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学案 - 范文中心

[回延安]学案

10/29

《回延安》学案设计

大孤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八年语文 设计者:石和颖

课前热身: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放的这首民歌歌名是什么?谁唱的?是用什么形式写成的民歌。(信天游)

信天游是一部镌刻在黄土高原的传世巨著,是劳动人民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怀的心声,它游荡在天空,流走于沟溪,回音于山谷。这样的民歌韵律和谐,感情奔放。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的魅力呢?本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体会信天游的形式,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板书课题)(幻2)

二、了解作者、感知深情

2、解题:

“回”诗眼,从别处回到原处,返还延安,那么对延安你了解多少呢?(幻3)

延安是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发展壮大, 毛泽东思想在这里成熟,毛泽东的旗帜从这里飘向全国。 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 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

师:就是这块圣地让一位诗人贺敬之魂牵梦绕,我们来认识这位诗人。(幻4)

3、介绍贺敬之和写作背景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师:进延安鲁艺学习是贺敬之人生的转折点,那么他和延安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我们来听听他的内心独白。(幻5)

写作背景:

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

师:为什么他的眼里含着泪水,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悟他别样的情怀。走进文本之前,老师做一个温馨提示:听读课文过程中要注意语速、把握语调、揣摩语气。与此同时,有两个问题让大家思考。(幻6)

三、解读探究、品味深情

(一)走进文本,初步感知

真情寻觅:(幻7)

(1)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诗人心中?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1、听录音

师:倾听是一种享受,尝试才是真正的快乐。全诗分为五部分,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把你喜欢的一部分深情地朗读给大家。

老师希望你们能倾情投入。(幻8)

注意语速,读出停顿。

把握语调,读出情感。

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2、学生读课文。

师:课文大家读得很投入,很有感情。此刻老师还想分享的思考结果。看大屏幕。(幻9)

3、明确真情寻觅的两个小题。

明确:(1)两行一小节,小节尾字押韵。有时候几节一韵。

师:这是信天游形式的一个特点,还有什么特点?我们权且留个

悬念。

(2)母亲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

师:母子即将重逢,定会触动赤子的缕缕情思,让我们深情驻足第一部分。体会其深情。

(二)深情驻足

带着问题走进(幻10 )

1、朗读第一部分

预设1 :第一部分描写了诗人的哪些动作?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明确:抓黄土、贴心窝、搂宝塔山、扑亲人怀。

分析:用“抓”而不用“捧”,“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有紧

握不放之意。

用“贴”而不用“放”贴有紧挨之意,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珍爱延安土地。

读出激动之情

用“搂”而不用“抱”都是用手臂困住,“搂”动作幅度大,富有力度。 用“扑”亲人怀,外在动作,揭示内心,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表情强烈,见到延安的极度兴奋、喜悦。

(板书:回、激动。)

师:阔别十载,一朝回归,情难自禁,内心的激动和喜悦化作强劲有力的动作。

预设2:诗人见到延安,他为什么这么激动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这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真挚最淳朴的革命母子情)

师:那么诗人为什么把延安比作母亲呢?他们关系到底如何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眸。

(三)恩情回眸 (幻11)

1、朗读第二部分

2、预设:诗人与延安的关系如何?为了弄清他们的关系,我们把目光先锁定这四句诗。

明确: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借树梢树枝树根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人与延安人民亲密无间。

羊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诗人如羔羊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

师:这种关系用一个词来形容,即亲密无间(血肉联系)

找同学朗读读出这种亲密无间的感情。

每一节诗用了特殊的手法,那就是比兴手法。(幻12)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文已尽而意有余。

列举例子: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这种比兴手法是信天游形式最突出的特点。

师:延安对诗人有养育之恩,还有哪些恩情呢?看这两句诗“东山…….书”(幻13)

“东山。。。。。谷”借代 借指延安大生产运动。暗示作者学到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

“肩。。。。。书”学政治方向,学革命道理。

师:回忆往昔,(板书:忆)诗人在这里学本领、学知识、学真理,在延安满

载收获。养育恩恩比天高,哺育情情深似海。当诗人背起行囊奔向前方,天南海北想着母亲延安,可见诗人对延安有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心怀感激 (板书:感激)

师:追忆往昔,无限感激。诗人与延安人民有血浓于水的感情,那么久别重逢会是怎样的场景?

(四)热情聚焦:

1、朗读第三部分

2、预设:诗人用了哪些一下意象描写团聚的场面?(幻14)

 明确:酒、馍、炭火、窑洞。

师:酒、馍、炭火、作者与延安亲人会聚在一起。(板书:会)来的人是多是少呢?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

明确:“满窑。。。。。脚步声”

可见气氛之亲切,场面之热烈。很有地方特色。

3、预设:文中写了那些人前来团聚?

