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问题研究 - 范文中心

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问题研究

03/21

  摘要:当前,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无序转移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无序转移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并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那么,如何避免无序转移就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从造成劳动力无序转移的原因入手,对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39-02   1 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的原因   1.1 经济原因   通常而言,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第二、三产业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比较容易。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就业空间广阔,不仅当地现有农村劳动力已基本实现就地转移,还吸纳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而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外出务工就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而在剩余劳动力外出谋取就业的过程中就很可能产生无序转移的问题。   1.2 劳动力自身原因   (1)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由表1我们不难看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极其低的。而如此低下的受教育程度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他们对如何转移怎样转移以及转移到何处去都不能作出明确的判断,致使其转移带有极大的其盲目性。一般而言,只要某地有一人牵线,那么紧随其后的便是一大批。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一窝蜂”的现象层出不穷。   (2)劳动力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   当前,农民了解信息的途径主要还是电视广播,很少有人看报纸,网络更不可能。因此,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他们却无法通过尽可能多的渠道得知有关转移的信息,进而判断他们转移的目的地,却只能被迫选择投奔外地工作的亲友,而这种投奔却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因为依据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所掌握的技能很难在城市谋取到好的工作岗位,并且通常情况下亲友也难以给予有力支持。所以,他们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不得不从事原本本可以减少很多成本就可以在本地找到的工作。   1.3 政府原因   (1)缺乏适度合理有序的政府行为。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组织不健全,有些县级城市根本就没有专门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部门。因此,无法对转移人员的性别和年龄以及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编排,更无法对转移人员进行组织和领导,使其分层次、分区域、分先后地转移。亦无法在输出地建立外出劳动力档案,为输入地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没有自己的劳务品牌。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每年参加培训的数量极其有限,而真正通过培训能够学到一定技能,拿到相关证书并顺利就业的就更少。同时,农村劳动力培训较多的停留在缝纫、维修等传统专业,对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电子技术、市场营销等新兴专业涉及较少。不能既针对农民实际,又体现地方特色地设置一些培训专业,培养出自己地劳务品牌,确保剩余劳动力可以有效转移出去。   (3)培训转移信息不畅,跟踪服务措施跟不上。   基层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中介组织偏少,供需渠道不畅,常常出现“用人单位不知何处招工,劳动力不知哪些单位要人”的困惑局面。劳务基地建设比较滞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上还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自发、分散的特征,真正有组织输送出去的很少,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输出农民工跟踪服务差,农民工维权跟不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2 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1 无序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净收入水平难以提高   由于本文所指的无序转移主要指的是那些就地转移就可以使得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发挥,却选择异地转移而使资源禀赋优势不能发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净收入的提高与否,我们从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在假定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得的年收入是相等的前提下,为转移而承担成本较大的方式就难以提高自己的净收入水平。就经济成本而言,就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要负担的机会成本、交通成本、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均小于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此,我们得出在年收入相等的情况下,由于异地转移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就地转移的成本,所以,就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净收入相对于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说要高得多。   另外,异地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要承担心理成本。也就是说,他们还要承受背井离乡的痛苦。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重视亲情和友情的国家,异地就业使得他们不能享受基本的家庭生活温暖。而且,由此出现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2.2 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有些地方由于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有一定文化基础、体魄健壮、智力较高的青壮年农民,留下来的多为老弱病残和妇女文盲,这使得该地区自身人口结构相对劣化,有效劳动力资源不足,务农人员的素质变得更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有的地方还出现了耕地撂荒,有限的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失修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导致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2.3 增加了城市负担和管理的难度   我国大中城市基础设施本来就大大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亿万农民工涌进城市,使城市不堪重负。一是供应压力加重。造成城市道路、住房、水电供应的紧张,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二是环境污染加重。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带,垃圾管理力不能及,到处垃圾如山;一些农贸市场的摊主和沿街为市的农民乱扔残叶、杂物,随地吐痰,为创建卫生城市增加了难度。三是城市交通负担加重。在中国,远距离运输主要靠铁路、公路和水路,空运的比重较小。民工的跨省流动主要靠铁路运输实现,但是铁路运输能力有限,终年都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到春运期间,物资、商品要赶运,学生、军人要探亲往返,客流量骤增,再加上千百万民工流动就更加不堪重负。四是治安管理难度增大。社会秩序和治安下降是近几年来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大规模的民工流动又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犯罪活动是滞留在城市的无业民工所为。五是城市管理成本增大。大量的人潮在城市流动,必然增加各种供应、环境卫生、交通设施,以及对流动人员的治安管理费用,这样就使原本就杯水车薪的城管费用更显得捉襟见肘了。   2.4 国家的许多政策在流动的农民中难以落实   国家的许多政策,如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工商税收、义务教育等政策,在流动的农民中根本无法落实。以计划生育为例,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是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为此各地对计划生育管理特别重视。但对那些外地人员的超计划生育,乡村干部就鞭长莫及了。流动人口超生不仅给计划生育上作增加了难度,使人口的增长失控,而且大多忽视了“优生优育”,使下一代的素质受到了影响。加之一些“超生儿”随父母到处流荡,不打疫苗、不接受教育,为孩子感染疫病、不能提高文化素养种下了隐患,对国家和个人都将造损失。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能实现有序转移而导致的无序转移引发了以上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若能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逐渐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实现有序转移,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消失。   3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的措施   要避免农村剩余劳动力无序转移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本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兼业转移。其次就是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得其在转移过程中真正做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3.1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3.2 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本地就业空间   当前,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农民就近就业,亦工亦农,农时务农,闲时务工,进退自如。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城市中安置1个劳动力需要4万-5万元,而乡镇企业吸收1个劳动力仅需4000元。   因此,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鼓励、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提高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新型乡镇企业。要按照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接续转移,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   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建立农村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经纪人队伍。   3.3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就业潜力   要从资源条件出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专业化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综合效益,使粮食产业成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牧林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引导扶持农民、企业发展自律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以农产品生产或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构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4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一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尽快扭转全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农民职业教育。二是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农民工免费培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   总之,笔者认为,在劳动力市场尚不完全成熟的前提下,无序转移是普遍现象,不仅给农民的增收带来困难,而且给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转移,在新的时期下,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收入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罗学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及对策探讨[J].2003,(10).   [2]�张一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探[J].2003,(6).   [3]�唐文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趋势[J].2003,(4).   [4]�姜保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J].2004,(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相关内容

