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 范文中心

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10/24

第一部分:中国史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经济结构:(考试说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战国:秦国李冰父子主持的都江堰;郑国主持的郑国渠。

汉代:关中农民创造了井渠,至今还流行于新疆;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 经济构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 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③ 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

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 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

2、手工业的发展 (1)手工业部门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2-

鼓风: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鼓风→东汉南阳太守杜诗水排鼓风

利: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上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推动了传统古代手工业技艺的发展。 弊:

① 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缺乏竞争。

② 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 ③ 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无法服务社会。 ④ 行业隔绝,新技术难推广。

“匠户”制度剥除工匠人身自由,劳动创造性受束缚。

①夏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②官营手工业特点:由政府直接经营,主要生产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消费的生活用,生产规模大,分工细致,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代表着古代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官府垄断生产,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

③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民间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②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长期并存的局面。

③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④私营手工业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唐代以前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到明朝中叶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门开始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

4、破产:

时间:1842年后(鸦片战争后)

标志: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

原因:列强入侵,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3、商业的发展。

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的繁荣与否代表了商业发展的水平。 (一)“市”的发展

① 秦朝: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 汉代: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 六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 ④ 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3-

⑤ 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⑥ 明清:商业经济繁荣,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2)城市的发展

◆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代表有晋商和徽商 ◆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

主要两种途径:①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②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 ◆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理解即可)

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即可) ▲全面认识古代商业:

①商业起源早,并且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③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④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⑤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二、经济政策:(考试说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主要措施:①贬低商人地位(汉代商人不得“衣丝乘车”);②限制经营范围(汉代盐铁官营制度);

③限制对外贸易(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④重租税(汉代“重租税以困辱之”);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4-

三、资本主义萌芽(考试说明:资本主义萌芽)

①产生:明代中后期,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②标志:苏州、杭州丝织业中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 ③ 实质:资本主义性质雇佣关系。

(4)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

直接原因:封建制度及其经济政策的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

封建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资金流向买房置地);

①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 ②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③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④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

1

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

★.近代中国经济

(一)鸦片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考试说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解体

(1)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外国商品倾销;

(3)影响:①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输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兴起。 2、洋务运动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影响

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③时期:19世纪60-90年代 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⑤代表人物:中央:;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⑥历程: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的经济困难,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 ⑦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

⑧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⑨积极作用:

ⅰ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

1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5-

ⅱ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考试说明: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6-

▲探究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具体表现:

1、 从地域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内地较少;

2、 从部门分布看: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 从实力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

民族资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4、 总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是在中国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而是在列强侵略下的“早产儿”;

▲探究二: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先天的不利条件:不是在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缺乏必要的资本、技术、市场、人才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即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民族工业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有利因素:①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②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至民国的历届政府大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使实业救国思潮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启示:①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

②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重视科教兴国; ▲探究三: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A.历史地位:(1)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2)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B.历史作用:

①经济上:它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股新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国经济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如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君主立宪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现代中国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7-

必修二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试说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1949—1956过渡时期

二、1956—1966全面建设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8-

三、1966—1976 文革时期(略)

四、1976—今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9-

▲探究一:中共的土地(农村)政策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0-

1953 —— 1956 1958 —— 1978全国社会主义改 造 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 (集体所有制) 人民公社 (全民所有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 展经济为社会主义全面建 设奠基。 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阻 碍经济发展。全国1978 全国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民 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 —— 营) 展经济,为建设中国特色 今 社会主义做贡献 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了解即可):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 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了解即可):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针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赎买 原则 自愿互利 \ 方法 (了解)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 统购统销、加工订货、公私合营 步骤 (了解) 农业互助组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 ↓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公) 国家资本主义(理解即可) 资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直接控制某些企业。如官办或官商合办 的银行、铁路、公用事业,工人受国家为代表的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国家能加以限制和规定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它不 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资本家利润占全部利润 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这种 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消灭了剥削制度,实现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我 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心任务。) 4.局限:过急、过粗、处理不当,遗留了一些问题。 ◆合作探究二(理解即可):在三大改造中,中国政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工商 业,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为什么政府又允许发展私营企业呢?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就是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的 经济结构。私营经济是对公有制经济有益的补充。 三大改造中一刀切的做法, 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规 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确立的? (1)基础的奠定:政治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取得和平的环 境。 经济上,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 (2)路线、计划指导,法律保证: 思想上:过渡时期总路线 经济上:第一个五年计 划 政治法律上:1954 年宪法 (3)途径:三大改造。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1-

