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硕士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作业 - 范文中心

风景园林硕士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作业

09/16

城市规划设计作业

授课老师:

风景园林12级

中国人的城市定居惯例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的主要习惯是什么,这与我国的自然地理地质有很重要的关系,古人在选择上主要以城市的生活实用性我主,导致中国人有着低地定居的习惯,有着对地理条件的选择。

关键字:低地、定居、城市

1.低地定居趋势

中国的远古先民在寻求住所时,不用什么理论就自然要求能找到适于生活的环境。北京猿人已知道找近水的山洞居住。据徐旭生(徐炳昶先)生研究,旧石器时代的居民点多建在河流的阶地上,在人民没有发明开掘井的前,生活就被限制在湖泊或河流的附近,到新石器时代知道取用地下水了,开掘井的技术很晚才得以发明,在远离河道有井或泉的地方便也有了居民或城市。到春秋战国时期,更积累了大量经验1。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有了这样的概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还提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了解国情,这个国情中有一项是“水土之性”。什么是水土之性呢?用今天的科学语言来表达,就是地质环境的特征。2当代部分学者将这些古人卓越地质地理见识,附会为那时还没有的风水迷信,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亵渎。

中国人对地质条件和选则有一贯的向低地定居趋向,未有喜欢定居于高地与山腰之上的惯例。从地形来看,城市位置选择必须有相对广阔的土地面积,有相对严格的坡度限制,崎岖的山地不宜城市建筑,而平原或坡度在0.25%—2 5%之间的河谷河川地带最适宜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3在两种地形的汇合点上,也有利于城市的兴起。

古代城市,还多选择四周有天然屏障的地方。因为在地质学中“河川水系由于自然生态的侵蚀及冲积移动,在流域的重要之处集中了资源,提供定居的地理环境条件,与行政中枢的地位相适应,必然是资源的高度集中和人口的密集化。如果治安情况良好,势必对交通和经济的发达、城市的持续繁荣有利;在技术生态层面,由于灌溉和施肥提供了定居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潜力。又因水上交通比陆路交通费用更便宜,可以达到在河道岸边的重要地方集中有利资源的效果。以上的条件均可沿水系上溯,对所到达的粗放高地以及分水界,就应按比例稀释,倘若寻找到这一分水界,便可据以划定区域的境界。4

在世界上唯有中国的城治是位于低地,即在当地地形许可的范围内避免明显的起伏。南方很少有选址于山地或丘陵斜坡上的城市,北方作这样选址的几乎很多。1890年,地形崎岖的福建省58个县城的城址,有53个位于400米的高度以下,濒临河流、山溪或其它水体的不少于50个。 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本部18省的1276个县城中,有913个(70%以

上)位于海拔400米以下。即使位于这一高度以上的城市,也大都集中在各省最低平的部分。5如以长江中游流域为例,长江主流的中轴及赣江、汉水、湘水、沉江等诸水系,分别位于各亚区域及其中枢部。从这些亚地域中枢产生的城市组织及其异地商业网开始构成错综复杂的腹地;不久,随着汉口成长为大区域的中枢首府,汉口周围一带地区也成为中枢部。在区域的系统整合中充分考虑城市与商业盘根错节的作用,颇具特色。6

2.定居中地理环境适应性

在中国远古原始文化遗址中,北京猿人所居住的洞穴,可以说,就是他们当

时对生存条件的一种认识与选择。至于山顶洞人居住的有上下两层、洞目朝北的洞穴,更是说明了这一点。7位于临渔骊山脚下临河东岸的二层台地上的姜寨原始村落遗址建筑群,被三条人工围沟和一条自然河流(临河)所环绕的布局,选择沿河的第二级台地的地理环境居住,更是反映了我国原始先民对生存条件比较、选择的“地理环境意识”8。

从地形上看,在沙漠、戈壁、极地、冰川等恶劣的地理环境区域是根本不会兴起城市的,而平原沿海、河流花角洲等地,则是城市兴起发展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便利市域扩大,有利交通的畅达,所以,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多分布于平原区口秦汉时期的关中平原,庸宋时期的中原地区,明清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各有许多新兴城市兴起即是如此。在两种地形的接合点上,更有利于城市的兴起。这是因为,在这类地理位置上兴起的城市,能够更好地发挥两种地形的优势。因此,在水陆交接点、两河汇合地、沿河海口等地有许多大城市兴起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从气候方面看,我国历史上大部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多位于适于人类生活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由降水量、温度、温度等状况表现其差别。而这些气候因素的适宜与否与适宜程度,则是决定或影响城市兴起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正是由于我国历史上早期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温暖、温润等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般初的城币多兴起、发展于此一带口然而,随着于旱等自然条件的恶化,这一带的城市兴起和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打开中国地图就会发现,我国城市多数集中分布在自渤海湾至北部湾的大陆临海的外缘地带,内陆城市大大少于沿海城市、小于沿海城市。这就是气候因素在城市地理分布区位中留下的明显印迹。而在城市的内部结构土,气候对城市造型和城市自身布局的塑造也能施加较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城市多按照盛行风向和偏向绝对高、低温度与温度或平均温、湿度的原则来安排城市的功能分试与城市地域的平面构成以及市政设施与城市建筑样式与质量等。此外,气候因素还与其他自然条件协同作用,对城市发展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9

