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传统音乐 - 范文中心

我国的传统音乐

02/12

在我国的传统音乐中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界限并不像民俗学界、美学界划分的那么清晰。民歌是否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民歌的基础部分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但它的高层已经进入专业领域,其成熟度很高,所以用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并不能全面地概括民歌。中国的民族音乐学界对这方面的讨论比较突出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定名。到底用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民族民间音乐还是传统音乐有很多分歧。二是分类。吕骥同志曾提出过四分法,即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这种分类方法中其界限有模糊和重叠的地方。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品种是雅、俗两种文化相互渗透的产物。因此带着这样一系列问题,我在思考民族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到底是什么。

  一、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内质特征和文化定位问题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指千百年来长期流行于中华民族聚居地区,在人民群众中有广泛深入影响的,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民俗文化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的传统音乐艺术。其主要部分包括民歌、民间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等品种。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重要的、基础的组成部分。它是专业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的基础。它既不同于创作技术比较成熟的专业音乐,又不同于接近自然状态的或单纯民俗性的民间音乐,而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深厚积淀的,在艺术上发展的相当成熟的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一般具有两种内质,即“原生型艺术内质”和“成熟型艺术内质”。“原生型艺术内质”又可称为“自然性的艺术内质”,是指民间音乐在其初始阶段所带来的自然形态的、自发的民俗文化的艺术特征。“成熟型艺术内质”又可称“本体性的艺术内质”,是指民间音乐由于其音乐艺术本体的规律得到了独立发展并取得相对成熟程度时的艺术特征。这两种内质是密不可分的,成熟型艺术内质是从原生型艺术内质中脱胎出来的,是原生型艺术内质的直接发展。这两种内质共存于一个民族艺术的族类之中,是当今民间艺术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只是这两种形态,体现着不同的质,并且相互矛盾。但各民族民间音乐的情况各有不同,二者的比例、结合情况、侧重情况也各不相同。这要取决于民间艺术的社会地位、传统积累等具体情况。

  汉族民间音乐同样也并存着这两种内质。它们相互结合特点有二:一是在汉族民间音乐中,成熟型艺术内质占有很大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成熟程度较高;二是在它向成熟型艺术内质发展的时候,对于原生型艺术的很多型态特征不是

采取扬弃的方法,而是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并丰富提高它,使二者在新的高度上结合,这是中国民间音乐中很重要的特点。

  例如最初形成于草台班子的中国戏曲,由于简陋的舞台条件,使得在表演过程中不能像西洋歌剧那样有精美的布景和道具,因此采用以鞭代马、以浆代船等虚拟的表演方式,并在虚拟性的动作的基础上注入意象。戏曲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保留其最初简单形式中有用的部分,并不断发展和提高,甚至使写意性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特征。再如散板节奏,这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极富特点的节奏样式。散板节奏是自然语音音调进入艺术领域阶段的产物,随着传统音乐的不断成熟,并非抛弃这种自由节奏,而是在保留自由节奏的基础上注入更为自由、畅怀的特点,并在调式、润腔、伴奏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它,从而使散板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在二人台《走西口》中的“亮调”;京韵大鼓中小彩舞演唱的《林冲发配》;戏曲中的“紧打慢唱”。

  二、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的体现

  音乐的艺术功能是音乐艺术对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生产实践所施行的实际效能、功用。音乐的创作思维特点是指音乐创作的基本方式、思路等的特点。艺术功能和音乐创作思维特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民间艺术实践活动中,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一定的功能要求。所以在这里将两者归在一起来讲。

  1、 实用性和表现性

  民间文艺是产生在民俗活动之中的,它是为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的实践需要而产生的,是其所处民俗活动事项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践的功利性是民间文艺所普遍具有的一个特征。民歌中,劳动号子对于生产劳动的组织劳动、解除疲劳的功用;民间器乐中,一些吹打或丝竹乐对于农村、城镇风俗活动(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的仪式要求、氛围营造、欢愉身心等功用;民间信仰民俗活动中的民间器乐和说唱音乐对于仪式的配合、神秘通灵的愿望体现的功用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