◆探究三、归纳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背景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大革命失败后, 党决定开展土地革 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内容 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 村包围城市。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 在 1949 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城市。 在粉碎“四人帮”后,1978 年十 一届三中全会上。 结果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历史。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 心。 任务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 本主义经济。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 权, 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 现代化。◆探究三、20 世纪以来我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 巨变 第一次 第二次 辛亥革命 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 十一届三中 全会的召开第三次◆探究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 小岗 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 A.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B.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D.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 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探究五、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理解即可,不要背)。 ①背景不同: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 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 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 ②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 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 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③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 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 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 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探究六、建国后我国工业体制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2-

(1)建国初到 1956 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到高度 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照搬政治斗争的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 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 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的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 开等。 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 变。 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 革。 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探究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不同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最根本的转变就是资源配置方式 的转变,也就是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试说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服饰的变化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原因 传 统 衣 男:长袍马褂; 女:旗袍 特点:拘谨、保守、 呆板、等级 西装传入,推动服饰改 革。 男:中西合璧的中山装 女:短袍窄袖的新旗袍 食 鲁、粤、川、淮扬四大菜系 特点:色香味俱全, 意形养兼备。 西餐传入,推动饮食改革。 原料:洋葱、味素 种类:糖果、饮料 住 北:四合院 南:四水归堂 特点:家族、等级 风水 上海租界开始出现西式住 房 中西合璧开始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京津 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 新式住宅。鸦片 战争 辛新 亥文 革化 命运 动 新 中1、50—60 年代 列宁装、连衣裙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3-

国改 成革 立开 放 总结2、文革期间 军装、干部服 3、改革开放 款式新颖、 层出不穷 鸦战开始,上海最先;中西并存,中西合璧; 由点及面,城快乡慢;自由平等,逐渐深入。二、交通工具的进步 发明 人力车 自行车 电车 汽车 火车 轮船 1870 日本 铃木德次郎 1791 法国 西布拉克 1879 德国 1885 德国 卡尔·本茨 1814 英国 史蒂芬孙 1807 美国 富尔顿 1903 美国 莱特兄弟 190 北京 (英国) 190 上海 (匈牙利) 186 北京 (英国) 184 广州 (英国) 190 上海 (法国) 传入 187 慈禧 (日本) 发展 民国时期,成为城镇中 重要的交通工具。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成为“自行车王国” 1906 天津有轨电车 1924 上海公共汽车 1881 中国第一条官办铁路是唐山——胥各庄铁路 1909 詹天佑 北京——张家口 1865 徐寿、华蘅芳 黄鹄号 1872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 1909 冯如 中国第一架飞机 1920 京津航线开通飞机 总结由人(轿子) 、畜(马车)力到机械力;由洋办到自办;由模仿到自创;由点及面, 城快乡慢;多种并存。三、通信工具的进步 发明 邮政系统 有线电报 1837 美国 莫尔斯 1894 意大利 马可尼 1875 美国 贝尔 1902 美国 弗森登 传入 1866 海关试办邮政 19 世纪 70 年代丹麦电报公司 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有线电报 机房 发展 1896 正式办理 1877 福建巡抚丁日昌 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成为中国自办有 线电报的开端 1906 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有 无线电报局 1932 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1882 外国在上海设电话公司。 20 世纪初清政府在南京开办第一个 电话局,开通了第一部市内电话 1987 广州开通的 NEC 模拟手机,用 户是香港商人。无线电报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4-

