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二:诲 - 范文中心

孔子的教学方法之二:诲

08/24

诲,《说文解字》:“晓教也。”——就是用直接告诉的方法来教育别人。

告诉对方怎样做,使对方知晓。诲是直接告诉的意思。诲的内容一般较明白,直言于人,使人知道。

“诲”与现代的“讲述法”相近而又不同。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传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讲述是传述、描绘事实。

“诲”,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使学生知道而去遵守,无需做过多的解释。

(一)孔子的“诲”教

《论语》记载孔子用到“诲”的句子共五处,而在回答学生问题中,用“诲”这种教学方法的却比比皆是。

如《先进篇》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在子路与冉求问“闻斯行诸”时,孔子只是告诉其该做的行为,而不做解释。如果解释原因,告诉子路你有兼人的毛病,所以说要问问父兄;告诉冉求有固执己见的毛病,所以要“闻斯行之”。子路与冉求还会接受老师的建议吗?

有些知识,只要明白地告诉就行,过多的解释,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孔子弟子请教孔子的问题,孔子大都是针对其缺点而谈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解释只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孔子往往采用“诲”这种教学方法。

(二)“诲”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的讲课既不是“喻”,也不是“诲”,而是一种对教材知识的重复。将课本上的例题给学生在黑板上再重复讲述一遍,或把教参上的内容复述一遍,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讲课内容。

其实,那不叫讲课。老师上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记忆,课本上的例题学生可以看,老师的职责是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重复教材知识,是帮助学生理解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

“诲”是是用肯定句式,最简洁、最直接告诉学生的方式。这不是老师偷懒,而是一种教学艺术。

有的老师一上课就是“讲”,说了很多,学生不知该掌握什么,好象都理解,却又抓不住重点,不知所云。

道理只有一句或几句,而要阐明这个道理,却需要无数的事例,需要数十句或数百句语言。说道理叫“诲”,而要讲清道理,就需要“喻”。在讲课中,说明讲课内容,用“诲”;而讲课,不能是重复知识,而要用事例来喻。

课堂上哪些知识该用“诲”,什么时候用“诲”呢?

1.出示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简洁明白,使学生一目了然。出示课堂教学目标时用“诲”,直接展示给学生,告诉学生今天学什么,使学生上课学习的目标明确。

2.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一定要采用“诲”的形式,明白地表述,使学生知道这节课学的内容是什么,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学生应该注意的知识点,需要老师强调的,要直接点出,让学生有明确的意识。

3.批评学生的时候

老师在批评的学生的时候,要用肯定式的句子,直接明了地告诉学生错在哪,应该如何做。不要用反问的句式。反问语气有一种挖苦、嘲笑的意味。

一般的错误,直接指出就行,只要不是品行问题,不要长篇大论地说教。

4.回答学生的问题

在学生发问时,老师要用“诲”这种教学方法,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不要频繁地针对学生发问。很多老师在学生来问问题的时候,总是反问学生许多问题,还美其名曰“启发式”教育。

学生来问某个问题,说明某个问题的有关知识并没有掌握,老师此时的发问,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打击学生发问的勇气,使学生不敢再问。因为学生可能只是问你一个问题,而你要反问学生几个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出,你可能发脾气,责问学生。学生为了避免与老师间的这种自找的尴尬,就会减少自己发问的次数直至不问。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礼记·学记》)我们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往往是小叩而大鸣,效果适得其反。

该“诲”的时候要“诲”,这不是老师偷懒,而是一种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提问。


相关内容

  •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
    孔子是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论语>所记载的则是孔子师生课余的对话,这些对话的现实性.针对性更明显,所以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和品德.在此后的学术传统中,<论 ...
  • 新建综合实践教案七年级下册
    篮球场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探究学习活动,初步了解关于篮球场的问题. 2.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运用各种探究方法进行探究学习. 3.学生根据小组探究结果进行汇报的形式. 4.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的团结精神. 二.重点难点:学会 ...
  •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课堂实录与课例点评 姓名:张子婷 学号:[1**********] 班级:汉师3班 一.课堂实录 1.导入 生:读题. 师:从题目上看,故事的主人公是谁?(板书:孔子)题目中出现的人名往往就是主人公,接下来读题要注意 ...
  • 七年级第10课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
    [科目] 历史 [年级] 初一 [文件]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doc [标题] 第10课 空前繁荣的春秋战国文化(一)--老子.孔子.和诸子百家 [关键词] 中国古代史/教案/初一 [内容] 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高级教师 ...
  • 论语教学设计
    <七则>教学设计 表二 教学实践 <论语>七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四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论语>及孔子.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导入课文:走进文言写就 ...
  • 试谈[论语]中对孔子评价所映射的孔子形象
    [摘要]本文主要从评价测量的角度出发,以<论语>中孔子的自身评价.弟子对孔子的评价和时人对孔子的评价为基础,对孔子的行为.性格.才干进行分析论述,从而让孔子的形象更加清晰具体. [关键词]<论语>:评价:孔子:人物形 ...
  • 中华文化的勃兴
    知识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 2.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 3.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能力目标 1.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启发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 ...
  • [论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论语>是中华文明的圣经,它维系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繁衍生息,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要学习<论语>中的君子观.立志观.教育方法论等,从而使当代思 ...
  • 论语读书笔记读后感
    论语读书笔记4篇 <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 原文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解: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
  • [论语]选讲之三-----孔子的仁
    孔子的‚仁‛ 梁茂鲁 <论语>中,当别人劝孔子在乱世中隐居时,孔子忍不住惆怅的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天下如果有规则的话,自己倒不必参与这世间的变革,可以做个大富翁,可以做个公务员,可以做个教育者,而不 ...