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土家族民间歌谣的审美趣味 - 范文中心

鄂西土家族民间歌谣的审美趣味

03/20

  鄂西素有“歌的海洋”的美誉,大量土家族民间歌谣至今活跃在山头田间、现代广场和华美的舞台。鄂西土家族民间歌谣表现了婀娜多姿的民族风情、积淀着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她发自衷肠,是生活的代言、理想的象征、善美的化身。已有的对鄂西民歌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视角出发对土家族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很少从美学视域关注其诗性特色。本文尝试从美学视角探究鄂西土家族民歌的审美趣味,主要体味探讨它最突出的语言美与生态美,考究民歌内蕴的丰厚审美质素,发掘它在语言与生态领域的重要贡献。

  

  一、语言美:“我口唱我心”

  

  文学话语注重蕴藉,往往体现出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特点,所谓言简意深。相较于文学话语蕴藉的特点,民间歌谣的语言往往明白晓畅、爽朗活泼,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鄂西土家族民歌的语言,即是采撷生活中“活的口语”,活在老百姓口头上的自然语言,运用丰富的修辞来表现民众“活的情感”。这种“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方言、土语之情趣盎然

  正如清代黄遵宪在《山歌题记》中所说,“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于书,殊不易耳”。[1]在鄂西民歌中,用地道的鄂西方言土语传唱的生活歌、情歌、儿歌等可以说俯拾皆是,“我口唱我心”,心里怎么想,嘴里就怎么唱。例如:“想郎想得‘无搭刹’,走路都在跌扑爬。跌倒跌倒又爬起,爬起又是仰翻叉,日日夜夜想冤家。”这首情歌让我们一方面感叹热恋中的情侣纯真、深切、日夜相思的渴求之情,另一方面更让我们忍俊不禁的是这首歌几乎全部采用鄂西土家人的口语,“无搭刹”、“跌扑爬”、“仰翻叉”,这都是至今仍然活跃在老百姓口头的语言,它惟妙惟肖地传达了有情人不能自已、如痴如醉的境界,似有夸张之意,但却深具来自民间的特有的感染力量。

  (二)自然和谐的音韵美

  鄂西民歌富于音乐性,音韵自然,琅琅上口,其句法整齐而灵活,韵律和谐。如“高山顶上一树花,露水大了压偏丫。蜜蜂哥哥不来采,小妹空开一树花,一怨爹娘二怨他。”每句诗都在句末押韵,读来音韵和谐自然。至于鄂西方言中如“去”和“家”等字的方音、“么得”、“么子”、“啥子”等方言、土语给歌谣吟唱如儿歌《虫虫飞》、情歌《望郎十二月》等带来的特殊的音韵美感,李莉博士已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作了细致入微的阐释。[2]倘若不懂得鄂西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理解鄂西民歌就可能会产生隔膜,不能体味流畅优美的旋律和韵味。

  (三)白描语言的质朴美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艺术论》中论述艺术“主要的和最为宝贵的特性”即“纯朴性”,而且断言“真正的艺术则往往是很朴素的”,“村妇们的歌曲是真正的艺术”[3]。鄂西民歌即大量运用了白描式的语言来表现乡间民众质朴的内心情感。

  “桑木扁担五尺长,挑起水桶走忙忙。屋里还有满缸水,假装挑水望情郎。”

  “郎在高山把歌唱,姐在河下洗衣裳。郎唱歌儿往上走,姐儿抬头望歌郎,棒棒捶在石头上。”

  这两首民歌没有采用比兴、夸张等传统手法,而只是用如生活本身一样真实质朴的白描语言、细节描写,来表现民间儿女的真切情怀。又如《种瓜调》:“二月起春风,瓜子才定根;三月有清明,瓜苗成了林;四月有立夏,瓜儿上了架;五月有端阳,瓜儿把新尝;六月三伏热,瓜儿正吃得;七月秋风凉,瓜儿皮色黄;八月中秋节,要把瓜儿摘;九月有重阳,瓜子已下场;十月瓜完了,瓜种要留到。”这首民歌将种瓜的季节和劳动过程娓娓道来,运用白描式的简洁语言将乡村日常生活的简朴及农人特有的情趣传达出来。

  (四)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

  鄂西土家族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吟唱的歌谣,传达了他们的心声,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特别是运用谐音、双关、叠词、比喻、排比、夸张、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等。

  如鄂西民歌《六口茶》《黄四姐》《绣香袋》等都恰当使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突出意旨,而且使民歌语言更富有表现力,更具有节奏感与韵律美。如《六口茶》所吟唱的青年男子遇见了自己中意的女子唱歌搭话的情景:

  “喝你一口茶呀,问你一句话:你的那个爹妈噻在家不在家?