四、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发明 报 纸 广 播 电 影 1609 德国 索恩 1920 美国 匹兹堡 1895 法国 巴黎 卢米埃尔 1926 英国 贝尔德 1969 美国 国防部 传入 发展 19 世纪中前期,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 1873 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 报纸,比较著名的有《中国丛报》 报》 ,是中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 和《万国公报》等。 刊。 1923 年, 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 “大 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1926 年,哈尔滨广播台 1927 年,上海新新公司 1928 年,南京中央广播1896 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 1905 年,中国人拍摄的无声电影《定军 “西洋影戏” 山》谭鑫培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 事业的开端。 1931 年,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1958 年, 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 标 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1993 年, 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 式开通 1978 年, 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各地也都有了电视台。电 视 网 络◆探究一、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征及影响: ⑴特征:①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的。 ②趋势是由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迈进。 ③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始终保持 着本民族的特色。 ④地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 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却变化不大。 ⑤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⑵影响(理解即可) :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 展。 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③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 日趋科学合理。 ◆探究二、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外来先进技术传入的推动 2.近代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影响 3.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的推动 4.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政策推动 5.先进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主动向西方学习 6.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7.中国人民聪明才智 第二部分:世界史.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考试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5-

(1)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与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的意义 一、新航路的开辟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一)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必要性) ①经济根源:15 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白银的渴望----“寻金热”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东西方的商路(直接原因) 。 ④思想上:人文主义思想倡导冒险进攻的精神 ⑤宗教动力:传播天主教 其中主观原因: “黄金热” 寻找黄金,掠夺东方的贵重商品,特别是香料。 (二)条件 1.客观条件: ① 技术条件: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② 地理知识的进步:当时欧洲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2.主观条件: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 1487年 1492年 1497年 1519年 航海家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支持者 葡萄牙 西班牙 葡萄牙 西班牙 开辟的新航线 抵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发现新大陆——美洲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实现了第一次环球航行 方向 向东 向西 向东 向西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1)积极: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使世界成为一个统一的 整体 。 (2)消极:西方殖民者对美洲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给当地带来深重的灾难、贫穷和落 后。 三、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从不同角度分析) (一)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导致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商品种类----增多 货币贬值 商业革命: 贸易范围----扩大 价格革命 贸易中心----转移 社会分化(封建势力走向衰落,新兴资 产阶级壮大起来)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3.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4.思想震撼之路:“地圆学说” 冲击了神学理论,近代科学逐渐发展起来。 (二)1、对欧洲:(1)“商业革命” ①贸易规模、商品种类、商业经营方式变化;②贸易中 心转移: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封建地主走向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壮大起 来 (3)总的来说: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2、对世界:①地理大发现 ②结束世界各地的孤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③世界 市场开始出现。 3、对亚非拉: ①给当地人民带来贫穷和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消极) 。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6-

②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 地的发展和进步(积极) 。 四.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市场经济形成的意义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不知道的地方,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2)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 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 (3)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从此,世界市场的雏 形开始出现。 (4)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推动了欧洲商业的发展,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 沿岸。 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19 世纪中期) (1)根本动力:工业革命的开展。 (2)途径: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 (3)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洞开”。 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 主义阶段,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 潮。  20 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 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荷兰的殖民扩张 1.荷兰 特点:商业资本发达。 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崛起的条件 (1)优越的地理位置——伦敦、利物浦。 (2)“重商主义”——东印度公司。 (3)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4)圈地运动:从 15 世纪晚期起,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发展起来。 (5)制度优势:17 世纪,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 2.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随着殖民扩张的进行,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越 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 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消极) 。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积 极) 。 ★英国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 战 争 背 景 结果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7-

