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本思想10类 - 范文中心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10类

09/23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丰富,但散见于浩如烟海的文献。笔者从10个方面做简要整理,与大家共享。

(一)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续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乐而亡。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则君乐。

——(三国)陆凯

国以民为本,不思养之,是自拔其本也。——康有为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孙中山

民者,万世之本也(汉·贾谊)

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宋)石介

为国者,以民为基——《三国志》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

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汉·贾谊)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

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白居易

为国之道,恃贤与民。

——(汉)黄石公《三略》

(二)民心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1)《左传》昭公三年说,齐国的田桓子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民众十分感激,“归之如流水”。(2)晋国的公室腐败,“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相望而女福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晋国的政权于是也被六卿所把持。(3)鲁昭公被季孙氏驱逐出国。赵简子问史墨,为什么“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三十年)国君失德,置民于不顾,就难免为民所弃。(4)

历史当为鉴,民心自有公。——屈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意。——管子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

凡举大事必先审民心,然后可举。——《吕氏春秋》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辛弃疾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清·唐甄)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清·王韬)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清·陈天华)

《孔子家语·五仪》说:“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唐太宗:“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又说:“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宋·程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

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

——贾谊

(三)民声(民意)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吕氏春秋

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三国志》卷四十七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礼记?大学》

《尚书·洪范》说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建议 “谋及庶人”。《周礼·秋官·小司寇》职文说:“掌朝外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尚书》言治之意者,则惟言庶民。《康诰》以下九篇,周之经纶天下之道胥在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四)民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汉)荀悦

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

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贾谊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张养浩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苏辙

(五)民富

《国语·周语》。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蔗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蓄殖于是乎始。”

民富则安,贫则危。——傅玄

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汉书》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汉书》

食足货足,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汉书》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三国志》

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三国志》

食乃民天,农为治本。——《梁书》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

——管子

(六)民利

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管子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管子

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清·戴震)

利于己而不能利于人者,非美利也;利于民而不能理于国者,亦非美利也。——郑观应

民之所利立之,所害除之,则民人”。

——《管子·幼官》

(七)民德

爱民如身。——(汉)荀悦

善为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刘向

以宽驭民,邦乃昌。——方孝孺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德莫高于爱民,形莫厚于乐民。——《晏子春秋》

无德于民,不足以兴;积怨于兵,则足以亡。

——王夫之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上施厚,则民之报上亦厚;上施薄,则民之报上亦薄。——管子

有道则民归之,无道则民去之。——管子

能爱邦内之民者,能服境外之不善。

——《晏子春秋》

(八)民安

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冯梦龙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

(九)民主

天生之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大略》

天下者,非一姓之私也,兴亡之修短有横数。苟易百姓而无原野流血之惨,则轻授他人而民不病。

——王夫之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黄宗羲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王夫之

康有为 “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

严复在《辟韩》:“君也臣也刑也兵也,皆缘卫民之事而后有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康有为说:“欲速变法以救危亡,非先得圣主当阳不为功;欲定良法而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康有为政论集》卷上)梁启超则宣称:“共和的国民心理,必非久惯专制之民能以一二十年之岁月而善成”,“今日中国国民未有可以为共和国民之资格”(《饮冰室文集》第二册)。

孙中山:“中国数千年来都是专制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接受的”;“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这不止是我们革命之目的,并且是我们革命的时候所万不可少的”。 “是将自己连檀香山的土民、南美的黑奴都看作不如了”(《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章太炎因为看到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容易被少数政客豪富所把持,竟然提出:“与效立宪而使民有贵族黎庶之分,不如王者一人秉权于上,规模廓落,则苛察不遍行,民犹得纾其死。”(《代议然否论》)

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清·梁启超)

(十)大同与小康

《礼记礼运》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到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gua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 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 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其他

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共有其忧者,人必拯其危----〈三国志〉

为国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陆逊

失民而得财,明者不为。——苏轼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此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宋)张唐英

一民之轨,莫如法。——韩非子


相关内容

  •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看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 班级:社工0832班 学号:0821013213 姓名:李子瑞 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q ...
  •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吏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廉吏形象 作者:彭克清 吴伟伟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2期 摘要:本文从爱民恤民.廉洁清正.生活俭约.自省自律.甘于奉献等方面论述中国古 ...
  • 20**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最新考试题库
    2016年江西省教师资格证最新考试题库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 ...
  • 究竟怎样理解以人为本?
    作者:韩庆祥张洪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06年01期 目前学术界对以人为本存在着不同.甚至分歧较大的理解.这里,首先有必要通过辩证处理几种基本关系,来全面.准确和深入地理解以人为本的概念. 一."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 ...
  • 两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 (顺序基本按<考试大纲>内容)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
  • 文人论政--新记大公报的最大特色
    文人论政--新记大公报的最大特色 摘要:<大公报>作为近代及其重要的报纸之一,对于近代中国都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新记大公报时期则是<大公报>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而文人论政则是这段时期大公报的最重要的特色.研究文人论政 ...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及 ...
  •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师参考书第15课
    15课 建设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性,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第一章 前言 1. 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2. 文化: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种,居住,练习多重含义.包含通过人的努力摆脱自 然状态的意味. 3. 中国的文化,文是指"各色交 ...
  •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 ▲考点1.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知识梳理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民主政治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文明发展以海洋为依托.(地理位置) 2.城邦制度:(政治基础) ①公元前8-前6世纪 ②特征: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