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是怎样记述纪晓岚的 - 范文中心

史书是怎样记述纪晓岚的

11/27

史书是怎样记述纪晓岚的

一少年神童

纪晓岚本名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生于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献县,座落于河北省中南部的淦阳、滹沱河畔,是一块积淀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土壤。它地势平坦,河渠纵横,物产丰饶,交通便利。早在汉代,就是河间国都邑所在地,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汉景帝之子刘德即封邑于此,并被谥为"献王"。献县之名,即由此而来。或许是累积深厚历史遗存的缘故,在纪晓岚远祖于明代初年从江南迁徙至此之后,本为江南大姓的纪氏家族在直隶献县也很快繁衍发达起来,至清代康雍年间,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望族。

出生于世家大族的纪晓岚,在这块古老土地的滋养和深厚家学渊源的熏陶下,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天赋和过人的才华。他幼年入学,读书过目不忘,才思极为敏捷。不仅《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倒背如流,《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烂熟于心,而且于史籍方志、百家杂说、天文历算、文集诗赋,甚而医经方书、笔记小说等,无不浏览殆遍,触类旁通。当时,小小年纪的纪晓岚,经常到县城东头的书铺,翻阅自己所喜爱的书籍,看完一卷,再换一卷,而很少买书。书铺的主人颇觉不解,便询其究竟。当得知这个小男孩于书读过一遍即能诵其大概时,更是惊奇万分,当场拿书出来测试。结果,纪晓岚不仅能复述

其主要内容,而且于一些精警字句段落,还能一字不差的背诵下来。书铺主人大为叹服,"神童"之称,也逐渐传开。

博闻强记而外,纪晓岚还工诗、善赋、能文,尤长于联语对句,常常出人意外,妙语天成。据说,纪晓岚10岁时去应童子试,主考官有意要考其才思,便出联嘱对:"十岁顽童,岂有登科大志"?纪晓岚听出有讥讽之意,立即毫不示弱地回敬道:"三年经历,料无报国雄心"!考官一时愕然,正巧抬头看到门上所绘门神的图像,即出一联:"门上将军,两脚未曾著地"。纪晓岚不假思索,随口应对:"朝中宰相,一手可以托天"。考官再次愕然之间,忽然看见考场对面有座七层宝塔,灵机一动,再出一联:"宝塔六七层,四面东西南北"。纪晓岚眼珠一转,朗声答道:"宪书十二月,一年春夏秋冬"。几个回合下来,主考官也不得不佩服纪晓岚的才华。自此而后,神童之说,更是不胫而走,誉甲一方。

二风流才子

乾隆九年(1744年),21岁的纪晓岚,已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正携科试夺魁之誉,踌躇满志地参加乡试。不料,却因一时疏忽,违背考试规制名落孙山。他发愤苦读,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应顺天乡试。鉴于前次落第的教训,纪晓岚此次格外用心。恰好试题中有一道"拟乾隆十一年上特召宗室廷臣,分日赐宴瀛台,赋诗联句,赏花钓鱼,锡赉有差,众臣谢表"。纪晓岚尽情发挥自己工诗善赋的特长,文思泉涌,才气勃发,以铺张的笔法,驰骋的想象,瑰丽的辞藻,工整的对仗,把这场"千秋旷典"铺叙得有声有色,富丽堂皇。当时,典试大臣阿克敦、刘统勋先见同场应试的青年才俊朱

卷。后阅纪晓岚卷,比朱之文,十分欣赏,拟定为首更胜一畴,不觉交口称赞,立即改定纪晓岚为第一。榜发之后,不仅民间号称得人极盛,而且乾隆帝也因此初识纪晓岚之名。其后,纪晓岚与朱"皆早受特达之知,职此故也"。当然,这是后话。

乡试高中之后,纪晓岚春风得意,于次年入京会试。不料,却又一次败下阵来。此时的纪晓岚虽然仍不脱少年意气,但毕竟多了几年人生阅历,他坦然面对,在来京应试的文人学者中结识了一批朋友和知音。他们之中,既有硕学鸿儒,长于著述者,也有高才俊彦,娴于词章者,还有经济宏通,擅于政事者。一批青年才俊流连京师,结为文社,每半月一会,"品酒斗茶,留连唱和",常常于酒酣耳热之际,"议论飙发,四座耸动",或争诗文高下,或夸名士风流。彼此"交游款洽,来往无夙期,宴会无虚日"。纪晓岚置身其中,尤以其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而成为文社的重要人物。一时之间,真是意气风发,顾盼自豪,有风流才子之目。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晓岚再应会试,终于如愿以偿。其后殿试名列二甲第四名,从此步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