英西战争 1588 英荷战争 17 世纪 50-70 年代 英法战争 1756-17631588 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 始确立海上霸权 西班牙衰落, 荷兰控制世界 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 失去北美殖民地 导火线:英颁布 《航海条例》 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 北美矛盾尖锐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 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18 世纪中期) 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始?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政权是的确立:《权利法案》1689 年 (2)条件: ①资本:对本国人民的剥削、殖民掠夺、黑奴贸易。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农民大量涌入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③市场(必要条件) :国外市场的扩大,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殖民地遍及世界。 ④技术知识:手工工场时期的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丰富的资源和原料:英国本土煤铁资源丰富;海外掠夺资源。 工业革命的进程 (1)机器的发明和革新 首先出现的领域----棉纺织业 时间 (1733 年) 1765 年 1785 年 1807 年 1814 年 人物 凯伊 哈格里夫斯 瓦特 富尔顿 史蒂芬孙 重大发明 飞梭 珍妮纺纱机 改良蒸汽机 蒸汽轮船 蒸汽机车 影响 提高织布速度, 加速工业革命的到来 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推广, 标志蒸汽 时代开始 推动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的发展 和表现(2)工业城市的兴起 手工工场→机器大工厂 ▲工厂制度:适应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包括资本家、工人、 机器、生产资料因素。 工具 手工工场 工厂制度 手工工具 大机器 规模 较小 较大 分工 较粗 细密 纪律 较松 严格工业革命的扩展(1765 年--1860 年左右)及其影响 1.扩展 (1)时间: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1765 年从英国开始,1840 年前后英国主要工业部门中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标志英 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 (2)概况: 扩散方向:欧美大陆 领先部门:纺织业和铁路业一、工业革命中的新兴工业部门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8-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 、机器制造业 (以蒸汽机为动力) 、交通运输业(蒸汽汽船、蒸汽机车)等。 二、新兴工业部门产生的原因 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等主要国家确立,出现相对稳定的 政治局面,为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提供政治前提。 2、物质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出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和国际货币的 出现,大量的资本为新兴工业部门的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3、市场的需求:18 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急剧扩大,而手工 工厂的生产能力无法妈祖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机器的发明首先出现在棉纺织业。 到 18 世纪末,工业革命逐渐扩展到法国、美国、德国、俄国、奥地利、日本等。在各国随后的 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2.工业革命的影响 角度一: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 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a) 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b) 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c) 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d) 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 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角度二: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2、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⑴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度兴起; ⑵生产方式: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 ⑶生活方式:出现了城市化浪潮; ⑷阶级关系:出现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⑸社会意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3、促进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探究一、概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 (2)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近代企业产生(洋务企业的出现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 发展。 )——经济 (3)激发国人探求新知,向西方学习,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社会革命。 ”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1、为什么说是一次技术革命? 生产手段: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生产组织形式:工场发展到工厂 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工业为中心 2、为什么说是社会革命? ①改变了政治结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兴起,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②改变了阶级结构,产生了两大对立阶级 ③改变了东西方的国际格局,东方从属于西方 ④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必修二经济史学案-19-

第二次工业革命(19 世纪下半叶) 电气时代的来临 1.原因 (1)前提:19 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 。 (2)条件 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技术: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 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的资本。 劳动力: 2.进程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开始的标志:1866 年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传统教材认为:其标志是: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 (3)成就:电的发明和应用:电气时代 新兴产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近代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发电机、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 、电讯工业 (通讯:电话、无线电报) 、石油工业(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 、化学工业(火药、塑料、人造 纤维) 、交通运输业(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 、动力(电动机、内燃机)等。 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时代 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 传统教材认为:其成就主要在五方面 A 电(能源)的广泛运用; B 交通工具(内燃机)的创新和使用; C 石油化工的发展; D 新通讯工具的发现; E 钢铁工业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 成 果 电力 广泛应用 内燃机 新交通工具创 制 电讯事业发展 发明者 西门子 爱迪生 本茨 国 别 德 美 德 发明与创造 发电机 电灯.发电机. 电影 .电 车 四轮机车 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 机 贝尔 马可尼 诺贝尔 美 意 瑞 典 电 话 无线电报 炸 药 改良无烟火药技术 塑料、人造纤维 ▲ 探究二、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内 容 不 发明者 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匠、技师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科学家、工程师 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作用 电力-新能源进入电气时 代。 解决发动机,石油-新能 源,石油工业发展。 快速传递信息 , 世界联系 加强。化学工业建立必修二经济史学案-20-

特点: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3.影响:

①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生产结构:规模扩大,轻重工业比率变化

③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促进了垄断组织形成 ④国际关系: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垄断组织的产生

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组织→现代意义上的公司

垄断组织发达的两个国家是:美国和德国 形式:托拉斯、卡特尔、辛迪加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影响: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资本家控制着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命脉,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的代表人。 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了解即可) (3)国际关系

①殖民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②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连接为一体) 欧洲工业革命对我国工业化的启示

(1)发展工业与注重保护环境并举。 (2)提高目前我国工业的科技含量。 (3)注重培养科技人才。 (4)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5)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世界连接为一体——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 1、世界一体化的推动因素(世界市场形成的条件) (1)工业革命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2) 国际贸易和殖民扩张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手段,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推动世界一体化