  你喝茶就喝茶呀,哪来这多话,我的那个爹妈噻已经八十八。”

  以下都是如此一问一答的句式。这位青年男子想跟女孩亲近但是又怕女孩拒绝,于是以喝茶起头从爹妈问起,继之问“哥嫂”、“妹妹”、“姐姐”和“ 弟弟”,如果女孩也有意就回歌,一来二往,就询问到女孩的年龄。年龄是女孩的秘密,女孩一回答,男子也就明白对方的心意了。在反复吟唱中,山中儿女的一段感情就此拉开。

  在鄂西民歌中,有大量的儿歌巧妙地利用了谐音、顶针、叠词等修辞手法,不仅实现了儿歌的句尾押韵,话题的巧妙转换,而且增添了儿歌游戏的童真乐趣。

  

  二、生态美:土民生活的本色呈现

  

  刘半农在为顾颉刚编著的《吴歌甲集》序言中说:“吃饭穿衣等事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所以要研究各民族特有的文明,要彻底了解各民族的实际,非求之于吃饭、穿衣等方面不可,而民俗歌曲,却便是这项研究的最真实最扼要的材料。”[4]的确如此,鄂西民间歌谣作为鄂西土家儿女口头说唱的诗歌,真正实践了我国诗歌创作“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现实主义传统,生动真切地展现了土家儿女日常生活、劳动、婚恋、节日等情景,体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趣。在当代存在论哲学――美学中,所谓“存在”即是人的本性,也就是“真理”,而真理之自行揭示即为美。笔者认为,在鄂西民间歌谣中,由这种人的生态本性自行揭示的生态本真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鄂西土民生活的原生态

  鄂西土家儿女生活的武陵东脉和清江流域一带,山水清奇,土石温润,山之磊落神秘,潜育默化着世代土家儿女,成为他们民族心性的基因。鄂西土家儿女的生活人文风貌,培植于山,拓宇于山,展示着山区农业文明的粗犷古朴和百姓群体精神的劲健坚韧。自然与人在这里体现出一种平等共生的“间性”关系,正是在这样的生态自然美的氛围中,鄂西土民创造了让我们咏叹、沉醉的民间歌谣。

  在大量的鄂西各地民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土家儿女生活的本色呈现。如《开荒锣鼓》《薅草锣鼓打得响》《薅包谷草》《洋芋歌》《红苕歌》《花椒今年又丰收》等,单看歌名,就可以感受到浓郁的鄂西山区农家生活的特色。其中《红苕歌》以“五-五-七-五”体一节的样式,历数了自正月开始一直到腊月从红苕播种、施肥、薅草、翻藤、收获以至“卖了红苕买鞭炮,过个闹热年”的完整过程,的确是鄂西农家生活的真切写照。农家百姓生活的自然质朴可见一斑。这种契合自然节律的、“充满劳绩”的生活,算不算另一种或者说是真正的“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呢?宇宙、大地与人类交互融合、自由自在,主客体平等和谐共生,都得到了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5],这正反映了人的符合生态规律的存在之美:在大地上辛勤耕耘,创造自己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

  (二)鄂西土家人的生活情趣

  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往往被认为是单调、平淡、缺乏内涵、毫无意趣的。其实,无论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还是播种、收割、采茶等,“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意象世界”[6]。中国古老的《诗经・国风》、17世纪荷兰画派的作品、19世纪法国大画家米勒的作品很多都是描绘老百姓(包括农民)的日常生活情景,就包含有极浓的生活情趣。

  鄂西民歌就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世界。“隔山隔岭又隔岩,知心话儿歌传来,听见情郎把歌唱,姐儿出门忘穿鞋,辫子跑得竖起来!”为什么在鄂西民歌中情歌如此受人喜爱?爱和美是分不开的,可爱的就是美的,爱情实际上是人们对美的追求,鄂西民歌中大量的情歌表现了普通人审美理想的一个方面。

  “姐儿生得像蔸菜,青枝绿叶逗人爱。”

  “栀子花开十里香,姐儿摘朵戴头上。”

  “一把扇子两面花,情哥爱我我爱他。我爱情哥会种田,情哥爱我一枝花。”

  “大田栽秧窝对窝,哥妹二人对个歌。郎心合了姐心意,一天多栽几大坡。”

  “大田栽秧排对排,三个姑娘排起来,一样穿着一样戴,盖过前朝祝英台。”

  如乡村田野花朵一样美丽质朴、充满生意的女儿!一切美都离不开劳动、创造,百姓的爱情与自然、劳动分不开,这些民歌词切情真,真实地反映了鄂西土家人的生活情趣和美学观念,体现了乡村百姓对美, 对美好人生、真挚爱情的追求。

  文学应传达人类普遍性的情感,这样才能具有感染人的审美品格。鄂西民间歌瑶中的大量儿歌正是用独具特色的鄂西方言传达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如《催眠曲》《推磨嘎磨》《摇篮歌》等一些至今被母亲幼儿传唱的歌谣,读来让人感到人类儿童世界的温馨甜美。

