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对网络教学的影响 - 范文中心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对网络教学的影响

03/01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

张静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7)

【摘要】当今网络教学方兴未艾,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本文论述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内涵,并试将其运用到网络教学中,以丰富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教学过程   最优化   网络教学

引言

在信息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育日渐风行,成为各类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重点,各种实践探索方兴未艾。然而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令人甚忧,其间出现的诸多问题暴露出网络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不完善。网络教育迫切需要先进、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从系统观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实现教学的最优效果,并在当时引起广泛反响,获得成功实践。试从中汲取科学理论运用于当前的网络教学实践中,对于完善网络教育的理论根基,优化网络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内涵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实际上是借助于系统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手段,运用于教学领域,指导教师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理论体系和工作体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当代著名教育家和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最早将其运用在教学领域。

(一)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定义

[1]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教学过程,综合考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地研究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相互促进作用,力求使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发挥其最优功能。该理论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和完整性三个特点。

1.创造性: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最优化理论,如研究学生的个性,综合规划课堂教学的任务,最优化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教师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的条件及环境等灵活运用。

2.科学性: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力、物力及时间与精神因素的约束下,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工作效果能达到最小。

3.完整性: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指导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在于它规定要完整地明确地选择和安排该条件下最有效的方案,在系统方法基础上组织教学教育过程,强调教师教授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的统一性。

任何一种教育理论的提出都受到当时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最优化理论同样如此,它绝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或原则。当时的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尚不成熟,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媒体都较为落后,这也导致了最优化理论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也有受条件限制而不完全适应当前教学的一面。我们要充分认识该理论的两面性,吸取其中成熟的科学理论成分,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其它先进教学理念,丰富网络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二)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分析

笔者对巴班斯基的观点中可借鉴的科学成分做了进一步阐述。

1.强调确定最优化标准的重要性。巴班斯基提出,“如果不确定最优化的标准也就不能谈什么最优值”,即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首先要制定最优化标准以衡量其后的教学效果。

最优化标准就是要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简言之其核心就是“高效能、低消耗”。就高效、高质量标准而言,巴班斯基认为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的水平,实现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方面最大可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考核学生精力、时间的投入以及教学经费的支出,使其都处在合理消耗的范围内。二者结合考虑,就形成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标准。

2.[2]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具体性的学说为依据的。某种方法对某种情况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它可能就不是最优的方法。过去看来是最优的,现在则未必仍然最优;同样,现在看来是最优的,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这表明“最优”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统一的绝对标准,而是一个发展的、开放的动态概念。

教学设计者或教学实施者在设计、实施教学活动时应将重点放在对具体条件下环境、师生等因素的分析,克服现存各种不利因素,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可接受度及实际发展可能,来实现具体的“最优化”。

3.最优化理论强调用系统和综合的观点来研究整个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几个重要因素,综合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促进作用并对其优化组合,力求使整体教学系统从整体上发挥其最大功效。

4.师生活动中存在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因素,三方面的最佳统一就是最优化的实现。社会因素指教育目的、教学内容;心理因素指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心理表征;控制因素指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对方法的选择及学生的自我控制。

二.网络教学中的最优化理论

与延袭了几千年而长久不衰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如今的网络教学仍是新生事物,还未形成自成体系的成熟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吸收巴班斯基关于最优化理论的科学见解,对于完善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指导网络教学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1. 确定网络教学最优化标准。

一项具体的教学活动首先要制定最优化标准以衡量其后的教学效果。网络教学也应有自己的最优化标准。网络教学过程最优化标准有两个维度,即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结合。由于网络教学所特有的环境和教学形式,效果标准一方面考核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是否积极参与了网络交互学习活动,顺利完成了预定的网络课程设置的各项学习任务,如资料收集、协作讨论、问题探究等;另一方面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素养的提高程度,包括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的合作能力等。效率标准是考核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时间、精力的投入,网络课程前期设计的时间投入以及网络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是否超过合理消耗的界定,其中以学生的消耗为主要因素。如教学中在对网络资源进行搜索时,学生检索到所需资源耗费的时间是否太长?在与教学无关的网站上停滞得是否过久?

在网络教学的实际评估中,往往存在着忽视效率问题只一味追求高质量;或只以高效为目标而忽略教学质量的问题。以最优化理论来实施对具体网络教学的评估,可以避免在评估时忽略任何一方面的因素,达到综合、全面的审视实际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教学最优化标准是一个宏观的原则性标准,评估人员应本着该原则标准在具体教学中做出更微观的评估。

2.网络教学最优化的相对性。

最优化理论指出最优化概念是现有条件下的具体的最优化,否定“万能”的教学方法。这也正验证的“网络媒体取代论”、“网络教学是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模式”等观点的错误性。网络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持充分展示了网络教学环境不可比拟的优越与便捷。但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络环境并未发挥出理想的功效。教学中师生交流的情感缺失,学生出现网上学习不适应症状,教师在权威下降后对自身执教能力的忧虑……因此,网络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是对以上诸不利因素分析研究,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争取使师生双方都能以比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该种条件下最好的教与学的效果。凭主观设计所谓的“通用”、“万能”的最优方法和标准是不可行的。