三文学重臣

唐代始置翰林院,并设翰林侍诏为帝王文学侍从之后,历代相沿,翰林一名,遂成为儒臣定职。明清时期,翰林院更成为"储才"重地,被文人学者视为至高之荣耀。而乾隆年间,正值清代的全盛期,翰林院堪称"贤俊蔚兴,人文郁茂,鸿才硕学,肩比踵接"。纪晓岚位列其中,如鱼得水,大展才华,很快成为乾隆帝荣宠的文臣。

作为盛世之君,乾隆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皆超迈前代。既具有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又雅好舞文弄墨,吟诗联句。纪晓岚随侍左右,或应制作文,或纂修书籍,或参与典礼,或扈从出巡。每每君臣之间,多有唱和应答。而他所表现出来的捷才和文思,多为常人所不及,不仅赢得广泛的赞誉,而且颇得乾隆帝嘉奖,恩宠日隆。

然而,纪晓岚在朝廷,绝不仅仅是文学侍从而已。他仕宦五十余年,先后任编修、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授侍读学士,擢詹事,晋兵部右侍郎、左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少保,管国子监事,并多次充任乡试、会试同考官、正考官,主持"抡才大典"。可以说,纪晓岚最大的政绩和贡献,就是为国家发现、选拔人才。也许是自己曾经在科举途中遭受过挫折的缘故,纪晓岚每次主持文柄都特别上心,亲自阅卷,反复审核,力图取舍得当,使品学兼优者都能脱颖而出,以免遗珠之憾。诚如其自言:"当年多少遗才憾,珍重今操玉尺量。"因此,每次乡试、会试,都发现并拔擢了不少人才,士子也无不心服口服。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纪晓岚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仕宦多年,从"不以声色货利相矜",也"无敢以苞苴进者"。乾隆帝晚年宠信大贪官和

使臣曾称赞其"清白节俭",认为"和

杰、刘墉、董诰、朱,朝廷内外大小官吏,多逢迎奉承,奔走门下,纪晓岚却始终不与其同流合污。当时来华的朝鲜专政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惟王、纪昀、铁保、玉保等诸人,终不依附"(《东华续录》嘉庆朝卷七)。充分反映了他的刚正品格和凛然风骨。

还值得一提的是,纪晓岚在官五十余年,虽大多居于清要之地,未曾直接掌管民事,但始终关心民瘼,心系百姓。乾隆末年,直隶多次发生水灾、旱灾,纪晓岚屡上奏折,请求蠲免百姓赋税,并请截取漕粮作赈济之用,还想方设法,提出改进完善赈济措施的方案,以救一方灾民性命,保国家社稷平安。对朝廷蠲免地方赋税、豁除历年积欠、赈济荒年饥馑,乃至开仓放粮、截漕拨帑等爱民举措,纪晓岚也予以极大的关注,并多方呼吁,敦促有关官吏切实实行。而当看到百姓得以渡过灾荒,困苦状况确实有所改善时,他也会情不自禁地上书,代表一方民

众表达感激之情。正如俗话所说:百姓心中有杆秤。纪晓岚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其人其事得以在民间广泛流传,或许在这里可以找到部分答案。

四学界宗师

纪晓岚生逢盛世,位居显要,个人的天赋,加上时代赐予的机遇,使得他的雄心抱负得以充分施展,学识才华得以尽可能发挥。他先后参与了朝廷《热河志》、《历代职官表》、《河源纪略》、《八旗通志》等诸多书籍的纂修,又多次总领方略馆、会典馆和三通馆各项书籍的纂修事宜。而乾隆年间最大一项文化工程的实施,即《四库全书》和《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更把纪晓岚推向了其人生价值和学术发展的颠峰。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据《四库全书总目》统计,它著录书籍3461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总计10254种,172860卷,几乎囊括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典籍,堪称传统文化的总汇,古代典籍的渊薮。无疑,编纂这样一部鸿篇巨制,不仅需要征访天下书籍,集中全国财力,也不仅需要专门的组织机构,学者的共同参与,而且还需要高水平、大手笔,博学多才的"通儒"来总揽全局,"撮举大纲",以起到"斟酌综核"的主导作用。这一重任,非纪晓岚莫属。因此,当《四库全书》开馆伊始,乾隆帝下令朝廷大臣推举人才时,时任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刘统勋,很快就想到了当年顺天乡试以"俪语冠场"而被拔擢第一的纪晓岚。在他的大力荐举下,纪晓岚被任命为《四库全书》馆的总纂官,与陆锡熊、孙士毅一道,负责全书的编纂审核工作。