的重要保障

(3)新航路地开辟及交通和通讯技术的革新为其提供链接的纽带 2、一体化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A、促进了世界各地间的交流和物种的交流

B、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C、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②消极影响:

A、它扩大了资本主义工业国家,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B、世界一体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激化殖民国家之间、殖民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 探究: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见前页) 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政治: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救亡图存运动出现了新高潮(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②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实业救国)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民主科学思想得到传播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时,中国处于内战中,没有发展科技革命的和平环境。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外有帝国主义的长期封锁、内有接连不断的左倾错误,失去了发展科技的大好时机。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探究五、

▲探究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密切了各地间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

2、殖民扩张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4、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必修二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一、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考试说明: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直接原因:供需矛盾尖锐,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贫富分化加剧,股票投机过度,信贷消费过度。 (2)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

①造成经济危机: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②造成社会危机:大量工人失业,社会矛盾激化;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面临挑战;

③造成政治危机:各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这场经济危机走上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轨道。 二、罗斯福新政(考试说明:罗斯福新政)

(1)提供就业机会,刺激了生产和消费。 (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 (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不是白吃救济,还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哪些有自尊心的美国人。 (4)在劳动过程中,磨练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 新政“新”在哪里?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特点) 正确评价罗斯福新政 ⑴积极作用:

①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⑵局限性

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成功的原因:

①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 ②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其成功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③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国家普遍干预经济 社会福利制度

探究一: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一、新的理论和政策: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二、新的特点:尽量避免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同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三、新的起点: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探究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㈠变化表现:为谋求经济快速恢复和长足发展,各国纷纷对经济运行机制进行调整,因而资本主义发展在战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以美国为代表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产业结构和各社会阶层关系的变化。 ⒈经济体制(政策):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⒉社会关系调整: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措施,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工人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 ⒊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⒋美国出现的“新经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实现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

㈡对新变化本质的认识:这些变化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即使美国克林顿“新经济”时代,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

探究三:资本主义国家的三种经济思想(经济运行模式)

三、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试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

①特征:私人企业与国有化相结合,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国家干预与自由竞争相结合。

②政策变化:二战后,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70年代,保守党放弃凯恩斯主义,实行货币主义政策,调整经济运行机制;

90年代,“多市场、少政府”的转变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由国家干预经济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国家资本比重下降,私人资本得到加强;经济计划程度下降,自由市场作用增大;国家干预减弱,自由竞争加强)。

(2)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①特征:计划与市场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 ②政策变化:二战后,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1946年,确定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8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私有化浪潮。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

▲探究一:资本主义经济理论

(1)表现(理解即可,不要背):①美国经济蒸蒸日上,进入一个新一轮的扩张时代;②经济连续增长,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个人消费市场繁荣,出口增加迅猛,股指扶摇直上,通货膨胀失业率逐年走低;③高新产业经济发展迅速。

(2)特点:①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高速发展;②冲破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出现,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

(3)认识(理解即可,不要背):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仍占支配地位,左右着国家政策;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

(4)“新经济”的实质(理解即可,不要背),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新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5)“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能否使美国消除经济危机?(理解即可)

(1)不能。

(2)“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新经济”的出现,反映了美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新经济”依然受到

经济周期性波动等规律及其他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制约,不能消除经济危机。 探究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①克林顿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使国家调节经济的机制更为灵活)。

②科技革命掀起新高潮(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产业飞速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③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④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美国企业区域结构调整(给美国带来区域优势和国际竞争的优势) ⑤二战结束以来长期稳定繁荣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 ⑥有利的国际和国内良好的政治环境。 必修二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考试说明: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领导苏俄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注:国家资本主义

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督,它有利于资产阶级和反对无产阶级。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

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是在无产阶级国家的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经济。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根本原因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1)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对实施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过早终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3)认识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创举,对我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

1928年,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理解即可) 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轻工业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的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1.背景 (苏联建立。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

苏联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国内工业生产还极其落后。苏联面临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的迫切任务 必要性(目的):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 3.过程:“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苏联的工业化是怎样取得巨大成就的呢?(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两者比较说明了什么问题?)