明确:老人、小孩、青年人

4、预设:写老人为什么会写到“鸡毛信”、“白头发”?(幻15真情品味) 明确:表现出延安父老在保卫延安中经历过艰苦的斗争,赞颂他们为了革命立下的功劳。

师:亲人重逢多是叙旧,话离别之情,他们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呢?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夸张、比喻 话题由延安飞跃千山万水,全国发展形势就像长江黄河一样汹涌澎湃,作者内心也是兴奋不已(板书:兴奋)(读四句诗读出出兴奋之情)十年来的发展的确说不完道不尽。

师:那么延安在十年来的革命进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走进第四部分(至情捕捉)

1、朗读第四部分

2、预设:延安在十年来得革命进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选用了哪些修辞?(幻16)

明确:街道、楼房、电灯、绿树。

拟人、 排比、比喻

师:(旧貌换新颜,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延安的今天是什么样呢?(幻17)

绿树成荫 楼房林立,道路纵横,车水马龙,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师: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同学们也许不知道,在十二五计划中开发延安及大西北作为工作重点,我们共同期待和祝愿在党的领导下,迎接延安人民的一定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春天。

师:看到延安城的巨大变化,字里行间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看、欣喜)

明确:欣喜、赞美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不仅源于个人因素,还有什么原因吗?

(六)、走进第五部分

1、齐读第五部分(课堂里最美的还是琅琅的书声。)

2、预设:前三节特定的处所,特定的事物老师补充介绍:

这三节诗我们能体会出怎样的感情?

明确:延安在三个历史阶段发挥的伟大作用。即几十年的战斗历程。(板书:颂)

3、预设:“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中的“延河”指什么?

明确:延安精神。

4、预设:结尾句抒发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眷恋、热爱延安(板书:眷恋)

师:一路走来,与其说解读文本,倒不如说我们透过文字走进了诗人的心灵世界,一样的激动,一样的欣喜。随之也升腾着缕缕温情。参照板书回答大屏幕的问题

四、能力提升(温情永恒)

问:全诗以什么为线索?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幻18 ) 回延安的过程。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追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和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心情无比激动,无比喜悦。抒发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

师: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借助信天游的形式,抒发对党对延安的颂歌。读诗品诗,我们收获着。快乐着。

五、友情盘点:(幻19)

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九)作业

模仿《回延安》尝试写一两节“信天游”,注意运用比兴手法。

结束语:(幻20 )

懂 你

一 首 诗 满 腔 挚 爱

一 份 情 真 诚 满 怀

读 懂 你 激 情 澎 湃

心 系 延 安 缘 何 在

情 动 于 中 形 于 外

细 微 之 处 寓 感 慨

养 育 恩 情 溢 心 房

山 高 路 远 水 亦 长

心 系 延 安 思 断 肠

久 别 团 聚 气 氛 浓

馍 香 酒 醇 民 欢 腾

亲 人 故 友 喜 相 逢

延 安 老 城 换 新 貌

树 翠 灯 明 楼 亦 高

物 阜 民 丰 在 今 朝

辉 煌 历 程 齐 歌 唱

英 雄 伟 业 共 传 扬

延 安 精 神 放 光 芒

信 天 游 啊 天 籁 音

承 载 心 声 形 式 新

字 里 行 间 情 意 真

拳 拳 赤 子 心 如 丹

亲 山 亲 水 会 亲 颜

颂 党 颂 民 颂 延 安

板书设计:

回 激动 忆 感激

会 延安 兴奋 看 欣喜 颂 眷恋


相关内容

  •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 於潜二小 王召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 ...
  • 在延安精神宣讲报告会结束时的讲话
    在延安精神宣讲报告会结束时的讲话 以上***副主任和***同志分两个专题对延安精神从不同角度谈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同志重点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光辉的十三年历程,二是永恒的延安精神.通过对党中央.毛泽东在陕北十三年,那段艰辛而辉煌 ...
  •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社会生活 黄正林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物质生活是很困难的,但精神生活却十分丰富.我们主要从晚会和秧歌.舞会来看边区的日常娱乐生活. (一)晚会和秧歌 边区的晚会是有传统的,在苏维埃时期,"晚会的举行大部 ...
  • 延安时期散文创作漫谈
    摘 要:延安时期的散文可分为偏于议论的杂文,偏于记事的报告文学和偏于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记叙抒情散文三大类.报告文学受到广泛欢迎,杂文分清了暴露和歌颂的对象,记叙抒情散文也改变了原来低沉的格调.延安时期散文创作反映了崭新的斗争生活和闪光 ...
  • 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研究资料
    [一种声音]高华:从"延安之春"到斗争王实味[上] xilei 发布于 2012-5-23 20:27:00 一.利用自由主义打击教条主义:毛泽东与延安"自由化"言论的出笼 1942年的初春,春寒料峭 ...
  • 延安窑洞住过的北京娃 当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都在其中
    ▼ 延安窑洞住过的北京娃之今昔 作者:吴墨 延安窑洞住过北京娃说的是当年北京老三届下乡插队到延安的岁月,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已是四十多年,今天想来不胜感慨. 当年有一首歌叫<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歌词写的慷慨激昂豪情万丈,要&q ...
  • 担保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延安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延安市中小企业信用促进会 延安市鼎源投资公司 延安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第一章 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 延安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信息管理系统. 1.2 项目建设单位 ...
  • 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记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 中国音乐家---郑律成.<延安颂>.<延水谣>.<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兴安岭 ...
  • [英雄原创鸡年flash素材]20XX年flash贺卡
    [英雄原创鸡年flash素材]2017年flash贺卡-祝你新年快乐 2017-02-13 16:40:04|  分类: flash素材库 |字号 订阅 用微信  "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  " ...
  • 延安红色之旅(1)
    暑期社会实践感想 一.7.6号我们去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和枣园,革命纪念馆中陈设最多的是红色抗战时期革命前辈们的武器装备和日常生活用品,和缴获的日军武器装备相比更显简单低级,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客观力量对比下,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凭着乐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