  在原初的民间艺术中,实用和表现是一对始终存在的矛盾。“是一种综合性的原生态的意识团”。它最初的音乐只是其中的一种成份,是不独立的,无法脱离所赖以生存的民俗活动整体。人们总是先从功利的要求出发,然后才有艺术表现要求。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积累了艺术实践的经验,逐渐腾出时间琢磨它的艺术自身表现,使之逐步成熟,并从劳动或民俗活动中独立出来。当实用性功用还很强的时候,艺术的表现性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艺术形式还很简单。如

川江船夫号子,最初形成于划船劳动,这种劳动的客观条件是多变的,有紧张的、平稳的,条件不同,两者的关系也不同。后来在比较平稳的劳动的时候逐步发展了它的音乐本身的艺术表现,所以川江号子后来发展到领唱的人什么都唱,甚至于唱戏曲,好的号工会唱川剧高腔,但在每句结尾处必须落在扳挠的节奏上。所以这时的号工不是脱离劳动的一种戏曲的清唱,而是与劳动紧密结合,但其艺术表现又十分丰富。再如民间器乐江南丝竹、北方的“吹歌”、“鼓吹”等从民间风俗活动中脱胎出来,从娱神到娱人,又从自娱到表演,其音乐自身规律得到了发展,曲目得到了扩大。直至能在舞台上作为文艺节目演出,就已经能够脱离开实用性功能而单独作为艺术品展示出来了。

  2、 娱乐性和审美性

  在艺术功能中,这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审美包含娱乐,但不仅是娱乐。娱乐是主要以悦耳、赏心悦目等形成感官的愉悦,以调节生活、解除疲劳为主要目的。审美活动是人的整个精神的活动,它还包含更高层次的对艺术美的欣赏活动,娱乐性只是审美的初级阶段。当然单纯的、完全脱离了娱乐性的审美活动也没有的,许多艺术的审美活动都以娱乐为基础,但不同的品种可以有不同的侧重。民间艺术中,人们以此来自我娱乐的要求是很强的。人们劳累一天,需要休息、调剂生活、消除疲劳,去酒楼茶馆里听听小调听听说书、去大场子里扭扭秧歌打打花鼓等等,都有很重的娱乐的性质。在这种民间艺术的演出中,娱乐的成分是很重的。这种娱乐性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还是初步的阶段。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就不满足于此,要求有更深刻的内容表现,更丰富的内涵的体验,有更高的艺术享受。总之,要从求消遣、看热闹提高到欣赏艺术的层次,也就有了更多的审美活动的因素。如人们常称欣赏大戏为“听戏”,“听”字不仅仅指用耳朵听,而是欣赏它的韵味,领悟其中的气韵,但没有人将欣赏民间的秧歌称为“听秧歌”。民间器乐中,江南丝竹从风俗性活动的演奏到“大同乐会”的演奏,音乐从单纯的《老六板》发展到《中花六板》(借鉴了戏曲音乐中板腔变化的发展手法,将放慢加花手法更加丰富),曲目也从《行街》等八大曲发展到《春江花月夜》等,提高了这一乐种的审美价值。

  3、 群体性和个体性

  群体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但是民间文艺的创作中,个体的独立创造是非常模糊的。民间创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群体的创作。所谓“约定俗成”、“集非成是”等,都含有这个意思。这种

特征不仅在民间音乐中有,在其他文艺样式中都有。所以朱光潜先生说民间文艺的创作是“一人创作,众人完成”。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这个“个性”规律也开始显露出来,这就是戏曲、曲艺音乐的风格、流派。

  “程式性”包含两个含义:一、是程式思维的体现,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这种创作思维方式来自于民间自发性的创作。二、成为一种“格”,即艺术品种的规格,它是艺术风格、品位的标准。而这种“格”是生活的提炼。所以戏曲、曲艺中不同的品种所适应的范围是不同的,适应的范围越广,说明其提炼的越高。从一般的群体性创作思维的特点到某一个品种具有特定的“格”,是民间艺术从原生型到成熟型发展的过程。