从定居的生态角度看,人口是从理环境条件优良的地区向立地条件恶劣的地区流动;对于小规模的人定居而言,地处河川水系上游山间小空间颇为合适,但是相反,一旦中下游三角洲地区的农业基础施整备完善的话,就可提供超群的人口抚养能力,即使未必就正相称,但无疑将随之为庞大人口群的集中居住空间的形成创造件,开辟广阔的定居地域。 再从农民适应自然环境条件来看,农民定居在山间与中游的扇状地,需要灌溉设备与治水设施,也需要贮存天降雨水的贮水设施二另外,为了确保用水和管理,需要许多的劳动力。因此,可

把为适应水利工程的改良称为“工学的适应”。这需要组织引进资本与劳力,还有必要导入调停用水纷争的机构,水利的规模有大小差异,但似全由大小不一的国家主导分配用水。随后是立地于上部三角洲的大城府期间,不用说国家关于用水管理的余地相当有限,河口部的沿海居民带来商品和米等物,形成以贸易形式立国的商业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0

3.中国古代城市城区域体系

中国最早的城市体系,是在华北与西北发展起来的,中心分在黄河西部泛滥平原与渭河下游流域。但这些体系原来是相当有限的,经历近一千年的城市发展,直至汉代,才扩大到足以适应个大区需要的程度。我们可以论证,在西北,只有到了唐代,才充分整合的大区规模的城市体系;在华北,则要到北宋时。

施坚雅认为中国古代在城市体系具有一定的规律:首先,大区域经济形成于与流域盆地联系的主要的自然地理区域之中;其次,关键性的资源如可耕地、人口资本投资等集中于一经济体系的位于近河低地的中心,愈近边缘(大部分是山地),此类资源愈稀;第三,交通运输的便利性由经济区域的中心地到远离中心的边缘地而急剧下降;第四,农业生产的强度在城市化程度高的核心区最高,在最边缘区最低;第五,随着一经济区域的空间由核心向边缘推移,农业的商品化和家庭对市场的依附呈现由强而弱的变化;最后,在一特定的经济区域中,镇和市形成层级制度,其最高点是此区域的一个(有时是两个)大都市,城市化程度则由核心

11至边缘而递减。在旧中华帝国那种传统王朝统治长期延续的复杂社会中,关于城市的形成、

发展、形态及区划等,浮现出色彩浓郁的来自上级的行政意图和传统象征模式的功能,这是不争的事实。城市的四方朝向,以南北轴为重心。最重要的革新是在城市规划上划分出功能带或功能区,都有个中心区,通常有城,内有宫室与贵族使用的重要建筑。环绕这一中心区,又是一个有城的地带,内有工业区和工匠住区、居民区、一些农田、商业街道以及市场。城外常有城壕,城壕外又是一些田地。这种双重城围,最初纯属功能上的划分,但在日后发展成的城市建设规范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12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教授说,中国文明应该表现为“城邦之国(Landes Städt des )”,这种特性由来已久13。这不仅仅是说,所谓的大传统和士大夫文化的基础在于城市文化及其扩散:历史上的中国人是卓越的,他们选择低地的中心营造部落,而这种定居形态的基础无疑是在城市。原先,封建王朝的行政及社会经济层面上的空间的、社会的组织,也总是通过以城市为连接点的网络结构的形成发展而实现的。14中国很早以来就因内部的分化而发展成复杂纷纭的社会,考察城市要采用总体论的观察方式。当时中国的首都级的城郭,城市的规模已远远超出西方社会,如开封(156平方里)100万人口、杭州(306平方里)150万人口15,城市,无疑属于名实相副的特大型城市的范畴。

中国古代的城市化按自北而南的基本次序。最早的中国城市局限于华北与西北;在别的地区,最早的城市是春秋时代(公元前722一前1年)在汉水流域上游建立起来的。中国最早的城市体系,则是在华北与西北发展起来的,中心分别在黄河西部泛滥平原与渭河下游流域。但这些体系原来是相当有、限的,经历近一千年的城市发展,直至汉代,才扩大到足以适应