原因: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农、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目的;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和工业化的需要(根本);改变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生产化大生产,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方针提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进程: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1929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大规模、群众性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由逐步自愿转变为强迫命令的“全盘集体化”。

1930年2月,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对农业集体化进行整顿。 1930年秋,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发展。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1937年,苏联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 5.评价

积极: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②为解决工业化的粮食、原料、资金等问题创造了便利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农民的积极性,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落后。(联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话) 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还有部分内容见上两页)

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2.特征;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集权; 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思想学术行政干预。 3.评价(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

积极(1)开辟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实现国家工业化;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5)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能完全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补充:

小结(理解即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探究一:

20世纪初俄国经济改革、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并称20世纪“世界现代化道路上的三次经济壮举”。概括指出“三次改革调整”的含义、特点及积极作用

(1)含义:苏俄通过市场、货币关系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中国通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些环节,实行改革开放。

(2)特点:苏俄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和商品经济的方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美国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计划经济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除经济危机的目的。中国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3)作用:苏俄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促成战后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世界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探究二: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提供哪些教训或启示?

(1)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注意吸收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2)要注意工业、农业协调发展;

(3)要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4)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5)经济增长方式要向集约式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探究三:

▲探究四:

▲探究五: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请回答:(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方针提出: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施五年计划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开始改革: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1956年苏共十二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不同结果:中国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苏联几位领导人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

原因: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 ②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引起思想混乱。

③对待“和平演变”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

级自由化界限。

④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

必修二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试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以美国为中心)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西欧国家实力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

2.目的:直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根本: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确立:1944年7月

4,内容:(1)国际货币制度(基本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国以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国际金融机构: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

(1)构成:①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②两大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

美国在这三大支柱和两大体系中拥有特殊地位,在此基础上,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2)评价:①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②促进了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③确立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进行经济扩张

欧洲联盟

1.欧洲要联合原因:

⑴必要性:①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本原因)

②战后欧洲各国普遍衰落,要提高国际地位,只有走向联合。(现实因素)

③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使欧洲人认识到联合的重要。(外部因素)

⑵可能性:①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思想渊源)

②近代欧洲冲突和战争不断,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历史因素)

③欧洲宿敌法国和德国的和解。(关键因素)

欧共体或欧盟的影响:1、对欧洲:①经济上: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政治上: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严重削弱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2、对世界:①经济上:资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②政治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三、世贸组织与中国入世

1、世贸组织:

①前身:关贸总协定

②建立:1986年乌拉圭谈判启动; 1995年协定生效,世贸组织正式成立。 ③原则: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 ④影响: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组织。

它的成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它的成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

它的成立标志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2、中国入世

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入世:2001年多哈会议上中国正式入世

影响:①中国入世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有利于中国利用有利国际条件发展经济;

②中国入世是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将有力推动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③作为发展中国家,入世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探究一: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

1、进程: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20世纪90年代以来(真正全球化)

2、概况: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主体:跨国公司

3、实质: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4、影响:

利:①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③经济全球化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弊:①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②使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加深,易导致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全人类生存; ③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

▲探究二:怎样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之间的关系?

联系:①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②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集团化的最后归宿。

区别:①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

▲探究三: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

极作用。

2、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3、发展中国家的正确态度:

①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

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

② 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

路的。

③ 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

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中国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理解即可)。

(1)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向世界表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2)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外融资和经济交往与合作,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的前进步伐,提高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3)进一步完善我国外经贸管理体制,促进外经贸事业的稳步发展,这对于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4)有利于加强反恐合作,为本地区的发展和繁荣创造和平与安全的环境。

特点:由最发达国家和大量发展中国家组成,成员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 ◆亚太经合组织的组织方式有其独特性,导致这种独特方式的原因有哪些?(理解即可,不要背)

①成员国间情况: A、成员国实力大小不等; B、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C、成员国文化和风俗习惯不同; D 、成员国社会经济制度不同; E、各成员国不互相连接。

②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③其基本组织原则是: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主自愿的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目标的原则。

强调:亚太经合组织的最高活动是:非正式首脑会议。

影响;促进了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及经济技术合作。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关贸总协定

1.关贸总协定(GATT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1)建立原因:A.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且导致1929年大危机的加深。B.美国经济倡导。