  4、 感性与理性

  感性思维是音乐艺术实践的基础,但音乐形态自身的构成要素的自在逻辑规律(调式特点、曲式结构、发展手法、润腔咬字、衬腔的运用等)离不开理性。音乐的思想深刻表现、人物刻画、意境和环境描绘、风格流派的形成等,都离不开理性思维。民间音乐创作的即兴性,决定了它的音乐创作以感性思维为主的特点。但仅仅是感性还不够,民间音乐在很多方面都有理性的思考,如民间器乐、戏曲、曲艺音乐等。

  三、音乐形态特征中的体现

  1、 旋律类型的特征

  民间音乐中的声乐旋律基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朗诵性唱腔,一种是抒咏性唱腔。朗诵性唱腔是与语言音调关系比较直接,对唱词语言音调有较强依附性的唱腔旋律。抒咏性唱腔主要以音乐本体的手段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面貌、感情状态的唱腔旋律。这两者在民间音乐中的比例以及其结合关系,是衡量其音乐艺术表现成熟度的标志之一。

  2、 调式音列特点

  汉族民间音乐的主要调式特点:以五声音阶调式为基础的多种调式并存。

  3、 节拍特征

  汉族民间音乐的节拍主要有三种类型,即自由节拍、规整节拍以及自由与规整相结合的节拍。

  4、 音乐陈述逻辑特征

  中国的民间音乐在陈述逻辑上的特征:有布局原则的以音乐发展方法为主的陈述思维方法。

  5、 织体和音特征

  以旋律为基础,以润腔和支声复调为补充的特点。

  四、中国传统音乐内质特征的形成原因

  1、 厚积淀性

  中国的传统音乐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有着深厚的积淀性。

  2、 多渗透性

  (1) 雅文化的渗透

  (2) 不同艺术品种的渗透

  (3) 异域和异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


相关内容

  • 中国民间歌曲的地域性特点
    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例如我国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它与专业音乐的不同,主要在于创作方式,即民间音乐的口头创作方式和专业音乐的笔头创作方式的不同,以及由于不同的创作方式而生 ...
  • 中国新乐理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启示
    中国新乐理的发展历程及其思想启示 作者:中国音乐学院 杨通八 乐理,可泛指音乐的基础理论,西文中常见的术语是theory of music(哈佛音乐词典Willi Apel版第844页,科林斯音乐百科全书 Conrad Wilson版第54 ...
  • 浅谈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对比
    摘要:在戏剧舞台上,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既反映了亚洲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体现着各自文化的个性精髓.通过比较其风格特征,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是研究戏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京剧;歌舞伎;中国儒学;艺术风貌 在亚洲国 ...
  •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湘版高中音乐鉴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 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 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 长江等大河流域 ...
  • 韩国影视贸易对中国的影响修改版
    韩国影视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摘 要 中韩建交20余年来,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中国一直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则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因此,中韩贸易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双方贸易关系不断深化的同时,中国贸 ...
  •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印度音乐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与发展 摘要印度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厚的传统,鲜明的特色.它在几百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下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还进一步将某些欧洲乐器同化为印度的民族乐器,依然保持着本民族浓厚的传统音乐特色.本文重点探究印度音乐如何传承 ...
  • 中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素养复习题
    中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素养复习题 1.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三万到一万多年之间. 2.我国商周时期最有成就的是青铜艺术,它的材料是由铜和锡或铅合金. 3.我国现今发现在最早的帛画是在战国时期. 4.我国古代文人画盛行的时 ...
  • 音乐学院毕业论文
    湖 南 涉 外 经 济 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作 学 专 学论吴碧霞跨界演唱的技巧与艺目 术特色 者 院 业 号 朱梦玉 音乐学院 音乐学 [1**********]6 汤静 指导教师 二〇一二 年 四 月 二十一 日 摘 要 ...
  • 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之差异
    论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之差异 摘要:由于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各个地区.国家和民族之间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即为最典型的代表.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舞台艺术表现之间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质"的 ...
  • 潜山弹腔田野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通过两次实地采风,详细记录了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许家畈弹腔班的生存状况.从而与史料记录中的弹腔形成对比,尝试找出当下弹腔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