在四库馆工作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纪晓岚等人首先根据纂修官在初步清理甄别书籍基础上提出的"应刊刻"、"应钞录"、"酌存目"、"勿庸存目"等不同意见,检阅原书,决定各书的取舍亦即录存与否。经乾隆帝过目之后,即将应刊各书送至武英殿刻书处予以刊刻,并将所有应刊、应抄各书送至武英殿缮书处,逐一进行抄录。然后再对纂修官撰写的各篇书目提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订,从作者的年代、爵里、生平事迹,到著作的内容大旨、长短得失,乃至别本异文、典籍源流,都在纂修官原撰基础上,或增或删,或分或合,反复予以修改。就连各篇提要的行文,也是字斟句酌,再三润饰。最后再按照传统目录学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例,通盘筹划,排比编次,纂成《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通过这项钩玄提要,提纲挈领的目录工作,《总目》不仅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的上万种书籍统括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对中国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作了全面的清理和总结。

可以说,《四库全书》和《总目》的编纂完成,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篇章,而纪晓岚则以其在这项文

化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学术的宗师。

五小说名家

纪晓岚博学多才,识见过人,以"学问文章负天下重望",但却没有留下大部头的专门的学术著作。这或许是因为他一生的绝大部分精力倾注于《四库全书》特别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之中,无暇顾及他著;或许是因为学问愈是渊博,下笔愈是谨慎,纵使"胸有千秋,而不轻著一书"。至其晚年,精力衰减,不再有著书大志,惟于校书之余,采掇异闻,随笔记之,撰成《阅微草堂笔记》凡五种,聊以自娱。然而,这部似乎是闲来无事,信手而成的笔记小说,却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官场、民情、世风、学术等大千世界诸多现象的观察、感悟和思考。其中,既有明末灾荒之年"以人为粮","妇女幼孩,反接鬻于市,谓之菜人"的惨状;也有官场上朝廷大臣营私舞弊,卖官鬻爵的黑暗,地方胥吏衙役"依草附木,怙势作威"的罪恶;还有道学先生表面道貌岸然,暗地贪财好色的丑行。他如地方景物、人情风俗、世态炎凉等等,但凡社会万象、人间百态,均有细致入微的描摹、刻划和揭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纪晓岚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说教的批评,对"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的肯定,对身受礼教、理学双重禁锢的下层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他曾经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某公在郎署时,以气节严正自任。尝指小婢配小奴,非一年矣,往来出入,不相避也。一日,相遇于庭。某公亦适至,见二人笑容犹未敛,怒曰:‘是淫奔也!于律奸未婚妻者,杖。’遂亟呼杖。众言:‘儿女嬉戏,实无所染,婢眉与乳可验也。’某公曰:‘于律谋而未行,仅减一等。减则可,免则不可。’卒并杖之,创几殆。自以为河东柳氏之家法,不是过也。自此恶其无礼,故稽其婚期。二人遂同役之际,举足趑趄;无事之时,望影藏匿。跋前

悒成疾,不半载内,先后死。"

这则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实际上深刻地反映了纪晓岚对"痴儿呆女,情有所钟"的"人之大欲"的同情,对礼教杀人、理学杀人,乃至杀人犹不见血的罪恶的揭露。类似这样的记载,在这部笔记小说里还有许多。而正是因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富于同情心的人文关怀,剖析入微的社会洞察力,再加上雍容淡雅的文风,质朴隽永的语言,使得《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社会不胫而走,甚而与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相提并论,风行海内。纪晓岚也因此而获得了笔记小说名家的美誉。 后,日不聊生。渐郁

六幽默大师

纪晓岚生性幽默诙谐,为人豁达开朗,又机智多谋,反映敏捷,能言善辩,出口成章。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佚闻趣事,素有"幽默大师"之称。

据说,纪晓岚在翰林院随侍乾隆帝时,君臣之间相处融洽,多有妙语应答。乾隆帝本来对汉文化的修养很深,又自视颇高,总想胜纪晓岚一筹,有时甚至挟万乘君主之威,想方设法要给纪晓岚难堪。然而,无论乾隆帝如何出难题,纪晓岚都能敏捷对应,片言化解,让人折服。有这样一则记载:某日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同仁校理《四库全书》,因时值盛暑,天气炎热,屋内又书籍杂错,密不透风,纪晓岚素来怕热,只觉汗流浃背,遂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料乾隆帝忽然大驾光临,纪晓岚不及穿衣,又不能光膀迎见,匆忙之中,只得躲藏在书橱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要开纪晓岚的玩笑,故佯作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随意翻书。纪晓岚在书橱后面热得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便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一时众人大惊失色,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到乾隆帝仍端坐一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帝总算抓住纪晓岚的把柄,一定要让他把"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治以大不敬之罪。但见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容答道:"万寿无疆之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老头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听,立即转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无不佩服。诸如此类的故事,民间流传极多,或许是因为反映了君臣之间相对平等的关系,甚至将万乘之尊、天纵圣明的皇帝置于可以调侃戏谑的境地,故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吧!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乾隆晚年,和秉政,位高权重,几乎一手遮天。纪晓岚看不惯和的谄媚贪墨之举,不时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明里暗里冷嘲热讽,一吐其愤懑不平之气。当时纪晓岚居官数十年,"以学问文章著声公卿间",被推为一代文宗,人们都以能得其墨宝为荣。和