   (三)活泼的生命力

  鄂西土苗民歌,源于生活,始终受到民间底层百姓生活审美原则的支配和制约,而鄂西民歌体现的审美情趣,即根源于寻求生命自由和情感快乐的生命力。按照鄂西土家族的传统习俗,他们的情爱是“以歌为媒”的。“我唱山歌情姐接,你一板来我一腔,歌如流水人成双。……唱歌如说知心话,唱得你心合我心,五句子山歌是媒人。”在这些山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至真至诚的生命情怀的倾诉和激扬的生命活力的张显。如:

  “劝郎莫进姐家楼,爹妈晓得要砍头。他要砍头让他砍,还有一双脚和手,拄起拐棍姐家走。”

  “生也爱来死也爱,生死不离姐的怀,在生与姐同路走,死了与姐同坑埋,阎王老子分不开。”

  这两首情歌,让我们在感叹世俗礼教干涉男女爱情婚姻的无奈与不幸的同时,更让我们惊叹有情人的热烈衷肠!这里体现的是对爱情追求的泼辣、大胆,不光是爱的宣言,更是民间儿女对生命存在价值的自觉追求!

  在鄂西土家族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也曾受到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童养媳等不自由婚姻制度的重重阻碍,压抑了人性,违背了人情。土家族儿女用歌谣表达自己的反抗和痛斥,在这一类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土家儿女为自由、幸福抗争的勇气以及由此展现的人性的力量。这来自民间儿女率真质朴的心声,这种感叹人生韶华易逝、应当追求人生的爱与美的情怀在鄂西土家族情歌中得到了最自由大胆、无所拘束地咏唱,实在让人叹服!鄂西民歌正是用质朴热烈的语言传达了土民对生命的珍视,这种本能追求体现了更为深沉的文化生态美。

  鄂西土家族民间歌谣富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对其深层的审美趣味的探讨,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民歌内蕴的丰厚审美质素。“歌谣是民族的文学。”“这语言,风土,艺术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灵魂。”[4]鄂西土家族民歌所展现的最普通的人和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单凭本色就值得欣赏的审美趣味世界。

  

  注:湖北省教育厅2010年科研项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黄遵宪.山歌题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9:185.

  [2]李莉.方言在捍卫文化多样性中的重要贡献――以恩施方言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6).

  [3]]([俄)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86.

  [4]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4:68.

  [5]朱慧珍.诗意的生存――侗族审美生存特征初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9).

  [6]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13.

  

  (作者简介:冯惠玲,湖北民族学院预科教育学院讲师)


相关内容

  • 民间童谣特点分析--以台州童谣为例
    文学 与艺 术 第二卷 第二期 民 间童 谣特 点 分析 - - 以台州童谣为例 赵 雪莲 ( 台州科技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摘 要] 童谣 就是 一种 由儿 童 自己. 大人或 文人 为 儿 童 所 创 作 的 以儿 童 的理 解 ...
  • 侗族诗歌的生态艺术趣味[1]
    第24卷第1期2012年2月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Radio&TVUniversity V01.24No.1Feb.2012 doi:lO.39691j.issn.1008-6382.2012. ...
  •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背景分析 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青海河湟民俗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在青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青海在长期封闭和自我发展中保持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河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极高 ...
  • 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申请报告
    第一章 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xxx红色旅游项目 1.1.2建设性质 新建 1.1.3拟建地点 鹤峰县屏山村 1.1.4建设单位 1.1.5建设工期 15个月. 1.1.6项目总投资及融资方案 该项目总投资996万元.其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我爱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奖征文 学生所在系(院) 造型与设计艺术系 专 业(方向) 景观设计专业 年 级 2009级 姓 名 高 阳 学 号 [1******** ...
  • 中华节日趣味故事
    中华节日趣味故事 (0人评分) 分    类: 人文社科 作    者: 吴波 字    数:7.2万 点    击:80 授权方:咪咕数字传媒有限公司授权作品,不得转载 标    签: 中华节日趣味故事 , 吴波 立即阅读 放入书架 在手 ...
  • 小学美术[树叶真有趣]案例1
    小学美术<树叶真有趣>教学案例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小学 万海涛 我校所属的仁和坪小镇地处鄂西南群山深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东南部,仁和坪小镇依山傍水,群山环绕,风光秀丽,自然资源丰盛,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自然资 ...
  •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2
    第七讲 外国传统工艺美术 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 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 3.外国工艺美术民俗 口 典型案例 口 本章小结 口 关键概念 口 复习思考题 口 实训题 口 自测题 教学目的 认识工艺美术民俗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发 ...
  • 中国舞蹈发展史论文
    舞蹈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开发 张懿云 内容简介 原始舞蹈是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并含有大量原始舞蹈的遗留成份.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正是由于劳动,使人类摆脱了动物的习性,由低级走向高级,成为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世界主宰.<吕 ...
  • 歌曲的三大类-民歌,艺术歌曲和通俗歌曲
    民歌 民歌原本是指每个民族的传统歌曲,每个民族的先民都有他们自古代已有的歌曲,这些歌绝大部分都不知道谁是作者,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不过今天我们所说的民歌,大都是指流行曲年代的民歌,所指的是主要以木吉他为伴奏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