(2)成立:1947年,美、中、英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1948年1月1日关贸总协定(GATT)开始实施)

强调: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但台湾当局1950年非法退出。

(3)宗旨;促进自由贸易。

(4)特点: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同时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5)作用:大大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世界贸易组织

(1)决定成立:1986年,乌拉圭回合

(2)正式建立:1995年1月1日

(3)性质:调解贸易关系、解决贸易争端的机构。

意义:标志着多边贸易体制建立。

作用: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② 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复关”申请:1986年

(2)正式“入世”:2001年11月10日

★中国要“入世”的原因(从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角度说明中国为什么要加入WTO)

(1)中国需要世界。①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②中国要发展,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参加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③可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综合国力。

(2)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入世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全球提供了诱人的大市场,WYO也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3)中国“入世”的意义(此处黑体字背,其他理解即可)

机遇: 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

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

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 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策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防范风险、趋利避害

①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②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④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1.发展进程: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增多。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歼击机发展,并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2.出现原因:(1)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强有力推动 (2)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科学技术的推动) (3)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4)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可到普遍认可和接受 (5)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6)全球性资本的市场的形成与运作

3.表现:(1)资本的跨国流动。(国际贸易的增加)(2)生产的国际化。(3)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加深。 (4)跨国公司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5)世界市场的扩大。

全球化的手段:跨国公司的运作。

4、影响:双刃剑,利弊共存,利大于弊

利:①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资源全球配置) ②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③有利于解决一些全球性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活动猖獗) ④使世界更加紧密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人类的和平⑤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弊:①加剧了全球竞争,贫富差距加大,南北矛盾激化:发达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劣势和被动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②世界经济的波动性与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 ③导致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5、中国等发中国家正确面对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回避

⑵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兴利除弊,谋求发展: ① 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②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促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⑶改革现行的不合理国际经济旧秩序,努力促使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的建立,保护国家利益

A.发达国家:最大的受益者。

B.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的影响: 使世界经济面临大规模动荡的危险; 影响发达国家的持续发展; 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

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

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策略: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

展望:(1)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只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


相关内容

  • 高中历史必修1材料题训练
    高中历史必修1材料题训练(4道) 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明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 ...
  •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完整版)
    荷山中学高一暑假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指导 尊敬的家长.亲爱的同学们: 高中生活的第一学年已经结束,即将进入的高二文理分科学习,将是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的崭新的起点,也可能是很多同学学习成效的另一分水岭.因此即将来临的暑假自主学习时间对于每位同 ...
  • [鲁迅作品选读]课程纲要
    <鲁迅作品选读>课程纲要 <鲁迅作品选读>作为选修课,其课程纲要有四部分组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编写原则.课程实施建议等. 一.课程目标 通过选修<鲁迅作品选读>,希望学生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1.在 ...
  • 高二生物必修三.教学计划及进度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武爱玲 本学期,文理分课,理科学生不仅要完成必修3的学习,还要进行选修1的学习.所以任务很重. 一.模块特点 <稳态与环境>是高中生物课程必修的第三个模块,以生物个体.种群 ...
  • [精品]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篇一:高中课程设置方案 陕西省从20XX年秋季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陕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年的五四运动.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知识网络结构] : [背景知识与单元线索] 1."中国近代史":指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划分标准:社会性质),开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于1949年中 ...
  •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策略初探
    在历史复习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历史头绪多.覆盖面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古今中外,方方面面,难以准确地记忆理解.要在最短暂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历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效果,笔者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让学业水平测试说明进课本 ...
  • 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教好一篇篇课文是基本要求,但仅仅能教好那一篇篇课文,却又远远不够.我们应该从教语文课文转变到教语文课程上来.作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者.教材编写者和市级教研员,笔者近来对怎样从教语文课文到教语文课程作了一些田野实践.草根探索,得 ...
  • 高中政治必修一提纲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 商品与其他劳动产品的比较: 异:① ...
  • 山东高考6大科目解读
    山东高考说明出炉:取消基本能力测试英语听力 20日,山东省招考院正式对外发布<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夏季高考)山东卷考试说明>.据了解,今年,山东高考将采用"3+X"的模式,取消了基本能力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