在概括事物性质时缺乏等级的观念。

3、教育的启示:

通过认识了一系列的智力发展理论,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活动中应如何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呢?

教师应该首先了解皮亚杰的智力阶段性发展理论,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来设计活动。幼儿的思维发展是由直观性向表象性发展,因此在活动中应以操作活动为主。对于数学概念的获得,皮亚杰说过:“假定儿童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的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儿童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儿童并不是学会算术,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皮亚杰认为,“智慧自动作发端”[1]。因此,作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幼儿教师来说,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应多提供给幼儿可操作的材料,并提供适宜的环境供幼儿摆弄玩具,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对知识地探索。在这里教师只是儿童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作用是间接的。教师要尊重儿童学习的愿望,不应该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是介绍问题和对策,让儿童自己主动地、自发地学习。

二、操作活动对于幼儿理解数学的意义

1、操作,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摆弄操作材料能变幼儿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象,并诱发学生积极探索,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

2、 操作,可培养幼儿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等获取知识的能力。操作玩具能使物质的外部操作(物化)过渡到智力的内部认识活动,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认识内化,便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相关内容

  •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H.Gardner,1943__)的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提供了信息加工如何影响智力行为的另一种新的观点.他给智力下的定义是:"一种处理信息的生理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 ...
  • 0~3岁婴幼儿的保育与教育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单选题 1.和早教教师一样,教养人同样在婴幼儿保教工作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这体现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教育主体的双重性) 2.在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的内容中,(口语交际)不属于保育的内容. 3.在下面选项中,(手偶玩偶)不是早 ...
  • 20**年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六套 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 ...
  • 学前教育心理学
    浙江2012年7月自考<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8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 ...
  • 电大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作业
    幼儿课程与活动设计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定义是:影响幼儿的所有与幼儿园有观的经验,具体表现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和 2. 幼儿园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是儿童自主自愿 ...
  • 06-08年湖北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考试题
    06年湖北省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 1."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 A.水平迁移 B.垂直迁移 C.负迁移 D.逆向迁移 2.某学生把学习的成功归结为自己的努力,根据 ...
  •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教育研究 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霍力岩 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The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s)在当前美国教育教学改革中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国家90年 ...
  • 数学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
    数学在区域活动中的渗透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地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能力 ...
  •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01
    试卷代号:1 33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 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对课程的这种定义是认为( ). ...
  • 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题(1)
    单选: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所强调的主要含义是(D) A.先天有差异,要因材施教B.学以致用,学习与行动相结合C.学习新的知识,巩固学过的知识D.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2.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根本问题是(A)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