3.  运用系统方法论研究网络教学系统。

最优化理论中的系统观点与现代教学设计中“木桶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木桶理论”观点认为,应用系统方法探索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及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并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两种理论皆论述了以系统科学观为方法论指导,系统地审视网络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所谓系统,即指由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在整个网络教学系统中,只有各要素、各环节之间优化组合、协调运作,才能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仅仅分析系统的某一环节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研究教学系统的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和信息交换,以及系统如何实现整体优化的功能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益。

三.从最优化理论角度进行网络教学系统分析

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影响效果的要素?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如何实现网络教学中各因素的统一?笔者认为,亦可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角度,对网络教学全过程的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一)  社会的因素(教育目的、教学内容)

[3]教育目的是指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之外,还要完成对学生的教养、教育、发展三方面的任务,即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并培养学习活动的兴趣、技能、能力等。(巴班斯基)由此,网络教学目的应在掌握网络课程任务之上,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知识、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用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自组织能力。网络教学内容,应是对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其中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是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与传统课堂环境相比较,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师生角色转变,学生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的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策略进行控制,自主学习。而策略性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因此策略性知识应是网络教学内容的重点。

(二)  心理因素(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心理表征)

网络教学中师生的心理特征与传统环境下的大相径庭:

1.教师的心理。由知识源、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助手、指导者的角色转变,意味着教师传统权威地位的丧失。同时,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掌握信息技能、灵活组织网络教学活动的更高要求。每位教师都经历着一个重新认识自我价值、重塑新权威、迎接新挑战的心理接受过程。其间,教师难免出现对自己人格魅力不够自信,对自身教学水平忧虑等心理症状。

2.学生的心理。[4]心理学家Broadbent认为,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当来自外界的信息过多时,“瓶颈”现象就会产生。身处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学生的注意力必然受到更多的干扰,即使是教学信息也可能超过了学生的可接受度。另一方面,传统的面授教学中,教师的亲身指导和同伴的面对面交流,往往给予学习者强烈的真实群体感。而网络教学提供的是个人学习的空间和虚拟的交互方式。真实情感的流失使得一些学生容易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学习动机也受之影响。

(三)  控制的因素(教师对教学的组织,对方法的选择及学生的自我控制)

对教学的控制因素来自两方面。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教学策略,如个案研究、项目设计、个别化教学、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更主要的控制来自于学生对自身学习的管理、控制。运用元认知策略和自身意志力进行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管理是实现自我控制的主要途径。

(四)  三者的关系

在教学系统中,社会因素是处于系统的核心地位,心理、控制因素是师生做出的内部反应和外部行为,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1.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控制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往往伴有什么样的外部控制行为。网络学习中,动机不强、注意力不够集中,会使学生的学生出现信息超载、信息迷航等问题,导致学习停滞不前;而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也很难自我激励,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教师的控制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因素的关键。教师如能掌握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好的教学策略,将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2.心理、控制因素都制约着社会因素的结果。学生的动机是否强烈,是否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直接影响他的学习进度、学习质量;善于利用元认知策略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也能使自己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自我发展。

3.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和控制行为。如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符合学生的可能发展性,网络课程内容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认知心理,是否能激发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教师或学生组织好的教学活动、采取好的教学策略。

以上分析说明,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师生双方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调整心理因素、控制因素,以适应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应综合考虑师生的内外部因素来设计。三者相互谐调,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3] http://202.109.195.141/kingjs/kjll/gc5.htm /[EB]

[2] http://www.sdjtu.edu.cn/xdjyzx/xdjy/bbsjljxgczyh.htm/[EB]

[4] 王甦、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相关内容

  • "读你千遍不厌倦"
    一本书,如果你既爱过,又恨过,既炫耀过,又痛骂过,那她注定要成为你生命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对我来说,任钟印主编的<世界教育名著通览>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20年来,她一直陪伴我左右,成为常读常新的一本书,套用一句流行的歌词,&qu ...
  • 当代教师必读教育专著
    当代教师必读教育专著100部 基 础 篇(30部)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陶行知教育名篇>, 方 ...
  • 山东汉语言文学专升本20**真题
    2009年山东汉语言文学专升本真题 综合一 教育学 一.1.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叫教育:而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是指( ). 2.< >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比较系统的论述 ...
  • 教育学真题
    教育学测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和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 ...
  • "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结题报告
    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 新宾满族自治县旺清门中学 李士杰 2011年12月 学案导学,引领自主探究 一.课题的提出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高效率地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 ...
  • 课程与教学论选择题作业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罗主义 3.提出&quo ...
  • 小组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献综述4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小组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局颁发了<关于在 市高中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活动单"的意见>,吹响了 市课堂教学改革的"集结号" ...
  •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理念
    浅谈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通过国培进一步学习,我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将教学实践中自己的一些教学设计理念浅谈如下: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 ...
  •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课题总结报告[1]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徐颖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1.对当前教育形式和"变式教育"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
  • 特岗教师考试内容
    2009年河南特岗教师笔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2分/20题)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发展B全面协调可持续C以人为本D统筹兼顾 2.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B学校教育C环境D家庭教育 3.心里断乳期是指() A幼儿期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