字:"竹苞"。和也附庸风雅,请其为自己的宅第题写匾额。这次,纪晓岚没有像以往那样坚决拒绝,而是很痛快地提笔写了两个大大喜过望,精心装裱,并把它挂在亭台楼阁最显眼之处,凡有客来访,都不免炫耀一番,以示清高,似乎身上的铜臭味也少了许多。直至乾隆帝某日大驾光临和府,看到"竹苞"二字,开始颇为不解,继而忍俊不禁,这才揭开其中奥秘:所谓"竹苞"者,"个个草包也"。结果和恨之入骨,却也无可奈何。

至于平日与同僚相处,友朋交往,纪晓岚也多诙谐戏谑,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思妙语,浑然天成,无人可与之比肩。纪晓岚的趣事之所以在民间流传不衰,其幽默诙谐的品性,不能不说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当然,纪晓岚并非完人,为官之时,虽不受贿赂,但涉及儿女私情,也不免有徇私枉法之处。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其儿女姻亲,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因营私侵蚀而遭查办,纪晓岚即利用在内廷任职之便,先通消息,结果事情败露,被遣戍乌鲁木齐。主持文柄之时,也有过在发榜之前泄漏名次之事。而其笔记著述之中,也多有封建道德的说教,因果报应的宣扬,鬼怪迷信的叙述,这些都是不容讳饰的。

嘉庆十年(1805年),备极荣宠的纪晓岚终老宦场,享年82岁。

纪晓岚与《四库全书》编纂始末


相关内容

  • 据史书记载
    据史书记载,纪晓岚先后有一位夫人和六房妾,这在当时对于一个官至礼部尚书的大学士来说是很正常的,没有反而不正常.纪晓岚很讲感情,1740年17岁的纪晓岚就跟邻县20岁的马氏成婚了一生相敬如宾,白头偕老.马夫人直到纪晓岚七十二岁那年才去世.他有 ...
  • 史学概论笔记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
  • 湖广会馆(一)
    湖广会馆是湖南.湖北两省人士创建的同乡会馆,坐落在宣武区虎坊桥路口西南.会馆始建于嘉庆十二年,大门东向,门嵌精美砖雕,馆内有大戏楼.文昌阁.楚畹堂.风雨怀人馆.宝善堂等建筑,雕梁画栋.磨砖对缝.清水墙,玲珑剔透,金碧辉煌. 湖广会馆的历史辉 ...
  • 诸子百家核心思想
    15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约前 77 -前 6 )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 "叙录" ,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 ...
  • 美术史研究
    美术史研究的是过去的历史,对今天社会有什么用? 过去有美术, 现在也有美术.美术史研究, 包括古代美术史研究, 也包括近现代.甚至当代美术史研究. 中国有美术,外国也有美术.美术是研究包括中国美术史研究,也包括外国美术史研究. 现在的人们不 ...
  • 曹刿论战 考点
    曹刿论战考点 一.作家作品: <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 ...
  •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的: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 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3.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4.结合写作 ...
  • 纪晓岚最后是怎么死的?看你知道吗
    纪晓岚在朝为官,一向优国忧民,不慕权贵,清正廉明,机敏谨慎,因此,深得乾隆和嘉庆帝的信赖.就在纪晓岚死的这一年,他虽八十二岁,仍勤于治政和治学. 当时,正值皇上寿辰之际,各国来使和文武百官纷纷向皇帝祝寿进贡. 其中,有这么一个不怀好意的国家 ...
  • 纪晓岚吟诗
    让学生在"读"中丰盈"美"的情感 --<纪晓岚吟诗>说课稿 武汉市江夏区 何彩莲 一.说教学理念 当众说纷纭的语文观冲击着我们的视听,不少老师对语文教学产生了困惑,甚至不停地纠结着,但有一 ...
  • 安徽09年高考语文卷答案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题(9分)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A项说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