  •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所在
    中图分类号:'&!3・2文献标识码:6'()*(+,-+.(+/发展论坛 文章编号:&""0120334!""#5"%1"&&1"! 解决 ...
  • 申论高频词
    本书所收录的高频词大约有不到一千条,总计不到一万字,这些高频词不要考生按照顺序背下来,那样做完全没有意义.考生只要把这些高频词熟读,最终能够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那么阅读就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问题.这种方法许多考生在四六级考研的英语考试中早已有 ...
  • 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
    农村城镇化的战略意义与战略选择 [内容提要]经过20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业生产和农村非农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城镇化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当前中国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国内需求不旺的形势下,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对于启动农村市场.转移 ...
  • 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的三个层面*
    作者:张继焦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6年06期 中国正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结构中复杂的阶层分化和流动,大致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阐述:第一层面,具体地探讨工人.农民这两个原有大 ...
  • 中国农村经济出路探析
    作者:傅鹏 决策探索 2003年07期 从我国的未来发展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这种观点不仅符合我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 ...
  • 浅析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摘要:文章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 ...
  • 劳动力现状及分析
    富顺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 调查研究 富顺县2010届选调生课题组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日 富顺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调查研究 富顺县2010届选调生(富顺 643200) 摘 要:富顺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劳务输出多的农业大县. ...
  •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 [摘要]: 农村市场化是随着对农村市场经济的认识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而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全面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 ...
  • 专业化产业集聚_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_克鲁格曼中心_外围模型新发展
    第33卷第2期 2007年2月财经研究 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Vol.33No.2 Feb.2007 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 )))克鲁格曼中心)外围模型新发展 何雄浪 (宜宾学院法学与公共管 ...
  •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研究
    "十五"期间,贵州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