整个大区需要的程度。在西北,只有到了唐代,才有充分整合的大区规模的城市体系。长江下游发展周期虽不及华北发展周期显著,却也是与某几个城市的兴起相联系着的。在晚唐至北宋这一周期中发展起来的相对复杂的城市体系。16

中国古代城市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体系,在谈到中国的城市,是从省、府和县这一行政等级区划出发的。国家的行政等级区划自然而然地成了他们描述空间的古代城市的框架。使中国疆域内城市具有行政区划的特点,这是一种政府的行为。由于郡县制等地方政区的设置和统一推行,许多郡、州、县等地方政区治所逐渐形成城市,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因为,设治的地方多为一个地区的政治、军事等的中心。

当然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不能只用行政区划的特点来描述,也有认为这种把中国疆域概念化为行政区划的特点,阻碍了我们对另一种空间层次的认识。这种空间层次的结构与前者相当不同,称之为由经济中心地及其从属地区构成的社会经济层级。17在此有用区域体系论的基本模式描述中国古代社会时,它有一些主要特点:国家的概念、有受过教育的社会精英(古代文人)、比较复杂的社会结构、城市体系、基层的定期集市已被整合于一更大的贸易体系中。

从以三个方面我们可看出中国古代城市定遵循的生态与地质、地理学基础从中否定了从虚无的迷信认定城市定居与规划的想,是中国古代科学与生态观念的综合与古代社会制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1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0:129-131 2 陶世龙:中国古代的环境地质观念

3 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307

4 [美]章生道.中国县城城市地理的若干方面[A].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鉴.1961.51卷 5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6 [美]章生道.城治的形态与结构研究[A].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鉴,

7 张全明.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 38

8 西安半坡博物馆等:《临渔姜寨遗址第四至十一次发掘纪要》,载《考古与文物》1980年第3期。

9 张全明.中国历史地里学导 123

10 [日]斯信波义.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42

11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前言2

12 [日]斯信波义.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340

13 [德]马克思·韦伯认为印度是“农村之国”,中国是“城市之国”,以此说明中印文明的鲜明特色。

14 [美]章生道.中国城市化趋势、中国县城城市地理若干方面[A].美国地理学家协会年鉴,1961-1963.51-53卷

15 [日]斯信波义.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310

16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区域城市化与城市体系.10,15,16

17 [美]施坚雅.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前言1


相关内容

  • 风景园林的专业素质与行业要求
    风景园林的专业素质与行业要求 摘要:园林植物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园林景观.城乡环境的绿化美化更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园林专业是造福人类.前景无限的专业.那么一名专业的园林人员要具有哪些专业素质?进入园林行业又有哪些 ...
  • 风景园林基础考试大纲
    344风景园林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风景园林基础>作为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基础理论考试,其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进行风景园林硕士学习所要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要求. 二.考试性质与范围: 本考 ...
  • 北京林业大学特色院校案例分析
    综合案例之一:北林大发展特色ABC "十二五"以来,北京林业大学围绕"国际知名.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断探索特色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坚持人才培养是第一要务,着力提高 ...
  •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风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基本原理 1.1景观规划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1单选(2分) 以下哪一句对风景园林三大基本方面的概念有误? A. 道路交通.建筑物与形态方面有关 B. 活动方面包括行为.精神.历史 C. 生态.植物.水体.土壤属于背景方面 ...
  • 风景园林专业
    1.专业简介 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门类,核心课程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与工程技术.风景园林植物应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突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可在规划设计机构.科研院所.管理部门.相关企业从事 ...
  •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雨洪管理研究_以美国纽约市为例_姜丽宁
    第10卷第6期2012年12月中国城市林业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Vol. 10No. 6Dec. 2012 他山之石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城市雨洪管理研究 ---以美国纽约市为例 姜丽宁 应 ...
  • 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
  • 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_理查德_S_罗森
    Healing Garden 老年社区的景观设计 Landscape Design of Senior Living Communities (美)理查德. S. 罗森 撰文 /(USA)Richard S. Rosen 何一芾 胡肖肖 译 ...
  • 景观工程作业
    景观工程与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的应用 摘要:城市是一种人为活动影响比较强烈的景观,其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人口流及信息流等非常活跃.近年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城市景观膨胀和自 ...
  • 药用植物园研究与规划综述
    绿地规划与园林设计 LandscapePlanningandDesing 药用植物园研究与规划综述 ReviewoftheresearchandPlanningofMedicinalBotanicalGardens 摘要:本文从药用植物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